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書法是源於生活的藝術,臨帖再好也只是「技術」,而藝術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
這句話的對錯要看你的選擇了。如果你選擇擁有技術活的書法匠人,這個說法就是大錯特錯的。如果你選擇的是藝術展現方向,那這個說法就是極其正確的。所以我覺得大家沒必要互相亂噴,出發點決定了你的結局,有人願意窮極一生追隨藝術,這是時代與個人精神的表達。我們沒資格說人家。有的人願意以書法技術吃盡天下飯,這也沒錯,生存本能,我們也沒權利指責。
那麼我就標題所說來談談我的看法。
為何藝術源於生活
藝術源於生活並不是你生活的技能促進藝術的發揮,比如:做飯,洗衣,砍柴就能促進你創作?那是胡說,生活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不斷的思維進取,在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領悟。這些領悟可以讓人變得理性和成熟。對事態的看法,評價及處理都是成熟化的。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或者改變一個人的本體性格。
這些改變都是生活過程而得來。這些理性的態度和性格也會慢慢的融入書法中。比如,年輕時喜歡結體張揚的行草,而年紀大了,具備內涵的時候,卻喜歡了楷書和篆書。因為楷書和篆書能夠讓平和延續,當你在行筆於行草的時候,雖然筆畫依舊張揚,但是內在卻多了一層穩重與老成。自然表現的筆筆中鋒與刻意求來的筆筆中鋒是二種感覺。
關於想像力和創造力,依舊是來源於社會社會與環境的影響。這就涉及到了時代精神元素。時代精神是造就時代性格的。舉個大家都不願意聽的例子,古代就不說了,文化環境,造就文人氣息環境。才有了書法藝術的經典。而現代人,文化環境不好,重金錢利益與人脈關係,這就造就了不公平的藝術等級。這就是畸形發展啊。所以也造就了現在的非理性藝術評論。過於主觀偏激,究其根源就是文化沒落為主因。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必然趨勢。
關於臨帖是技術範疇的說明臨帖是技術活,毋庸置疑。不過這裡包含著天賦的功勞。沒有天賦的,臨摹的永遠是外形。有天賦的,神形兼備。現代具備天賦的人還是很多的。
為什麼臨摹必須是技術呢?這涉及到這個人的耐性,其實就是內涵。沒有內涵哪來的耐性。耐性和理性是同義詞。我聽過一句話,很難聽刺耳,但是確是赤裸裸的真實。「學習文化就是為了跟傻X好好說話講道理」。明白了吧。臨帖的過程也能夠更深的體會古人及古代文化的精華,是必須推崇的。沒有這份耐心和堅持,怎麼能駕馭臨摹功夫?這樣的人我敬佩,也尊重。想必大家也是如此。
當然最後如果歸於藝術創作範疇的話,只能說臨摹功底只是藝術創作的基礎。或者輔助。真正讓藝術發出耀眼光芒的,必須是創造力,也就是創新。這就是現代藝術環境下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我是宇航,我勸各位,不要信大師的話。
動動腦子仔細想一想,他成了「大師」,所以他才說藝術需要創造。
你要是跟著他學,一起去創造,那只有一種結果,就是他的市場大了,你掉裡邊了。
他是「大師」,不管他怎麼說書法,他的字怎麼藝術,怎麼被大家罵,也是能賣錢的。
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也如此搞藝術,那不就扯犢子了?褲頭賠掉了都不算啥,還得被一隊人罵。
張鐵林字。他寫成這樣,趙本山,畢福劍也寫成這樣。
連蒼井空的字,都不能稱為書法,都能賣幾十萬。
藝術來源於生活,他們說藝術需要創作,臨帖這是技術活。
他們說可以,但是仔細想想,你們說行嗎?
他們不臨帖都有人要,都願意花錢買。
俗稱願意「撒幣」
而常人呢?
除了愛好,願意走賣字畫路的,不臨帖行嗎?
寫成藝術有人要嗎?
信大師的話,好比信股市專家的話,人家不管怎麼說,都賺錢。你進去,不過是被「割韭菜」的。
此類「撒幣」之人,在他們眼裡肯定多多益善。
誰還嫌市場大?誰還嫌錢多?
別人再罵曾翔,曾翔也是躺著賺錢的。
曾翔以前的作品也是傳統功力深厚的,後來人家追求藝術,那是人家不管追求,都能賺錢。
試想,你指著書畫吃飯,沒啥穩定收入,沒啥名氣,直接就投身藝術派了!還不得餓死?
