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前期與俄國的關係如何?
實際上,俄國在清朝中前期,有好幾次都密謀向清朝開戰,但都是提上了議程,又放棄了。這一點我們看俄國史料很清楚,但清朝卻一直沒感覺。
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但其實後來俄國多次想反悔。例如在1731年,俄國官員薩瓦在呈給沙皇的《秘密報告》中告誡「不要再沒有極其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因小事就與中國開戰」。
1764年,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召開「七大臣會議「商議遠征黑龍江問題,但由於大臣反對而告終。
1777年,俄軍染指中國邊境 亨滾河,後在清政府以斷絕貿易關係的威脅下,俄軍撤軍。
1791年,為了貿易關係,俄國放棄了擬議中的「黑龍江考察」(軍事情報偵察)
以上信息來自 俄國資料《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彙編》395頁,商務印書館,1982年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實際上清朝中前期危機四伏,俄國遠遠沒有那麼老實,無論是大臣,軍方,還是皇室,其實都對中國有過領土野心。
但俄國人最後還是忍到1864年,才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
為什麼俄國熊忍了那麼久?
原因是毛皮貿易太豐厚了,中國這個富得流油的大市場讓俄國始終下不了決心,猶豫不決。
據俄文史料記載,當時俄商每運銷北京1 000盧布皮貨,返回莫斯科後即可得6 000盧布。中國花緞每匹在北京僅值2. 5盧布,而在莫斯科可賣7盧布以上。許多俄商大做中國貨生意,甚至經由俄國向西方經銷,從中牟取暴利。
俄商向北京運銷毛皮可獲一筆可觀利潤,再從北京採購中國貨返銷莫斯科,又可獲一筆更可觀的返程利潤,
所以,巨大的商業貿易還真能餵飽熊。。。至少暫時如此。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員 胡一舟
清朝與俄國的關係與其他國家大不相同,首先它區別於清與朝鮮、越南(安南)的封貢關係,朝、越是清的屬國;其二它區別於清與英國、荷蘭等國的通商關係,這些西洋國家是清的互市國,清廷以「懷柔遠人」的心態與其通商,是為了讓這些遠人得以獲得清的物資,是對遠人的恩賞。俄國不同於這二者,它是清的「與國」,也是清中前期唯一承認的與國,乾隆帝稱「俄羅斯乃我朝與國」,雙方地位平等,是真正的國交。
清、俄的國交關係建立於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後者又被恰克圖條約所確定。這種國交關係的建立在以下基礎之上:1.清廷在戰場上的優勢和蒙古厄魯特部的威脅尤存,俄國不願與清交惡,而又有能力間接支援噶爾丹及其繼任者;2.俄國幅員遼闊,與中國陸上接壤,清帝國感受到了其強大實力,不能以「屬國」對待;3.漫長的陸上國界線使得交往成為必然。
在這種「與國」關係下,俄國在清享受的待遇也與其他國家不同。首先俄國不同於其他的「屬國」,在享受會同館中「使節團貿易」的同時,可以在指定的陸界邊貿市場與清進行貿易,尼布楚、庫倫、恰克圖先後為中俄邊貿市場。雙方約定,互市貿易不課交易稅和商品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俄國在北京的貿易帶有鮮明的國營貿易特徵。
恰克圖今景
除了免稅特權之外,俄國被允許在北京設立一個貨棧,這在其他國家是不可想像的,這也顯示了兩國關係的非同尋常。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訪華,曾向乾隆皇帝提出仿照俄國先例,在北京設立一家英國貨棧的請求,被乾隆帝以「不合天朝體制」為由拒絕。這也反映了在清的觀念中俄國與其他西洋國家的與眾不同。
除了在貿易上的實惠外,俄國在清廷還獲得了有別於他國的「體面」。首先俄國使節可以被允許更長久的居留在北京。其次在禮節之爭上,清廷也給予了俄國不一樣的寬容。雍正皇帝曾授意訪俄的滿洲侍郎托時以俄國宮廷禮節覲見俄皇,原因是兩國曾達成默契,俄國使節覲見中國皇帝時也實行中式禮節。而托時在俄國時也確實向俄皇屈膝行禮。這在中國與朝鮮、越南等屬國交往中是不可想像的。
乾隆
總之,清代中前期清俄關係是獨樹一幟的,兩個陸上接壤的大國保持了互相應有的尊重。這種關係也影響到了晚清對於西洋諸列強的態度,在近代與列強交涉時,曾有一個時期中國的官僚們認為俄國人更容易接觸,更值得信任。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老師及朋友們批評指正。
推薦閱讀:
※你認為那個清朝皇帝最好?
※慈禧的另一個世界
※一老人自稱為清朝總兵後人,拿出祖傳腰牌後專家卻建議上交,老人應該怎麼辦?
※火藥隋唐時期已有使用, 清朝為什麼還在用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