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半發酵料怎麼栽培?
半發酵料栽培是培養料不經完全發酵進行栽培的模式。此方法操作簡便、快捷,但操作不當成功率很低。
(1)培養料要新鮮無霉變,經陽光暴晒。
(2)半發酵料栽培,時間選擇很重要,一定要在晚秋10月份進行,此時氣溫低不利雜菌滋生。
(3)培養料常規拌料,加入防蟲藥物,建堆高寬1.5米左右,長度隨料多少自由決定,蓋上薄膜保溫,悶堆12小時左右,使原料生熱達軟化狀態,含水量不宜太大,手握緊料有水痕而不滴水為宜。第二天散堆裝袋,四層菌種,中間二層,中間菌种放在袋子外沿,兩頭各一層,菌包兩頭打直徑1厘米呼吸孔,最後用直徑1.5厘米鐵棒打通菌包兩頭,利於中間菌種呼吸。
(4)菌包發菌一定要單擺,以防燒菌。
(5)菌絲髮滿擺棚後,由於中間放菌,棚內氣溫低時,菌包中間易現菇蕾,此時應調控棚溫,適應子實體從菌包兩頭岀菇。
半發酵料發菌要取得高成功率,栽培場地消毒、滅蟲很重要。如果是老場地雜菌糸數高,最好改用熟料栽培。
料,培養基,菌種這三樣選好了控制溫度濕度。
發酵料短時滅菌栽平菇
過去栽培平菇以生料或熟料栽培為主,生料栽培不是所有季節都適宜,時期不對會造成較高污染率;熟料栽培適合所有季節,但燃料成本較高。平菇發酵料加短時滅菌技術,可解決以上兩方面的缺點,節省滅菌時間70%,節省燃料75%,成品率98%以上。
栽培季節
可在春季4至6月、秋季8月初到11月生產。
品種選擇
發酵料栽培應選擇菌絲長勢強壯,吃料迅速的黑色、灰色或白色,當地應季主栽、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原輔料及配比
棉籽皮40%至50%,玉米芯30%至40%,麥麩15%至20%,石灰3%至4%,尿素0.3%至0.4%,粗鹽1%至1.5%,磷酸二氫鉀0.5%。含水量65%左右。
棉籽皮75%至80%,麥麩15%至20%,石灰3%至4%,粗鹽1%至1.5%,尿素0.3%至0.4%,磷酸二氫鉀0.5%。含水量65%左右。
將棉籽皮或闊葉樹硬木木屑、粉碎了的雜木枝丫等80%,麩皮15%至20%,尿素0.3%至0.4%,石灰2%至3%,石膏粉1%,粗鹽1%至1.5%,加適量的水65%左右。
發酵技術
玉米芯最好提前用水浸泡1至2天,選擇適當大小的地塊,將土剷平壓實,將棉籽皮鋪好一層10厘米左右,再鋪玉米芯10厘米左右,交叉反覆鋪至堆高80厘米至100厘米;鋪主料時分層加入麩皮、石灰、石膏、粗鹽,邊鋪邊加水進行發酵,在堆上,每隔40厘米扎一個直徑8厘米的通氣孔,如天氣涼爽,前1至3天,可加蓋塑料薄膜提溫,促進發酵,堆內溫度達50℃至60℃時,撤掉薄膜自然發酵,4至5天後堆內溫度達到70℃至80℃時翻堆一次,過2至3天再翻堆一次,翻2至3次堆,7至10天以後可以裝袋,以後可邊發酵邊裝袋。
裝袋、滅菌
使用22厘米×45厘米的筒袋,採用人工或機械裝袋方法,保證裝料鬆緊適度。將磚平鋪在地上,寬3米,長3.5米至4米,順著長度方向在磚的空隙處放2根用於通蒸汽的鋼管,與鍋爐蒸汽管連接,在磚上碼放菌棒,一般碼寬7排,高7至8層,長度可碼25個菌棒左右,控制在每堆1500至2000棒左右,棒與棒之間留一定的空隙,先堆放1至2天,外面用塑料布包好,燒鍋爐、通蒸汽,使堆內培養料溫度達80℃至90℃時保持3至4小時即可。此時加溫主要起殺死料堆表層中的雜菌及蟎蟲、蚊蠅蟲卵的作用,時間不宜過長。
接種
滅菌後待料溫自然降至常溫時接種,在潔凈的棚內將菌種袋錶面、接種工具及手用酒精或其它消毒劑消毒,然後兩頭接種,接種時先將料袋一端的口解開,快速將適量的菌种放入,將口紮好,再將另一端照同樣的方法接種、扎口,碼放一起發菌。