記住一句話,他們說的話,只適用於他們那個層面。因信師的人,一定是不玩股票的人。
如果你們有那個閑錢搞藝術,還不如投身股市交點學費,畢竟,還有掙錢的希望。
我是宇航
學書法,一定要好好臨帖,少走歪門邪路。
初中百米選手要是信了世界馬拉松冠軍的話,不累死才怪。
我認為這段話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臨帖,不僅僅技術而已
我們臨帖最終的目的,確實是為了學習技術,這句話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我們在臨帖過程中,所學到的,卻不僅僅是技術而已。
學習書法,通過臨帖掌握書法技巧,的確是我們臨帖最本質的目的,但是除了這個顯而易見的目的之外,我們還收穫了其他東西。
二、臨帖培養「眼力勁」
比如說,我們知道,其實臨摹考驗的不僅僅是人的模仿能力,還有觀察能力。臨摹者有時候寫不好書法的原因,可能不在於他模仿能力不強,而是因為他觀察的不夠仔細。也就是我們說的「沒有眼力勁兒」。
這種對於書法作品細緻的觀察力,體現在我們臨帖過程中對於所要臨摹的對象的細緻入微的考察。包括筆畫的走向、粗細、長短等等細節的表現。而在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上,更應該注意彼此之間的呼應、疏密、穿插避讓等等。
所以在臨帖過程中,觀察力的考察其實有時候比手頭上臨摹的功夫更為重要。這些觀察力在我們藝術創作中至關重要。
三、藝術創作的敏感性和觀察力
假如說藝術創作起源於生活,那麼,我想如果沒有敏銳的視角以及敏感的觀察力,你在怎麼想創作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你缺乏最重要的創作能力——敏感度以觀察力。
而敏感度和觀察力雖然可以在起其他方面進行培養,或者說天生的,有些人就有一些敏感度,但是不同方面的敏感是不一樣的,假如沒有臨帖這一書法學習活動,恐怕也就很難培養起屬於書法的敏感性了,沒有了敏感性,也就沒有觀察力,這有何來想像力呢?又怎麼進行創作呢?
因此,無論是從技法層面談臨帖,還是從培養能力的角度看臨帖,臨帖都是在創作過程中必不可缺的,甚至是必須具備的因素之一。
四、臨帖的本質
所以,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臨帖能夠帶給我們的效果,是書法技術上的進步和觀察力、敏感度的提升。
但是這樣的效果綜合作用的效果是什麼呢?臨帖對於學習書法的人來說,最終極的意義在於什麼呢?
一般而言,是境界的提升。可能有些讀者不同意了。境界的提升?我讀書、看報、吟詩作對一樣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啊,那麼是不是我不用寫字,就一直學習文化,提升所謂的境界就一定能把字寫好了?
但是這裡的境界,並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境界,而是我們在進行書法書寫過程中,所能達到的層次大小。
正如我們所熟知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人生三種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這段話闡述人生的三重境界正如書法中的境界相同,必須是要經歷過一定的過程和階段,才能「修道成仙」。而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書譜》中也說: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臨帖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我們境界和層次的過程。
五、臨帖與創造性體驗
至於說「臨帖不能提供想像力和創作力」,由此斷言,藝術需要想像力和創作力,我認為這是極其荒謬的邏輯。正如我們看待小孩子學習語言和寫字一樣,我們甚至仍然可以像「臨帖不能提供想像力和創作力」這樣的言論來指責小孩子學習語言、學習拼音、學習漢字,指責他們不能提供想像力和創造力,指責他們是對孩子的戕害,是死記硬背。
但是,這難道不是我們學習的常態嗎?假如沒有這些死記硬背的語言,我們哪裡去學習說話,寫文章。假若您信奉臨帖不能提供想像力和創作力,藝術需要想像力和創作力之類的胡言亂語我覺得您的孩子可以直接不用上學,讓他寫一部小說好了。
回到學習書法上來,臨帖最重要的一個態度,是學習。而學習過程,就是一個重現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把古人的創作重新在自己的筆下進行書寫再現的過程,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所進行的體驗,我們稱之為創造性體驗。
可以說,沒有這樣的體驗,就很難有以後真正的藝術創作。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創作、創造也是需要學習的,沒有經過學習的創作和創造,註定是不成功的創作。所以,並不如我們一般人想像的那樣,創作就是一個人冥思苦想,突然電光火石的一瞬間,就誕生了創作。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創作怎麼能不需要臨帖呢?創作又怎麼能離開的了臨帖呢?
樓主所言極是!
藝術皆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我們看古代的書論與現在的書論,就有明顯的不同。古代書論更趨於感性,而現在的書法理論更理性,我們以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書論《筆陣圖》舉例說明。衛夫人在筆陣圖中形容點如「高峰墜石」,形容橫為「千里陣雲」,形容豎為「萬歲枯藤」,形容撇為「陸斷犀象」,形容折為「百鈞弩發」,形容捺為「崩浪雷奔」,形容橫折鉤為「勁弩筋節」,全都是以自然現象作為參考,完全是一個比較感性的、藝術性的認識。還有如屋漏痕、折釵股、錐畫沙等等都是以自然現象來形容。
而現在的書法理論基本是按照西方繪畫、建築的點線面理論在解說,完全是一種理性的分析,此是一種完全技術上的表達。當然,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除了必要的技術手段外,感性的東西是靈魂,如蘭亭序的瀟洒自然、祭侄稿的激越悲憤、古詩四帖的滿紙煙雲,除了外在的美,更給我們以完全不同的藝術感受,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表達。
我們臨帖,更多的是學習古人的「技術」,不身臨其「境」很難體會當時的「意」,而「意」又是靈魂,所以我們臨帖所學的大部分是表象,其內在的精髓我們是難以學到的。
藝術是什麼?
