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老了需要姊妹們伺候出錢的時候,往往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呢?
這個都是父母年輕的時候做的不公平導致的,要是做公平了以後養老也公平不就沒矛盾拉,不公平老了後經常幫的孩子沒有出錢出力養老的話那另一個會怎麼想呢,我自己就是這麼覺得,我公婆兩個兒子我們是小的,平時家裡有好吃的我公婆都是留給大兒子吃,兩個兒子出去上班,可以給大兒子一千,給小兒子五百,大兒子結婚給彩禮十幾萬,車子房子,所有的禮節問題都是最好的,小兒子結婚彩禮五萬別的什麼都有,結婚五六年了沒見過親家一次過也沒上門過,但是兩個兒子對待父母又是不同的態度,大兒子一沒錢就和父母要,小兒子呢,只要父母開口的都給,家裡的洗衣機電視電飯鍋都是小兒子出的錢,同時每個月父母還要給大兒媳一千多的零花錢,要小兒媳負責家裡的開銷生活費,包括大兒媳的吃住用的,想想這是多不公平啊,要是父母老了以後兩個兒子照顧的不一樣肯定會鬧的
你對生活要求太高了。
父母老了,需要伺候,需要花錢,成為了負擔,做自己的,隨別人去吧。
願意伺候老人的,多伺候,不願意的,就少伺候,只要和諧,老人能過的下去就好。
老人生病,不是非要進口葯,護工全天候,怎麼能承受怎麼來,不要比較,不要攤牌,畢竟姐妹性格不同。
生老病死,因果循環!
是人都會老;可是當你年輕沒老的時候是體會不了其中的心酸的。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難,意思就是你有了自己的子女的時候,你才能知道父母不易!一下才能明白,父母當年養你的時候是多不不易。
說到 父母年紀大了,為什麼會引發姊妹們爭執矛盾,誰來出錢或者伺候父母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很多問題,這個可以說明一點就是(教之過),父母肯定在以前教育孩子素養這塊有一些問題,還有可能就是,孩子小的時候,看著自己父母經常口頭會說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由家裡誰贍養的問題,這個時候做子女的也會記著父母的一些言行,父母都會因為誰來照顧爺爺奶奶的問題發生爭執,所以小時候長大了心裡難免有所影響。這個問題尤其在子女多的家庭里,容易出現類似情況。
時間轉眼即逝,終於自己長大了,自己的爺爺奶奶可能已經去世了,自己也是已為人父,自己的父母也年紀大了。這時候就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自己的家庭,更要照顧好自己的父母。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候因為照顧父母,父母年事已高,行動或者日常自理都是問題,身為子女,家裡姊妹較多,其他姊妹沒人照顧父母,自己一個人照顧父母久了,難免心生厭煩。父母又不是只生了自己一個人,還有其他孩子,為什麼他們既不出錢也不出力伺候父母,家裡就會因為由誰來伺候父母的事情發生矛盾引發爭執,這種事情在生活里還是挺多的!年輕的時候有些父母經常會在朋友身邊說自己的孩子多有出息多孝順自己,其實明白人只是笑笑而已,到了父母真正年紀大的時候,孝不孝順自然就出來了。
針對這種情況,家裡姊妹多的家庭,在照顧年老父母的這件事看來,家裡必須姊妹之間,其中必須有一個任勞任怨的,承擔起來照顧好自己的父母,不願意照顧父母的其他姊妹,應該適當多出一些錢,不出力又不出錢,還為由誰來照顧父母的事情發生爭執,那我只能說,等他老了,情況一般不會太好,他的子女會看樣的,會學習的,到時候他老了,子女也很難把他照顧好,所以說這是一個因果循環的事情。其實照顧父母這件事本來就是天命,就是說他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不能因為這樣的事情去爭執。小的時候父母給自己一把屎一把尿的把你拉扯大,難道到父母老了,你就可以嫌棄父母不照顧父母嗎?如果有這種思想的人,我覺得就沒必要活人了。
矛盾的原因應該是複雜多樣的,不僅有利益矛盾,還有許多其他因素。
第一點,不公正感。
為了公平,在最初分配時大家應該想將贍養老人的費用平均分配到每個人的頭上。但是,每個人的經濟狀況、家庭情況肯定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覺得老二家有錢,老二應該多出,老二又說我家裡有好幾個孩子要養沒錢。有人說,老三家裡沒孩子,應該多出,老三又說我沒孩子,但是我跟老人一起住,我出力了。每個孩子都覺得比其他姐妹多出點錢或力就是自己吃虧了,這種「吃虧了」覺得不公平的想法導致了大家最終吵的不可開交。
