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說說你家鄉讓人魂牽夢繞的小吃?


感謝邀請,我家鄉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小吃,就是老家的招牌小吃,胡辣湯了,

每天早上去早點鋪,喝碗胡辣湯,在來籠小籠包,早飯吃的飽飽的,

到了中午,再來碗羊肉河南燴面,美味滿滿的,

在配上兩個鹹鴨蛋,好吃極了,

在老家,我最喜歡的,兩個食物了,現在想想口水直流,好了,就介紹這些吧!


很開心能遇到這個題目,我不請自來答題。

說起來家鄉最讓我魂牽夢繞的小吃,就是豆腐腦和火燒。這麼多年,也走遍了大半個中國,沒有吃到和家鄉一樣的味道。也許小時候的味道,是印在每個遊子心裡深深的鄉愁。

還記得那家賣豆腐腦的小店,連名字都沒有,就開在黃河護河大堤的腳下。店裡就夫妻兩個人,總是笑呵呵的,看起來親切又溫暖。

九幾年的時候,豆腐腦一碗才三毛錢,肉火燒兩毛,菜火燒一毛五,五香的只需要一毛錢。吃一頓早餐滿打滿算也就六七毛錢。當然那時一個月零花錢也不過十來塊錢,也不是能天天吃的。

我們縣城的豆腐腦和別處不同,就是和相隔幾十里的濟南都有很大區別。先用一把薄薄的鏟勺,從盛豆腐腦的大缸里,盛出雪白的豆腐腦。然後澆鹵。鹵是我們那裡特有的醬油鹵,每個店家都有自己的配方。然後再加上調製過的芝麻醬,一點蔥花,一點香菜,喜歡辣的,還可以加上店家自己炸的辣椒油。一碗冒著熱氣,新鮮香辣的豆腐腦就可以吃了。

再配上一個剛出爐的火燒。火燒也是現吃現做,剛做好的火燒,外皮酥脆,肉餡的鮮美,菜的內容滿滿,就是五香的,什麼餡都沒有的都很好吃,有一種花椒粉特有的香味。一口火燒,一口豆腐腦,吃的相當滿足。

離開家鄉很多了,那店主大哥爽朗都笑聲,大嫂沾滿麵粉的雙手,總是在不經意間在腦中閃現。


把潮汕小吃全都吃一遍是怎樣的體驗?中華美食看廣東,廣東美食看潮汕,而潮汕美食中很大一塊組成部分就是潮汕小吃。潮汕小吃在潮汕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被其名聲和美味所吸引。光潮州一地,就有數不清的小吃,據不完全統計,各類潮州小吃有230多種:牛肉丸、潮州粿條、春餅、芋丸、腐乳餅、乒乓粿、糯米脹豬腸、尖米丸、豬腳圈…潮州小食葷素皆有,炊、煎、烙、焗、焯、拌、燉、炸是主要的烹飪方式,口味有酸有甜有咸有辣,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價格便宜。


粿汁在潮州是堪比柴米油鹽一樣的存在,是當地很經濟的傳統小食。粿條被高壓鍋熬得爛爛的,滲出了米漿,鹵好的豬腸、豬肺、豬心、豬皮,混合著滷蛋、腐竹、苦瓜等等,通通都裝在一隻大鹵鍋里。賣粿汁的小店一般沒有菜單,只需要直接指給店家你要哪些,便會給你切好裝碗。吃的時候拌一拌,米漿浸入滷水的滋味,和著入味的豬雜,熱氣騰騰呼嚕呼嚕吞下,非常落胃。現在有些粿汁攤除了保留傳統的做法,還在用料和醬料方面做了改善,給這道潮州小吃添了新的特色。

潮州的清晨,你會神奇地發現,街頭巷尾都炊煙裊裊,這便是沿街的腸粉小攤在營業了。潮州的腸粉跟廣州的拉腸有相當的不同,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口味,一樣是腸粉,卻有不一樣的味道。白色米漿蒸的皮,打上一個蛋,再加豬牛蝦的料,配蘿蔔丁、香菇絲、筍丁、生菜或豆芽,然後澆一層芝麻漿和鹵湯。這就是最傳統的潮州腸粉味,技藝嫻熟的老師傅還能把它攤得很有藝術感。

