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的人看小孩就知道長大的性格,有依據什麼嗎?
你好。你的這個問題是我們從小到大常聽老人們說的一句話,正確的應該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言外之意是三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出小時候的樣子和性格,如果持續延續下去,到了七歲人的性格就可以定型了,既然定型了就決定了一輩子。
首先,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是民間傳達的一句破舊的諺語,它歸納綜合了幼兒心思發展的一般軌則。即指從幼兒三周歲時的心思特點、賦性方向就可以看到長大後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從出世到三歲被喻為嬰兒期,是兒童生理進行、心剃頭育最迅速的時代。在這個階段,父母的希冀、行為與一些生計規範會被嬰兒內化為本身的期冀和規則細碎。 三歲前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幼兒具有先天般的吸收技能花樣,家長該當趁早開闢寶寶大腦潛能。還有更需要的是,家長在早教時未必要注意以身作則的勸化,本身便是孩子的一壁鏡子。而且怙恃與寶寶之間是一種雙向類似的相關,怙恃要懂得尊重孩子的見識,多些急躁,更多去領略孩子。所以,身為家長,還是要把握好3歲黃金期,咱們的孩子才會根據其本身的特點和潛能健康成長。
其次。關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從古流傳至今的民諺究竟該如何看待呢?其實我是很佩服總結出這條民諺的這位先賢的,他能在中國古代缺乏西方這種生理學和心理學等專業學術研究的支持下,僅僅依靠觀察和經驗就能總結出如此具有科學性的結論,足以說明古聖先賢的智慧在某種程度上是今人難以企及的。
第三、現在我們就用比較理論化、通俗化的說明來解釋一下這條流傳已久的民諺: 「三歲」除了上述數據中提到的腦重已經達到成人的75%,更重要的是這個時候的小孩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而且這時候的自我意識表現是沒有受到很多干擾的,是他自我意識的真實體現。所以古人之所以會說「三歲看大」,不是說在小孩三歲的時候去教他什麼,而是在小孩三歲的時候作為父母家長,需要耐心細緻的去觀察小孩日常的一舉一動,尤其是孩子自發進行的遊戲過程,從中來發掘小孩的興趣愛好,脾氣秉性。然後再根據觀察得到的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這樣一來才真正能達到幫助小孩更好的發展的目的,同時也會讓小孩自覺自愿的以愉快的心情接受你的引導。而不是現下這種無視小孩本身意願強制進行的灌輸式教育,這隻會讓小孩感覺反感,心神疲憊,產生逃避心理和出現說謊的雛形。
第四、 而「七歲」這個年齡的小孩腦重已經是成人的90%,這個時候的小孩已經開始出現簡單的邏輯思維,行為處事的時候會注意到規則,考慮到後果,但一般不會考慮為什麼要去做,也就是說不會去考慮行為的意向和動機。這個時候是觀察一個小孩處事風格最好的時候。舉例來說假如這個時候的小孩做事情毛毛糙糙的那說明這個小孩將來行為處事可能也就比較毛糙,假如這個時候的小孩做事情都很縝密小心那說明這個小孩將來可能也是一個心思細密的人。那麼當家長觀察到這些結果以後就要在平時的教育培養過程中有所注意,盡量做到揚長補短,並根據小孩的特性來協助小孩在人生的旅途中選擇適合他自己特性發展的道路。
所以說「三歲看大」實際上指的是三歲的時候可以判斷一個人未來發展的方向,「七歲看老」實際上指的是七歲的時候可以判斷一個人將來成就的高低。 最後,希望此文可以讓初為人父母者在決定如何培養孩子時多一絲考量,可以讓孩子的童年多一分快樂。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老一輩們總結出來的經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老一輩們基本依據這樣的規律來的。
所謂三歲看大,一般小孩到了三歲,基本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了,做事說話,能以自我的思維出發了。而這個時候,小孩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也基本養成,也就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三歲的小孩就基本有了屬於他自己的人格了。
小孩到了七歲,就已經完全是一個獨立的人了。這個時候的小孩,思想行為不再受家長的控制,所以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七歲之前很重要,可以培養好孩子的習慣和個性。
老一輩的人,不知道親眼看著多少的孩子成人了,所以,在他們的經驗里,孩子小時候什麼性格,長達了是什麼性格,基本都有了經驗。當然,後天環境的影響也蠻重要,但是,對於性格天生不同的人,相同的環境對不同性格的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拿我本身舉個例子,在同樣壓迫家庭長大的孩子,我小時候還是很調皮,可是長大後,我卻是一個性格內向,敏感的人,而妹妹卻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所以,環境,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不管別人說什麼,只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充滿愛的環境,我想,才是最重要的。
