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師評職稱改成考職稱可以嗎?


不行!就目前而言,中小學教師職稱絕對不能「以考代評」!

首先,教師專業的核心「教書育人」決定了教師專業的特殊性,是不能通過簡單的紙筆測驗(考試)體現的。教師的工作是在平凡的日子中培養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是教師的天職。而學生的培養這件事——本身是一件技術和藝術的雜糅體。一方面,教育教學活動本身是充滿技術含金量的,需要教師「先驗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比學生更加豐富的,具有啟發性的知識邏輯體系,這些確實是可以通過紙筆測驗測出來的;但是,我們更需要的是什麼——是需要教師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語言,生動形象的教學藝術和細緻入微的關心關懷,這些是不能單純地通過紙筆測驗測出來的。另一方面,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你永遠無法通過一個恆定的目標去判斷教師的工作優劣。這是說:難道職稱考試分數高的教師就一定是教的好、讓學生、家長滿意的教師嗎?我看不見得是如此,心理學測試尚有「謊分」,言談之中還有「謊言」,更何況一張卷面乎!那些試圖以醫生、會計、建造師、計算機等專業「以考代評」量化教師的人們——你們怎麼能將教師的工作對象「學生」等同於醫生對抗的病毒,會計精算的賬本、建造師手中的藍圖和工程師手中的代碼等同?

其次,以往部分地區的教師職稱「以考代評」的職改試驗均以失敗告終。說要教師「以考代評」的人們,真可謂「無知者無畏」。我國大地上,已經多次開展了教師職稱「以考代評」的實驗。具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粹的考試。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們無心教書,成天抱著一本教育理論,一本課程科標死讀,因為自己考試(教師職稱)比學生考試(學生學業)重要啊!那教師還教什麼書?第一類試點區域導致的結果是:教師職稱考試越考分越高(教師們越來越會考試),越考越要出難題才有區分度(區分出上職稱教師和不上職稱教師),題目越難教師越要努力考職稱(更加放棄日常教學任務)。第二類是綜合考試,將教師職稱和外語、計算機、普通話等等考試結合,通過多次考試避免一張職稱考卷「定終身」的現象出現。第二類試點明顯比第一類試點進步多了,但是結果和第一類試點差不多。教師的職業生涯圍繞在了一堆與自身專業發展、學生專業發展無關的事物之中,教師們忙著外語學習、計算機充電、普通話正音,將職稱考試需要的ABCD證書凌駕在了自己的主業——教書育人之上。第三類是職稱考試作為職稱評價的組成部分(前兩種已經消失,目前開展的是這一種),如福建、廣東等省份部分地區實施的職稱考試就是這樣的。本意是將職稱考試作為評價教師的一個環節——與教案撰寫、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教學業績(學生成績)、工作業績(優秀先進、公開課教學、優質課評優)等等並列在一起。但這樣的職稱考試——命題太難就陷入了第一類試驗的桎梏;因此放得很寬鬆,據筆者觀察:甚至一些年份的題目——毫不客氣地說——那些從來沒有接受過教師專業培訓的人——也能猜出答案。那這樣的考試有何用?

最後,要建立職稱體系之外的,建立健全教師職稱評價體系,構建能夠充分體現教師「教書育人」長期性的職稱評價體系。「以考代評」並不合適,但是福建、廣東的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向各位教師簡要彙報:第一,重視年度考核結果,將教師教書育人業績作為衡量教師支撐與否的重要依據。教書育人是一個長期過程,職稱評價是一個時間節點,如何彌合時間點和時間段之間的巨大鴻溝?將時間段的點點滴滴作為時間點的跳板,用「不斷積累的量變誘發客觀的質變」是未來職稱考評的發展方向。第二,重視教學實務,將教師試講、教師團隊評議、學生和學生家長評議、社區評議作為重要內容。用面試取代筆試,用隨即聽課、教案檢查、作業批改檢查分析教師的工作實務情況,把真正用心教書、認真教書的教師遴選出來——授予職稱。第三,強調職稱的榮譽屬性,淡化職稱工資體系。從職稱的根本特點上看,職稱只能決定一位教師過去一個很長時間階段的表現——而無法預測教師未來的表現。要追蹤教師的未來表現,從根本上而言,需要用更加合理的制度體系——並不是職稱體系完成。


我認為絕對不行。

首先是評職稱的條件變了,原先要考英語和計算機,現在不考了,就說以前,教小學語文和數學的老師考個英語、計算機幾乎就沒有什麼用途。

像我在二零一三年上一級老師時就只看條件不考英語計算機,上高級老師時也沒有考英語和計算機。現在教育部要求改變職稱考核條件,取消英語、計算機和論文的條件,看講課獲獎證書,班主任獲獎證書,課題獲獎證書,不組織學生競賽還要看學生競賽證書,縣級以上黨委政府獲獎證書,年度考核獲優兩次以上等,以上條件裡面最少三個才能上高級教師。

