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中草藥是活血化瘀的?


關於活血化瘀的中草藥,建議大家還是要學習查《藥典》,畢竟中草藥不是西藥,成份比較複雜,可能含有我們平時治療疾病需要的一些藥物成份,但是它也含有其他各種複雜的成份!

而《藥典》是我國記載藥品標準、規格的法典,是由我國藥典委員會編撰的,具有法律約束力,最重要的是其收錄的藥品都是療效確切、副作用小而且質量穩定的藥物和製劑!

那麼,目前關於活血化瘀的中草藥,真正收錄在我國《藥典》的有哪些呢?

我查了下,基本上有140多種製劑,20多種劑型,如中藥合劑、散劑、口服液、糖漿、藥酒、注射劑、粉針劑、水蜜丸、蜜丸、顆粒以及氣霧劑等等。

但是從其中的製劑處方中,我們大家就可以發現,其中這些活血化瘀的藥物製劑中,使用最多的中草藥就是川芎、紅花、丹參、當歸和三七!而且其中的川芎、紅花和丹參在我們中醫教材裡面已經明確屬於活血化瘀的中草藥,而當歸屬於補血藥,三七被歸為止血藥!但不是說當歸和三七沒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它們事實上都都涉及到有化瘀止血和活血定痛的作用!

因此,大家平時生活中要想真正使用中草藥進行活血化瘀,建議:還是使用已經明確被我國《藥典》收錄的川芎、紅花、丹參、當歸和三七這五種中草藥,從中藥安全性上考慮,肯定是療效比較明確,副作用比較小的!

但注意:孕婦是建議禁用的,因為活血化瘀這類藥物行散力強,易耗血動血,不宜用於婦女月經過多以及其他出血症而無瘀血現象者!更重要的是我國藥典已經明確了有61種活血化瘀的中藥製劑是孕婦禁用的,有31種是慎用的,因此對於孕婦這種特殊人群,必須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活血化瘀的葯!

最後,附上五種活血化瘀的葯!

第一種:川芎

第二種:紅花

第三種:丹參

第四種:當歸

第五種:三七


俗話說:單方治大病,葯醫有緣人。活血化淤的中草藥很多,但未必都能對症,還得要高明的醫生。

這裡介紹一下偶遇很有效的單藥單方。

昨天路上碰見一個農村賣草藥的人,他只賣一味中藥,透骨香,可以活血化淤,這個葯經昨天本人親自嘗試後發現,活血化淤、通經活絡效果非常棒,是第一次遇上這樣好的藥材。常言道:葯醫有緣人,不一定個個都會有效。

我用幾種方法試驗:

一將嫩葉直吃嚼服,味道很特別,香氣撲鼻。不愧是透骨香。吃了後一是覺得馬上很餓,平時沒這種感受,二是覺得腳指頭的經絡麻一下抽動幾下就通了幾個趾頭。

二是覺得前一陣子雨雪冰凍天氣,心臟有些堵,吃了後好像刺的痛了下即輕鬆了很多!後面就像晴天心臟對天氣的感受。中醫經絡有開有閉,陰雨天陽經不通,陰經通過毛孔與十三鬼穴吸入了冷氣,就有反應。晴天陰經失力而陽氣上升,心臟也跳的有力。人就像一個自然界造的機器人一樣。不可以自己把握身心一切。

三是煎湯泡腳,老風濕疼痛的人與感覺敏銳的人會發現,這個如針刺入毛孔,然後堵的地方會振動,通了後就是涼氣開始上升到頭頂,然後是熱氣上升,頭部開始僵,後有熱氣蒸騰,然後出毛毛汗,一個月的寒氣一次泡腳就改善了很多。

四是折斷枝葉去除老葉泡藥酒,這個今天才涼干入壇,泡了酒,還要十天才能飲用,賣葯的人說泡的越久越好。最快要一星期。通常用53度以上包穀酒來泡,但如果不喜歡飲此類酒的人可以選擇陳年老酒泡來,口感好很多。多年前遇上一老道,他說好酒也傷肝,但只要加入一些草草藥,不僅不傷人,還能治病,在山區潮濕的人,適當飲用點好藥酒應該是比較養生的。本人以前也不喜酒,但在雲貴高原呆了多年,發覺濕寒瘴氣特別傷人,若是飲食再清淡點,天一變冷,痰就堵人經絡與心竅,日子不好過,只有入鄉隨俗了,偶爾飲小半杯草藥酒,很舒服,這個不能多飲,比白酒更醉人。

