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大家離不開星巴克?


我只說我喜歡星巴克的原因:愛它的杯子啊!

1997年的杯子

杯身由手工繪製的冬青枝和漩渦構成,中間點綴有小咖啡豆。在紫色的寶石色的杯子里,享受一杯聖誕特飲,是那年聖誕的浪漫體驗。

1998的杯子

1998年的主題是「擁抱溫暖」。杯身描繪了在勃艮第的田野上雪花飛舞的場景。手捧著這樣一杯熱咖啡,就像把溫暖握在手心。

1999的杯子

這一年,糖果紅首次被用在星巴克聖誕杯的設計中。杯子上用黑色線條勾勒出雪花、長筒襪等有冬季象徵的小圖案,特別「聖誕」。

2000的杯子

2000年的聖誕杯採用紅色和牛皮紙色,杯子上的圖案是夜幕下咖啡壺狀屋子組成的小村落。

2001的杯子

這款聖誕杯是用綠色和紅色綢緞裝飾的,加上老式郵票的點綴,看起來特像一件禮物。

2002

這年的杯子首次採用白色線條勾勒的插畫風格,而這種風格在2005年和2016年又再次回歸。

2003的杯子

2003年的杯身是在漫天飄雪的背景下,一個少女翩翩起舞。還是很切合我的口味兒的嘛!我就喜歡這種十足的紅色兒。

2004的杯子

2004年星巴克的標誌讓人想起世界盃設計中的長青花環。在那年的星巴克廣告片中,這個被遺忘在一輛黃色計程車頂的杯子,跟著司機奔走在舊金山的大街小巷。一杯環城旅行的星巴克,聽起來真是有那麼點兒意思。

2005

這年的聖誕杯主題是「一年僅此一次」,在這行字的周圍,有木版畫風格的槲寄生縈繞。杯口有一串節日彩燈閃爍,營造著聖誕的節日氣氛。

2006

圍繞杯身下半部分的是剪影小插畫,展現出一幅節日的歡慶氣氛。紅白相配,總好過紅綠相配,不知道他們之前有沒有考慮過用小綠人兒。

2007

2007年是星巴克聖誕杯的十周年,當年的主題是「傳遞歡樂」,因此杯身的插畫也沿用雪景的經典畫面——人們在雪中傳遞分享禮物,又是用紅色為主基調,星巴克是的多折磨紅。

2008

這年的圖案是月光照耀下,林地上的一群馴鹿和一隻白鴿,森林的背景有種針織材質的即視感。

2009

杯子在整個紅色背景下,嵌入長青枝,而這些枝葉連接著「歡樂、希望、愛、光、和平」的主題卡片。

2010

2010年杯子的設計風格,比往年的更現代一些,杯身上的人物也更換成全新形象,不過,呈現的依然是跟雪花相映襯的經典畫面。

2011

2011年星巴克配合聖誕金曲《金夠敗》,出了一系列印有不同卡通形象的杯子。顧客通過一款增強實境的 App——Starbucks Cup Magic 就能讓這些杯上的人物動起來。

2012

2012年的杯身設計給了雪人一個大特寫,在以往紅色主色調中,還增加了海軍藍和金色作為點綴。

2013

2013年又回歸到簡約的紅色,經典紅配上各種聖誕元素,上面還繪有金色的點綴。

2014

2014年採用抽象暗紅色的筆觸,象徵聖誕樹和雪花,看起來簡單不凌亂。

2015

記得2015年那會兒,這杯子被不少人吐槽過,原因你看上圖也就明白個一二了,那年的設計師在一片輿論壓力中解釋到,他是想「在忙亂的季節給人們一種寧靜感」。

2016

2016的聖誕杯第一次以顧客為重點,一口氣出了13個來自世界六個國家的設計,所有這些都是用手工繪製的白色作為插畫背景。

2017

也許2016年太過於花哨,因此,今年的杯子開始講究起了「留白」,杯子的中間留給顧客很大空間,可以寫上自己想寫的話。

對反正主基調是紅色就夠夠的了,我是拒絕不了這些紅色的杯子了,好杯子就是用來多喝熱水的嘛!


