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古琴嗎?
這個問題有點太廣泛了,古琴的方方面面是很多的,畢竟是傳承了3000多年歷史的一個弦樂器,下面簡單的說一下我對於古琴幾方面的了解:
一:從聲音方面,古琴上能彈奏三種音,曰按音、泛音、散音。在音色上,散音宏大而長久,喤喤然如聞鍾罄之聲;按音沉著堅實,鏘鏘然如鳴佩玉,且變化無窮;泛音清亮發越,泠泠然如聞金石之響。
二:從演奏形式方面,古琴的演奏形式一般有獨奏、弦歌、合奏三種形式。獨奏是古琴演奏中最為常見的形式。
三:從音域方面,古琴的音域十分寬廣,從最低一弦散音到最高七弦一徽按音總共是四個八度加一個再高的二度。並且這四個多八度的音,均十分常用。
四:從外形部件方面,古琴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是有「琴體」、「雁足」、「琴弦」、「琴軫」等部件組成。在琴體的最右邊的部分叫「琴額」,「琴額」上鑲嵌著「岳山」,這是琴的最高部分。「岳山」靠額一側鑲有「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弦從「岳山」起,通過「琴頸」、「琴肩」、「琴腰」、「焦尾」到達「龍齦」纏繞在「雁足」之上。琴頭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在琴面上還有十三個徽,這是泛音震動點的標記。琴底部有大小兩個出音孔,位於中部較長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短的稱為「鳳沼」。
五:從式樣方面,古琴造型優美,歷來為斫琴家所重視,南宋《太古遺音》是中國最早記載有古琴樣式的古籍,至清代《五知齋琴譜》時,已見琴式記載達五十多種。在存見的古琴中,最常見的有仲尼式、伏羲式、神農式、落霞式、蕉葉式、連珠式和靈機式等。
以上只是我總結的古琴表面上的一些知識,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可以來鄭州找我。
一把上好的古琴,製作工序複雜,原料選取講究,最快也要兩年才能製成。馬岳思斫琴遵循古法,選材、挖槽、上漆……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苟。
不僅如此,做琴還需要了解天文地理,一把好琴的製作會歷經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所帶來的天氣變化對於步驟的要求都不一樣。同時琴的長度也是根據一年365天所做,寬度根據一年四個季節所做。
選材,
陰沉木最好,
尤其是祠堂、廟裡掛鐘的梁木,
與生在在瀑布旁、深林中的老木。
馬岳思常去淘舊房子拆下的廢料,
那些數百年的老木頭,
木質干透,音才容易滲透。
選好木頭後,
得看木質的紋理,定好琴頭琴尾。
即便是幾百年的舊木,
在做成琴材毛胚後還得擱置一段時間,
待木性穩定後才能繼續往下做。
斫琴,最是急不得,
慢工才能出細活。
確定好選材後開始挖槽,
挖槽腹最考驗斫琴者的技藝。
它決定著琴音的質量。
槽腹需要怎樣的深淺,
中空剜留怎樣的大小,
底面厚薄的比例如何匹配,
三千年斫琴史沒有定製。
馬岳思只能憑著長久經驗形成的感覺,
謹小慎微,
每挖幾下就聽一次聲音。
因而進度格外緩慢,
一個槽往往需要耗費,
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接著開始粘合與上漆,
古琴中面板為「天」,
底板為「地」。
粘合就是將面板與底板黏合在一起。
再根據天氣的變化,
選擇不同的漆料。
馬岳思說:
「就像人的夏衣與冬衣,
不同的天氣不同的漆,
造就出不一樣的聲音。」
最後就是上弦,
在細微的音色差別中,
不斷調整,
以期實現最好的傳音共振效果。
馬岳思常說:「生活可以簡樸點,但是斫琴工藝馬虎不得。這樣慢慢斫琴很舒服,心裡很寧靜。」
不敢說了解古琴,只是略懂一二
作為一個彈琴10於年的人,覺得古琴里的內容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更是深不可測。
古琴從琴曲到琴歌再到與其他樂器合奏。中國文化有多久古琴的文化就流傳有多久。傳說伏羲削桐為琴,神農繩絲為弦。以鳳凰的影子為藍本製作了第一架古琴。古琴最開始作為一種神器,與上天溝通,後期從神器的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文人雅士的必彈樂器,並且有很高的地位,固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往後古琴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一點可以看出,其他任何一種樂器都沒有固定的歷史記載,而古琴確有一套專門的琴史,還有不止一套的描寫了古琴的音樂美學,這在其他的樂器中是絕對沒有的,這也說明了古琴的一個地位。
古琴的每一個部分都都能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古琴長3尺6寸5,代表了一年的365天,古琴有13個徽,代表了一年12個月加一個閏月。古琴的面板是圓的,地板是方的,代表著天圓地方等等等等…………
古琴的每一首古曲都是一個時期的代表,從曲子中能了解到當時的風土人情,了解到當時人的生活習慣,了解到當時的社情社貌。例如大家熟悉的竹林七賢之首嵇康,他寫了一首酒狂,這首曲子應該是彈琴之人必彈的一首小曲,從這首曲子中能感受到嵇康當時所處的環境,他因為一些原因鬱郁不得志的心情,都可以從曲子中體現出來。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關注關於古琴的原創類文章哦~
古琴不僅僅是一個樂器,其本身有著很高的欣賞價值,它從形制的構思、選材、製作到琴名、題跋、印章等等,都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尤其是歷代保留下來的老琴,更是包含了大量的人文信息和藝術觀賞價值。
古琴的式樣是斫琴人根據自己的審美趨向通過對琴身的變異而展示和發揮自己的藝術特色形成的,因此每一種琴的式樣都反映出斫琴人自身的思想語言。
古琴式樣主要是項部和腰部有所不同。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古琴形制之美吧!
