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仿懷素筆意寫的《琵琶行》如何?


董其昌(1555——1636)字思白,號玄宰,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精鑒賞,富收藏,書、畫成就為明代後期大家。他生平對書畫理論的著作等身,如《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董其昌於書、畫落款頗有規律,基本是「字無玄宰,畫無其昌」。明代晚期有「四大書法家」,人稱「邢張米董」,即邢侗、張瑞圖、米萬鍾和董其昌,亦有「南董北米」之說。「四大書法家」中以董其昌成就最為突出,影響最大。他以平淡古樸的風格,形成一代書風,對明末一直到清初有很大影響,甚至連清代康熙皇帝都是董其昌的忠實粉絲。

《仿懷素草書琵琶行》(局部)

董其昌早歲從顏真卿入手,後改學虞世南,又上溯鍾繇、王羲之,兼學米芾等。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名家的風格,自成一體。筆畫圓勁秀逸,平淡古樸。董其昌作書以生拙取勝,自以書法比趙孟頫,說:「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

《仿懷素草書琵琶行》(局部)

董其昌書法傳世較多,楷書不難見到,然所見最多的為行書、行草書。其中草書,尤其是大草還是不多見的,董其昌《仿懷素草書琵琶行》應屬草書中的代表作。該草書署款為:「白太傅《琵琶行》,恨不逢張伯高書之。余以醉素筆意彷彿,嘗時清狂之狀,得相似不?崑山道中舟次,同觀者陳征君仲醇及夏文學、庄山人孫太學也。其昌。」鈐朱方「太史氏」和白方「董玄宰」二印。陳征君姓陳名奇抱,生於明末,卒於清康熙九年(1670)。董其昌曾作《壽陳征君原配衛孺人六十敘》。張伯高為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懷素曾參悟張旭筆法,張旭往往大醉之後呼喊狂走,而後落筆,故稱「張顛」。懷素嗜酒,興到運筆,如驟雨旋風,「以狂繼顛」。董其昌《仿懷素草書琵琶行》亦有「清狂之狀」,如神虯騰霄,夏雲出岫。逸勢奇狀,莫可窮測。時而超忽變滅,若無跡可尋;時而馳騁迴旋,莫不中節。有旭之美於肥,亦有素之妙於瘦,飛動圓轉,不可法度。氣息連貫,一揮而就。堪稱草書中之神品。

《仿懷素草書琵琶行》(局部)


謝謝題主提出這個問題。不過,我覺得這話應該有一些毛病吧?我是千千千里馬。我們討論一下,從懷素到董其昌的草書問題。

白居易是中晚唐時代的詩人。懷素是活躍於唐德宗、唐代宗時代的人。懷素與白居易根本沒有任何關係。因為兩人相差一百多年年。但是,白居易與懷素是有可能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見到他的書法作品。

懷素專攻草書,早年有狂草創作,被稱為唐代的狂草兩大家之一。

晚年創作的《小草千字文》平和凝重,法度森嚴,是歷代學習草書的經典作品之一。

明代學習書法蔚然成風,特別是學習草書的書法家很多,成就也是非常大的。

董其昌屬於行書、草書皆善者。他的草書白居易《琵琶行》,如果與《懷素自敘帖》比,沒有懷素的狂放醉顛,如果與《小草千字文》比,又比懷素的凝重瘦勁,多了一些婉轉華麗的時代氣息。應該說,即使董其昌是參用懷素草書筆意的,那也是別開生面,自有路徑了。

董其昌在創作《琵琶行》這件書法作品的時候,氣息平穩,用筆略有凝重,不同於他的其他作品,一味地鋪張到底,任意揮霍,往往不免有些輕飄。

《琵琶行》這幅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收放有度,總體布局運用揮萬馬千軍,指揮若定排山倒海而萬無一失。

在《琵琶行》作品之中,我們看到了,書法家的氣定神閑的重要性。

創作大幅書法作品,一定要有指揮若定,運用帷幄,決勝千里的淡定。

董其昌的書法功底是非常厲害的,她也非常注意用筆提按的拿捏。但是,他的個性比較奔放,所以,行筆之際,往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筆跡之下,不逮意處甚多。

而《琵琶行》沒有明顯的,筆力遺憾,可以說是心物兩忘所得。

至於是不是有懷素《小草千字文》的筆意,好像難以自圓其說。何況,董其昌主要是以二王為指歸的。那麼說《琵琶行》多了一些王羲之的內斂,我覺得可能更接近事實吧?

