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人喜歡報憂不報喜?


報喜不報憂這點是世界通性,只要報的對象能決定你的收入、職位甚至能幹掉你,並且他會根據你報的內容來決定你的未來,那就難免報喜不報憂。

但在不少地方,報的對象歡迎你報不好的消息,好消息不需要你來報。典型如歐美日的媒體,他們要是每天歌頌安倍相爺英明神武,很快就會失去讀者,關門倒閉,誰要看你這些破玩意兒?!

日本有個特殊的地方,他們脫離封建非常短,明治之前都還是封建藩主家臣關係,社會也沒有經歷劇烈變動,所以有非常濃的封建傳統。

這種傳統下,日本人社會等級非常明顯,但這種等級和中國韓國的等級不大一樣,上級固然對下級有權力,同時對下級的義務也很明確。除非罪大惡極,否則絕不能隨便趕走下級。

這種封建意識下,下級不說問題,那就是下級極大的過錯,說了後上級以此整他就是上級不對。這種封建意識也導致了日本企業的終身僱傭制度,企業就好像曾經的藩,效忠對象當然不能隨便變,當然現在已經大大改變了,但依然很明顯。

上級這種強烈的責任感,也導致了一些企業主經營困難後也要勉力死撐,巨大的壓力導致自殺經常出現。對員工的責任感比其他國家的企業強得多,中國就不說了,個人對企業基本就是一塊磚頭,個人對企業也很少有歸屬感,除了一個「特殊」企業。


謝好友邀答。

還真不知道日本人有報喜不報憂的特點。

一般報喜不報憂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1、幹部對上級報喜不報憂,以期獲得上邊領導的好評,給領導留下好印象,還能陞官。

如果轄區內出現大事故,則必須對上隱瞞住,不然就得罷官丟職,辛苦打拚多年的官途就要停止。

2、新聞報喜不報憂的原因是,要給大眾留下歌舞昇平、領導英明的印象。誰領導之下,都不希望民眾給個差評。

3、有些報喜不報憂,是因為要讓人多保持好心情,影響心情的壞事,就不要走提,或不必讓那麼多人知道。

這一點可不是為了隱瞞,而是樂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吧。

4、也許出題者出題的意思是指,日本企業報喜不報憂,不想讓公眾知道自己企業一些負面的東西,怕影響企業業績吧?

這一點好像是人之常情吧,在商言商,有些不道德,但全世界商企都是這樣的吧?

不知道還有沒有其它報喜不報憂的原因。


日本各種人說出各種不同的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過話!在世界許多場合,表現的謙卑謙卑再謙卑,這與他們被「殖民」的心態陰暗糾結分不開。在世人的常識中,錢多的不炫富,貧窮的要面子。日本是一個等級觀念相當嚴重的國度,從政壇到企業,從公司到職場,從防衛省到自衛隊,員工見到老闆,每見到上司都是畢恭畢敬,服從,絕對的服從!上下尊卑,等級森嚴,沒有那個下級敢齜牙,一付奴婢哈巴狗像。沒有那個見到上司敢於夸夸其談,做出成就也是上級功勞,還要連連稱自己不足之處。人性壓抑何其扭曲!

日本人的自卑在世界上是唯一的,這是幾千年來形成的奴性!公元前100多年,非常落後的東瀛人(日本)朝拜大漢王朝,學習華夏的一切,漢武帝曾經賜金印一枚「漢倭奴國王」。那時就已經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唐朝時期派出幾千人全面學習華夏,華夏的一切,從上到下全盤學,尤其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嚴格的等級觀念一直傳承到今天!和服就是唐朝時期的正裝!當時的帝王們宅心仁厚,沒有看穿這個表面謙卑奴性,骨子裡豺狼心機的民族,日本人到處作揖打躬,人性扭曲的心態遲早要咬死人命。他們就是隱藏了本性,嘴上外表騙到了許多天真善良的人,許多人被騙了還在說「皇軍好」。

在偷襲珍珠港的前幾個小時,日本人還在敷衍美國人,羅斯福憤怒的大罵「卑劣的民族,」。今天,教科書,慰安婦,屠城,731,參拜,,,那一樣錯事、罪行敢承認?日本人內部自己都是壓抑下級,男尊女卑相當嚴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要不是日本是全球第一土豪,鈔票大大的有,還有誰去欣賞他們的謙卑?老美沒有捧過癮,又來吹奴才。

日本女人在家庭的地位就是低人一等,整個社會嚴謹刻板,言行規矩,卑微做人,死氣沉沉。這又源於美國這個霸王的控制,日本自己都承認不是「正常國家」。美國軍人在日本的胡作非為,殺人放火,強姦打人等等惡行,民眾只能抗議控訴,而日本政壇的所以官僚屁都不敢放一個,美國人的「治外法權」早已讓日本人深知國家主權的喪失,被殖民的屈辱,民眾卑微的意識已經不可更改。已經深入骨髓。

