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歲的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快把玩具給小朋友玩一下啊。」
「不行。」
「那把餅乾分給小妹妹吃一塊吧。」
「不行。」
「你有那麼多巧克力,給小夥伴
一塊,總可以吧!」
「不行。」
以上的對話,你是否覺得很熟悉?當你屢屢要求孩子分享時,是否也曾屢屢遭到拒絕?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願意和別人分享呢?其實,不是孩子不願分享,而是,你太著急了。
不願分享,原因有三
自我還沒有得到滿足
人天生都有「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是大人因為受到道德約束、人際情感等制約的影響,有時會違背自己的內心意願將「自己還缺著」的東西分享給別人。但孩子不會,他的一切都是以「滿足自我發展」為中心的。所以,當孩子覺得自己還沒滿足時,通常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而把自己覺得「還不夠」的東西分給別人。
不了解分享的結果
對於缺乏分享經驗的孩子,他們還不了解分享的結果,「分享」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給」,「給」就是「失去」,所以,他們不願分享。即使在自我滿足的前提下,常常只願意分享給他熟悉的人,尤其是那種經常給予他的人,因為他覺得那樣才是安全的。
有過不良的分享經驗
孩子若曾經因為分享失去過自己的權益(如自己還沒吃夠,就要把食物分給別人),或者因為被家長強迫分享而有不被尊重的感受,那麼,一旦要把自己的東西再次分給或借給別人時,孩子就會堅決地反對。
《時尚育兒》雜誌,為孕、0~3歲家庭提供權威育兒、生活消費指南,點擊右上角關注。
兩三歲的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玩具或其他東西,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家長對此不必過慮。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兩三歲正是孩子的「物權意識」敏感期。這個時候的小孩子,最喜歡說的話是,「這是我的」「那個是我的」「這個玩具是媽媽買給我的」之類的話。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即使孩子一個人自言自語的時候,他們也喜歡這樣說。與此同時,孩子不願意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即使媽媽或爸爸,有時也很難把孩子的東西從孩子那裡拿開。
孩子有這種表現,並不代表孩子自私,相反,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和不斷發展的正常表現,此時,孩子明確意識到了自己與他人的概念,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來,並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玩具等物品上,表現在行動上,就是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強烈的佔有意識,不願意與他人分享,甚至有的孩子見到別人的玩具就想據為己有。
了解了這一點,家長就不會因為孩子不與人分享而感到焦慮。不過,很多家長即使明白這一點,也可能在某些場合下強迫孩子分享玩具或其他東西。最典型的場合是:當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時,自己家的孩子不讓別的孩子玩自己的玩具,甚至去搶別人家的玩具,此時許多大人會出手干預,因為家長擔心別人指責他們教養出了沒有禮貌的孩子。
家長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父母的強行干預,會降低孩子的自尊,產生心理不安全感,導致各種各樣的反叛行為。相反,家長應該充分尊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物權意識和心理特點,尊重其獨佔自己的物品的內心需要。當孩子的支配感得到充分滿足之後,真正的分享才可能成為現實。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說,自私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且它是通往分享的必經之路孩子只有自私過、佔有過、專享過,做過真實的自己,才能把焦點從自我轉移到他人。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父母立馬會感到非常尷尬,像是自己的錯,對方父母心心裡也會不痛快,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於是父母會強迫出借甚至送出孩子心愛的東西,但分享的種子卻不會在孩子的心裡種下。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反而會讓孩子拒絕分享,甚至拒絕正常的人際交往。
總人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東西有強烈的佔有慾,因為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
三歲會搶,四歲會讓,不要在孩子不應該做的時候要求孩子做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事,父母如果強迫孩子會給孩子心理造成陰影,這樣的傷害,是父母願意看到的嗎?
推薦閱讀:
※女到中年,不去三地,不交三人,不想三事,分別指的是什麼?
※沒技術沒文憑,工廠上班太壓抑沒有前途,26-7歲的年紀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對現在老人跌倒想扶卻又不敢扶怎麼看待?
※20年未練字如何重新開始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