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白話的人越來越少?


謝邀,說白話的人越來越少了嗎?是的沒錯,現在能說,會說白話(粵語)的人數已經開始逐漸下滑了。

根據統計局的數據我們可以得知,最近10多年以來,粵港澳地區講廣東話的青少年所佔有比例已經越來越少,從2001年開始會講粵語的青少年比率就已經開始逐漸下滑。

  • 粵港澳青年日常用語 廣東話佔比下降

眾所周知,廣東話一直以來是粵港澳地區最多人使用的日常用語。但近年來隨著大量外來人口遷入,廣東話的主流地位已經開始逐漸下滑。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1年到2016年,15到29歲青年人口中,以廣東話為日常用語的人雖然有所上升,但佔比卻開始下滑。也有小學生紛紛表示,平時學校基本都是在用普通話教學。

統計中還表明了,目前以普通話為日常用語的青少年數量仍在大幅度上漲,增幅更是高達數倍。通過比較不難發現,作為母語的粵語和使用最廣泛的普通話,已經有廣東的語言學家直言稱這或許將使得,廣東話地位面臨巨大衝擊。不過也有學生家長表示並不擔心,普通話更加易學通用,也就沒有必要再學會粵語了。

  • 粵語比重降低 本土文化岌岌可危

而對於講粵語的本地人在粵港澳地區的比例越來越少的問題,有教育界人士就認為,學校應該有責任保護本土文化,特別是語音這種技能,就應該從小開始培養。也有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一名老師指出,當下有不少小學生在生活上的交流溝通基本都在以普通話為主。再加上學校的教育都普遍使用普通話,導致以廣東話為代表的本土文化逐漸流失也不足為奇。

  • 課本標註拼音 教學向普通話傾斜

也有教師團隊表示,目前小學所使用的語文書,甚至其他科目的書,每個字下面都會有拼音,但是都是普通話的發音,而不是粵語的發音。所以顯而易見的是,學生們掌握普通話能力越來越好,甚至超越廣東話。事實上,現在的學校中無論是課程、還是課本都已經將普通話擺在教學上的顯著位置。

可以說,每一種方言都有它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往往代表著一個地區的文化,歷史以及傳統。而現在以廣東話為主要語言的地方越來越少,尤其是港澳地區作為特區更應做好保育文化傳承,避免再有具本地特色的文化從此消失。

PS:分享經典粵語歌曲3首

回顧粵語經典好歌曲,張國榮-《沉默是金》!https://www.ixigua.com/i6512019470486077955/

回顧粵語經典好歌曲,譚詠麟-《講不出再見》!

https://www.ixigua.com/i6512043205570069005/

回顧粵語經典好歌曲,張學友-《遙遠的她》!

https://www.ixigua.com/i6511679056834986510/

原創編輯:Rooster


聽到這個問題感覺很心痛,說明白話現在已經沒落了,說粵語的人全球有差不多一億,包括港澳地區,堪比一個中產國家。

改革開放之前,在廣東基本上沒有什麼流動人口,都是本土話交流,做生意基本上也是本土語音交流,要麼說粵語,要麼說潮汕話,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大量流動人口湧進廣東,各種精英各種老闆來到這個地方做生意,但本地人不懂他們的語言,交流起來很不方便,但為了做成一筆生意,本地人也要學普通話,外地人為了能夠在這個地方站穩腳跟,也要學白話,習俗,這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大衝撞。

80年代那時候本地人很多人不懂普通話,因為沒人跟他們交流,直到後來各種各樣的人流湧進來,雙方都不得不學對方的語言,因為時代在變化,首次普通話是我們中國官方語言,全國通用,所以上一輩的人為了自己的子女能夠融入這個社會,能夠在中國每一個城市都夠生活下去,他們不得不叫自己的子女學普通話,特別是現在學校教育都是普通話,跟以前不一樣,所以這一代人說粵語的就少了很多,唯一能夠教自己兒女的只有在家裡教他們,不讓他們的母語沒落,廣東人他們的性格很懷舊,更是重視風俗習俗的一個省會,自己的母語需要大家來保護。