第二點,關係淡漠。
隨著子女們的長大,他們開始脫離父母、兄弟姐妹,與他人組成新的家庭,注意力也放在自己的家庭、工作、生活等。從以前的每天與父母、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變成每周見一次面,甚至是每個月、每年才見一次面。子女們與父母、兄弟姐妹的距離越來越遠,關係越來越淡漠,導致他們不願意為已經沒那麼親密的父母付出太多。心理學上有個關於行為的原則,即費力最小原則,該原則表明人們更傾向於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利益。換到人際交往方面上,人們都希望在保持關係的過程中得大於或等於失,而對於那些不值得的或是得小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往往選擇疏遠或是逃避。贍養老人這種行為明顯是維持得小於失的關係,所以子女們都不願做賠本買賣,都不想照顧父母,互相推脫,引發矛盾。
最後一點,家庭教育。
由於養育的孩子過多,父母沒辦法做到給每一個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導致個別孩子從小就對父母心生怨言。或者是父母沒有好好照顧他們的父母,給孩子們做了一個不好的示範,導致他們長大後,用同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
父母老了,需要兄弟姐妹們伺候出錢時,矛盾就會顯現出來。這是為什麼呢?
老人身強力壯時,不會讓孩子怎麼樣,也會遂了老人的意,由著老人去折騰。雖然心裡對有些事不大滿意,也會緘口不言,當沒發生一樣。
當老人老了,病倒了,需要出力出錢了,就開始球長了,毛圓了,馬王爺長了三隻眼了。陳穀子爛芝麻的事一股腦兒都被翻了出來。於是,這個該多管,那個該少管。你吵我嚷,爭個不休。
其實,對於贍養老人,不必要互相推諉,互相攀比。想想老人的恩情,如果自己有能力,就是獨自擔當起來又該如何呢?
不孝順老人雖然能夠得到一些經濟、體力上的好處,但卻是人格的喪失,是公眾的鄙視,被公眾輿論所不齒的人,誰還願意和你共事,那你今後的路可能要坎坷的多。
出現這種情況,一般可能會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在父母生病之前,矛盾已經存在,但是礙於情面大家只是維持面上的和平,而這又源於父母對待幾個子女態度的不同。也就是說在過去因為父母的對待方式有偏頗,有的孩子可能覺得父母有偏心,偏愛某一個姊妹,對我不疼不愛不理,現在父母有病就會心理不平衡,開始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二姊妹中的一些矛盾衝突。因為父母的偏心或無法一碗水端平,導致受寵的孩子會受到被冷落那方孩子的妒忌和埋怨,會在商量出錢的時候認為:父母平時對你好,什麼都給你留著,那你就要多出,你得了好處自該多出,憑什麼要我跟你一樣,這樣不公平。
三出於現實情況的影響,每個人的家庭實力不同,有的可能存在實際困難,有的可能條件寬裕。正如在幾個孩子中,一定能力各不相同,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弱的,那麼弱的一方自然希望能得到強的一方的照顧,希望在出錢的時候讓條件好的、經濟實力強的多出一點,自己多出力就行。
綜上所述,可能是從大多數家族矛盾的一個縮影。看起來因錢而起紛爭,是矛盾的衝突點,實則有很多都是因為傷了情,失去信任,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那麼針對這種情況該如何解決呢?第一,首先需要一家人坐下來坦誠不公的開個家庭會議,召集人最好是家裡中立/威信同時又不失偏頗的人員,先就當務之急進行商議,看姊妹們是否願意根據各自情況,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能否做一個協商,制定一個合情合理的贍養計劃,同時做到公開透明有監督。
