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哪裡,如何讓自己更幸福?


有一個社會學的基礎理論叫馬斯洛需求理論,描述的士人的需求的五個階段。什麼是幸福?需求得到滿足了就幸福,讓自己更幸福的辦法就是實現更高的需求檔次。

最底層的是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我國其實多數人這個最底層的需求都沒解決好,典型就是居住,搞的人慾仙欲死,食品安全等也做的不算好,大量兩地分居的候鳥型人群,所以幸福感不強。

其次是安全需求,免於恐懼是一種幸福。這牽涉到很大的話題,治安、司法、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我國都有不少問題,這方面幸福感也不強。

第三個是歸屬感和愛。這牽涉到對家庭、公司和社會的認同,宗教帶來的穩定感。我國結婚率還算挺高,說明對家庭價值普遍看重,但高速增長的離婚率,說明也和發達國家一樣,家庭價值在解體。至於公司和社會的認同感,普遍較低。宗教在我國其實高速發展,不過依然是野蠻發展階段,缺乏發達國家穩定溫和的宗教觀。

第四是尊重。這個檔次就比較高了,個人自尊自重就已經比較難,獲得社會尊重更難,需要奮鬥有成才行。這點在哪都不容易。發達國家比較好的地方在於,他們的社會結構里,中產階級比重非常大,所以相對來說尊重和錢的關係淡了一些,獲得尊重的方式更多樣。

第五個最難,自我價值的實現。典型就是比爾蓋茨,現在就一直在搞醫療相關的慈善項目,卓有成效。另一個例子是埃隆馬斯克,他的前四個需求早就實現了,現在一直搞一些稀奇古怪的項目,就是自我實現。

想要幸福,就去好好愛親朋好友,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吧。


讀書分享:什麼樣的人生,能讓我們健康和幸福。哈佛大學教授喬治維蘭特,大學一項持續70年的跟蹤研究,分析了2000多人一生的成長軌跡記錄。最終他得出結論,決定人們內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維蘭特,也是一名心理分析專家,精神病學家,他主持哈佛成人發展研究課題長達35年。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那些比拚命努力更重要的是,鍾維蘭特分析良好的關係,總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上。第一個方面是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跟家人更親近的人更喜歡和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孤僻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和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麼長壽。第二個方面是關係的質量比數量重要,有多少朋友,結沒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矛盾爭吵和冷戰,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甚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參與調研的一對,最幸福的服氣,說在她們80多歲時,哪怕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他們仍然覺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賴。而婚姻不快樂的人,哪怕有一點壞情緒就會把身體的痛苦無限放大。第三個方面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如果在80多歲時,婚姻生活還溫暖,和諧,對另一半仍然信任,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那麼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反過來那些無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體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當然,幸福婚姻並不意味著從不吵架,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還天天鬥嘴,但只要他們相信在關鍵時刻能依賴對方,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品.此外跡象,研究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智商在110到115之間的人於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當智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平。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係的人在55歲到60歲的收入頂峰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愛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兒童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換上老年痴呆症,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後的焦慮較少。


幸福感,應該是分階段的吧!

幼兒時期,吃飽,喝足,每天有爸爸媽媽守護,就會很幸福,不需要考慮什麼,這個階段應該是最容易得到幸福的時候

兒童時期,除了溫飽,開始有了一點精神層面的追求,可能會希望得到別人誇獎,或者想要某件東西來滿足自己,這時候就需要自己做些事情來得到這些,得到了,就滿足了,滿足了,也就有幸福感了

青年時期,開始有青春期的懵懂,希望得到異性的關注,希望在同性朋友面前有面子,希望自己比周邊人能活的更舒適,這時候,可能會開始注意打扮,會有自我吹噓的時候,會開始有虛榮心,當這些都不成問題了,也就有幸福感了

中年後,幸福感可能會更不容易得到,因為,想要的更多了,但做出相應的努力,還是會得到幸福的

老年,反而會像小孩子一樣,容易滿足,也更容易有幸福感,家人關係和睦,兒女孝順,就很幸福??


推薦閱讀:

上聯:春風又綠月亮灣,山環水抱。求下聯?
你總會想起自己的初戀嗎?
上聯:酒未醉人心似碎,如何對下聯?

TAG: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