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最後會不會出現精神問題?
我就是這樣一個人,獨來獨往三十年。
我從初中開始就這樣了,那時不管走到哪,耳朵里都塞著耳機??,聽那時候那種十來塊錢可以卡皮帶上的小收音機。聽收音機里電台的點歌節目等等。不怎麼和人說話,班上女生基本都沒說過話。
到了高中也是這樣,迷你收音機換了一個又一個,不管走到哪耳朵里必須的掛著耳機,不然就不會自在。到畢業的時候,班上有一半的女生名字都叫不出。大學裡收音機換成了MP3.每天課餘時間都是一個人去泡圖書館。
畢業後迷茫期,開始整天呆在家裡不出門,家裡來客人也不出去見。其實這種性格和小時候家庭環境有很重關係。小時候爺爺奶奶叔叔伯伯不待見我家裡,對我家打砸罵,反過來,我爸媽又愛打罵我和我妹。我小時候不敢出去找別的小夥伴玩,出去和別人玩動不動就要被毒打,如果和別人小孩發生爭執別人家長一說,我爸媽不問原因直接暴打我。後來就變沉默了很多.
過節家裡各種親戚什麼的送禮都是我媽叫我和我妹送回去,經常走到半路,和我妹兩個划拳誰送過去。一路的扭扭捏捏。
再想起爸媽動不動就對我的打罵,自己的爺爺奶奶,糖果寧願給別的小孩,都不給坐在門檻上的我和我妹一顆,覺得所有的親情關係都是假的。可能我比較早慧,幾歲的時候就會想很多,所有的事情到現在都記得。
到上了初中,住校了,可以不用老回家了。我變得不怎麼說話。每周回家連爸都不喊了,可能被我爸毒打的多了(有次農忙雙搶打稻穀,我調皮把鐮刀插到了打稻機齒輪,我爸把我打到休克,田埂上的草都滾光.),而且一回家就不出房門。
就這樣一直到大學到工作。我從不和人主動聯繫,一直都是一個人,沒同學沒朋友。我走到哪都一個人。我的QQ微信也從不和人私聊,期間也有女生主動找我,但是不管是電話還是微信,一接通就冷場,我不知道怎麼聊天。可能是這麼多年,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世界。
感覺 自閉症,社交恐懼症,抑鬱症,什麼的,都有。
不知不覺就這樣一個人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雖然現在已經看淡了很多,但是性格習慣已經深入骨髓。過年回家,我爸這邊的親戚都不去,爺爺奶奶那喝杯開水就走,而我爸媽嘮叨著找個老婆回來什麼的,我也不搭話。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搭話,我總不可能和他們說我心理有問題?說了他們也不會懂。
歲月靜好,孤獨終老。
自古聖賢皆寂寞!
獨處是一種能力,獨處是精神卓越之士的註定命運!獨處有益於身心健康!