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有九阡酒,隨記者去採訪時,聽他們介紹最先傳說有100多種草藥制曲,主要是米酒。制好的純米酒放半年左右就變紅了,越陳越紅,藥力通經活絡,止胃痛,除濕邪等。此地婦人多長壽,可能因為此酒也有助力。

台江苗族有一樣特色的好酒,重陽酒。此酒只能在九月初九重陽節才能釀出,一家人也沒法做多少,只夠自己飲用療病,也是放半年左右變紅。這個酒沒有放草藥,但神奇的是藥效也不亞於九阡酒,只是人們不對外賣。因為70多的主人與我比較投緣,特送一斤,不要不行,給錢不賣,盛情難卻,我也只有禮尚往來,送上他喜歡的九阡酒,不沾光與不讓人吃虧,是我一向的原則。確實好酒。臨離開當地,還贈送一苗不知名的草藥,還讓我讓用草藥幫助人,據說心氣不通很有效,這個草比較甜,他也不知名字。只是本人沒有執醫資格,草藥又不知名,只敢自己內銷了。老人當年還是赤腳醫生,真有點山中隱士,苗家奇人感覺,不知對方是否會飛檐走壁。哈哈哈。

觀音洞曾經有個八十多的老太,在山上住,種了許多日月明,後來聽說叫明月葉,這個草據說連吃七片還是三片可以治癌症。無法檢驗。這個草有點像冰草,但薄葉,味道甜美,不亞於白菜心。家人曾經把買回來的菜上的蛞蝓,怕丟出去死了,就放在花盆裡,這個小動物最愛吃日月明,還生了很多孩子。把幾苗旺盛的日月全部吃死了,很可惜!

後來老太回家了,好幾次再沒有見到此草。

又過一年,才在山門發現了,用錢加誠意人家才給了四苗有寒凍黑塊病的草。還捨不得捨不得的。才拿回來種上,那個蛞蝓居然又來巡山了,爬過的地方有痕迹。不知道能不能存活下來了。這些好草草也只能自己偶爾嘗嘗了,說出只是希望讀者做個有心人,也許會有奇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少林寺的跌打損傷方,裡面專門有治內外傷與解毒通經的方法。道藏里孫思邈真人的千金方有治毒蟲咬傷、治病等良法。醫家正脈的有四聖心源、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書,理論與治療並行,養生保健多學無禁忌。

黔地無閑草,重在有緣人。可能旅遊也不光是吃喝玩樂,只要留點心也可以干點人生有意義的事,或訪點民間神奇的良法也無不可。遇上幾件值得回味的事情,也是一種快樂吧。現在把透骨草的圖片發發。供參考。


什麼中草藥是活血化瘀的? 如:(一)益母草:在我國各地均產,(性味)辛苦微寒入心包絡,肝二經。(功能):去瘀生新,活血調經(主冶)月經不調,產後血暈腹痛,崩漏帶下,下利痔血及疔瘡癰腫等症。(禁忌)血虛無瘀者慎用。 益母草五錢 當歸赤芍各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水煎治月經不調,痛經。

澤蘭:味苦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活血消瘀,並有解毒,利尿等作用。(禁忌)孕婦及無瘀血者慎用。

三)(薑黃):味辛,苦,性溫。入心,肝,脾經。能活血破瘀,兼行氣止痛。(禁忌):無瘀滯者忌用。婦女宮冷,月經不調,臍腹刺痛用姜黃散水酒各半煎服。

還有三七,丹參,桃仁,紅花,乳香,沒藥,桃仁,仙鶴草,側柏葉等等許多活血化瘀理氣的中草藥。中藥一定要對症用藥,不能亂用。很多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不是一個方子包治同樣的病症的。上方的方子禁上亂用,用者後果自負(本人聲明)不懂的千萬不要去模仿。中醫的不傳之謎在於對症下藥和劑量,現在拿中醫騙人的太多,好的中醫是可遇不可求的,本人只是一個業餘的中醫愛好者,並不會中醫,只是生活中遇到些小病症(是自己懂的)喜歡翻家裡的中醫書對症下藥而已,尤其現在越來越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需要傳承,希望國家能大力發展中醫,放開對中醫的限制,讓我們五千年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不要在我們這代人手裡斷承,不要在牆外開花,牆內凋零,更希望我們的那些身懷絕技的中醫名醫,民間中醫能放開門戶之見,廣收徒弟,讓中醫傳承下去,國之大幸!醫之大幸!民之大幸!我輩之大幸!


