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到底是唐朝官話還是秦朝官話?


秦朝時期如果是詩經所用的雅言的話保證你一個字都聽不懂,因為上古漢語是多音節字。鄭張尚芳老先生曾經對上古漢語進行過擬音,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發音為krong krong jia gu,zlu ga tiu diu。其中的關字還有德語式的大舌音。唐朝的官話就比較簡單了,因為從隋朝陸法言編《切韻》之後各朝代都有韻書。唐朝自己改編《切韻》作《唐韻》,根據唐朝的韻書可知唐代官話有全濁音(粵語無),知組庄組翹舌音仍然是翹舌d t聲母(粵語已經是宋朝之後的zh ch sh還平翹舌合流了)。而且粵語的一等音母音低化,如"高"字,中古音就是現在普通話的"gao",粵語則低化為"go"。二等音齊齒介音全軍覆沒,但保持了精組見組不鄂化,導致講,家等帶有介音的字由giang gia變為gang ga(普通話完全相反,介音沒丟但聲母鄂化了)。唐官話還有一個最典型的特徵,那就是沒有f聲母,所有的f聲母字都來自b p聲母,現代普通話還有滯古遺留,如反fan—版ban,分fen—盆pen,甫fu—浦pu(粵語有f聲母,死刑)。綜上所述,粵語不可能是宋朝之前出現的,由於現代所有漢語方言中粵語是唯一一個跟宋朝的《廣韻》對的上的地方比較多的方言,因此,粵語出現的時間基本可以確定是宋代後期,此時已經出現了f聲母並且翹舌d t變成了翹舌zh ch sh。普通話的祖語也是差不多這個時期出現的,不過一南一北兩種音系,這也是為什麼粵語至今仍然保持著跟普通話的固定轉換關係(分化較晚但後期交流很少),而其他地方的方言很多地方對不上


能做評論的首先你是兩廣人才有資格,客家人,很明顯就是外來的,外來是客,所以叫客家,客家人從北方中原遷移到兩廣不用質疑,客家人南遷主要是兩個大範圍,一次是五胡亂中華南遷,主要遷移地是江西和福建,浙江等地,因為這幾個地方以前屬越地,還是一次大規模南遷就是唐宋後期戰亂,南越國的政治中心在廣東,粵語是南越國語言,粵語民比客家人先住越地,從粵語民的風俗文化可以斷定,粵語民是從中原來的,也就是秦始皇攻打百越留下的幾十萬軍隊的後人,很多人把粵語民和越語民搞亂了,百越人應該是壯族為主體,現在的越南人,寮國人,泰國人,緬甸人是百越人的後人,壯語是百越人的主體,現在的越南語,泰國語,緬甸語都與壯語相類似,很多風俗文化相近,當然也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很深,如果深入了解就可以知道。廣西的客家人和粵語民是從廣東過來的,經過多年的民族融合,兩廣的外來民已經和當地少數民族融合,文化風俗上也有很多類似,但是基本的文化是不變的。客家人和粵語民的家族觀念很強,祭祀祖宗保留老祖宗留下的語言,文化,風俗,有著很強烈的意願,不管外遷到哪,都把祖宗遺骨帶上,並留下族譜,在當地建上祠堂以祭祀祖宗,這是其它民族少有的,因為是外來民,要受當地人的欺負,所以客家人大多很團結,宗族兄弟之間都團結對外。如果多多了解兩廣福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就可以知道,這些民族是從哪來的了。


近年來,嶺南方言認祖活動已經涵蓋從夏至明認了一輪,無論認哪個朝代都有許多說不通的地方。

實際上,中原話對嶺南各地是一個持續輸入的過程。截止到清末,嶺南各地的民間戲劇大都是「外江戲」,使用韻白、蘇白和京白。直到辛亥革命時期,粵劇才真正誕生,融合北方梆子、崑腔、漢腔、京劇的表演體系,改用本地方言。嶺南各方言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不斷吸納北方辭彙和語音的。

切記不要把嶺南與中原看作隔離狀態,因為民間文化流動始終沒有停止。


我國史學界有個陋習「重北輕南」。為了吹捧文革中翻案的秦始皇,始終不願意承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統治嶺南的歷史,而將嶺南開發強行歸功於秦始皇50萬大軍征伐。

比如,唐代馬總的《通曆》說:「周夷王八年(註: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庭。」這裡清清楚楚記錄楚人在春秋時期已進入嶺南,建設嶺南,直到戰國末期(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總共640年。但是,北京一些史學家卻認為馬總記錄是「孤證」,孤證不舉,不予理睬,繼續熱捧秦始皇。有人甚至在百度上武斷地說:「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楚國勢力進入了嶺南。」