如今社會,評價一個人能力高低,不再單單看智商,重點在情商。如何最簡便快捷地去判斷一個人情商高不高?那就看他的朋友多不多。一個人能否妥善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被視為他 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獨來獨往的人,就是情商低,就是心理不正常。
獨處,不是孤獨
首先,大部分人容易搞混的是,「獨處」與「孤獨」是不是一回事。什麼叫孤獨?「一個人的時候,總會默默的找個寂靜的角落,來緩解被生活壓迫的喘不過來氣的心情。」、「在這個深秋的雨夜,獨自一人靜守一份彷徨,一縷落寞。」、「一個人的時候,常常會想剎那芳華的孤寂,最終會屬於青燈古剎。」,看到了嗎,孤獨的人,總是帶著不可抑制的消極情緒,是一個人不滿意自身的人際關係狀態,感到無助、鬱悶,渴望親密,渴望被需要。但是,「獨處」卻是一種能夠容納不同情緒體驗的開放性客觀狀態。我們首先來看看心理學家們是怎麼定義「獨處」的:獨處體驗是指個體從他人的當前要求中脫離開來,是一種社會束縛減少並能夠自由選擇個人身心活動的狀態,通俗得講,獨處就是放飛自我,不用再考慮他人的想法,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獨處,是一種能力
那麼,作為一個社會人,群體是生存下去的單位,為什麼有人會喜歡獨處呢?心理學家認為,成年人的獨處能力起源於小時候與媽媽建立的安全依戀(媽媽在一邊陪伴或離開時,寶寶可以很好地獨自自由玩耍和探索)。只有當兒童體驗安心而放鬆的獨處,他才有能力去發現他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東西,這樣有助於兒童形成「自我」知覺,區分什麼是「我」想要的,什麼是「他人」要求的。
獨處,不是社交焦慮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人喜歡獨處,並不是因為他想逃離他人,或者厭惡人際交往,而且相比與他人相處而言,他更享受自我獨處帶來的積極體驗,是一個人想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的體現。因此,喜歡獨處的人,不一定就是社交焦慮或者社交技能缺乏,相反,獨處與人際互動是同等重要的成長需求,都可以用來解決矛盾、降低病態,解決內在問題的有效方法。
獨處,帶來無限創造力
大部分研究證實,獨處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例如,當你感到煩躁不安時,關上門,靜一靜,也許會發現種種不舒暢就這樣神奇地消失了。研究證明,當一個人獨處時的體驗越好,他越不容易發生抑鬱、社會功能障礙、焦慮等身心健康方面的失調,並且生活中的情感壓力、學業壓力和自我壓力也更低。而人在獨處時,更富有創造力,天才的發明和創造,都是在獨處中完成。
總的來說,獨來獨往,也許也能開啟你美好人生的一扇窗。外面的世界太吵,讓寶寶安安靜靜地思考一會人生。
不會!在自己的心路里留下自己的腳印,是真正的人生。歡迎關注耕讀先生。
耐得寂寞是有思想的人!每個人的精力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將太多屬於自己的生命和性情放進繁雜的世界,此長彼消,生命里思考的機會將大大減少,例如正在思考宇宙的牛頓與來訪朋友的會面,例如執著19年印度求法的唐三藏……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對生命的認識,對生活的理解,熱烈歡歌走進五彩斑斕的熙熙攘攘,也是精彩的人生,小編在此回答的是不必擔心獨來獨往的朋友們的內心健康,他們有著對人生獨特的理解。讓我們緊緊擁抱各自的生活!把美好從縱橫兩個方面延伸到永遠永遠!
更多精彩回答,請關注耕讀先生。
獨來獨往的人不善言辭,和別人交談是一個梗,多被誤會,內心感情十分細膩純真,這種人很難去接受一個人,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都很難接受,他朋友很少卻只交深刻的友人,很容易被別人感動。清楚非常多的問題,卻也不願意去介懷,他不會在意旁人的生活方式。卻十分在意他用過心去對待過的東西,他很容易在信任的人身上出錯,他信任的東西也非常容易傷害他,刺痛他。一旦他決定放棄一樣東西,可能會選擇回一次頭,心很軟意志卻超越常人。獨來獨往的人依靠的是內心強大的意志和信念在行走生存,能傷害他的只有信任後的背叛與譏笑,人總會在信任上面吃虧,傷害你的人得意洋洋卻還裝成無所事事清高明潔。其實獨來獨往的人明白深知人心的涼薄,他不在信任,只會生存的更加堅強,只會對人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也會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在旁人看來他可能格格不入,異常,但其實他是已經不願意再次捲入人群里虛偽的人心,他喜歡一個人真實,簡單的去生活,一個人不會有背叛不會有欺騙,不會有利益的爭鬥,也不需要跟別人爭強好勝,不用看別人臉色,也不用忍受別人的虛偽。正好是避開了人心裡陰影中的無奈,獨來獨往的人不會出現精神問題,只會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會更真實的去做自己。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精神問題有兩種產生機制(這兩種機制也有可能混合起效)。
一是遺傳因素或器質性病變所決定的。一個人如果有精神病的家族遺傳史,或者他因為罹患某些疾病或受到外傷,都有可能產生精神問題。.