一個品牌要讓人離不開,除了初期的成功,後續要至少做到三點:一是擴大消費群體,不斷發展。二是保持品質的基本水準並不斷提高。三是跟上潮流變化,甚至引領潮流。在這三個方面,星巴克都是典範。我這可不是廣告,而是十多年的消費體驗得來的實際觀察。

首先我們看擴大消費群。星巴克進入北京時,已經有20年的歷史,當時已經非常成功。他們比其他國際知名的咖啡連鎖品牌快了很多。我開始學習喝咖啡,就是在星巴克的門店裡。你猜為什麼國內已有的其他咖啡店沒有做到這一點呢?並不是說國內的其他咖啡店不好,不過我要說的是,不夠友好。星巴克的店員,極少有對客人態度不好的。我去的這家店,店員非常的積極,這至少拉近了客人和咖啡的距離。其實賣咖啡和賣麻婆豆腐是一樣的。重點是態度友好,要熱情。咖啡可能很好,但是不代表你像咖啡一樣好。如果你不注意和客人搞好關係,購買的替代性是非常強的,你才是品牌的核心資源,所以你要學會在和客人溝通過程中,讓客人把你看作是品牌的一部分。這一點恐怕其他品牌是沒有想過要這樣做,或者做不到的。態度好就包括很多服務的技術細節,這可能就是商業秘密了。從這家店開始,我就是星巴克的忠實消費者了。即便後來這家店因為鄰居的抗議取消了,我仍然去他們後續在附近開的新店去消費。有人說選址是星巴克成功的關鍵因素。很對。但是熱門商業地點關門的店太多了。

其次我們看品質。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很多抱怨星巴克咖啡不好喝的,不懂咖啡。星巴克最暢銷的應該是加奶的飲品,拿鐵,卡布奇諾,或者加奶油的飲品。真正的手工黑咖啡,在星巴克的甄選店可以喝到,那是用的星巴克的精選單品豆。咖啡好喝不好喝,與咖啡師的水平有關係。普通你在星巴克喝到的奶咖,是新鮮牛奶,新鮮咖啡豆,同一水平的機器和水平齊整的店員操作出來的,沒有問題。很多人其實只是想通過批評星巴克來獲得滿足感。這也是星巴克的成功之處。批評其他品牌恐怕不大會有這種感覺的。在提高品質方面,星巴克曾經策划過一次非常成功的危機公關,即美國店鋪同一時間同時關門,學習做咖啡基底。十分轟動。

第三說潮流變化。隨著客人越來越多,覆蓋的地域越來越廣,星巴克增加了很多新商品。比如在店鋪創新方面增加了甄選店,推出自有的精品豆,特殊的手沖服務,滿足更高消費需求的商務客人和咖啡客。推出精細研磨的VIA,這簡直是旅行者的福音。我個人的體驗是比其他任何速溶品牌喝起來更像咖啡。還不要說在中國推出的月餅和粽子。星巴克還收購了一家茶葉公司,開了賣茶的門店。不過這個現在規模還比較小。最有名的恐怕還是星巴克在中國支付系統的融合了。天貓,微信,都可以很方便購買、支付星巴克。

星巴克在與消費者生活緊密融合方面做了這麼多努力,所謂離不開,其實是一種共生。


也許是對於重度咖啡成癮者來說,星巴克咖啡總是能在你所極度需要咖啡的時刻出現。比如機場候機的時候,比如車站等人的時刻,比如在加班到崩潰的夜晚,比如逛街或者在景區參觀到毫無力氣想坐下歇歇腳的時候,一抬頭總是能看到那一抹綠,像是看到了救星般拔腿就進入,不得不承認,星巴克的選址是成功的最大因素吧。