發菌管理
平菇菌棒碼放以牆式碼放為主,根據當時氣溫決定,碼放方式及高度也是根據當時溫度而定,溫度較高時菌棒要單排碼放,中間留通風的地方,牆與牆之間留20厘米以上的距離,避免菌袋溫度過高,牆式碼放高度8層至10層;溫度較低時可減少兩牆中間的距離,直到牆與牆挨到一起,牆的高度也可以增加到12層至13層,層與層之間用兩根竹竿隔開,並用竹竿在菌牆中間進行固定,防止菌牆倒塌。將菌袋放在適宜的地方遮光發菌,注意通風降溫,發菌氣溫以20℃至25℃最好,溫差不宜超過6℃;及時翻堆,保持菌棒料溫24℃至27℃最好,料溫不能超過30℃;當溫度較低時,注意保溫,但要通風換氣,夜溫低於15℃時,及時關閉風口保溫,保持空氣濕度70%左右。
出菇管理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以後,氣生菌絲倒伏,顏色變深,菌棒表面出現黃色水珠,或表面出現菌皮或原基。此時將棚內地面整平,將菌棒每隔1米左右呈牆式碼一排,牆與牆之間留80厘米左右走道,牆高夏季6層至8層,碼時兩個菌棒之間留一些空隙,以利通氣散熱。碼好菌牆後,棚內氣溫控制在10℃至15℃左右,料溫20℃左右,這樣才能保證均衡出菇,出的菇肉厚、質量好,且不易感病。
當菌絲髮滿成熟以後,在菌袋的兩端用裁紙刀劃1至2條口,可控制前期出菇勢頭不要太猛,邊開口邊給以溫差刺激,3至5天後出現菇蕾,此時不要直接向菇蕾上澆水,避免將小菇蕾擊死。開口出兩潮菇以後,將菌袋的一頭全部割掉,繼續出菇。
出菇期每天向棚內噴水2至3次,噴水要小、輕、勤,維持棚內濕度85%至90%左右。生長的中後期,在澆水時向水裡加入少量漂白粉或高錳酸鉀,可有效防治平菇黃斑病。
平菇是對二氧化碳比較敏感的食用菌品種,一般控制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500ppm。平菇出菇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此時要將草簾或保溫被揭開少量,讓棚內有少量散射光即可。子實體長至七八成熟(菌蓋邊緣仍向下生長)時可以採摘,採摘前不要噴水,以降低平菇含水量。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 鄧德江
發酵料栽培平菇,就是將原料充分拌勻後,堆積起來,進行發酵處理,等發酵結束後栽培。(1)將新鮮無霉爛,乾燥,勿長期日晒雨淋的原料,一般選用棉籽殼,玉米芯,秸桿等作原料。(2)預濕拌料,按培養料配方, 撒石灰粉,加水預濕,混合均勻,並調好水分含量。(3)建堆,料堆高1米,寬1?5至2米的長形堆,做好堆後,用較粗木棒打籵孔至底,在料堆上蓋草簾,以利通風換氣。翻堆,翻堆可起到補氧,調節水分及PH,利於發酵均勻的作用,因此,建堆後應及時翻堆,堆內溫度一般在2至3天內迅速上升,當料溫達到65度時,保特一天後再進行翻堆,前後翻堆2至3次,最後一次翻堆後可噴一些殺菌殺蟲藥物,蓮堆後溫度升溫快,因此要及時翻堆,勿雨淋。(4)接種,接種量要比熟料大,一般為乾料的百分之15至20,播種量小,發菌漫,易失敗。裝袋播種,將(25~28)cmX50cm乙烯袋中間扎三行透氣孔,兩端5cm各三行透氣孔,後將袋扎口。
