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回到家裡,第一聲喊的先是媽媽?
題主這麼一問,我還真覺得是:不光是我孩子,我回想我自己是個孩子的時候,回到家裡,第一聲叫的也是媽媽。有意思的現象,我之前還真沒注意到。
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慣性使然。
媽媽跟孩子有天然的親近感,懷胎十月不說,孩子小時,天天整夜不睡。媽媽的臂彎就是孩子的小床,媽媽的懷抱就是孩子的天堂。媽媽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工作,估計都是給了孩子的。所以,孩子從慣性上,從潛意識上首先尋找的就是媽媽。
第二,安全感的需要。
跟孩子的接觸時間,對孩子的細心程度,對孩子的溫柔態度,都給孩子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安全感。媽媽的聲音,才是家的聲音。媽媽的身影,才是家的含義。有媽媽在家,這個家才是真正安全和溫暖的。所以孩子回到家,先聽到媽媽的聲音,才會感覺真的到家了。
第三,理智選擇的結果。
可能也有些孩子曾經是試著叫過爸爸或者其他人的,但是發現,叫這些人,比起叫媽媽,落空的概率更大。爸爸可能在忙,可能不在家;爺爺奶奶可能年紀大了,耳朵聽不太清楚,不能給予及時的回應。無數次試驗下來,還是媽媽的及時回復率最高。我相信,人天生就會做優選。既然叫媽媽,得到的利益是最大化的,可不一來二去就形成了自己行為的最佳模式。
進門就叫媽,是很多孩子的共同選擇,也是值得媽媽自豪的事情。
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孩子回到家對親情有一種天然的需求。誰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這個需求的順序就排在第一位,以此類推。
從孩子一出生,媽媽就陪伴在孩子身邊。
哺乳期間,媽媽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孩子身邊,陪孩子說話,和她交流,當然,最重要的事是當好一個時刻準備著的餵奶器。
哺乳期過後,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兩年,根據家庭不同情況而定。全職媽媽且拋開不說,媽媽要準備回公司上班了。陪孩子的時間急劇下降,但是,只要下班一回家,媽媽一定陪伴在孩子身邊,吃飯,洗漱,講故事,睡覺。這種親密關係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建立的,而是長時間培養成的。
單從陪伴時間來看,孩子回家便喊媽媽,這是她對親情的需求。
另外,孩子在家,吃飯,穿衣,一切大小事宜都由媽媽管理,襪子找不到了也要喊媽媽。孩子一回家便喊媽媽,這是她的生活需求。
個人覺得這是幾乎所有中國家庭都會出現的情況,我認為孩子回到家裡,第一聲喊媽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母親從懷孕開始就跟孩子在一起了,從母子合體到孩子呱呱墜地,母親每時每刻都在孩子身邊。
二、孩子出生後,照顧孩子最多的也是媽媽,沒日沒夜照顧孩子的是媽媽,孩子生病後著急的也是媽媽,媽媽是為孩子操心最厲害的那個人。
三、現在很多的家庭中,爸爸都屬於「隱形爸爸」,他們只管掙錢,對孩子的關注相對媽媽來說比媽媽要少的多,媽媽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方面比爸爸有經驗有耐心。
我覺得可能和孩子的親子依戀關係有關。
每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和媽媽產生了鏈接。譬如媽媽懷孕時,孩子就在媽媽肚子里;孩子出生了,由媽媽哺育餵奶;孩子受委屈了,找的也是媽媽...這種親子關係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依戀關係也建立在跨越時間和空間上。
媽媽的愛持久的保護著孩子,也能深遠的維繫著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孩子從小經歷了安全感、喜悅感等等情緒,就會敏銳的回應。就如媽媽的每一個表情都會都會影響孩子一樣,比如媽媽嚴肅臉,孩子會不安;媽媽微笑,孩子也開心。