我是金常來,歡迎你們的關注


反過來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英語是世界語言,因為利用的場景多啊。從學術來講,牛頓之後,學術語言從拉丁文變成英語,例如最新的什麼科學報告,新的學術辭彙,都是英語。從流行文化來講,英語的電影歌曲世界流行,引領潮流,連skr這種詞,都覺得酷。

所以,粵語退流行,一,因為應用場景少了。普通話的推廣和教育,還有生活工作各種外地人只能用普通話溝通,使得年輕一輩運有方言的機會減少了。二,當年香港文化大行其道,大家都覺得能說上幾句粵語是一種時尚,而現在應該弄幾句東北話才顯得你幽默了。

總結來說,就是運用場景缺乏和粵語流行文化退化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我們先來看看白話是如何產生的。

公元前381年,隨著楚國令尹吳起平越成功,楚在梧州設蒼梧郡(一說在湖南九嶷山),在大余開闢梅關古道,溝通章江和北江運輸。據查,蒼梧郡治所在今廣東封開,漢代稱廣信。因為派駐蒼梧郡的楚人講古雅言普通話,當地俚人認為是「北話」。這種北話作為官方語言流傳開來,形成兩廣的北話群。到漢代設蒼梧郡時,封開之地稱廣信。北話又稱廣府(郡)話。最近,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召開「粵語源流考」研討會,到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封開方言完整保存兩漢時期的雅言濁塞音,是粵語的發源地。

白(北)話作為歷史的產物,對於溝通群族,穩定嶺南社會都發揮了巨大貢獻。但是,她僅陷一隅,對全國尤其是語言差異巨大的南北方還缺乏普遍的指導意義。如辭彙量小,句式老化,幽默風趣不夠。而以東北黑河流域為基礎的普通話恰好彌補這一缺陷,順利流行全國。試想,超過2500年歷史的民間白話怎麼能敵由政府主導的普通話呢?更甚是,一些講白話的人連普通話不會,文字表達都困難,如何應對當前社會呢?

白(北)話在中國七大方言中當屬佼佼者,歷史最長,人口最多,建樹最高。當她完成歷史使命後,會輕輕地對後代說一聲:撲街。


南昌有從古就對一伙人用土話開玩笑常用語:短命鬼,好話話不來,打白話哩就八隻腳。所謂白話,就為方言,鄉音,鄉土話。

為什麼現今講白話的越來越少,生死命老,年年死去的講白話的一復一年,而新生代又百分之九十講地方普通話,這是歷史不以人們意志而轉移的定向和自然規律。

現人口是流動性很強的時代,不是幾十前前窩居在老家,靠天吃飯,歲歲月月,一畝三分地,三點一線的生活,工作,學習市場板塊,人們為了追求美好生活,求學,就業,五湖四海,無處不在,無往不返,無定所,無宅男和無閏房,那裡有出息,打起背包就出發。

鄉音難改,這是事實表象,但傳承鄉音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少。特別是人居密集的城鎮,而城鎮又不斷在擴大,城鄉差別越來越在縮小,這為人口雜流,在人往交際,對話不自然形成語言構通,互懂,互學,互共在普通話平台上。

我單位是上海遷來南昌工廠,剛進單位,我彷彿來到上海,全是師傳講上海野吳話,在那坐山,唱那山歌,而老座們上街又全為學聽南昌話,他們小孩與夲地小朋友共長共語,所牽聯大人也說南昌話,在家也好,跟同事南昌人也好。

我姐家小孩在廈門部隊和人民日報駐廈記者站,從八十年代在那兒,在部隊的學會了閩南話,在報站的聽得懂而不會,而獨生孩子也就更不會閩南話,前幾年結婚我說了小孩,她從小在部隊宿舍長大,上學又是普通話,我說少學一門華僑語。