從營銷的角度

「星巴克是真正了解消費者並通過滿足消費者個體的價值瞬間需求在競爭中得以生存的最佳典範。

它在我們繁忙的生活里給了一個屬於我們的第三空間,這個它提的理念。它不只提了這個理念,它還通過營銷的方式讓大家感受到第三空間是怎麼來的。

它沒有把咖啡館開在星級酒店裡,反而開在機場、商務中心和飛機上(聯合航空公司成為唯一指定咖啡供應商)。為什麼會開在這些地方?因為這些地方我們都沒有自己的空間,比如在機場候機,最鬱悶的就是沒有自己的地方,到商場去最鬱悶的也是沒有自己的地方。所以當星巴克告訴我們要給我們第三空間時,它就用了一杯咖啡做載體。

正是因為它做了這個營銷策劃,就讓我們在沒有自己空間的地方突然感到原來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一個熟悉的咖啡味道,一個人與人之間最輕鬆的交往,一個不受任何干擾的可以寫作業、看書的地方,當它把這個做完之後,星巴克就成為了全球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高度現代化的城市需要高度現代化的設施配置,而因城市的發展誕生出許多的飲食男女,他們在忙碌後去放鬆,在放鬆中去追求享受,在享受中又進行類分,不是星巴克選擇了人群,是群的分類選擇了星巴克。正如白領族喜歡名牌衣物裝飾自己,讓這些標牌一目了然的顯示了身份。在星巴克喝上一杯流水化作業的咖啡,味道是其次,能聚在一起的人群才是首要的,因為這裡決不會有社會底層的打工者出現。而打工者也絕不會用一.兩天的飯錢去喝這樣一杯即不解渴,又不果腹的苦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所有的人群都可以去星巴克象喝水一樣喝咖啡,星巴克就一定不叫星巴克,而只是一個大眾飲比如中國名稱:大碗茶!


因為缺乏這樣兼具大眾口味、品牌流行度、環境簡潔舒適,以及店面覆蓋度足夠的咖啡館品牌。大家想喝咖啡的時候,約在星巴克很好找,就像青少年人群常約在麥當勞一樣。

要不,總不能約去慶豐包子鋪聊天?^_^


喜歡去星巴克的原因很簡單,店面多,隨處可見,能滿足自己隨時喝杯咖啡休息休息的願望。尤其是旅途中,手機沒電或者走累了,星巴克是最好的選址。


我已經離開十年了。

有更好的選擇,並且隨手可及,你也會離開。

星巴克只是一種選擇,永遠不是必需。


我不否認我痴迷於每個城市的獨立咖啡館,最愛的咖啡還是耶加雪啡,最習慣的做法還是手沖,但是同樣,這麼多年來,我始終離不開星巴克。很奇怪吧?雖然我一邊嫌棄著星巴克的奶咖過分地放糖或者糖漿,一邊嫌棄著排隊人多,一邊嫌棄著環境的喧囂,但是還是會時不時將腳步邁入綠色的店面中。

我也總是在想,星爸爸的咖啡性價比並不高,但為什麼還是忍不住一買再買?不能徹底地被隨身攜帶的掛耳包或者街角那些越來越多的獨立咖啡館所替代?

也許是對於重度咖啡成癮者來說,星巴克咖啡總是能在你所極度需要咖啡的時刻出現。比如機場候機的時候,比如車站等人的時刻,比如在加班到崩潰的夜晚,比如逛街或者在景區參觀到毫無力氣想坐下歇歇腳的時候,一抬頭總是能看到那一抹綠,像是看到了救星般拔腿就進入,不得不承認,星巴克的選址是成功的最大因素吧。