蚝烙可以說是台灣蚵仔煎的升級版,《舌尖上的中國》里也有特別介紹。做蚝烙的蚝,個頭不需要太大,最重要是新鮮,很多都是南澳島上的漁民就地挖來的。蚝烙是用地瓜粉拌蔥珠,在平底鐵鍋上攤成餅狀,放上蚝肉,再下蛋花,煎至底微脆後起鍋蘸魚露吃,常常要在街頭小店或擺攤小販那裡才能吃到。吃蚝烙一定要配一碟魚露,這種東南亞及中國閩南地區特有的蘸料是用小魚蝦為原料,經腌漬、發酵、熬煉後製成,夾雜著鹹味、鮮味和腥味。魚露能更加吊出蚝烙的鮮,這是潮汕人民多年來的經驗所得,而好味道始終如初。

豬腸脹糯米就是潮汕地區的糯米香腸,潮汕俗語用來比喻衣著太過緊束身肢的外形。把糯米浸軟,與豬肉、香菇、蝦米等各種餡料拌勻,調味後滿滿地填入洗凈的豬大腸中段,兩端用紗線紮緊,開水煮1小時左右,撈出斜切片,蘸甜醬油食用。豬腸脹糯米皮薄餡飽,肥肥鼓鼓,常常配豬肚湯一起吃,滋補爽口的豬肚湯正好可以解豬腸脹糯米的甜膩。

潮州春餅,亦稱春卷,呈長方形,餡料主要是豬肉、雞絲佐以香菇、豆芽、香芹、粉絲、豆腐等合炒。潮州人有吃春餅的習俗,常在過年逢春之時全家團圓一起食用,取其生髮迎春之意,象徵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吉祥。春餅經胡榮泉創始人的改良,衍變成了春卷,外皮更薄,捲入餡料封口後,再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春餅皮吃油不深,炸得香脆可口。還有一種糖蔥薄餅,是甜口的。餅皮有些像北京烤鴨配的荷葉餅,軟薄有韌勁,包裹著酥脆的糖蔥,芝麻和花生碎又香又甜。其中捲入的香菜是亮點,其特殊的氣味中和了甜味,也造就了糖蔥薄餅獨特的風味。

鴨母捻的名字怪怪的,還帶有誤導性,讓人以為是鴨肉做的什麼食物,其實跟鴨肉一點關係也沒有。它實際上是糯米湯圓,與普通湯圓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外形比普通湯圓稍微大一些,且不是正圓形,而是多了一個小角,這就是「捻」的意思。因為這種湯圓形狀大如鴨蛋,潮州話鴨蛋又叫鴨母卵,故稱之為鴨母捻。傳統的鴨母捻一般有四種餡:綠豆餡、紅豆沙、芋泥、芝麻糖,包的時候特意「捻」出的不同形狀作為標記,比如有的形狀略圓、有的略尖等。將包好的鴨母捻放入白糖水中煮至浮上水面,再加上鵪鶉蛋、銀耳、蓮子、百合、白果、綠豆等配料就製成了一碗小甜湯,清甜暖胃。

潮州還有數不盡分不清的各種粿:墨綠兮兮的鼠殼粿、層次分明的糕粿、突出蘿蔔咸香的菜頭粿、形似桃果象徵長壽的紅桃粿、用單純爆香菜脯粒的鹹水粿…甜品方面有料多紮實的馬蹄糕、芋頭糕,夏日解暑必備的草果,濃香順滑的芝麻茶和杏仁露,還有各色炒冰、果汁…在潮州吃小吃,一天12頓都不夠!


要說到小吃的話,山西從古因為資源的匱乏所以山西的小吃並不多,不像其他省份有琳琅滿目的食文化。而大多數又是小吃還是麵食並且粗糧佔了一大部分,這也就形成了山西與其他省份的不同顯得特立獨行,下來介紹一下俺們大山西的小吃。

(以下圖片均來自網路)

《豆腐腦》

「老豆腐」是我們自己叫法,通常是稱之為「豆腐腦」廣東地區的是甜的放白糖,我們是鹹的是放、滷汁,大多數配料是黃豆、粉條、豆乾、木耳、香菇為主做成。我個人喜歡滷汁少放,再放入韭菜花、辣椒油還有作為山西不能少的陳醋,配上油條,打開了我的早晨。

《抿曲》

這個要介紹一下是我走到外地無論到哪裡都會很還念的,沒什麼特別之處清湯加入了胡椒粉和香蔥香菜而已,但是因為用綠豆面而作成還有淡淡的豆香味,冬天的早上來一碗能夠感覺到滿口的豆香,熱湯喚醒一天的精神。

抿曲是興起於明朝的一種陽泉美食,為陽泉地區特有。它長如挂面,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緻,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讚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飄抿曲」是陽泉名吃,也是我們山西特色麵食之一。

《腕托》

腕托 ,又名「碗禿子」是以蕎麥麵製作而成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可以澆滷汁,也可以加調料拌的吃還可以炒的吃,吃法很多樣。