這種陋見自然受到南方歷史學者的反對。廣東著名史學家曾昭璇在他的《嶺南史地與民俗》一書中指出:馬總《通曆》不是孤證。晉代顧微的《廣州記》也說:「六國時廣州屬楚。」郭棐的《廣東通志》也說:「粵服楚,有楚庭,即今郡城。」沈懷遠的《南越志》更是說:「任囂,尉佗之時,因楚時有羊五色以為瑞,遂圖之於府廳矣。」曾昭旋先生還指出,如果北京專家不相信這些古藉記錄,那麼廣州,番禺,肇慶,清遠等地考古發掘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墓,楚文物也不相信么?

弄清上述問題,對於理解粵語產生的年代大有裨益。公元前386年,楚國在今天的廣西梧州和廣東的封開之間設置蒼梧郡治所,下轄六縣。第二年,楚悼王接受吳起的改革方案,將楚都郢城裡皇親國戚等太子黨分別遷徙到湘西的楚黔中郡(楚亡後秦改為洞庭郡)和嶺南蒼梧郡。第三年,吳起率楚師平定湘南和江西的蠻越後,在贛南大余縣組織20萬人開通大庾嶺梅關古道,聯接了長江一贛江一嶺南北江的交通運輸,可以從楚都郢城直達蒼梧郡。並在梅關關口修建南雄城作為中轉站。遷往蒼梧的太子黨們不會勞作,卻會花鳥,戲文,買賣。宋《太平寰宇記》稱:這些「陋習」遺傳甚廣,達於土著間。於是,楚人與越人逐漸形成民族融合體,所形成的語言稱為北話(白話),流行於蒼梧郡四周。大約嶺南人認為,南嶺以北皆為北方。無獨有偶。去年十一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舉辦粵語探源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專家以翔實的語音資料和史料證實,封開話完整地保存了兩漢時期的古雅言濁聲,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至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粵語既不是秦官話,更不是唐官話,而是楚蒼梧郡官話。形成時間比秦占嶺南早400年。


我覺得可能粵語是唐朝之前就開始的了,因為唐代出現了一種文學形式「白話小說」,中國白話小說的前身是民間故事和所謂的「街談巷語」。根據這個再推論,粵語的前身應該是白話,應該是廣西的白話比同語系的廣東粵語更加古老,因為廣東人喜歡把廣西的白話叫做土話,土的東西都是比較古老的,廣西白話與粵語基本只是口音有些區別,但保留更多的古音,廣西白話的一些發音,外地人學起來會比學粵語更難發,就連以前女兒一歲就教她講白話,有些音就發不出來,發得跟粵語的音一樣的,長大些才能發出正宗一點的白話音,粵語應該是比白話融入了更多外來發音,因為難學的東西,經常被人為摒棄,從而形成一些容易發音的新音調。現在白話是劃歸粵語系的。

我猜想古代的時候,白話是屬於百姓的口語,雅言是文言文,是文人說的,也用作書面語,所以叫做「雅言」。習慣說口語的百姓,也就是說「白話」的普通人看不懂雅言,也聽不懂,所以唐代才發展出來一些白話小說,用類似的口語形式,就可以比文言文更能讓百姓明白。

猜想一下,為什麼百姓的語言叫做「白話」呢?大家百度一下「一窮二百」這個詞語,形容基礎差,底子薄(窮,指工農業不發達;白,指文化科學水平不高)。雅言特點:雅者,得體、得度、得當是也。古人對語音相當考究,做詩詞有平仄,並使用切韻的方法。窮人字都不會一個,哪裡知道什麼切韻啰,所講語言肯定沒有文化水平了,所以窮苦百姓所說的口語,就叫做「白話」啦。《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再設想一下當年孔子提倡使用雅言的場景,他苦口婆心教導他的學生,你們不要再講那些白話了,多學點文化,這樣才可以吟詩作賦的嘛,以後到了官場上才可以更體面、更優雅的,我們文人所說的語言方式要比粗俗百姓得體多了,你們要好好學習啊!!。。。。。雅言,學者都認為她是一種語言,但是她可能又只是同一種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已,我覺得她是相對於白話而講的,就是雅與不雅的區別,也許真的就是書面用語和口語的區別。這一切都是猜想而已。