什麼中草藥是活血化瘀的?

凡以促進血行,消散瘀滯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活血祛瘀葯,又叫行血散瘀(化瘀)葯。其中作用強烈者,稱破血葯或逐瘀葯。

活血祛瘀葯適用於血行不暢或血分瘀滯所致的多種病證,如血滯經閉.痛經.產後血瘀腹痛.癥瘕痞塊.跌打損傷 .骨折.瘀腫疼痛及痹證血行不暢者,其它還用於癰腫瘡瘍。活血祛瘀葯對上述病證,有使血行通暢.瘀滯消散,從而茯得通經.止痛.散瘀.消腫等療效。出血而有瘀滯者,亦可用活血祛瘀葯以祛瘀而止血。部分活血祛瘀葯近代又用於冠心病心絞痛,有活血通脈之效。

在中草藥中,有活血化瘀功效的有比較多,現介紹一部分活血化瘀葯的功效:

1 .丹參, 性寒.味苦。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產後瘀阻,胸腹或肢體瘀血疼痛,癰腫丹毒,風濕,心煩失眠等。

2.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行瘀,疏肝解郁,散風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頭痛,脅痛,月經不調,經閉腹痛,肝氣鬱結,風濕痹痛,癰疽腫痛等。

3.澤蘭.,性微溫.味苦.辛。歸肝.膀胱經。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腫功效。適用於月經不調,閉經,水腫,產後瘀血腹痛等。

4;紅花,性微溫,味辛。歸肝.心經。有活血祛瘀,通經功效。適用於經血不調,產後腹痛,症瘕,外傷,瘀血腫痛,關節痛,癰疽腫痛等。

以上只簡單介紹了四味活血祛瘀葯 ;(品種比較多,現不一統統介紹,如有需要.可另介紹)。如下是活血祛瘀葯:有月季花.王不留行.毛冬青.益母草.牛膝.桃仁 .血竭.蘇木.自然銅.薑黃.鬱金.穿山甲 .乳香.沒藥.五靈脂.三棱.水蛭.虻蟲等等。

(還有化瘀止血藥,如三七 .茜草根等。 ……)。


凡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淤血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淤血症的藥物,稱為活血化瘀葯。辛散行滯,能行血活血使血脈通暢,淤滯消散,故此類藥物藥性多為辛味。淤血既可以作為病理產物,又可引起其它病症,所以此類葯的主治範圍極廣,如婦科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後腹痛;傷科的跌倒損傷、淤腫疼痛;內科的頭、胸、腹痛,痛有定處、痛如針刺,中風不遂,肢體麻木及關節痹痛;外科的瘡瘍腫痛。

對此類中藥的藥理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抗凝血,可防止血栓及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促進機體代謝,組織的修復和創傷、骨折的癒合;還可調節機體免疫,減輕炎症反應,抗菌消炎。

由於氣血之間的密切聯繫,在使用活血化瘀葯時,常配伍行氣葯,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因此藥行散走竄,易耗血動血,需注意防其破泄太過,做到化瘀而不傷正;同時,對於婦女月經過多或其它出血而無淤血的傷患不宜使用,對於孕婦尤當慎用或忌用。

活血化瘀葯可分為活血止痛藥、活血調經葯、活血療傷葯、破風消癥葯四類

一、活血止痛藥

此類藥物辛散善行,既入血分,又入氣分,可活血行氣止痛,主治氣血淤滯所致的各種痛症,如心腹痛、頭痛、痛經、產後腹痛、跌打損傷所致的淤痛等。此類葯有川芎、鬱金、薑黃、乳香、延胡索、沒藥、五靈脂、降香等

1、川芎

性辛、溫,辛香行散,溫通血脈,既可活血化瘀,又能行氣通滯,《本草匯言》稱其為「血中氣葯」,止痛效果極好,為治氣滯血瘀諸痛症的要葯;性善行竄,可「下調經水,中開鬱結」善通達氣血,為婦科活血調經要葯;秉性升散,可「上行頭目」,既能活血行氣止痛,又長於祛風止痛,為治頭痛之要葯;辛散溫通,可「旁通絡脈」,具有祛風通絡止痛之功,可治風濕阻,肢節疼痛。