《炒涼粉》

涼粉大多數都是涼拌的,但是在我們這裡除了涼拌也可像炒的吃最後出鍋倒醋,會有一陣陣的醋香飄過,瞬間胃口大開。

《頭腦》

   頭腦之名為頭腦,實則既無頭又無腦,而是用肥羊肉、黃花、煨面、藕根、長山藥、良姜、酒糟、黃酒八樣原料配製而成的一種食物,故而又名八珍湯。每年陰曆白露至來年立春上市。食用頭腦多在清晨,用腌韭菜作引子,並配以一種名之為帽合的圓形麵餅。頭腦營養豐富,具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虛補虧的療效,長期食用,得益非淺。相傳,頭腦乃明末清初時,太原著名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傅山先生所創。他將八珍湯的配方和製法傳授給一家飯店,並為該店起名清和元,八珍湯由此也易名為頭腦。在清和元牌匾的上邊寫有「頭腦雜割」四個小字,合起來便是「頭腦雜割清和元」,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統治者之頭。( 太原)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對人體有滋補作用,效果甚佳。頭腦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

《羊雜割》

  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庄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庄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製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一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製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一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豌豆糕》

  豌豆糕是太原特色小吃,屬甜食,宜在夏季食用。用上等豌豆脫皮磨粉,加入白糖、柿餅、柿子霜製作而成。色淡黃,爽滑利口。

《石頭餅》

其方法是將石塊燒熱,穀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這主要是利用石塊傳熱慢,散熱也慢,布熱比較均勻的特點,以達到控制火候的目的。這種方法一直為後人所沿用,唐朝時有「石鏊餅」之制,明清謂之「天然餅」。而這種古老的烹調法,仍在永濟廣泛流行。

雖然是不起眼的餅但是我對其有非常深的感情,小時候餓的時候都是用來充饑,感覺特別的香吃的也開心,是奶奶親手為我做的,我未長大已離開也帶。到現在依然懷念那種味道,只有奶奶才能給予。

雖然我們山西的小吃沒有華麗的外衣也沒有精緻的內在,但有的是我們對這片黃土地的熱愛,把大自然帶給我們每一樣財富都如此珍惜,做出只有屬於黃土地的味道,物盡其用!

希望來山西旅遊出差的朋友能夠品嘗只屬於山西的味道,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了解更多的山西,多多交流互動!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各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習俗,但是米線應該是雲南各民族的最大公約數了。比如說,回族人有羊肉米線,普洱一帶的傣族人有醋米線,而在這當中,最讓我魂縈夢牽的要數傣族人的「鱔魚米線」。

要做好鱔魚米線並不簡單,首先鱔魚要選好的土鱔魚,個頭不能太大,飼養的大鱔魚味道不夠鮮,而且肉質太柴。又鮮又糯的土鱔魚宰殺時也有技巧講究,必須先洗乾淨鱔魚再來宰殺殺出來的鱔片,因為鱔片一旦帶血後,為了保留原味是不能夠再作清洗的。炒鱔魚的醬料也像印度的咖喱一樣,每家每戶各有自己的配方,香味各有不相同。

小時候去公園裡晨練,每次出來都會到橋頭的一家米線館去吃鱔魚米線。然而離家20年,整個老城區改造已讓家鄉已經面目全非,橋頭無跡可循,更別說那家米線館。本來這一直是我的心結,直到去年回家時,父親告訴我當年的那家米線館後人又重新出來營業,我隨即慕名而去。

20元1碗的米線在當地已算十分昂貴,不過他們在做法又有了很大的升級,廚房不大,一位女子手法流利地從水桶撈起黃鱔現殺。每碗米線一條鱔魚,鱔魚開膛破肚、去骨切片,三版鱔魚血和鱔片裝在一個小碟子裡面,按照叫號的順序一字排開。另一位小哥飛快的用炒鍋把鱔片和各種炒料在鍋裡面炒到火焰四起,炒到香味正濃時,舀上一大勺鱔魚骨頭熬的湯,各種食材再在小鍋裡面慢慢熬煮成湯底。最後,在一個猶如小臉盆般的碗里放滿蔥花、紅油等等配料,還有最關鍵的一把新鮮採摘的嫩薄荷,因為鱔魚和薄荷的搭配最是攝魂奪魄!這時候,小哥再把那一鍋滾燙的鱔魚湯倒入碗中就算好了。

用最正宗的雲南過橋吃法把米線加到鱔魚湯中涮著吃,那種滋味實在是難以言說,喝一口鱔骨上血和鱔魚肉結合的湯,鱔魚獨有的香味,蕩漾良久。我隱隱記得那一天,我足足吃了三碗米線,而我父親吃了4碗,那可是將近一斤多的分量呢!

