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種春節年俗,是你們家始終比較注重並堅持下來的?
上家譜,是我們這兒比較注重的習俗。
一般是在大年三十的傍晚,由家中男丁,去自家祖墳,燒紙上香,還要口中念念有詞,大概的意思就是請列祖列宗、各位先人回家,一塊過年。我們稱之為「請家譜」
燒紙上香完畢,返回的路上,還要做出背人的姿勢,那表示是把家中先人們背回來的。
細細想來,考慮得蠻周到,哪個先人不歲數大呀。
回至家中,要把老先人們安置在臨時設置的祠堂內。
這時候,基本也就是晚飯時間了。
在吃飯之前,要先孝敬供奉先人,把晚飯準備的餃子、粉條燉肉大鍋菜端來,上老先人吃,先享用。這就是「上家譜」
就這樣,從大年三十的晚飯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把老先人們送走,也就是「送家譜」。一天三頓飯,頓頓都有供奉,一頓也不能忘。
請家譜,上家譜,送家譜,是一種習俗,一種傳統,一種儀式。
這其中,弘揚的是一種孝道,一種本心。
做人,不能忘本,要有感恩之心,感恩祖宗,感恩長輩關愛,感恩父母養育。
說說我們家一直比較注重並年年堅持的春節年俗。
一是大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和福字。這天早晨,要早早起床貼春聯,貼得越早,寓意著福氣到得越早。
二是除夕夜一家人一起包水餃、喝酒吃團圓飯的年俗,從小到大,年年都是如此。一面看春晚,一面喝酒聊天,現在又加上搶紅包,其樂融融。
三是守歲的習俗。家裡人沒有除夕夜早睡的習慣,一般都要等到凌晨兩三點才去睡。
祭祀祖先這一春節年俗,是我們家相當注重並堅持下來的。
每年大年三十中午開始就要祭祀。我父親招了兩次女婿,那我們家祭祀桌上放三面,我爺爺他們一面,我外婆他們一面,我姐姐的媽媽他們一面……
晚上,要把九個祖宗供祖宗供奉在柜上。擺上供菜、糕、饅頭,點蠟燭、燒錢,正月初一,換上團圓飯,過了初一,祖先遺像前就剩下酒杯、筷子,到正月半,再擺上魚、肉、豆腐、茶干、酒,照例磕頭、燒紙,到正月十八,再祭祀,供麵條供菜,完畢,把老祖宗像收起。
這一年才算過完。
我以為這個年俗,表達了對祖先的深深的懷念和尊敬,儘管禮節繁瑣,但仍有保留必要,因為中華文化最注重的是孝道。
望斧正!
春節各地年俗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在我的記憶里是最深刻的,好像從我懂事起就一直堅持到現在,那就是初一朝拜墳年:意思就是到祖先墳上去拜年。
拜墳年可是有講究的,要事先準備三樣祭品:魚、肉、豆腐,還要帶上酒杯、碗筷等。一家大小到了墳頭,先是把魚肉吃的擺上,放好酒杯,倒上酒,然後就開始上香跪拜,意思就是過年了請祖先吃好喝好。拜完了,一定要把酒倒在墳頭的,就是敬酒的意思了。再擺上粿子盒,倒上茶,也就是說剛喝了酒,現在要請祖先喝茶了。做完這些,大過年的,肯定是少不了要燒很多紙錢的。最後就是放鞭炮了,現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好多都喜歡大白天放煙花給祖先看。鄉下雖然沒有陵園,但一個村子也總會選擇一兩個地方做墓地的,正月初一這天,大家一起去上墳,那山上竟也十分的熱鬧。
我想我們新年第一天就去拜墳年,一來是緬懷祖先的恩德,二來肯定是希望祖先保佑我們新的一年大家都平安吧。是啊,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求學、去工作,我想是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的。
春節的年俗花樣有很多種,我們家那邊的「除夕」是這樣的:舊曆的三十的下午這頓飯盡量要早吃,下午兩點一過,就要抓緊時間了,老人們說叫「搶飯」,打我記事的時候開始就是這樣,「除舊迎新」,那麼菜的品種不一樣的,首先必須得有的是「魚」,盡量是「鯽魚」,次之為「鯉魚」,是整條的加工,然後「雞、豬肘子、雞爪子、豬爪子」,再加一個冷盤,這就是六個菜啦!如今生活條件好了,還要在加工幾個菜,一般要十二個菜就可以了!剩下不怕,因為過大年要娛樂,沒有時間,初五以內可以反覆的吃這些多餘的菜。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除夕之夜的半夜十二點一定要吃餃子,無論吃多少一定要吃!在吃餃子之前要放最隆重的「鞭炮」,在這之前要給已故的家族「祖宗」靈位上香、上貢品,然後到了半夜十二點之前把餃子煮了,當十二點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就開始吃了。這個習慣一直沿用至今。
現代節奏加快,年味兒漸漸淡了,很多年俗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我是比較注重傳統的人,臘八喝臘八粥,泡臘八蒜每年必做到。
除夕吃餃子,貼對聯,貼福字,掛紅燈籠大概是每個家庭必須要做的吧。
推薦閱讀:
※重讀《將太的壽司》有感
※《給人好印象的秘訣》:如何讓他人理解自己?
※小事 | 擊退「社會人」
※作家陳嵐是不是一個利用相關熱點事件獲取利益的人呢?
※警方確認張雨綺夫婦衝突 網友:社會我綺姐,人狠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