媽媽不斷的關注孩子的需求,並且能滿足孩子,孩子就會產生依賴。長大了孩子就會通過感官、互動、語言來維繫,就算媽媽不在家,孩子的依附行為也存在。所以,孩子回家第一反應就是找媽媽,即使媽媽不在,孩子看見爸爸,第一反應也是「我媽呢...」
這個問題有意思,仔細一想,還真是那麼回事。
孩子為什麼回家第一聲喊媽媽,我覺得首先是媽媽這個詞,是一個開口音,比叫爸爸更順口和便捷。
其次,生活照料上,媽媽總是多於爸爸,孩子第一反應叫媽媽,也是潛意識的思想狀態。餓了,困了,乏了,回家找媽媽。
再次,媽媽女性的關心和溫柔,相比於爸爸,在孩子心裡打下的基色更濃。這是十月懷胎的福利嘛,滿滿收下孩子的愛意哈
我家孩子也是,經常是爸爸去接,但回到家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回來了!這大概是因為現今這個社會,家庭中對於照顧孩子來說,大多數家庭還是以媽媽為主,由於大多數的女性較溫柔有耐心,在照顧孩子生活的同時,跟孩子更容易有心靈上的溝通,相對爸爸的粗鄺,母親更能讓孩子有親近感。而且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孩子和母親那種特殊的血親關係,是任何語言都無法解釋的。孩子對於母親的依賴是天生的,任何人無法取代,所以孩子回家都喜歡找媽媽。
以前看到了一個漫畫,說孩子進家說的最多的是媽媽怎樣怎樣。唯一喊爸爸的時候還是問「爸爸我呢?」
為什麼喊媽媽多呢?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1.俗話說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女人在家的習俗,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2.河合隼雄《童話心理學》中有這樣意向描述:人們常把大地比作母親,因為這是生命開始孕育的地方。每個人都有尋根的心理。給你生命的那個人在哪,哪就是家,當然,母親是最直接給予生命的人,進門先喊媽就對了。
3.母愛似港灣,說的就是母愛和父愛的側重不同。母親提供愛和包容,父親更多的是支撐和立規矩。先喊媽,也是符合人心理層面的需求理論的,先滿足生存需求,才能滿足更高的社會需求。
我記得有一個小品就是這樣說的,他回家第一聲就是喊媽,即使先看見的是爸爸,也是問:爸,我媽呢?
當時覺得很好笑,從沒有細究為什麼。
可是自己有孩子後,才發現,這是有原因的。
1.孩子沒出生前是在母親肚子里孕育的。
出生時和孩子媽媽一起經歷著生死。
2.在出生之後的頭幾個月里,他都認為和媽媽是連在一起的一個整體。
3.而後他才慢慢意識到他和媽媽的區別,可是媽媽始終是和他關係最密切的一個人,自然回到家裡第一聲就是喊媽媽。
一,孩子是媽媽生的,媽媽和孩子之間有天然的血脈紐帶相連。
二,媽媽帶孩子更多。
不管是從陪伴時間、精力上來說,還是從陪伴質量上來說,媽媽的付出要比爸爸多。在一點一滴的陪伴中,滋養出媽媽和孩子的親密感,這是很多爸爸無法替代的。
我離開娘家多年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每次回娘家,如果媽媽沒有在家,都感覺家裡少了很多東西,這些東西里有溫暖,有關懷,有家長里短,還有通俗而溫情的煙火氣。
三,媽媽會做飯,見到媽就不會餓肚子啦??。
女兒回家一見到我,常常說同樣的一句話:「老媽,吃啥?」??
我見到我媽,也常常想著和老媽一起做頓飯。
我老爸充當的角色就是在旁邊指揮我老媽:「該做飯了吧!看看妞孩子們想吃啥,燉個牛肉,炒個雞蛋,再炒個咱自己種的油麥菜,還有那個啥……」??
十年懷胎,含辛茹苦,媽媽是為孩子付出最多的人,日常生活中,由於媽媽對孩子的細心呵護,耐心教道,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久之,孩子對媽媽行成的精神依賴比爸爸多一些。
世界上人類種族不同,語言不同,可是「媽媽」這個稱呼讀音多有相同之處。
所以孩子第一聲先喊媽媽也是天經地義
推薦閱讀:
※穿搭決定氣質!上身就顯瘦10斤的閃電褲,愛美媽媽秋冬必備!丨明日團
※叔叔,請把我埋的淺一點,要不然明天媽媽會找不到我了…
※媽媽們都別犯渾了!警惕來自嬰兒床的危險!
※朱雨辰:一個過度保護的控制型媽媽,養出了一個四十歲的寶寶
※懷孕時你都饞過哪些食物?媽媽怕我把肚子里的孩子撐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