二是人格因素與外部環境共同造就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的人格模式有偏執、強迫、焦慮等負面基礎,而外部環境又給他造成了強烈的刺激或傷害,這時也有可能產生精神問題。
所以,精神問題很少是單一因素刺激產生的,而且,我們更要區別「行為」與「精神問題」。某種在常人看來偏離社會主流認同的行為,有可能離精神問題尚有很長一段距離,更遑論產生精神問題。我們不能僅以表面現象來揣測。
一個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未必會出現精神問題,甚至還會有驚人的成就。
大哲學家康德、叔本華都是終身未娶,獨來獨往的人,但他們建構起了非凡且宏大的哲學體系與精神世界。
當然,也有反例,比如大哲學家尼采,他經常感到孤獨且無人理解,最終精神完全崩潰,但縱觀他的人生,會發現其最終的悲劇的肇因絕不是簡單的「孤獨」可一言以蔽之的。
所以,我們絕不能貿然推斷喜歡獨來獨往的人會不會有精神問題,但必須要說,孤獨對人類的內心來說是一種很有殺傷力的狀態,如果自身性格不夠強韌,或不能發展出能化解或與之相抗衡的內心力量,就很有可能使人的精神世界遭到創傷,甚至破壞。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
不會的,但是也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外界交流一下,比如看書,上網,集體活動。喜歡獨處不是什麼壞事,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寧靜,這很正常,不能因為喜歡熱鬧的人多,就否定那些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吧。有時候寂寞是一味良藥,可以讓人的心靈歸於最初的寧靜,我有時候就特別喜歡一個人走一走,看一看,周圍的人也會不解,不明白我一個人走路為什麼還那麼寧靜愉悅,但只有我自己知道,當我一個人走路的時候,會看到很多和一群人走路所看不到的東西,可能是一株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小花,可能是平生所見的最紅的一片楓葉,可能是未經人跡的滿地的落花,有時感嘆於大自然無私地饋贈,有時嚮往於什麼都不用做,什麼都不用想,反正有時候自己一個人真的也可以很快樂,哪怕是別人覺得毫無意義的東西,在我眼裡也是一種偉大而有趣的存在,但是別人的想法肯定和我不一樣啊,所以我只能把這些收入眼底,存進心頭。至於精神問題,看見別人三五一群,而我一個人的時候,的確有點孤單,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不合群了,那就約幾個知心朋友一起散散步或者看看書,逛逛街什麼的,一會兒這種情緒也就消了,所以絕不至於和什麼精神病掛鉤吧,精神問題並不是喜歡獨來獨往就是精神病,一些開朗的人也會有,但是你要明白,什麼才是你真正需要的,這一點只有你自己會知道,如果獨處更讓你快樂,那就一個人,為什麼要那麼矛盾,如果你糾結,那就試一下主動與人交流,如果還是不舒服,就一個人獨處一下,一切根據需要而定,過得舒服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你的需要滿足了,就不會想這麼多了。
有的可能。
因為我就是個獨來獨往的人,我不喜歡有人幫我,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可以做到的事為什麼要你幫?但我不懂得拒絕,因為如果別人幫了我,我就會想很多,她幫了我我會欠她的!我不會說可我不是不禮貌,所以我必須說謝謝,但我又不敢說,萬一別人看到肯定以為我很嬌弱啊,怎麼辦?