一級教師基本上夠條件就可以上。這是評職稱的條件。

這些條件如何獲得?縣級以上黨委、政府發的獲獎證書,我們這個地區每兩年一次,省級優秀教師一個縣3名,市級一個縣10名左右,縣級一個鄉鎮10名,我所在鄉鎮160多位老師,全縣5000左右老師,有的老師工作40年評不上一個縣級優秀老師,更何況市級、省級。優秀班主任,省級、市級縣級太少,鄉鎮級的三個算一個,能得到的鳳毛麟角。講課獲獎證書,就要有機會就去講,不一定能獲獎;課題證書,今年立項,明年結題,努力的好的話,四年兩個,夠一個條件;學生競賽獲獎證書,近幾年教育部門不組織學生競賽,成了一個空條件。

如果換成考職稱,且不說高中,初中,小學只論語文一門,哪個部門出題,出題範圍等等,單就是符合哪些條件的哪些人可以參加考試?只是確定考試的老師也還是要按條件評選,還不如直接評職稱。

因此,職稱只能評,不能考。


我贊成將教師評職稱改成考職稱。

「職稱」的全稱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作用是標識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水平。

但是,現行的職稱評審體系,卻把師德、工齡、業績、水平、能力、貢獻等統統囊括其中,試圖以此對教師作出全面評價。

出發點雖好,但結果卻差強人意:

1、師德、能力這類主觀抽象因素,在職稱評審中容易被人為操縱,導致評分不客觀,甚至成為權力者的遊戲。

2、要衡量教師的工作業績,教學成績是唯一客觀可靠的指標,但這會驅使應試教育愈演愈烈。

3、教育對社會的貢獻,雖然隱性的東西更重要,但顯性的東西才易於評價。這會令教師熱衷於各種能獲得榮譽證書的活動,卻不願意潛心教學。

4、最重要的專業技術水平,卻在職稱評審中被弱化,成了走過場。有些地區人事部門組織的水平能力測試,通過率接近100%。還有些地區規定,農村教師參加職稱評審,不需要通過水平能力測試。

5、至於工齡,這個要素相對公平。

每一次職稱評審結果公開後,輿論都會一片嘩然。未評上者因失望憤憤不平,認為職稱評審過程中有暗箱操作。而評上者中也確實有很多投機鑽營之人,甚至有些不在教學教研崗位上的,竟然也評上了高級職稱。

教師職稱評審,成了教育系統內部矛盾的集中點,甚至成為教育腐…敗的重災區。向來為廣大一線教師所詬病乃至痛恨。

看似全面而完美的職稱評審制度,因為承載太多任務,結果什麼也沒做好。甚至連最核心的水平能力評價效用,也幾乎為零。

與其這般大而無當,不如將現行的職稱評審體系瘦身,剔除無法客觀量化評價的因素,直接改為職稱考試。

有人認為,考職稱對老教師不公平。因為老教師知識結構老化,記憶力衰退,而年輕人學歷高,考試能力更強。

其實這根本不是問題,只需將教師職稱考試試題設計為側重於教學實踐即可。

而且,老教師知識結構老化,這難道不是現行職稱評審制度不能驅動教師自我提升造成的么?

有人認為,師德是評價教師最重要的標準。這種說法其實是在偷換概念。

師德是評價教師崗位資格的重要標準,並不是評價教師水平能力的重要標準。

不只是師德,工齡、能力、業績、貢獻,都可以另外設立評價方式,用來確定教師的待遇、職務和榮譽。

比如:師德可作為教師准入與退出的重要依據;能力可作為安排管理職務的參考依據;業績、貢獻、工齡可作為工資待遇的分配依據。

而職稱,只能用於評定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通過考試評定教師職稱,才最客觀公正。

只有將現行職稱評審體系中無法承載的東西全部精減,以職稱考試代替職稱評審,讓職稱回歸本來意義,才是教師職稱改革的最好路徑。


很多老師經常把教師職稱和醫生職稱想比較,認為醫生職稱是考出來的,所以更有說服力,更加公正,而教師職稱是評出來的,所謂人為因素影響太大。

這樣的認識也是合理的,因為當今職稱評定由於權力在學校,所以出現的問題太多。但是,教師職稱真的可以改成考職稱嗎?我認為未必!

首先,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不僅要教書,還要承擔著育人工作,通過考試,只能最多只能考出老師的業務知識和職業素養,況且這些也是可以通過刷題刷出來的,得分高的老師,素養未必高,這應該是事實吧。而至於教課的方法和教育學生的水平和效果,很難通過考試考查出來,所以,教師招聘都要有筆試和面試環節。

其次,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的效果出現,是老師長時間堅守長期努力和堅守的結果,並不向醫生那樣能夠藥到病除,一個老師,考試成績好未必代課就好。所以,考查一個老師,要多方面進行考查,單純依據考試,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最後,如果把評職稱變成考職稱,無疑會增加老師的負擔,影響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會造成老師不上課,專做題的極端現象出現,這也是職稱評定中為什麼要去掉計算機和英語考試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認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考職稱代替不了評職稱,起碼現階段不行。


這肯定是不可以的。

評職稱的目的是什麼,還不是為了起激勵作用嗎?

