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本的「雷電」戰鬥機?


日本海軍裝備的J2M「雷電」,和日本海軍以往所大量使用的輕巧,水平機動性好,速度不高,爬升俯衝能力不足,防護力薄弱的戰鬥機完全相反,雷電機身龐大,速度幾乎是日本海軍戰鬥機中最快的,爬升能力和俯衝能力都很強。

「雷電」屬於要地防空截擊機,有較高的平飛速度和爬升率,採用重火力配備因為它們的作戰目標是從高空侵入的敵大型遠程轟炸機,後者堅固的表面蒙皮是一般活力的戰鬥機難以突破的防禦。

雷電的主要任務是本土要地防空,對以往戰鬥機的續航能力、機動性等要求已下降為次要指標,因為它不需要遠離基地執行任務,也不需要空中格鬥,只需要保護本土要地,將敵方轟炸機打掉。通過降低這些性能,雷電的其他性能得到了提升。

為了獲得高速度,雷電所有的型號都盡量裝備當時日本國內擁有的最大動力發動機,例如裝備發動機為1,800馬力的「火星」23 甲型,採用單管推力排氣管和噴水加力裝置。

雷電的表現可謂是繼零式戰機之後,日本戰鬥機中最好的,尤其是在日本國土防空中的表現,從國內的厚木基地起飛的「雷電」,多次成功欄截空襲關東地區同盟國的轟炸機 ,也曾和美軍的艦載機戰鬥過,據後來的統計對比,「雷電」的空戰損失與美機的損失基本持平――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奇蹟。

儘管雷電在二戰期間發揮了很強的實力,但是並不如零式受日本海軍的歡迎。


日本三菱J2M「雷電」戰鬥機是日本在二戰時期研製的一種截擊機。由於日軍在中國戰場部署的戰機多次遭到中國空軍轟炸,甚至連本土都遭到了「傳單空襲」,日本海軍希望能裝備一種爬升率更大,速度更高,具備更強截擊作戰能力的新型戰鬥機。「雷電」便應運而生。1942年3月20日,由零式戰鬥機設計師堀越二郎設計的新型截擊機「十四試局地戰鬥機」首飛,但試飛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直到1943年9月,「雷電」才正式定型,開始量產。但很快,由於性能更加優秀的「紫電」戰鬥機橫空出世,「雷電」的好日子就到頭了。根據紙面數據,「紫電」的各項性能基本都優於「雷電」,還有改裝成艦載機的潛力,顯然更適合繼續發展。而「雷電」的擴大生產計劃也被擱置了。在日本海軍生產的所有單發戰鬥機中,「雷電」的產量是最少的,只有區區600架左右。

平心而論,「雷電」的性能在同時期的戰鬥機中是比較出色的,其飛行速度較高,特別是爬升率高於零式戰鬥機和「紫電」戰鬥機。但其機頭較大,駕駛艙位置較低,導致飛行員視野相當差。加上其設計更加註重高速飛行時的機動性,降落時難以控制。根據日軍飛行員戰後回憶,實戰部署中幾乎每周都有「雷電」在降落時發生事故,導致機毀人亡!但美國F4U戰鬥機也採用類似的設計,恐怕事故率過高的根本原因還是日本海軍缺乏足夠的改裝訓練所致。


如果我沒有搞錯,提問者把F35的名字叫錯了,F35叫閃電,日本的雷電是二戰時的一個戰機。評價一個二戰時的戰機沒有多少意義了,我們說下閃電,也就是美國人給了日本幾架什麼樣的F35,從日本的媒體自己露出的消息,現在的四架戰機是閹割版本的,也就是沒有戰鬥能力,只是用於訓練用。說明點也就是四架大個子的玩偶。F35的軟體用的是不能發射短程空空導彈的Block 3I,最高飛行高度只有4W英尺。也就是只能用做訓練用。不過在這型號機中有不少部件是日本製造的,這是對其國的製造水平是有好處的,


推薦閱讀:

美國敦促俄羅斯和緬甸重新考慮戰鬥機交易是怎麼回事?
俄羅斯的戰鬥機有蘇27,蘇30等,那有沒有蘇28和蘇29呢?
什麼是相控陣雷達,什麼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伊爾-76和波音做預警機平台相比,不足體現在哪些方面?
裝備固定彈倉的非自動步槍滿彈後,能否不上膛,只關閉槍機?

TAG:空軍 | 戰鬥機 | 軍事 | 日本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