2、延胡索

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可行氣,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李時珍謂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臨床可廣泛用於血瘀氣滯所致身體各部位的疼痛。

二、活血調經葯

此類藥物辛散苦泄,主歸肝經血分,具有活血散淤、通經止痛之功,善於通血脈而調經水。主治血行不暢、淤血阻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經行腹痛,量少紫暗或伴郎血塊,經閉不行及產後淤滯腹痛。代表藥物有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澤蘭、牛膝、雞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等

1、紅花

本品入心、肝血分,秉辛散溫通之性,活血祛淤、通經止痛之力強,是婦產科血瘀病症的常用藥,還善治淤阻心腹脅痛;通利血脈,消腫止痛,為治跌打損傷、淤滯腫痛之要葯;活血通脈以化瘀消斑,可用於淤熱郁滯之斑疹色暗。注意孕婦慎用,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三、活血療傷葯

此類藥物味多辛、苦或咸,主歸肝、腎經,功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止血生肌斂瘡,主治跌打損傷、淤腫疼痛、骨折筋損、金瘡出血等骨傷科疾患。代表藥物有土鱉蟲、馬錢子、自然銅、蘇木、骨碎補、血竭、兒茶、劉寄奴等。

1、劉寄奴

本品苦泄溫通,性善行散,能活血散淤,止血療傷,古人謂其為「金瘡要葯」,常用於治療傷科病症;苦泄善行,可活血散淤,通經止痛,可治散淤治經產病症。

四、破血消癥葯

本類藥物味多辛苦,蟲類葯居多,兼有鹹味,主歸肝經血分。藥性峻猛,走而不守,能破血逐淤、消癥散積,主治淤滯時間長,程度重的癥瘕(腹中結塊)積聚。代表藥物有莪術、三棱、水蛭、虻蟲、斑蝥、穿山甲等。

1、莪術

辛散苦泄溫通,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能破血行氣,散淤消癥,消積止痛,適用於氣滯血淤、食積日久而成的癥瘕(腹中結塊)積聚,以及氣滯、血淤、食停、寒凝所致的諸般痛症,常與三棱相須為用。還可用於跌打損傷,淤腫疼痛,常與其它活血療傷葯同用,但注意孕婦及月經過多者禁用此葯。


活血化瘀的葯非常多,在臨床上主要治療以瘀血為主的病症。

舉例來說,比如我們日常常見的三七,就是以活血化淤著稱,臨床上很多人都是拿來開水沖服來治療或者是預防腦血栓的。

還有丹參,也是以活血化瘀為主,還具有活血調經的作用。

還有雞血藤,當歸都是補血調血,活血化瘀的良藥,在臨床中也是屬於非常多的。

還有赤芍也是活血化瘀之品。


三七是首選葯,其它還有。


在中藥中,有很多藥材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溫經通絡、散寒化瘀,使經脈舒痛。下面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活血化瘀的中草藥。

(1)三七:可散瘀止血,消腫定痛。對於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等具有較好作用。

(2)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主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等,對痛經的女性來說,是一味效果較好的中藥。

(3)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主治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症。

(4)益母草:有利尿消腫、收縮子宮作用的作用,也具有很好的調節月經以及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還具有祛瘀以及止痛、降低血壓的效果。

(5)赤芍:可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等。

(6)丹參: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之功效。用於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症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等作用。

(8)紅花:有活血化瘀,散濕去腫的功效,有助於治經閉、痛經、惡露不行、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跌打損傷、瘡瘍腫痛。避免孕婦使用,否則會造成流產。

可以看出,這些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草藥都對一些病症具有治療作用,但中藥如何吃、怎麼吃、吃多少都要諮詢專業人士,不能隨意混吃,或者隨意加量,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活血化瘀中藥一覽表

注;資料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通知我們!


推薦閱讀:

直腸癌T3為什麼有的淋巴結轉移多個,T4a反而沒有淋巴結轉移?
小澤征爾健康狀況惡化,暫停全部演出
如何保護腳部健康?
冰糖在生活中作用是什麼?
經常酗酒對身體有危害嗎?

TAG:中醫 | 健康 | 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