直至今日廣東廣西好多地方,土著大多都是講當地的土話,行政中心就是漢人多,大多都是講白話的,土著也只能學白話作為當地官方語言。而且少數民族的風俗和我們漢人的風俗也不太相同,我小個的時候,普通話才剛剛開始推廣,但是大部分行政中心和學校教育都是用白話作為官方語言,而不是講當地土著語言,當地土話我們漢人是聽不懂的,說土話的漢人估計也是古時候和當地土著通婚學會的,或者是土著嫁給漢人,教會了漢族後代說土話,但是生活在那個城市的行政中心的都以白話作為官方語言,所以我覺得白話並不是少數民族的話,她屬於古代行政中心的移民或者派遣到地方的官員所說的話。廣東廣西每個地方的粵語或者白話都夾雜當地土著語言的口音,但是她是區別於土著語言的。就像今天推廣普通話一樣,如果母語不是普通話的人,沒有接受過比較專業的普通話訓練的話,每個地方的百姓說的普通話大多都夾雜當地口音。普通話口語和書面語根本沒有什麼區別,所說的話直接就可以書面表達,並沒有必要區分什麼文言文,白話文。

另外,我感覺會白話和粵語學語文甚至古文也更容易,比如「的」「地」「得」,白話都是不同的讀音,不用刻意理解字面意思就可以好自然地區分,同一個字,也沒有那麼多讀音,醫生的另一個稱呼「大夫」,白話裡面的大夫和大小的大,都是讀做dai,給水、給予、給你的給字,都是同一個讀音,不用費腦筋去記。小學時期,一般只有語文老師是用普通話教學,但是學到古文,有一些地方用普通話來理解不了的,老師叫我們用白話讀一次,就會發覺原來我們平時白話中的詞語原來是這樣來的,自然就理解了古文的意思。

至少,粵語屬於古代通用的官方語言之一。


粵語既不是唐朝官話,也不是秦朝官話,而是百越土著方言。

可以說自古嶺南由於山林阻絕、河海限隔,種族的發展和繁衍受到自然制約,因而產生部族群體之間的差異,形成各自的經濟文化特徵。古代中原人民統稱南方人為蠻或閩(百越)。

戰國早期,楚悼王用吳起曾一度"南平百越",後來秦統一六國後,越人主要分布在今廣東、廣西、雲南、福建一帶。由於越人沒有形成國家,只有部落或部落聯盟,且族類甚多,故中原人習慣上把他們統稱為百越。越人的主要特點是斷髮文身,錯臂左衽,部落之間好相攻擊,多為穴居,從事漁業和簡單的農業生產,整體處於尚未開化的野蠻狀態。南蠻百越戰鬥力雖然與北狄胡人相比較差距甚遠,而且多數尚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但在於居住地區與中原之間又有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等險峻的五嶺阻隔,而且又多習水戰,雖然沒有較強的進攻力,但中原諸國想要征服也實在不易。

秦朝統一六國後,史書《淮南子·人間訓》曾作了這樣的描述: 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戰爭的酷烈程度以及秦軍攻伐的艱難。秦軍主帥屠睢的被殺及大量將士的傷亡,使整個南征的秦軍受到了重創。秦始皇毅然決定由任囂、趙佗兩位將領率樓船之士,再次發動了對百越的進攻,成功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採取「和輯漢越」方針,極力安撫越族。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漢越同化。任囂病亡,趙佗自立南越國,並在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所以少量秦人已被大量百越同化,後世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

唐朝時嶺南多為罪臣貶謫之地。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唐代 崔沆「時循人稀可與言者」。唐代 劉禹錫「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唐代 張籍 「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台」。唐代張鷟《朝野僉載》卷二記載:「嶺南獠民好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釘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咬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

所以唐朝官話和粵語毫無關係!


這個問題可能造成地域性爭議,當然我想客觀的說一說,粵語不是唐朝官話也不是秦朝官話。我在這裡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只會普通話的大陸人到香港,那麼三代以內很可能都被當地的粵語同化,我剛剛看了上面的截圖,說趙佗帶領五十萬大軍南下,佔據南方。

其實,屠睢和趙佗所率領的部隊沒有五十萬,就算有,這五十萬人也回到了秦國。我們先不爭論有沒有五十萬,其實遠征嶺南的人大多是罪犯和俘虜,秦國貴族都不願意去那麼偏遠的地方。南方在古代都沒有開發,處於原始部落,在未改革開放之前,這裡的人口都很少,別說古代。當初屠睢和趙佗征服嶺南以後,這裡人口稀少,趙佗上書秦始皇希望把中原一些人遷徙到南方,據說有五十萬人,遷徙的人口大多是流放過去的。當然,這些人到了嶺南久而久之就被當地同化,也就是三代以後差不多與當地的土著融合說粵語。畢竟遷徙過去的人口,沒有當地人口多,所以很容易被同化掉。