二,化解姊妹中的恩怨,增強家裡凝聚力。俗話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家人如果只記得各自為營,記著誰誰誰曾經有一次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得了什麼好等,這些恩怨之後越積越多,甚至會延續到下一代。建議可以給彼此一個真實的對話,把各自認為不滿的事情說出來,不人身攻擊不謾罵指責,而是就事說事,看看那件事在對方視角是怎麼理解和看待的。因為相同的事在不同人的世界裡,感受和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去給對方一個傾聽的機會,畢竟血濃於水,再多的矛盾,也是曾經的愛沒有被滿足,自己的好沒有被看到。
三,正確看待父母對待孩子態度的不同,學會釋懷。相信天下所有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心愿,希望自己孩子過得好,但是人無完人,不是說哪個父母都是完美的,他們或許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創傷或無奈,所以,我們要學著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同樣也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感謝他們給予我們生命,才成就今天不一樣的我。
所以,只有先跟自己和解,才能跟父母姊妹和解。而且在利益面前,情字當頭,親人面前什麼都可以談,什麼都可以化解,因為大家本是一脈相承、無法分割的至親手足。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吳燕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既然提到了「錢」,那就讓我們好好聊聊這個 好東西。錢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反之亦可以讓原本很親近的人反目成仇,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它的魔力是不是很大呢?
有人說「金錢是罪惡的本源」。但是我認為之所以有某些人這麼認為,是因為他們內心不足夠強大!抵禦不了它的魔性,甚至為了得到它想盡一切辦法,使出各種手段,從此和罪惡有了不解之緣。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有錢能使鬼推磨,鬼都能聽使喚了 ,沒有誰會不喜歡錢。
當金錢和親情發生碰撞的時候,有時候不一定是衝突,更是一種愛的考驗。
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愛的故事:
有個小男孩,家裡很窮,只有母親。
突然有一天,小男孩得了一場大病,母親帶著他到處求醫問診,但是就是治不好小男孩的病。
像所有求醫的父母一樣,只要打聽到一絲希望,母親就不惜一切去嘗試,就這樣試了很多葯,都沒作用,小孩的病情逐漸惡化,原來瘦弱的身體越來越乾瘦。到後來小男孩已經無法站起來了。治病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
一天母親終於打聽到有個老中醫的葯可以治好小男孩的病。小孩服過一點後,果然有些好轉,母親變賣了家裡所有能變賣的東西,只有靠每天上山砍材來維持生活。
有一次,男孩發現母親每次都把藥渣倒在馬路上,被路過的行人踩的稀爛,他問母親為什麼,母親告訴他,路人踩了你的藥渣,就把你的病帶走了,這樣你就好了。男孩說,這怎麼可以呢?我寧願一個人病,也不想別人得這個病,果然以後母親不再把藥渣倒在馬路上了。日子就在母親無數的砍柴與期待中一天天過去,有一天男孩發現自己能夠站起來了,他跌跌撞撞地沖向後門,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還在深山砍柴的母親。
推開門,是一條通向山裡的小路,水晶一樣的月光靜靜垂下來,路面鋪滿了稠厚稀爛的東西,是藥渣,那條路少有人走,只有母親每天砍柴時經過。
母愛偉大,父愛更是如此。所以當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兄弟姐們應該團結起來,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錢,每天掙來爭去。這樣父母親才會舒心,而不說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錢雖然可以買到任何東西,但卻買不到感情,尤其是親情。所以且行且珍惜! 好了 ,故事有點傷感~~~呃~先到這,大家可以留言
我不知道對這個問題作答的人都是那個地區的。但是都默認了問題提出者這個說法是普遍存在的這個我確實不能理解。