外延有多大?
上面這幅作品,是否屬於藝術?
個人認為,藝術是成就、成果或者說效果的東西,他往往有實體承載。
比如說,畢加索的畫是藝術品,或者說是藝術。而畢加索如何畫畫,那是技術,那是技法。
這幅攝影作品,是藝術。可能裡面,沒有技術,碰巧產生藝術。據說,王羲之又寫了很多蘭亭序,但都由於不理想,廢了。如果不廢,必然也是藝術品。
據說,南方有著名油畫複製工廠,流水作業,一人一筆。每個人,就這一筆的技術,最後,完整的一幅畫,甚至以假亂真。
郭德綱的小品,或者說相聲,是藝術,還是技術?也許我們偶爾,也能像他一樣,弄得哄堂大笑。從某種后角度來看,我們不能重複。像蘭亭序,王羲之也不能重複,對不對?
所以說,每一個藝術,不管他是什麼,都不能重複。重複後,要麼上升,要麼降低,不可能一模一樣。因為,藝術是有不同的追求的。
可以肯定,藝術就是結果,是有原因的,即使原因相同,結果也是有個性的。技術是什麼?是技能,是手藝,是經驗。每一個書法家,都掌握了,寫字的技術。是否爐火純青?那是他的技術問題,但是否其作品就是藝術?那就要問一問,或者說打個問號。
我會寫王,就是會了,這就是技術。我會調鋒,就是會了,這也是技術。
沒有技術,就不容易完成藝術。因為藝術,是根據人的審美需求進行的,你沒有技術,如何滿足人們的需求。
所以說,藝術是作品的更高境界,而技術是藝術的手段。
首先,不要隨便就以大師之名義說辭,大師不是大佬大咖的升級版,大師是在時代里領冠出超的那個,大師是代表時代與歷史接軌的那個,大師是把複雜問題提煉簡單化,高深問題降解通俗化的那個!真的書法大師,不需要把「藝術」一詞念記叨嘮,僅需要告訴大家怎樣就把字寫好。真的大師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知道,技術是一步步的學來,書法自帶藝術基因,當技術到達一定的層面(當然書者的審美格調也要在這個層面能配套形成助力,這個條件很重要,這是書法潛力指標,看造化吧),一出手一轉腕,一息吞吐彈指間,彷彿就能踏上藝術的節奏踩到藝術的點。這是技術的高度自然轉化出了藝術的尺度。你的書法出不來藝術感應,還不是因為你還不能自由出入技術?!
基因很重要,所以富二代就是寵兒,所以自帶藝術基因的書法,擔心什麼!它本身就是藝術之子!擔心別人不知道你搞的是藝術?擔心別人不理解你的書法其實是藝術?擔心別人的理解水平,要告訴大家,你自家的藝術,已經高出了生活,已經衝出了吃喝拉撒的水平?
藝術是最具迷惑性的詞語,它能裝下任何想需要裝下的東西,所以,藝術是用來裝的,往裡裝的什麼就看什麼人在裝。學書法的朋友,不要理會什麼藝術不藝術的,請先專註你的書寫技術,書法是通過手來書寫完成的,如果是用嘴來完成的,那些書法理論家豈不是自動成為書法大師了?書法就是一項講方法用心思的手工活,它有技術要求,當技術儲備足夠,審美意志般配,彼時,什麼想像力啊創造力啊,都會齊的,藝術會主動來找你!首先你得有技術!
藝術的根基是熟練的技術。只有兢兢業業的臨帖不惰,吸取大師們的藝術營養,打好技術的基礎,日積月累的勢能堆積,當達到足夠的高度,轉化為動能,方能成為滔滔不絕的黃河之水一發而不可收拾,藝術的彩虹自然會靚麗閃現。
我看大師之言似有話外之音。臨帖是書法技術,也要領悟書帖中的神質,其所謂形神兼似,這一點一般書法愛好者是達不到的,只有有天分,有靈感,有悟性的人才能達到。書法是藝術,而藝術是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的。這話沒錯,書法大賽得獎者都是丑書,橫!,豎,拋,捺沒有意義,言外之意似有不平之意,但又無可奈何。而今丑書橫行,其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對傳統書法的顛覆和將書法的發展方向引入岐途,這一點我想終久是要回歸的,點,橫,拋,捺以及的它的變化結構通過大師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一定會有豐碩的成果。
以上的臆猜,是個人拙見,不對,請原諒。
說的很對,藝術都源於生活,藝術是需要想像力和創造力,但是你再有想像力沒有技術,用什麼將你的思想變成藝術,書法不同與任何藝術門類,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負責一切都是徒勞,好好臨貼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