這種敏感自卑的人有可能出現精神問題,就想我,愛亂想,又糾結,很有可能會出現精神分裂。
獨來獨往的人喜歡安靜,喜歡一個人,所以溝通就少了。我不會說話,不會說甜蜜的話,就算說了也生硬尷尬,我不打招呼,不是沒禮貌,是怕尷尬,怕你和我說話,這是自卑。
這種人就容易孤獨,可能自閉。
還有很多例子也說不完,當然不一定所以愛獨來獨往的人都敏感,也許他們外表冷或不近人情,但他們有可能只是做事認真。
好了~吃瓜群眾不必擔心,得病的概率很小,除非你病入膏肓。
在高中的時候,看到周圍的人三三兩兩的在一塊打打鬧鬧的,雖然也能找到聊天的小夥伴,和小夥伴們也總有隔閡,並沒有把他們當做真心朋友去對待,羨慕那些能夠坦誠相待的同學友誼。
上了大學,交了女朋友,注意力的轉變,心裏面也就沒有再裝那麼多的東西。後來自己分手了,發現自己以前圍繞的也僅僅只是她,她的離開彷彿是把自己的心掏空了一樣,不願意與周圍的人訴說,整日一個人悶悶不樂的在想事情。
當然這種狀態相比於現在還算好的了,腦袋裡面至少還裝著事情,大腦還維繫著它的作用,也願意去找同學說話談心,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轉移分手帶來的傷痛。
到了寒假,回到了家裡面,父母的嘮嘮叨叨,不肯把自己所經歷的事情說給父母聽,怕換來不理解和指責。整日待在自己的房間,等到了吃飯的時候才會出房間。本身在這幾個月就很敏感,過年拜年的時候更多的是不愉快,親人之間在過年期間互相針鋒相對,背後說閑話,攀比、炫耀、嫉妒、怨恨……連根同枝的親人彷彿如仇人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導致對人際的交往失望到了極致。
就在前幾天自己突然間發現今時的狀態並不同往日,愛上了獨處,不願意和人交流,但內心卻非常的痛楚,自己於是上網查找自己這是怎麼了,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自己恐怕是患上了抑鬱症。
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這是自己在很久以前看到的,當時覺得很有道理,並被自己視為人生的信條。到如今不知道是不是獨處久了,才患上了這種病。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人格,作為旁觀者,我們能做的只有尊重他人,做好自己。我認為喜歡獨來獨往的人和精神問題並沒有什麼因果聯繫。不妨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導致精神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1、生理因素:包括一些軀體疾病,或者先天腦發育不足所引起的。
2、社會因素:可能由於在社會中的創傷性時間所引起的,比如一些焦慮、抑鬱等神經症問題。
3、還有些原因尚未查明:比如精神分裂症等,有可能是因為遺傳因素,或者家庭不合理的教養問題所引起。
所以,精神問題的起因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我們不能僅憑某一點行為,就來斷定他人的結果。正所謂,分析問題不能只看錶象。
對於獨來獨往的人,他們可能是因為內向,而內向的人更容易從細微處發現問題,更喜歡去專研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孑身一人。
或許有人說,還有一些孤獨的人也是有所成就,但是最終還是出現了精神問題。有本書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天才和瘋子就在一線之隔,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都是我們常人無法做到的,他們的獨特且唯一的,所以沒有人敢說天才不是瘋子,瘋子不是天才。
獨來獨往的人也許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樣,你可能表面看起來他沒有朋友沒有樂趣,但是他可能有個五彩斑斕的內在精神世界,有著強大的內在體系支撐著自己,在他們自己看來,並不孤獨。
我比較喜歡獨來獨往,不管做什麼事,反正是喜歡人越少越好,不能超過兩個人為宜。其實,這也間接的說明我本身不善於社交。也算是一個劣勢。
相對閉塞,相對孤獨,相對的不合群。覺得少麻煩人家,少和人家說話時比較好的處世之道。實際生活中,如果和多人共處,通常會先把自己的那一份事解決掉,偶爾會考慮到全局,一起解決。有時會被認為不和諧,不像一家人之類的。但……比起連自己的那份事都懶得解決的人來說,還是值得點贊的。
這個社會,總的來說都喜歡社交好的人,樂於和善於解決大眾事務的人。但也請給活的單純,相對自我的人一條活路。畢竟都在一個屋檐下,也許某一天,彼此還得依靠呢。
推薦閱讀:
※天天呆在寢室不願意出去。看見女生就害羞的,是不是沒救了?
※發現孩子撒謊該怎麼教育呢?
※你怎麼看待情侶在晚上長時間打電話?
※最近都有哪些搙羊毛的春節紅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