在雲南吃過橋米線是使用花錢買湯底的,米線則是任吃的。當然像是省會昆明或者專宰遊客的風景區,那就得另當別論了。這次雖然圓了我久久不能忘的夢,但卻又是另一個新遺憾的開始。因為,這不單要有上好的鱔魚和足夠新鮮的薄荷,還要有地道的米線供應,光是那位小哥這種每晚現場烹飪湯底的烹飪手法,就不太符合商業社會可複製性強的原則。估計在未來也難以在別的地方開枝散葉,每次要吃還得回到故鄉雲南,因為這味道也就構成了我心裡永遠有一個故鄉的原因了。


歡迎關注美食界扛把子,我的傢伙地處中原是一個糧食大省出門在外有時間特別想吃家鄉的美食,今天介紹我的家鄉美食

燴面

就算說起燴面你也應該知道我的家鄉是那裡了。沒錯是河南的,出門在外這麼多年回到家第一想到的是回到老家吃完燴面這樣才過癮。

胡辣湯

在外面也喝好多的胡辣湯不管是價格低還是高依然喝不出家鄉的味道,家鄉的3塊錢一碗都比外面的10塊錢一碗的要好喝的太多了。

燒餅

這種就不用多說了,每次去趕集必買的原來我記得是五毛錢一個現在價格2塊錢一個了

毛雞蛋

這種小吃估計其他地方都沒有,只有晚上的時候才有還是路邊攤也是我愛吃的美食之一

好像只記得這麼多了,感謝關注美食界扛把子


我的家鄉就在冰城之稱的哈爾濱,哈爾濱由於歷史原因曾有大量外國人入駐其中。而且闖關東的大部分難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所以來的人不只有全國各地的百姓,與之一同而來的還有那各地的口味和手藝。所以小吃很豐富。

第一種:哈爾濱紅場

那一口下去肉中帶著熏烤果木的咸香,裡面的蒜味更加提出了紅場的鮮味兒,讓人慾罷不能。不同於各地的香腸,在口味獨特的同時,尺寸也繼承了哈爾濱人的豪爽,吃了解饞過癮,空嘴可以食用,喝酒更佳,停不下來。

第二種:鍋包肉

鍋包肉是一種酸甜可口的正宗東北菜,用裡脊肉切片打糊過油最後掛酸甜口味的糖漿製作而成。口味大酸大甜,但並不糊口膩人,菜碼上依舊大氣豪爽,然而讓味道卻不濃油赤醬,反而令人難以割捨。現在在東北也有小份出售,在著名景點中央大街常常大隊長龍。

第三種:烤冷麵

烤冷麵是在鐵板上烹製冷面並在其中加蛋加腸以及各種調味料的小吃,現在在北方都很受歡迎,但是這是一種在哈爾濱的小吃。由於東北冬天及其寒冷,所以烤冷麵味道大多比較厚重,但卻不失靈氣,酸甜的口感讓樸實無華的小吃立馬更加誘人。

另外還有砂鍋壇肉,扒肉等等,其實我不擅長用文字來描述,更多的是去以視頻來讓你們身臨其境去感受味道,如果想了解更多哈爾濱美食,可關注「美食偵察營」定期發送美食探店,對虛假宣傳說不是我們的宗旨,謝謝啦!


小吃,在世界長壽長壽之鄉浦北縣,那就多了。位於廣西欽州市的浦北縣,當地人一說起小吃,首先想到的是福旺雲吞。

每次去趁圩,我都要吃上一碗。當然,現在雲吞店多了,有些味道沒那麼正宗了,但也有不少正宗的小店。也有人不斷地創新,做出五彩雲吞。這種五彩雲吞最適合孩子了,看著就喜歡。

然後,龍門的扭絞籺,吃起來香甜。小時候,父母去趁圩才會買上一兩根回來,饞得我們。

水糕籺也很好吃。這個記憶也深。以前,不時有人進村賣水糕籺。我們只要聽到剪刀的響聲,就會拿著家裡的米去換上一碗。小販用剪刀把水糕籺剪成小塊,澆上他自製的醬料,我可喜歡吃了。

其實,在浦北還有很多我喜歡的小吃,只是一下子我也說不完,歡迎大家補充。我的頭條號山水浦北也經常發一些本地小吃,歡迎關注哦。


推薦閱讀:

烤花生與烤紅薯片
越南小卷粉餡怎麼做?
小吃店廣告語這樣寫,人氣保障翻幾倍!
嫩滑爽口的廣東腸粉,做法看似簡單,卻很講究細節!

TAG:小吃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