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大量的畫作都是宗教題材的?


一是人們還沒有完全從黑暗的中世紀解脫出來,這需要一個過程,另外文藝復興本身就打著復興古希臘文化的旗號來恢復人自身的意識,古希臘文化的精髓是什麼,是讚美神,還有最大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還是教會把持著一切,尤其是文化藝術這部分,很多的畫家都是受雇於教堂的工作人員。他們都是拿錢幹活,當然要按照金主的意思畫,不然吃飯都成問題,比如波提切利他的《維納斯》系列《春》是為了裝飾美第奇家用,在今天看來美輪美奐,藝術價值及其高,但在當時美第奇家還沒看上,被束之高閣,而波提切利也鬱悶無比,「藝術or生存」這確實是個問題。當時許多繪畫作品都是為了裝飾教堂用,比如米開朗基羅的那些天頂畫就是為西斯庭教堂而做,喬托,拉斐爾,等都是如此,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就是為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所做的壁畫。雖然人們的思想意識在慢慢轉變,但是除了把神畫成裸體還沒有人敢把現實生活中的人畫成裸體,這是因為當時還很嚴苛的教會法度,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大多會選擇宗教題材,那些大師們都借這些宗教題材來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和人文情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隨著教會勢力的慢慢消散,到了文藝復興中後期,以提香為代表的威尼斯畫派雖然繪畫素材還是宗教,但人們從他們的作品中越來越能體會到人世間的世俗歡樂。這也給以後的巴洛克「享樂」藝術打下了基礎。


文藝復興發生的時間是在14—16世紀,眾所周知,歐洲歷史上經歷過很長一段的黑暗歷史,就是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到1453年東羅馬滅亡時期,這將近1000年的日子叫做「中世紀」,而且是黑暗的中世紀。

中世紀為什麼黑暗呢?因為中世紀完全是由教會統治的,他們不僅僅管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還有他們的精神狀況。

比如說,你要是不信上帝就要被處死,你要是宣傳不同於《聖經》裡面的言論,甚至要綁在十字架上處以火刑。比如說布魯諾就說地球圍著太陽轉,就違反了基督教裡面人是宇宙主宰的思想,最後被活活燒死了。還有,歐洲一個國王因為不聽教會的命令,教會宣布剝奪他的教籍,那就代表他喪失了統治人民的權利,嚇得這個國王趕快跑到教皇的別墅,站在寒冷下著雪的門口等了三天三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動了慈悲心,才同意他進來,這個皇帝亨利四世趕快跪下吻他的靴子,這才求得了原諒。

在各地的主教因為權利太大,又沒有約束,所以到了中世紀後期腐敗貪婪橫行。比如,這些人應該是獨身的,但他們經常會找情人,甚至有的有私生子,他們為了斂財,還發行贖罪卷,誰要是犯了罪,花錢就能得到救贖。

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像》

這樣子,肯定這個統治就不能維持,扭曲了人性。所以逐漸,知識分子發現古希臘對於人性美的追尋,對於自由意志的追尋特別能符合人的自然天性,於是開始推崇古代的思想,所以這就是文藝復興。但是,那個時候教會管控還比較嚴重,古希臘思想還不能放到桌面上來說。因此,他們就在融會了這些思想之後,在藝術作品上做文章。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題材畫的風格,與以前特別不同,以前的耶穌像或者聖母像都是千篇一律的是神,但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更像人,有人的美感,人的慈悲。這才為後來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本來不想回答的,但是看到已有的三個評論都有誤導,問題本身更是極大的誤導。

歐洲中世紀的繪畫,幾乎必須是宗教題材,即便一些王公貴族富商巨賈的畫像,也要設計成聖經故事裡的人物或者塑造成聖徒。

所謂文藝復興,就是打破中世紀神權的束縛,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和精神體系。所以文藝復興畫作,典型的表現就是更多表現個人甚至風景。在達芬奇之前,歐洲是沒有真正的風景畫的,都是宗教畫。