01
伏羲式
故宮博物院九霄環佩琴
02
靈機式
湖南省博物館藏獨幽琴
03
神農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大聖遺音琴
04
響泉式
廣州市博物館藏天蠻琴
05
鳳勢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流泉琴
06
連珠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飛泉琴
07
仲尼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萬壑松琴
08
列子式
謝導秀藏中和琴
09
師曠式
中央音樂學院藏太古遺音琴
10
亞額式
旅順博物館藏無名琴
11
落霞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殘雷琴
12
蕉葉式
故宮博物院館藏蕉林聽雨琴
13
鶴鳴秋月式
湖南博物館藏鶴鳴秋月琴
內容來自東家正麟殿古琴文化藝術館創始人的分享。
玩轉文化生活知識,關注【東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買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選!
古琴是中國最有名的民族樂器,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中華的文明同步。古琴在剛開始的時候是五根弦,然後周文王添了一根弦,周武王又添了一根弦,至此,七弦琴開始定型,一直流傳到今天,古琴是君子必備的技藝,有「左手為書,右手為琴」之說
這個提問本身就表示古琴當今開始被大眾所關注了。
總體來說,古琴是一種最古老的樂器,由琴體與七根絲弦構成,琴體長寬厚約為125*20*6厘米。
演奏時一般將古琴橫放在琴桌或者琴架上,琴者端坐琴桌(架)前,右手彈撥,左手通過按弦、滑弦、空弦三種方式定音。
音量較小,音色古樸,音域寬廣。
「琴」
是獨指中國的七弦琴,生於伏羲采蠶絲於木塊上,觀太陽十二月長短而成五弦琴,後周朝加文武兩弦共七弦琴至今三千年。是中華文化、東方人文最為蘊涵、體現的樂器,為最早的琴類,「琴」字就是以琴作象形而成字,由琴而產生會意字「樂」(采白蠶的絲於木塊上得到不同的音,為音樂),後來產生的各類琴為區別中國琴,加上性質名稱,如馬頭琴、豎琴、提琴、鋼琴等。
琴為中國樂器,中國樂器名字只有一個字如簫、笛、鼓、箏……,外來的、少數民族的名稱為多字,如二胡、嗩吶等。「古琴」是兩個字,不應當是中國的,可能是韓國的?!
琴也有古新之分,「古」為時空遠古、古董、作古、死古之說,按時間來說民國前的琴可叫古董琴、簡稱古琴;開個古琴館,一看第一思維是「開古董行中賣古董琴類的館子」。「斫古琴」一聽便是在防造、偽造、造假古時候的琴。為什麼不叫「琴館」、「斫琴」呢?按空間來說從墳里挖出來的琴也叫古琴,如從劉賀墓里挖出來的琴,時空上都叫「古琴」。中國現在琴家斫出的琴叫「古琴」,難道造出來都要放墳里再拿出來嗎?
現在每個琴人,都有責任找回「琴」,為了區別「鋼琴」而叫「古琴」,是誰說的?琴有五千年了,而鋼琴僅有200年,人的名字只有兒子讓諱祖子,哪有祖子讓孫子的?孫子要取一個名字,但是與祖父重疊,哪有改祖父名字成全孫子的?更何況人家鋼琴不需要簡稱「琴」,人家都叫「鋼琴」。更不能崇洋媚外叫「古琴」,難道是美國人幫我們申遺,我們感謝西方而叫「古琴」嗎,大沒有這個必要,文化自然、自信更重要。東方被西方偷去的東西太多了,如「上帝」本來是東方的昊天上帝,現在是哪個?「聖誕」又是那個?「琴」就是下一個嗎?
從我你做起,我們叫七弦琴就叫「琴」試試,十年後找回我們的「琴」。
我不會古琴,但我會古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