我自已孫孩在紅谷灘,與老太婆一起,他一句南昌話也不會講,倒把我們老太婆帶入到打官腔,講普通話一員中去,這是全國各家各戶走勢,所講閩南話,粵語廣東話,上海話,南昌話的人漸漸減少,擋都擋不住。


粵語是珠三角、港澳地區溝通的主要語言,由於中國最早一批海外華人大部分來自廣東,粵語在海外華人圈的地位也很高,還是美國的第三大語言。

近年來,在國內說白話的人越來越少,是客觀存在的。一是普通話的強制推廣,小孩從小就在學校使用普通話,粵語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二是外來移民的衝擊,普通話很大程度上成為正式場合的通用語言。三是文化上的弱勢,香港的影視劇和粵語歌曲從九十年代末開始走下坡路,加上粵劇的沒落,文字上方言的受限,粵語的傳承得不到重視。

那長此以往,粵語會不會消失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試圖統一語言,凝聚民間對政權的向心力。從秦漢時代的雅言到今日的普通話,都是官方認定某一種語言為通用語言,便於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最突出的莫過於雍正年間的「推廣通語運動」。雍正六年,平定三藩之後,清廷發現廣東福建一帶的民間反清復明的力量比較大,於是要求閩粵地方設立「正音館」教授北京官話,先從文化上弱化方言,讓知識分子從文化上依附朝廷。學童說不好官話,不可以考取秀才。

此舉遭到地方知識分子的強烈抵觸,而地方士紳官員對推廣「通話」也是做做樣子, 「正音館」名存實亡。到後來,閩粵兩地福建邵武還有「正音館」,廣東早就沒有了。到了辛亥鼎革,廣東學堂教師如果不會粵語,則根本無法教學,因此而辭職的教師很多。

從社會發展的需要來看,把普通話作為通用語言是很有必要的,與粵語的地域文化地位實際上不衝突,兩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例如要研究唐詩宋詞在古代的讀法,方言就是不可或缺的。


因為講黑話的人越來越多,此消彼長


「來,現在進行白話考試。」有一天,我們的課堂上會不會多一門課,地方言或白話課?

答案是很有可能。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在日常交流中,大家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在公眾場合甚至私下交流,以普通話為主了。即使會說白話或方言都是以普通話為主。很尷尬的一次談話我是記憶猶新。和一會說白話的朋友見面時,他說普通話,我說白話;然後我說普通話,他又說白話。兩人相視而笑,乾脆用家鄉方言交流。哈哈!

其實白話有白話的美,一個地方的語言有一個地方的好。但現實中,校園裡師生講普通話,連農村在家帶孩子的老人也教小屁孩撈普通話;這似乎是一種形勢,也似乎是一種發展。從小耳染目睹的孩子,甚至一會說白不會聽,即使會他也懶得說。我家小朋友就利害,他會我老家的方言,會愛人那邊的方言,還會普通話,會白話,會隔壁縣的方言,會英語,才上六年級的他已經掌握了多門語言,平時聊天隨時和我們切換。所以至今我都自豪,我的孩子真高手,這麼小就掌握了多門語言。比我利害多了,當年我們上課老師全是用白話,以至後一我們外出求學,居然說不了普通ytd 練習了好久,才過了普通話二甲測試。

當我們把普通話交流作為主要語言交流方式,一些語言必會有所淡化。特色的文化,良好的傳統還是要有繼承與發揚。粵語目前主要集中在廣西、廣東「兩廣」地區以及香港等地。我們廣西的就與廣東的有些區別,就像普通話還得是「夾壯」,但也是滿好廳(聽)的,人長得又好看。

還是那句,多門技術好防身,多門語言不吃虧。大家說說,你覺得有沒有必要開門粵語(白話)課程,一起學習白話去?關注山水浦北,開啟討論吧!


原因之一,睇圖!