在中世紀天主教主流理論的發展中,將天主教和古希臘的部分哲學理論相結合,以證明自己的正統性,比如我們所熟悉的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系統,鐵球比木球落得快,就被天主教以神權的權威繼承。

文藝復興的興起,可以說是從某種程度上鑽了天主教繼承部分古希臘哲學的空子。藝術家們儘管還在畫宗教題材,但是已經從表現「神聖」改為表現「人性」。而希臘神話題材的大量增加,甚至直接表現凡人的畫作,讓「人權」壓倒了「神權」。

一句話總結,「為什麼文藝復興大量畫作在畫宗教題材」,不是因為偉大的畫家們最熱愛宗教,也不是你有了偉大發現,而是因為you know nothing。


是時宗教勢力龐大,藝術家需要藉助宗教的合法外衣來進行藝術創作,進而表達人生訴求!你想啊,表達出宗教人士都對美好生活有需求,對美好生活都有追求,那世俗人也更會對人生和美等有更大需求。

文藝復興,既然是復興,那就要看復興的是誰了!宗教畫外衣好使啊!


歐洲大量宗教題材的畫作並不是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

正好相反,文藝復興後,人們才開始不再只畫宗教畫,而開始畫世俗畫。

文藝復興之前,黑暗的中世紀之所以稱之為黑暗,是因為整個社會視宗教為一切。那個時候,真的是只能畫宗教畫,而且,宗教畫里的所有神,都長一個樣,就跟規定好了一樣。他們面無表情,動作呆板,就跟假人一樣。

而到了文藝復興,你才可能看到那些神似乎被賦予了人類的肉體,為什麼?因為文藝復興開啟了民智,大家開始覺得生活不僅是宗教,開始發現人自己的力量,開始自信起來了。所以神才會被描述成人的樣子。

神還變美了,有了表情,你才能看到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子的溫情畫面,才能看到類似於蒙娜麗莎那種畫普通人物的世俗畫。

至於為什麼那麼多的畫作都是描繪宗教的,除了中世紀不讓畫別的以外,宗教在歐洲歷史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那些畫畫的人,是真的信教,而且有無數信教的人,迴向畫家買類似於宗教畫,裝飾自己的家庭、教堂、工作場所。需求創造供給,畫畫的人當然多了。

再引申一步,歐洲可以說幾步就一個教堂,再小的村子都有教堂,教堂,或者說宗教,對於統治階級是有十分重要的洗腦作用的。那麼用什麼方式才能讓最多的老百姓接受教義呢?當然是畫畫了!比看書生動多了!畫的哪都是,想不看都難,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洗腦方式么?

以上。


文藝復興時期畫作不僅僅是宗教題材,古希臘古羅馬神話題材一樣非常多,同樣還有大量的人物肖像。

(文藝復興時期畫作類型去參觀義大利佛羅倫薩的烏菲茲美術館即可感受到。)

宗教國家教堂多,為教堂作的壁畫必須是宗教題材,因此這方面畫作多並不奇怪。


主要的原因是,實際上,文藝復興運動的實際情況和教科書上敘述不太一樣。 如果你認真閱讀一下西方的相關著作,你就會知道,文藝復興運動中很多著名人物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甚至有些著名的作品還是在教會的資助下完成的。同時,教會還在某些方面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 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表現宗教題材應該是很正常的。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教會和這個運動並非是對立的,文藝復興運動的目的也絕對不是要推翻教會。 在後來的教科書中所描述的文藝復興運動是「衝破教會的束縛,由以神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的運動」,那是後世的學者從其對後來社會的影響角度去說文藝復興運動的意義,並非當時人們就提出了這樣的口號。 大體就是這些。


推薦閱讀:

兩次上浙大,兩次被勸退: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讀書筆記|曹雪芹是曹寅的孫子嗎?
那些堅持讀書的人,都得到了什麼?
張恨水 : 秋窗日午,小院無人,正宜讀書
人求上進先讀書,鳥欲高飛先振翅

TAG:歷史 | 文化 | 讀書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