日本人報憂不報喜,只是在自己工作的崗位,日本不可能出現印度那樣的夸夸其談,日本人心機極深,不爭表面虛榮。紀律性強,一旦有事,同仇敵愾,團結,守紀。但是,安倍就經常誇耀他的「經濟三支箭」,對自己不光彩的事遮遮掩掩。在向印度、袋鼠推銷「蒼龍潛艇」的時候,日本謙虛了嗎?向印度,英國推銷「新幹線」的時候,謙虛了嗎?對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老美從來就討嫌日本人的虛偽陰險。

幾十年來,日本省出了國防開支,全力發展經濟,龐大的汽車行業幹掉了美國的底特律。家電、電子日本人已經吃飽了,餘下的都是殘羹剩飯,現在許多城市街上跑的一半日系車!日本人的錢可以買下半個美利堅!美國人早就知道厲害,所以才有「廣場協議」!

日本人還是有許多優點,守紀嚴明,敬上禮下,忠誠團結,從不罵自己的國家,謙虛禮貌,工作嚴謹,忍辱負重,不講代價,無怨奉獻,不耍小聰明,不斤斤計較,很少弄虛作假(除了神戶制鋼)?視民族的榮譽為生命,這民族的凝聚力最強,哪怕犧牲性命,最終可以進靖國神社。通過報憂不報喜這個片面,說明日本人心機深重,做事求完美,希望在科技上,產品上保持優勢,僅此而已。


阿里巴巴WQ的回答客觀!理性。值得大力宣傳!我們今天缺乏的正是這種民族自信心!

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並引起反省、反思!是一個民族邁向人類文明領先地位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日本現行政治體制受益於麥克阿瑟對日本的改造。美國先進的憲政民主制度在日本的複製給了日本脫胎換骨的變化!

不得不承認的是已經完全西化的日本國民整體素質領先超越我們,憂患意識讓日本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堅持民主,自由理念。公平競爭是其核心。人人平等的社會現實在日本體現的是社會和諧。首相退休後與平民待遇平等更是讓我們大跌眼鏡!

一個私有製為主體的資本主義體系國家。新聞自由不受政府操控,更遊離於各政黨及政治勢力之外,獨立報道與評論國家政治與世界新聞。並正常批評與揭露社會黑暗面。進而形成強有力的與論監督力量。在日本凡有污點的政客,即使你再有工作能力,也很難逃脫媒體的監督追殺。稻田朋美是一位出色的女性政治家,但她生活中的污點讓她無法繼續履行防衛相的職責。而今天安倍晉三之所以能長時間執政,說明了安倍有超人政治智慧,且自身乾淨。

日本人的憂患意識有歷史的原因,但同樣受美國文化影響,喜歡樹立一個競爭對手。這樣才會有一個奮鬥目標!事實上喜歡報憂的日本時至今日仍遙遙領先我們,這是不爭的事實。與我們報喜不報憂與強烈掩蓋矛盾所不同的是日本人面對不足全力改進。並不遮掩矛盾。這就是文化上兩國間的根本差距!


這個問題提得並不十分準確。「日本人」這個概念太寬泛,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喜歡報憂不報喜。比如在大選時,為了拉選票,各黨都喜歡報喜不報憂。執政黨在國會接受在野黨質詢時也有報喜不報憂的傾向。同理,日本的民間團體、公司在需要宣傳自己的時候也是喜歡報喜的。比如做廣告,常見的詞語「連續N年日本全國銷量第一……」這就是報喜。

報喜少的有這麼幾類。一是日本的各級政府機構,屬於文官系統,他們的定位是為納稅人服務,做得好應該,做得不好則要檢討。所以他們不好意思在納稅人面前吹噓自己,就像家中的保姆不能因為自己做了一頓飯就到僱主那裡表功一樣。沒有哪個日本政府機構的人敢說,老百姓是因為有了他們政府所以才過上安穩、幸福的日子,他們知道自己是納稅人養活的,不敢擺那譜。第二類是搞科研、搞事業的,報憂有兩重含義,一是比起已經取得的成績,發現問題更有助於推動事業,二是問題更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得到公眾的支持,也得到更多的資助、贊助。第三類是新聞媒體。日本這樣的社會,公眾最不能允許的事情就是政府的欺騙。如果政府成心欺騙,公眾靠什麼識別?只有新聞媒體。所以公眾對新聞媒體的要求就是報憂不報喜。如果整天替政府吹牛,報喜不報憂,這樣的新聞媒體是沒有人關注的。

以上是從社會特徵來解釋。如果從日本島國的特點來看,自然災害多、沒有像樣的礦產資源,憂患意識根深蒂固,日本人從自己的歷史中懂得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更願意隨時提醒自己、更願意報憂不報喜。