阿姆斯特丹機場的星巴克

我尤其喜愛機場的星巴克,像是在陌生的地方看到了一個老朋友般親切。還記得很多年前,為了趕凌晨的飛機,便在頭天晚上到達機場,進到星巴克裡面點上一杯咖啡和一份甜品,省去一個晚上的賓館住宿費。那時候星巴克只有在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才有,到了晚上8點之後,所有的麵包甜點半價銷售,雖然要熬夜,但是吃著半價的甜品心裡還是美滋滋的。後來,星巴克在中小城市也遍地開花,麵包甚至也會根據各個城市推出城市版,有的時候早上買一杯咖啡一個麵包打包去單位當早飯,好像也會吃出一些當年機場的內心喜滋滋。

深夜機場依舊熱鬧的星巴克

杭州最美的幾家星巴克,必須要算上在西湖邊的柳浪聞鶯分店,石函分店和靈隱寺分店,建造風格完全和景區融合在了一起,毫無違和感。因為很難在這些景區中找到獨立咖啡館,在星巴克裡面坐下喝杯咖啡,看看西湖和寺廟,算是很不錯的選擇。之所以人多還能忍受,是因為星巴克的出品速度很快,有的時候排隊的人即使一長溜,但是不會讓人等太久,基本上幾分鐘便能出品一杯飲品。曾經有一家特別喜歡的獨立咖啡館,環境優美咖啡好喝,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點一杯咖啡都要等上半小時才能上來。有一次只有一個小時的休閑時間,點了一杯手沖咖啡,提醒多次,等到我要離開了還沒有上單,實在是忍無可忍,再愛的咖啡館也不免在心中畫個叉。如果是只有一位咖啡師也就忍了,只是那天有三位咖啡師,還是讓我喝了一個小時的白開水,非常鬱悶。大概是年歲增長時候越發不能忍受等待了吧,雖然咖啡館就是一個打發時間的場所,星巴克的一系列流水化和系統化的流程能恰好讓分割出來的碎片化時間剛好填滿,即使是叫外賣,半小時便能到達手中一杯溫熱的咖啡,就算口味欠佳,還是聊勝於無。

靈隱寺外古色古香的星巴克

我有很多朋友執著於收集星巴克的各種城市杯,逛的多了有的時候會順手幫強迫症的朋友們帶回來。星巴克的城市杯有很多種,在香港科技大學閑逛的時候,發現科大裡面的星巴克除了城市杯,還推出了港科大的大學杯,個人覺得比香港的城市杯還要更漂亮。除了吸引人的城市杯,今年聖誕節的紅色聖誕紙杯也算掀起了一陣外帶咖啡的狂潮。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星巴克不做任何廣告,但是口口相傳的速度遠遠大於鋪天蓋地廣告效應。從前聖誕節會為了太妃榛果拿鐵去喝一次星爸爸,而今年的聖誕節,會為了十幾種不同的外帶杯去不停地喝聖誕節的星爸爸咖啡。

新加坡第一百家星巴克

是啊,星巴克一杯咖啡要30多元,為什麼我們還是剋制不住地買啊買?

大概是因為很多人只知道星巴克咖啡,也大概是因為抬頭低頭星巴克就在眼前,又或者大概是因為只是不願意等太久,或者想搜集一個杯子而已,哪裡有這麼多為什麼呢?奶咖太甜,還可以選擇冷萃咖啡嘛,不能喝咖啡,那就來杯星冰樂,不愛意式,星巴克也有手沖可以提供,再不行,還有中國茶嘛。

我始終無法放棄星巴克的原因是,我的偏見終將會被星巴克的各種創意所平反吧。


咖啡有千萬種,為什麼你偏要喝星巴克?

