標籤:

怎麼理解有壓力才有動力這句話?


謝謝邀請。

有壓力才有動力,這句俗語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用現在的話說,充滿正能量。它指的是人在面對考驗、困難和磨練時,勇敢面對、毫不畏縮、主動作為,以大無畏的姿態挑戰自我,一往無前,就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我理解,這句話有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人有惰性,必須戰勝惰性。惰性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往往習慣在順境中,時間長了,就慢慢磨掉了銳氣,對待學習、工作、生活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甚至以經驗主義辦事,得過且過。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工作、生活難以進步。當壓力到來的時候,打破了這種平衡,讓我們不得不改變,不改變就不能適應。這是一種被動的變壓力為動力。

第二,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能充分激發潛能。據科學家研究表明,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潛能只發揮了很小一部分。如果把所有的潛能都發揮出來,可以輕易學會40種語言、背誦整本百科全書,拿12個博士學位。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不被壓力嚇倒,直面壓力,充分激發我們的潛能,往往在單位時間裡,能做數倍的事。

第三,變壓力為動力不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如果我們意志消沉、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壓力不但不會變成動力,而且會變成沉重的負擔,沒有奮起努力的勇氣。只有心理足夠強大,有頑強的毅力,加上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幹成一番事業。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歷史萬象」。


壓力(Stress),這裡指的是精神壓力,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壓力,包括生活、學習、工作、競爭以及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這些壓力包圍著。面對巨大的壓力,有些人會一蹶不振、得過且過,屈服於生活;而有些人,不敢如此,他們會積極的尋求應對的措施,試圖去擺脫現實的生活,去追求更好的未來。這些人,他們懂得如何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從深層次的角度看,為什麼有壓力才有動力,要從人的內心去看。「安逸還是奮鬥」,以大學生為例,大一大二的生活多數人總是選擇安逸,忙綠於各種自認為很有意義的活動中,對於學業也只是保持著「及格」的態度,這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壓力」,感受不到即將畢業的師兄師姐的那種壓迫感。到了大三大四,很多人或早或晚的會幡然醒悟,之前的忙綠是那麼的可有可無,這時面對畢業去向的各種壓力,感受到了緊迫感,開始思考未來人生的方向,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是選擇工作還是考研,或者是出國。

只有及早的預知壓力,並將其轉化為前進動力,才能在未來社會保持著「從容」。


壓力轉換為動力,這句話就是一個智慧與知識的認知問題,帶有一定的哲理。誇張點說,也可以牽涉到人類對道德文化,進步文明的認知問題。就像有網友說的,要把它轉換成一種正能量。要正確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認清的是壓力來自何方?以筆者膚淺的認知,它來自這幾個方面。一肯定地來自人智慧與知識的認知。二來自自然,來自社會,來自人為。三是來自國家民族集體意志規則呢,還是來自個人意識規則?為什麼要把它分得這麼細緻呢?筆者在文革動亂時期見過這樣一幅標語,把哲學從哲學家的思想寶庫中解放出來,使它成為群眾手中的一把銳利武器。哲學是一種正確認知事物正反兩個面,它應該是引導事物向著正能量轉化,而不是讓道德人性思想理論單一的變為武器來製造矛盾和衝突的。這寫標語的人難道不知道哲學是一種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運用而生的思想理論科學,不然他怎麼會理解到哲學是哲學家思想寶庫中的寶貝。可惜它知道是寶貝,卻把寶貝用錯了地方。豈不哀哉!

如果是個人勵志挑戰壓力,在符合社會規則下正視人生,勇於進取,敢於擔當而取得的勞動報酬和科技成果,這就是把壓力轉換成了正能量。所以說它也牽涉到對道德文化的認知,而不是那種假冒高深,忽悠人的錯亂理解。歷史己給過我們深刻的教訓,我們不能還一知半解蒙昧不醒。


這句話包涵深刻的意義,比如當我在接觸和化解一件事物過程中,由於缺乏危機意識而沒有用心去處理結果必然敗的一塌糊塗,何為壓力就是在你自身地位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最好不要空談前途和命運相關的話題,動力來源於壓力這是一般人本能,當一個人在身處險惡環境中就要失去生命的時候,所選擇的化解方法也許就是最直接最現實最具有實際意義的,有壓力就有動力因果關係是成立的。


推薦閱讀:

毀了民謠的是小眾歌迷的優越感還是大眾傳唱?
這女孩見面時與不見面時為何反差那麼大?
25歲到30歲的這五年,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從事服務行業的你是如何看待客戶說「你們沒通知我,你們沒告訴我」諸如此類的說辭?
玩吃雞會暈,怎麼解決?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