與我們喜歡報喜不報憂不同,日本人喜歡報憂不報喜。看似是一字的顛倒,其實是心向的顛倒。

最近,日本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報了一個相當令人恐懼的「憂」:北海道東部太平洋近海,發生伴隨大海嘯的里氏9級超巨大地震「很可能具有緊迫性」。巨大地震是可以隨意報的嗎?民心如何安撫?生活如何不亂?但日本人沒有這方面的顧慮。他們在聽了這條消息後,沒有驚慌失措,更沒有有逃離北海道的舉動。因為他們整天就生活在「憂」中。

還是最近,《日本經濟新聞》採訪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大隅教授的一個核心唱「憂」點就是日本人可能不會再得諾貝爾獎了。他為此抨擊現政權的安倍政府過度壓縮科研經費,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日本的大學全部走進了效率優先的死胡同。針對大隅的唱衰,我們獲知的一個資訊是日本在最近十多年,幾乎年年有諾獎的獲得者。一個統計數據說17年有17位獲獎者。過後幾年,日本必定還有不同層面的獲獎者出現。可以想見的是,大隅良典的唱衰論,如果放在我們這裡,或許會被封殺或許會被過濾,但在日本則具有了盛世危言和警鐘的意味——對日本人基礎科學實力敲響的警鐘,對現政權的短視行為敲響的警鐘。

而早在2008年1月,時任日本經濟財政擔當大臣的大田弘子在眾議院發表演說時就說,「日本的經濟力今非昔比,再也不是世界一流的水準。」而著名經濟學家大前研一也在當時的雜誌上發表文章,說照此發展下去,25年後日本的GDP可能將是中國的10%左右。回顧過去2000年的歷史,日本國力的規模大概也就是中國的10%的程度。

這裡,令我們迷惑的是,日本人為什麼總喜歡報憂不報喜呢?其實,轉換視角來看的話,在唱衰中強大自己,不是一種更高的生存智慧嗎?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日本人更喜歡在暗處,日本人更喜歡隱忍,深諳度心之術。上世紀70年代,日本作家小松佐京寫出了《日本沉沒》這部暢銷小說。上冊共售出204萬本,下冊售出了181萬本,作者因此獲利1.2億日元。1973年,同名電影獲得了大約40億日元的票房收入,觀眾累計達880萬人次。時隔30多年的2006年7月15日,新版《日本沉沒》再次在日本上映,全國的上座率仍然非常高,而且觀眾不分老幼。突破了原本發行商預計可達70億日元的票房收入。而且至少有20多個國家購買了該片的放映權。對此,日本媒體不無風趣地評論說,《日本沉沒》使日本「浮出了海面」。這樣來看,日本人喜歡報憂與唱衰,是不是也是一種智慧的角逐?是不是也是為了使日本能更快的浮出海面呢?


居安思危,這不是日本人獨有的,其實我們的祖輩也是這樣的,我們的先輩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可見憂患意思的重要性,在中國文學裡只唱讚歌的多是姦邪之輩,比如說天龍八部里的丁春秋及其徒子徒孫。溜須拍馬的總是奸臣,敢於稱述弊端,得罪皇帝的總是良臣。這些才是我們華夏文明的優良傳統。


日本之所以民族強盛就在於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報憂不報喜,是他強盛的具體表現,一個人、一個國家在前進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及時糾正錯誤並加一改正就會無往而不勝,就會在勝利面前不栽跟頭,說道日本人精明這是褒獎的意思,說道他鬼的一面也是他精明的變象,歸根到底是說他人中之精。

一個民族的長盛不衰必須有他的精神追求,精神內含,我們說對於人應該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是指出糾正缺點,以利前進,或揚長避短,取優而行,國歌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就是時時提醒人們、警覺人們對這個民族的憂患意識,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會見大,走的更遠,

世界上的事物,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其民族乃大,反之乃小,日本人的報憂不報喜應為借鑒之源,喜是明擺的是,憂是有兆之嫌,道與理同在,日本人的精明可見一斑。


可能身為島國的日本大和民族經常與大自然的災難頻繁光顧有關係,讓日本大和民族產生的優患意識,因為大自然的嚴酷環境鍛煉的大和民族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警覺性特別高,再加上島國的局限性土地開發利用比較匱乏人口又眾多,讓日本這個大和民族產生了只報憂不報喜居安思危的共識,在幾千年的海洋的騷擾與自然地震海嘯經常光顧下的生活著日本島國民眾,集體產生了優患意識特彆強烈,讓生活在島上的日本大和民族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渴望脫離島國對外大陸擴展的憂患意識,為了脫離島國的自然災害的束搏與`嚴酷的地震環境,讓生活居住在島國的大和民族集體產生了,對抗大自然的優患意識,用優患意識換取大和平族團結一致對抗自然災害,或者抵禦外敵強大的入侵,保住大和民族的純潔性。


推薦閱讀:

Google如何更好地平衡旅遊廣告和預訂業務?
瑞典旅遊辱華事件:人在囧途,要入鄉隨俗
【旅遊】去日本一定要記住做這10件事
太倉旅遊景點1
錯過了昨晚上海旅遊節的花車巡演,今晚在家門口就能看到!

TAG:國際 | 旅遊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