如果像你這樣去改的話,豈不失去了這種作用嗎?

工作幾年的老師,正是精力旺盛的時期,他們儲備的知識固然多,但缺乏的是教學經驗,如果讓年長教師與他們來考試肯定考不過,這哪有合理之處?

教學比的是經驗,比的是教書的水平,從事多年的老教師們,對自己的專業以已了如指掌,輕車熟路,儘管他們的知識很多,但畢竟記憶力已不能與年輕人相比 ,如果僅憑考試獲得職稱,那豈不成了笑話,對教書多年的教師們談何公平?

大多行業都有職稱,你聽說哪個行業是憑考試來計職稱的?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的!

再說,評職稱還不是為了體現大家評,只有大家認可了,你才有資格評上。

所以,把教師評職稱改為考職稱只能是異想天開,還是老老實實地教學,按職稱的評職稱的條件去努力奮鬥吧!麵包會有的!


評職稱時需要看英語和計算機水平,這兩項是考的,如果滿足一定條件可以申請免考。評職稱時還要看其他工作業績,這些都是評的,不是考的,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無法改成考。原因是,沒有任何機構和個人能拿出一份讓大家信服的試卷。

現在教師評職稱要看什麼

授課時間。上過課沒,上過多少課,上的是什麼課。當然這裡有一點爭議,為什麼學校領導都能湊夠授課時數,真奇怪。

論文。這是大家最煩的事情,寫不出啊,發不了核心期刊啊,發論文要錢啊。但是,有人能做到,那就別人評上職稱哦。

科研課題。這又是一個讓大家討厭的事情,有些校級課題,小課題,申請課題時填表格寫的字比正式發表的論文字數還要多。跟論文一樣,誰能忍受這個過程,就誰先評職稱。

比賽獲獎。這一點爭議稍微少一點,主要是因為比賽是一個公開進行的事情,你行你上啊,拿一節課出來給大家評頭論足啊。當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些專業的比賽獲獎總是集中在評委多的學校。

教師評職稱無法改成考職稱

從上面的分析,大家已經看到了。目前教師評職稱,要看的不是教師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你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多少業績,尤其是要看是否有創新創造。

論文和科研在教師評職稱中佔了很大的比例,而這兩項是無法用一份試卷測量出來的。

小學中學老師,教學生的都是有定論的知識。熟練掌握這些知識,不是對老師的要求,而是對學生的要求。老師應該在當學生的時候就把這些知識牢牢掌握了。評職稱的時候,考老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大學老師來說,考職稱就更加可笑了。大學老師兼負創造知識的責任,他們本來就應該走在這個領域的最前沿。既然大學老師已經在最前沿探索,那誰能出一份試捲來考他們呢?

總結一下:老師評職稱的時候,要看的不是老師對知識的掌握,而是運用知識,傳授知識,還有創新創造。這些是無法用一張試卷測量的,所以教師評職稱不可能改為考職稱。


這樣不太合適喲。

考職稱對才參加工作的大學生來說有優勢,畢竟在學校學的東西還在腦海中,年輕人頭腦也靈活,接受新事物快,還有就是他們會奔著考試這事全力以赴的做準備,而專業成長上就不會投入太大。

那些老教師呢,長期教學生活使得他們除了自己教學領域的知識,其它知識肯定退化嚴重,尤其是山村老教師,你讓他們怎麼考?考什麼?

我們這裡現在老師評職稱是從如下方面來看的:工作時長,任職年限,學歷,表彰,工作能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業績,繼續教育,師德師風,教科研等。不知道您們那裡是怎麼樣的。


不建議改。中國這麼大,不可能出制定人人都滿意的政策,只能相對公平。很多人吐槽現在的職稱評審政策,我認為已經可以了,最起碼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如高考,最起碼大多數人有了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教師評職稱改成考職稱利於工作而更偏向,這個考也要結合實際,分類分科分年齡,並且不能純粹以考定位,如果把考試與考核科學分檔,準確定分,按主次以比例分別打分,並改變現在的一人定位和虛假排名,真正體現出考評科學,公平公正,合理合情,有利工作,教師滿意,積極向上的教師職稱晉陞制度。


如果教師職稱可以考,其他各行各業的職稱也可以考,比如醫師,但好醫生是考出來的嗎?還有其他的行政職位,這個長那個長的,不都可以考嗎?那就是說我國全面恢復古代的科舉制了。你說這不荒唐嗎?


推薦閱讀:

如何學習音樂樂理?
教師是否有權支配自己的業餘時間?
關於「三人吃麵條」的智力題,你會做嗎?
有什麼事是上了大學後才明白的?
多少人同意孩子隨母姓?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