以上千千千里馬的個人觀點,你有批評補充意見,非常期待。謝謝。


我是宇航,董其昌仿懷素筆法,說白了,就跟吃飯一樣簡單。

首先看懷素草書,他的運筆相對緩慢,以中鋒為主,偶有枯墨,把「轉」鋒詮釋的很到位。

濃墨時速度平和,甚至能感覺到懷素是帶著思考去寫的這篇小草,想到哪,寫到哪,不是隨下意識生髮。

董其昌的行筆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也是中鋒為主。

董其昌是出了名的用「鋒」的高手。

筆尖上舞蹈。對筆鋒的控制幾乎完美,這種方圓轉折的變化,非常精妙。

如果對比懷素用筆來說,懷素慢,董其昌快。

至於筆意,在於「驚蛇入草」所謂圓轉,連綿。

在於「驚鳥入林」是起行筆快,來去有痕而無跡。

這種連筆,在懷素小草千文中,幾乎能見到一模一樣的感覺,只是字形瘦長了一些。

細看第二行「信使可覆」

如果大家經常看董其昌大行草,信使可三字是能看到董其昌一絲不差的照學的。

懷素小草也是在「用鋒」,把鋒的八面都用到了。

有些字墨虛又實,並非填墨,而是換了「鋒面」,所以是用鋒。

八面用鋒是每個大書法家都會的,並不單說「米芾」。

董其昌的用鋒也一樣,能看到他懟著比較旋轉。

筆法上跟懷素異曲同工。

筆意上確實有驚蛇,驚鳥的感覺。

董其昌臨帖是非常有靈性的,你可能看他臨的什麼都不是,把楷書臨成行書很荒唐,其實並沒有。

高手臨帖,不盲目,必會先讀帖,讀透了才會臨。此時不求像,求可用處。

還是那句話,如以想為最好水平,一定是還沒到能不像的地步。

我是宇航

明人臨帖,二人可學,一是文敏,二是孟津。


董其昌臨寫的懷素作品是千字文。以千字文筆意而寫的琵琶行,可謂形神兼備。從結體到筆法,無不體現出董其昌高超的書法造詣。

大家一說起懷素,首先想到的是熱力四射自敘帖,或是溫潤平和的論書帖。其實他的千字文,也是廣受歷代書法家的親睞。董其昌以積數十年的書學功夫,精湛的筆法,把懷素的千字文,克隆到了琵琶行當中。這不是臨帖那麼簡單的事。臨帖,是對照著他人的作品寫,這不需要為創作而費神,而要根據臨寫字帖的筆意創作出新的作品,既不能全似,又不能不似。這等功夫,若非深諳書道之士,斷不可為。

很多人在臨帖的時候基本可以做到了形似。一旦離開了字帖,便無所適從。這就是老生常談的入帖容易出帖難。要出帖,就要加強背臨練習,在背臨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意臨創作,達到最後的出帖。在這方面,董其昌的這幅琵琶行,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啟示。學習書法,不是照葫蘆畫瓢,原樣複製。我們要學習的,是向字帖取法。明白了取法的含義,將會使你的書藝突飛猛進。


素師雖是個和尚,卻有一身的大丈夫氣。董其昌,麵條一樣的男人,差著十萬八千里!

素師筆畫生龍活虎,董書卻像蚯蚓,頂多像條蛇,有時還像女子繡花,沒有一點男人氣。


推薦閱讀:

上聯: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琵琶女十面埋伏,如何對下聯?
我國古典悲劇除了紀君祥《趙氏孤兒》、高則誠《琵琶行》,還有哪些?

TAG:董其昌 | 琵琶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