很多人都知道營銷裡面的STP方法:細分市場、選擇目標市場、定位目標市場。

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大部分公司會通過兩個常用的維度去細分市場:

1. 消費者的人口統計信息,比如年齡、收入、地域、受教育水平;

2. 現有市場產品的品類和價格區間等。

基於這些常用的維度,將市場細分之後,挑選企業有能力進入的目標市場,再進行對應的產品開發、制定價格和促銷的策略。

這樣做是有很大問題的。消費者在買東西的時候並不會在乎自己的年齡、地域、受教育水平。他們在紛繁複雜的生活情境中,會有很多「任務」要完成,比如:在地鐵裡面很無聊,感覺要做點什麼;在路上走著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渴。

這些不同的任務,就需要我們借用不同的產品來幫助消費者完成。

很多人會覺得這不就是消費者的需求嗎?其實不是,因為消費者需求給人的感覺是恆定的,而他們需要完成的任務卻建立在具體的場景之上。

比如說星巴克滿足了你什麼樣的需求?很多人會說是喝咖啡,但咖啡有那麼多種,你為什麼選擇星巴克?

我在辦公室里做過一個小的實驗,讓大家盲測星巴克和costa的咖啡,發現大部分人根本分不清楚哪杯是星巴克、哪杯是costa。

但你知道星巴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是多少嗎?

在這張圖裡面,星巴克在全球的市場份額是40%,這是一個非常嚇人的數據。星巴克幾乎是第二名costa的十倍。

星巴克傳奇的 CEO Howard Schultz早在1995年的時候就這樣描述過他的一個願景:

「星巴克是一種傳達濃縮咖啡記憶的真實體驗,一個思考和想像的地方,一個人們可以飲一杯絕佳的咖啡、聚會、暢談的休息之所,一個有社區歸屬感的舒適港灣,一個除了工作和家裡的第三空間,一個歡迎和鼓勵人們再來的場所,一種能同時包容快速服務和內心平靜的空間。」

除了第一句有咖啡之外,其他的和咖啡有什麼關係呢?而且第一句強調的是咖啡的體驗,咖啡的體驗也不只是好喝。

星巴克沒有把自己定位成是一個單純的咖啡廳,不是單純滿足消費者的某個需求,比如說喝更好喝的咖啡,而是基於幫助消費者完成不同任務而建立的品牌。

星巴克更看重在完成這些任務的時候,消費者具體看重哪些方面、需要什麼樣的體驗。這也是我們規劃產品和品牌時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這比消費者本身的年齡性別或者是競爭產品的品類這些都重要得多。

星巴克帶給人的價值是什麼?很明顯,是人們生活裡面不可或缺的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這是他想建立的一種聯繫。

任何你沒有在工作、又不想呆在家裡的時候,他都希望你能夠想到星巴克,不管你是去和朋友聊天,是自己想再加個班,還是只是想找一個地方讀一本書,這些東西都是你具體產生的任務,他都希望你能想到星巴克。

這就是品牌的核心價值。

星巴克如何構建品牌核心價值?

星巴克非常嚴格把控供應鏈,確保高品質的咖啡;員工熱愛咖啡、態度好、專業;店內體驗從燈光到氣味、音樂、從裝修到交流的氛圍,都能夠不斷地去加深你與星巴克第三空間的聯繫。

在這樣的構建方法裡面,星巴克不需要做很多的媒體投放或是營銷推廣,是因為它自己的門店的體驗本身就是非常難忘的。它遍布大街小巷的門店就是一種最好的曝光和廣告。

這種方法是品牌構建的常識,我經常叫它品牌的硬體,因為這是一個靜態的過程,是一個品牌的核心資產。

接下來我們會聚焦在品牌的軟體上,什麼是品牌的軟體?很簡單,如果我們把一個品牌構建出來,沒有人知道就沒有辦法實現真正的銷售。所以接下來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營銷的推廣。

本篇文章由人人車贊助發布


推薦閱讀:

炸排骨腌制前多加一步,排骨好吃又好看
這三部關於吃的電影,將飲食那點事兒說盡了
禪城、順德、南海、三水、高明,哪裡的小吃好?
【PS美工教程】第三十四課:拍照技術不行還不掌握點PS?
紅燒肉怎麼做才不油膩?

TAG:美食 |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