我上面也舉例了,一個大陸人到香港,他這一代人不會粵語但是過一兩代人自然就會了。要想融入當時的社會,他們不得不拋棄自己的語言,融入當地的語系當中。比如南方人,從小就生活在北方,那麼他可能只會北方話,不會說南方話。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一點,我們說說古代的官話,古代的官話叫「雅言」這是古代一種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而「雅言」出自周朝,周朝的歷史差不多有800年的歷史,在周朝的封國當中有一半是周朝的宗族國,跟周天子一個姓。

古代為了朝貢方便,肯定有一個共同語言,而這個共同語言就是以周天子說的話為官方語言。我們可以看看,周天子生活在哪裡,西周最開始在陝西,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而周平王東遷以後,語言開始定調,大多說洛陽話。他開始是陝西人,但是到了洛陽,融入當地的社會,後代開始說洛陽話。所以,整個周朝的官話就是河南話。比如孔子在當時講學,他的學生來自什麼辦法,如果沒有一個共同語言,我相信他的學生根本聽不懂,所以古代也有普通話。

也許很多人早就有疑問,現在語言都這麼複雜,南北差異這麼多,古人怎麼交流?其實,古人也有官話,但是這個官話就不是粵語,隨著朝代的更迭,官方語言也會改變。這種改變,隨當地皇帝所在的位置而改變。

比如劉邦是江蘇人,但是他定都在長安,長安就是今天的西安,那麼劉邦的後人就會被當地的語言同化,他們說的是陝西話西安話。久而久之,就成了官話。古代中原話才是官話,而中原就是今天的河南和陝西,這兩個地方的王朝是最多的。到了元明清,從明朝開始,就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了,當然清朝時滿人,滿語和北京話同時進行,不過從當時的末代皇帝溥儀留下的影像資料來看,其實他說的就是北京話。那麼,當時的官話,應該不是滿語,而是北京話了。到建國以後,以北京話為基礎,成為全國普及的普通話。

如果我沒有猜錯,提這個問題的應該是一個南方人。問題當中,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建國的歷史才200多年,北美被英國殖民的時間只有400,大約公元1607年,當時還處於明朝末期。明朝滅亡於1644年,清朝在這一年入關。而靠近沿海的南方人和閩南人到美國,是在晚清時期,到現在估計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畢竟美國才兩百餘年,所以說粵語成為古代的官方語言說不通。

當然,有人說美國人稱漢人為「唐人」。漢人被稱作唐人在周邊國家比較流行,比如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當時的唐朝文化影響了東亞和南亞,尤其是日本的文化都是從唐朝傳過去的,在日本對唐人的稱呼最普遍,當然停留在日本的唐人大多數是閩南人。在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在古代都有漁民生活在那些島上,交往最頻繁的時代就是明朝。在明朝,外國人稱漢人也稱作是「唐人」,我看了北美華人的歷史,中國大量移民到北美洲大約從鴉片戰爭以後才去的美國。估計,這麼說很多會粵語的不爽,不過可以去了解一下。

其實,說了這麼多,只想還原一個真相,粵語真不是古代的官話。如果,有不對之處希望指正。


其實問題有誤,無論秦或唐的官話都不叫粵語,而是雅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均要上朝面聖周朝天子,而在朝堂之上眾諸侯王語音各異,有礙溝通,於是各國約定俗成「雅言」作為當時唯一官方語言,孔子曾曰:「通雅言者,文人學士也!」後秦一統天下,車同軌,書同文,但並沒有統一語音,故標準雅言發音或許已無從考究,但雅言一直作為官話流傳至南宋末年。秦將趙佗領兵翻越南嶺平定南夷(又稱百越~現廣東,廣西,福建部分區域)後,秦在現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設立膠州郡,並將各諸侯國遺留下來的部分文人學士發配至膠州郡,這些人因來自不同諸侯國,語言各異,於是日常溝通便使用雅言,從此,早期的雅言便被帶到華夏大地的最南端。此後中原大地不斷受到外族侵擾,部分中原人為逃避戰亂而紛紛南下,最終落腳於嶺南地區,雅言也隨之南下,在現兩廣地區廣泛傳播,而中原雅言因受外族侵擾逐漸被胡化,直至南宋末年,蒙古入主中原,中原雅言被徹底胡化,衍生出現時普通話的雛形。但在嶺南地區,民間依舊保持以雅言溝通。到了明清時期,中原雅言已徹底消失,嶺南地區的雅言被人誤以為兩廣地區之方言被稱為「粵語」。