作為廣西南寧市民 深受感染 不帶地域情節歧視任何地區不同人種

編主生長在廣西南寧市水街 95年出生 近幾年很多人說南寧人不講白話了 其實答案是錯的 在我小的時候其實根本沒有語言意識 但是回過頭看 其實我們從小到大的使用語言都是白話 不論在學校還是在家或者出門 其實根本就是無意識的 我一直以為南寧只有白話這東西 普通話只是學校念作文或者教科書才會用的到的東西 不是我們不講 而是新移民大量的湧入 我們減少了佔比 其實估計南寧使用粵語人口現在佔4成左右

但是隨著建設的擴大與發展 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人 進去南寧 柳州桂林來賓玉林等地區 因為他們本來就不屬於粵語系的地區 母語不是粵語 而是西南官話 和客家話 所以讓他們學習其他語言很難 而且自己也會說普通話 所以就這樣逐漸逐漸的外來人與當地人交流語言就變成的普通話 而且不單止是我一人的觀點 其實帶這種觀點的人基本成完整比

但是因為 最近幾年廣西的分裂 桂林 柳州 玉林 越來越不尊重其他地區的人 和地區的文化 大家明明都站在這片綠土地 都在南寧 但是外地人越來越不尊重當地文化 而且越來越不尊重人 所以近幾年南寧市民對此非常反感 所以引起了強烈的地域歧視 以前雖然會歧視外地人 但是不會當面說明著講 但是近幾年開始越來越排斥外地人 因為外地人對當地人的不尊重 不尊重文化 不尊重世事 還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就這樣 南寧開始了語言戰爭

南寧其實主要為幾個語言 邕潯粵語 平話 與部分壯話 白話與平話基本相近 能共同交流 壯語雖然不相通 但是因為壯語地區大多數也可以使用粵語溝通 並且同為當地語言 所以就站在了同一戰線

新南寧人主要已普通話與桂柳話為主 有些新移民因為害怕收到歧視 並想融入該城市 所以他們就模仿出了一種新語種 叫(南普) 我可以明確的講 我們平時見到的南普 根本就不是舊南寧人講普通話的口音 是一種被刻意去模仿 刻意去醜化的譏笑口音

但是因為 很多新移民剛來到這座城市 想快速融合該城市 就去刻意模仿這樣的口音

其實不是說 越來越少人說粵語了 其實是外來人口越來越多了而已 我也不會什麼歧視不歧視 但我想講的是 粵語是我們的母語 請外來人尊重我們的城市 尊重我們的文化

最後我想科普一下一個東西 但是不是非常完善 如果有缺少或者錯誤的 可以評論 我會修改 不挑戰爭 只為科普 有錯誤評論立即修改

粵語是一種國際承認的語言 俗稱(白話)擁有完善的體系 文字 文獻龐大的使用人口 粵語是一種統稱 由越西和越東為發源地 後越字修為粵 粵西(廣西)粵東(廣東) 歷史有很多建設 我們可以看到 有很多粵東會館 和粵西文化館

粵語現今定 廣州西關音 為標準音 全球各地已標準音靠 最為相近的 原口音最近地區

一 廣州 香港 澳門

二 肇慶 梧州 賀州 雲浮

三 珠海 清遠 東莞 南寧 崇左 平南

四 中山 佛山 韶關 深圳 惠州 北海 防城港 欽州 茂名 湛江

五 海南 玉林 陸川 博白

體系為 廣府片 莞寶片 邕潯片 四邑片 勾漏片 羅廣片 高陽片 欽廉片 吳化片等

其實主要溝通 出了固定地區都是盡量以廣州西關音靠

最後 祗希望大家 尊重城市文化 尊重歷史文化 尊重風土人情 謝謝【不拆港澳 不分東西 語言文化 同聲同氣】


推薦閱讀:

詩的遊戲,遊戲的語言 |《飛地》第二十輯出刊
語言象似性概說*
【N1】每日文法~ときたら
把娃扔給IPAD?你會後悔的
9月26日 | 我矢志不渝地迷戀愛情的語言

TAG:語言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