何為依據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發育的兩個重要關節點。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人生的頭三年勝過以後發展的各個階段,勝過3歲直到死亡的總和。""大教育家的話句句在理,因為從幼兒正常的大腦發育來看,3歲前,他的大腦發育是出於一個極大的高峰期。在一個嬰兒出生時,他的大腦重量約370克,在此後第一年內,他的大腦重量增長速度最快,6個月時大腦重量為其出生時的兩倍,占成人大腦重量的50%。而孩子的體重要到10歲才達到成人的50%,可見3歲之前,孩子大腦發育大大超過了身體發育的速度。所以說3歲之前是智力發展的高峰階段。
余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世界給我們的最初圖像就是在這時候出現。每個人其實都一樣,童年會左右他的人生,雖然他長大以後可能會做這樣或那樣的工作,但無論他做什麼,世界的圖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過有些人修改得多一點,有些人修改得少一點。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
一個人的童年決定這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童年發現孩子的潛力,便能推斷出孩子的成就,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還需要後天的不懈努力。所謂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古至今傳承下來,也不五道理,在孩子小時候的應該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所謂子不教父之過,若是將來孩子過的不好反而來怪父母沒教育好,那麼這就是父母的過錯。
孩童時期,正是一個人天真的時期,很容易從裡面發現一個孩子的性格如何,我也曾被長輩說過我自己長大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若是讓我回一句話,絕對懟的他們啞口無言,長輩若是教育不好,為何要推卸到孩子身上。作為長輩應該教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以及人生道理,而不是看長輩們窩裡斗。
將來若是孩子不孝順,別怪他,那全是自找的,孩子不能太寵愛,太溺愛,也不能太嚴。培養一個人,那麼一定從小養成好習慣,不然長大了改毛病很累。
我自己都在改毛病,改那些時候長輩們沒有好好教我的,對於他們的不負責任,我也只能呵呵,我看過《中國家風》從中彌補了長輩們沒有教導過我的東西。也很感謝這本書讓我選擇做怎麼樣的一個人。
致我們逝去的童年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告知,筆者好更換。
這個問題和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老一輩的人風風雨雨一輩子,見多識廣,按他們的話說就是:我這輩子吃過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針對這個問題,非要找個依據的話那隻能是他們閱歷比較豐富。
但是並不是老一輩的人說的話就是名言真理,有些人確實閱歷豐富,他們可能已經成為泰斗,但是還有很多渾渾噩噩一輩子的老人,他們說的話就要掂量掂量了。
至於孩子長大後的性格,不能以小時候的事情一言定終身,這和孩子以後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接觸到的人、所經歷的事都是息息相關的。
我鄰居家一男孩,比我小三歲,小的時候是家裡的嬌粑粑,真真的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村上的老人也不避諱他父母,直接就說這孩子這樣就毀了,長大了也得吃爹的喝娘的。
他初中高中都是母親陪讀的孩子,但是學校的環境讓他改變很多,上大學後更是意識到自己必須獨立,這孩子很爭氣,考了一個211,現在研碩連讀,並沒有成為老人口中的敗家子類型的孩子。
老人們說也是依據著他們這一輩子見過的人見過的事,總結的他自己的智慧,聽聽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不用太當真。
在很早就聽過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三歲以前小孩的性格都是不定的,還能改,要是七歲以後的話,那性格就會定下來了,可以說,他長大後,會有那些性格,就能看出來了,
但在今這大數據,大環境下,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了,因為一個人的性格不是一直不變了,而是因環境的不同,而發生不同,像有的,小時候是很調皮的,但長大後,經歷了一些不快樂的事情,他就會變的少言,不愛交流了,這就是環境所造成,所以,我要給孩子一個好環境才是真的,
推薦閱讀:
※想要寶寶長的高 櫻花寶貝告訴您小竅門
※頭痛!寶寶怎麼戒奶!?來,看這~
※6個月寶寶發育指標:主要有這些變化和注意點
※流口水!來看看別人家的寶寶假期都在吃什麼輔食?(附食譜)
※反覆腹瀉,竟因媽媽太愛用濕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