大多以發酵料栽培模式為主,原料來源豐富,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收益明顯,是農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徑,有利於農產品下腳料的轉化,現將主要栽培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一、培養基配方。1.玉米芯80公斤、麩子15公斤、石灰粉2公斤、水適量。2.玉米芯100公斤、麩子5公斤、石灰粉3公斤、複合肥0.5公斤、發酵劑0.1公斤。
二、培養料發酵。第一天,首先將玉米芯和石灰粉加水拌勻後堆在鋪有薄膜的地面上預濕,發酵劑和麩子單獨加水預濕堆放。第二天,將其他輔料全部加入(抑菌劑暫時不用)並一次性補足水分,以後不再加水,料堆高1米、寬1.8米~2米,長度不限,每堆乾料不少於150公斤。料堆應拍成外實里松,每隔30厘米打一個直徑10厘米的通氣孔,然後覆透氣性覆蓋物,24小時料溫達到30℃~45℃,48小時(也就是預濕後第四天)可達55℃~60℃,當料溫達到60℃~65℃時保持24小時,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要注意將外面和底層物料翻至堆中。首次翻堆後,物料溫度會迅速升高,最高可達75℃,穩定在65℃左右,此時物料中的微生物繁殖達到高峰,物料的顏色、氣味及其他性狀加劇改變,這個階段可持續2天~3天,必要時可在料堆上重複打孔,以增強物料內的供氧量。當物料顏色變為紅褐色、料堆表面布滿白色菌絲、物料散發出的氨味逐漸減少時,即可進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次數2次~3次,栽培者應視物料變化及均勻程度增減翻堆次數。
三、裝袋接種。發酵好的培養基為紅褐色,氣味芳香,無氨味,培養基中布滿有益的放線菌,不粘手,手感柔軟,富有彈性,此時加入抑菌劑即可裝袋播種,採用三層播種法,即在袋中間要播一層菌種,並在袋子兩頭撒種封面,用種量為8%~15%。
四、管理技術。1.發菌管理:將接好種的菌袋在培養室成批平放擺好,一般3層~5層高(夏季1層~2層),每行間距離50厘米~60厘米。在碼好的菌袋中間放一支溫度計供檢測溫度。發菌室保持黑暗,每天通風一次,約40分鐘,室溫以15℃~20℃為宜,超過25℃立即開窗降溫,培養7天左右要翻堆互換位置。
2.出菇管理:菌絲長滿袋,用手觸摸菌袋,硬挺結實有彈性,菌袋錶面聚集有黃色小水珠,表明已達生理成熟,可搬進出菇室催菇。將菌袋碼4個~6個高,袋口解開,行距不少於60厘米,每天向空間噴水3次~4次,保持濕度85%,結合每次噴水通風30分鐘~40分鐘。室內光線不宜太暗,以免出現長柄畸形菇。隨著菇體的長大,應適當增加噴水量和通風次數。頭潮菇採收後清除袋口殘留菇根,清掃室內,噴洒石灰上清液,室外噴0.5%敵敵畏溶液驅殺害蟲,再按常規管理7天~10天可出第二潮菇,如此管理直至出菇結束。
將主料與麩皮,石膏,石灰充分拌勻,多菌靈加水溶後加入,邊加水邊翻拌,最好人在料上踩踏,以使料儘快吸收水分,加足水後再過2小時左右,用手握料,指縫有水滴滴下為宜,春季早秋溫度高,氣候乾燥多加些水,晚秋,冬季水少些。堆料時要輕放,不要拍砸料面,以免影響料堆通氣。堆好料後蓋草苫子,再蓋塑料薄膜,料堆溫度可升到60度左右,24小時後第一次翻堆。動作要輕,快,盡量使料受熱均勻,每天一次,共翻3一4次。:
推薦閱讀:
※吃遍大連丨香噴噴+嘎嘣脆!讓人淌口水的小吃在這裡
※慶豐包子鋪的豬肉梅菜包子怎麼做?
※葉媽媽開小灶:一大張豆皮抹上肉末,捲起蒸一蒸,紅黃相間,皮中帶肉,香!
※江小白、瀘小二、小郎酒、洋小二……一大堆青春小酒,你認為誰最牛?
※我吃的少,你別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