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對於中國人來說分別有什麼不一樣的意義?


2017年2月2日 天氣陰雨 丁酉年正月初六

今日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湘南的春,始於煙雨,終於南風。

二十四節氣中,尤愛立春。

於這天總能嗅到春神的氣息,領悟到古老的詩意。

感受著花信來時,桃枝無聲吐綻一個,又一個花蕾那種萬物復甦的生機。

往年的每一個立春,爺爺總會在清晨燃放鞭炮以迎春神。

在早先年少時不覺得這有什麼稱奇的地方,如今才發現已入耄耋之年的爺爺遺忘了那麼多事,記性逐漸變差,卻對每年哪天「立春」瞭若指掌。

俗語云: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又是春之始。

對於這個古老的農耕民族而言,立春當然是最重要的節氣,迎祭春神自然包含著盼望一年有個好收成的美好心愿。

楚雲卿·於湘南



以上,是我去年立春寫的一篇日記。

所以,你問二十四節氣對中國人有什麼意義,就像我日記中說的那樣,立春到了,春水初融,萬物復甦。作為一個農耕民族,這個時候呢,農民就要開始準備播種了。它既包含著對大自然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敬畏,也有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在這一天「迎春神」,是敬天法地這一思想的體現,有著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希望。

從傳統意義來講,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套用來指導農事的曆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農耕民族,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也要根據太陽進行,所以二十四節氣是用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也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家庭衣食住行,

所以,千萬別以為,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閑著沒事發明的習俗,它是有科學依據的,在古代人民生活、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有實際意義。

好比「清明節」的由來,就是由二十四節氣「清明」演變而來,在清明節,大家都會去祭祖,掃墓,你說有什麼意義?



一、立春

又稱「打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

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意思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兒開始到水面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魚負著冰一樣。

所以立春的意義,不僅是農業生產上的指導作用。在人們心目中,春是溫暖,是桃花爛漫;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蘇軾·《減字木蘭花·立春》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捲起楊花似雪花。

立春活動:迎春送春的慶典活動,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餅、春盤、咬蘿蔔之習俗。蘇軾還有詩云:「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從周代起,立春就是先民的一項重要活動,歷代君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天子要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們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宮後還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施惠兆民。

明清時,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員,都必須將官服穿戴整齊,去東郊的東直門外五里的「春場」去迎春




二、雨水

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後為雨水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50度。雨水,有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曰:「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意思是,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祭祀般。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被封。再過五天,在淅瀝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升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

關於「獺祭魚」,宋朝的鄭起寫過一首詩,描繪過相關景象,詩如下:

《繁昌江邊風兩獺祭魚人立而拜》

寒食清明在客途,片帆飄泊老無廬。

松楸方念無人掃,忽見江邊獺祭魚。


關於「雨水」,杜甫《春夜喜雨》也有詩云: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三、驚蟄

每年太陽運行至黃經345度為驚蟄,一般在3月5日或6日。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有春雷滾動,「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蘇醒出來活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陶淵明有詩云:「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這個時候,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黃鸝鳴唱,鷹飛燕來。



四、春分

晝夜平分之始,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春暖花開,鶯飛草長,適宜農作,田間管理,或者踏青出遊。

春分有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並發出閃電。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席,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說得簡單點,就是從「春分」這一天開始,將進入晝長夜短。

習俗:

豎蛋、吃春菜、送春牛、粘雀子嘴、春祭、拜神、祭日



五、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之日,中國人都會在這一天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傳統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清明習俗:

1、踏青:在古代,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贈,不僅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踏青打馬秋、插柳等一系列風俗。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祖先,生離死別的辛酸苦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聲笑語,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只不過在如今,清明主要以祭祀、掃墓為主。



關於其他節氣,我就不講了,因為太長,內容太多。而且各地的習俗其實也不大一樣,比如冬至,南方喜歡吃湯圓,北方喜歡吃餃子。

但是二十四節氣的意義,之於中國人,就如同傳統節日一樣,是中國文化的根,它影響中國人幾千年,涉及到精神、文化、習俗、飲食、氣候、生活娛樂、勞動生產等方方面面。甚至還可以說,還影響到文學的創作。

也可以說,它比節日對中國人的影響更深,因為中國是農耕民族,只不過現在進入到了工業社會,所以,很多人脫離了農民生活的人,對節氣不那麼感冒。而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很多人對自然、季節、氣候的演變,也不那麼敏銳和敏感。

比如你在廣東,城市裡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春天也不明顯,你對立春、雨水、春分的到來完全沒什麼感覺。同樣,「冬至、小雪、小寒、大寒」什麼的,感受也不明顯。


推薦閱讀:

闌尾穿孔手術後對受孕有影響嗎?
對於練功練太極的度應該怎麼去把握?
長期只喝飲料不喝水會怎麼樣?

TAG:健康 | 地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