我們這邊照顧父母都是有不成文的規定做法的。首先有兒子的老人女兒沒有義務承擔任何費用,願意給或者給多少全憑個人心意,生病或者贍養都是一樣的。如果生病住院女兒應該過來照看,尤其是重症,因為兒媳婦畢竟隔著一層,但主要還是兒子兒媳負責做這些事情。一般即便女兒願意承擔費用兒子也會拒絕,我們那裡認為只有不孝順的兒子才需要女兒承擔這部分費用。如果沒有兒子,那這個費用就由女兒分擔,這也沒啥說的,一個女兒就獨自承擔,多個女兒平攤就行了。
說到分攤費用,這個多出現在老人有多個兒子的情況,每個兒子都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所以沒有特殊情況無論老人選擇跟哪兒兒子一起生活,生病產生的費用都是由幾個兒子分攤的。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某個兒子家庭條件極差,那家庭條件好一些的會全部承擔或者承擔的多一些,我這裡說的這個極差是真的很差,到了影響生活的地步,正常情況再窮也要分攤這個費用,因為這是不成文的規定,也是義務。
所以一般情況下不可能產生題主說的這種情況,這些事情沒有以文字的形式寫出來,但大家都是這麼做的,也沒啥爭議。至於說生的兒子都是白眼狼,或者兒媳是個糊塗蛋不講道理,那是極少數情況。
父母未老的時候,子女往往從父母那邊取得的多、付出的少,相互相安無事;父母年老的時候,子女付出多於取得,誰付出的多、誰取得的少,相互攀比矛盾激化。
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矛盾不是在父母年輕時激化的,而是在父母年老體弱需要女子伺候出錢時候,此種情況農村尤為突出。子女日子過得好一點的還好說,日子過得不好的,有時候弄得父母子女家雞犬不寧,甚至發生父母無人贍養將子女告上法庭的悲劇。
心理不平衡是最主要因素。在父母年老,需要子女伺候出錢的時候,如果父母以前因為子女找工作、結婚等事時沒有一碗水端平,或者子女心裡感覺自己沒有收到公平待遇,那麼很多子女都會產生一種怨氣,在輪流伺候或者出錢的時候,就會以此為借口少出錢或者不伺候,而彼此都感覺自己是哪需要照顧的對象,最終達不成一致意見,矛盾就此產生,處理的好還好,處理的不好有時會出現子女之間大打出手的狀況,父母見到雖感到傷心難過但也無能為力。
兒媳婦只想沾光不想付出的心裡左右兒子去與兄弟姐妹論戰。很多時候,女子之間的問題是又媳婦吹枕邊風等因素影響著,閑來無事的兒媳婦聽到誰家誰家的閨女贍養老人、兒子卻不用贍養老人的流言流語,就會向自己的老公猛吹枕邊風,想要自己達到與誰誰家一樣的效果規則,而嫁作人婦的姐姐妹妹們卻以傳統養兒防老和女兒不繼承家產為由讓兒子頂起大梁來,雙方可能會論戰對此,矛盾也會因此產生。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家庭的貧困,如果家庭富裕的話也就不會為一兩千元而斤斤計較,也就不會為輪流照顧父母而分散勞動力影響賺錢而「據理力爭」。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女子矛盾凸現激化,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的義務,不要讓父母在年老時因為自己的原因而導致兄弟姐妹反目成仇而感動內疚,珍惜自己的親情,畢竟親情丟了是賺不回來的。
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只是程度不一樣,更多的時候是考慮的自己。所以當自己需要父母贍養的時候不會有那麼多矛盾。而當父母需要贍養時,最好是兄弟姊妹出同樣的錢財跟精力,否則就會覺得自己虧了。而對於多子女家庭而言,父母對待每個孩子的行為方式肯定不會完全一樣,這樣就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偏心,再贍養父母時就希望受寵愛的孩子多照顧父母。而每個人的感受又不一樣,所以只要多付出一點就覺得委屈從而與其他的兄弟姊妹產生矛盾。
如果家裡有一個任勞任怨的人,那麼這矛盾就會少。但是在個性越來越強的今天,這樣的人越來越少。
推薦閱讀:
※三十六計(實用版分解,拿走,不謝!)
※《給人好印象的秘訣》:如何讓他人理解自己?
※多重職業的未來在哪裡?
※青木陽子:95年在中國辦盲校的日本盲人,她相信盲人跟普通人一樣
※脾胃氣虛證 - 醫藥/保健 - 百科全書 - 價值中國網:網路就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