上文為各位看官闡明了粵語與雅言的關係,相信大家都明白了粵語的來由,故~~無論秦,漢,唐,宋時期的官話其實應稱為雅言,稱作粵語並不貼切。但是,由秦至宋,雅言語音或許發生了很大的差異,但畢竟都是同一根生產物,相信相同多於差異。而蒙古統冶中原時期,中原文化受之傷害實在太大,故有「南宋之後沒華夏」一說。而南粵大地遠離中原,更有南嶺屏障,受胡化侵擾有限,因而比較系統地將雅言保留及沿用至今。有證可查~粵語為一字一音,即每音必有字,而且大部分為繁體字,粵語正字正音正解可查閱《粵語字典》,《李氏字典》,《康熙字典》,《廣韻》,《唐韻》,《集韻》,《說文》,《博雅》等古書籍,唐詩宋詞均源自雅言,所以用粵語朗誦才能壓韻,也更具神韻,粵語文字比現時的簡體字更為豐富,可見粵語是真正承繼了古漢語文化。現在省港兩地也在提倡粵語正字正音活動,意在提醒青年人正確學習與了解華夏文化,從而將我國之華夏文明發揚光大。

最後有必要討論一下普通話,普通話其實源自古代中原以外的游牧民族,尤以北方游牧民族為主,他們與中原人交流,學習中原人說話,但怎樣也學得不三不四,語音奇異,故~古漢語有兩成語「胡言亂語」,「胡說八道」,「胡」~胡人也!直至清代,滿族人語音成為當時的官話,當孫中山推翻滿清後,國民政府曾提議將粵語作為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但孫大總統考慮到當時中華大地也只有兩廣地區的民眾懂粵語,其他的也只能聽懂滿清的官話,不便於民間及政府交流,所以他投了「神聖」的一票反對票,就這一張反對票多於贊成票,滿清官話被保留下來,稱為「國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也有人提議用湖南話作為官方語言,毛澤東的想法與孫中山近同,最後否決,保留民國官話作為新中國官方語言,稱之為「普通話」!

現黑龍江省哈爾濱人說的話是最接近標準普通話的,但並非國標普通話(國標普語沒有兒化音),其實中國沒有一個地方的方言是標準普通話~普通話沒有根!這點粵語就有所不同~香港政府將粵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向聯合國註冊(第一官方語言為英語),同時認定其註冊的粵語發音以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西關的粵語發音為標準粵語發音。

現全國推廣普通話,作為一個國家,應有自己的一套官方語言,本是無可厚非的事,但在推廣過程中,有部分執行者曲解事非,將官話與方言對立,反而激發民怨,繼而產生地域論與地域文化衝突,這明顯與中央政府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背道而持。

推廣官話並非壞事,但不能興此而亡他,老祖宗遺傳下來的精髓豈能如此輕待?況且,粵語不是方言,有音有字有正解,是真真正正的,有根有由的語言!我真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將粵語恢復成原命名~雅言!


都不是,是正統百越語言為基礎的百越話 ,秦朝對百越控制不深 ,所以趙佗建立南越國還需要依託,當地土著百越人,到了南越國第四代統治者,直接被百越本地土著篡權這裡就可以看出,當時本地土著是當地主要人群。廣東人所謂衣冠南渡到廣東也沒多少人,因為唐朝百越人還是主流 著名冼夫人就說明一切,當地漢人根本不多,南宋更沒什麼移民到廣東。所以廣東人是百越遺民沒有問題,粵語是百越語言遺留也沒問題。


聽聽越南人的發音和泰國,柬浦寨人的發音,印度尼西亞群島人的發音就知道廣東話是不是中國的古代漢語了。廣東話的發音和這些地方極為相似,難道中國大陸廣大地區不是中華文化正統,而這些地區是。如果按照這些人的說法中國大陸全部胡化,那麼它們也就把中國大陸人稱為胡人,而它們是標準的普通話,誰能聽得懂呀。

許多的歪理邪說總是這樣的歪曲中華文化,歪曲中國人民,否定中華文化的正統,在文化心靈上肢解中華文化,在文化上造成人們懷疑自己的祖先,要認這些不是中華文化的人做祖先,撼山易,撼動中國人民的文化難。


推薦閱讀:

第七戰:伊闕之戰(全)殺神登場
秦始皇:焚書,你們聽我解釋!
秦始皇死後,如果扶蘇繼位,秦朝還會二世而亡嗎?
評蘇洵《六國論》——捨本逐末
緹縈救父,顯示了漢朝繼承了秦朝律法,那麼秦朝滅亡真的是因為律法嚴酷嗎?

TAG:唐朝 | 秦朝 | 教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