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改變一個人的信念系統,就能改變事情和他帶來的情緒?


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讓人們產生情緒的,並非是事件本事,而是我們對待這件事情的看法、信念。

這樣的說法,也許你並不能深入理解,我再用通俗的解釋進行說明。

A 活動事件——誘發情緒、行為的源頭

活動事件,並不單單指所謂的活動、事件,而是可以擴大理解為自己所處的情景!

比如,自己走進一個骯髒的公共衛生間,自己與別人吵了一架,自己突然想到一個喜歡的人,自己走進一個結婚現場……

也許這個活動事件,可以一個通常的活動,或者就是突然自己只是大腦思維進入想像的情景中——總之,讓自己直接進入到某一個情景中。

C 情緒和行為結果——一切情緒上、生理上、行為上的外在表現,以及衍生出的想法

當我們把自己放入到某個情景中時,一定會產生一些情緒、或者行動、或者生理反應、或者衍生漣漪的想法,或者綜合幾個部分。

為什麼是可能是一個或者綜合幾個?為什麼還有什麼衍生漣漪的想法?

用例子來說!

如影視劇中,主角當聽到某個摯愛的親人去世的一瞬間,他可能直接陷入巨大悲傷情緒中,而無任何言語與想法,只是籠罩在巨大的悲傷和收緊的心臟感受中。

當自己被打了一拳時,有人會直接還擊,有人可能驚呆。即使還擊之後立刻有巨大的憤怒,並伴有想法「媽的,就是欠揍!」,然後接著其他的想法接踵而至:「這個人渣,簡直是沒事找事,也不看看老子是誰!不教訓一下他,不知道他是誰!你以為我會像上次那個王二麻子一樣好欺負嗎……」

在這個例子中,各種想法會撲面而來,可以看到最初的想法、關聯想法、以前陳穀子爛芝麻、以後可能的假設等,都會紛至沓來,這些所有相關的想法,就是我說的衍生漣漪的想法。

B 信念——大腦中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如此

埃利斯簡單的說,是信念的作用讓我們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

我來說一下我更多的解讀,事實不止是這樣簡單的!

當我們處於情景中,一定經過感官處理外界或者內心的源信息,然後進入大腦處理(大腦怎麼處理的),然後將大腦處理結果直接顯示(包括可以意識到的想法、下達的行為指令、告知生理上需要做的反應等),這個顯示還包含伴隨的情緒。

因為一個人所站的角度、眼睛大小、感官敏感度等,我們可以斷定,每個人從情景中獲取到的信息都有區別!

初步感官原始信息,在進入大腦處理時,每個加工的方式又不同。比如大家都把肉放進絞肉機,當絞肉機選擇不同模式時,就會產生出碎肉或者大小不同的肉塊。那個絞肉機不同的處理模式,就是不同人的大腦處理加工方式。

為什麼每個人大腦加工處理方式如此不同?!

當前的不同,與我們出生家庭養育方式、受教育的環境、成長經歷不同而造就了我們一些不同的看問題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這些信息被現實中的事件不斷刺激,我們一次次重複、調整處理方式,最後行程自己一整套的應對外界事情的處理方式,沉澱成自己的潛意識中信息、信念、邏輯等等。

當大腦潛意識的邏輯信念被自己重複到一定程度之後,就變成了一種極其快速的處理機制,而且處理速度之快,讓我們感覺就是腦子裡直接出來的想法,而感知不到處理的過程。

只有面對複雜、完全新的情況時,因為大腦沒有處理的經驗,才會變得處理比較慢,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意識到自己還在思考、處理。

因而,可以說,我們在任何情景中的反應,都是自己潛意識中處理、過濾、加工後的結果,雖然我們無可感知到,到並非我們「就是」如此,一切堅定的看法,只是自己以往形成邏輯的慣性表現,與個人以往經歷息息相關。

因而,可以說「信念」一詞並不能完全描述完整的意思。

而改變「潛意識、核心信念」的方法,也恰恰是儘可能的從意識層面覺察到,然後告訴自己,我可以選擇直接感受到的想法、情緒以外的可能性!

直接的看法、感受,並非就是我,而是我過往經歷在大腦沉澱結果,在這個情景下的再次呈現,我已經長大了,可以選擇更適合當前情景的新的反應!

這就是改變的原理!也是人生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信念系統:

人的信念系統是由信念、價值、規條組成的

《笑傲江湖》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祖千秋計誘令狐沖服下老頭子欲拿來救女兒的『續命八丸』。令狐沖覺得自己是將死之人,再珍貴的藥物也只是浪費,還枉誤了一條性命。他非常愧疚,將自己的大脈割開,灌了幾大碗血給老頭子的女兒。後來五毒教的教主藍鳳凰用換血大法給令狐沖補血。這換血大法需用血蛭將旁人身上的血吸飽,再讓其去啃咬將要注血之人的血脈,接著在血蛭身上撒秘制的藥粉,逼其將所吸之血倒吐回去,這就是換血的過程了。這門功夫五毒教的至寶,一來血蛭從自己身上吸食精血得耗費極大的功力,二來這些血蛭得來不易,一般要經歷好幾年的悉心馴養。換血大法一旦施展後,就這些血蛭就死亡了。這換血大法屬療傷技能,要拿來救人的,只不過救的對象不確定而已,非必要對象不輕易施展開來。

對於藍鳳凰來說,這麼珍貴的物事得用在她覺得值的人上面。這就是藍鳳凰的出發點或者說是她對於這件事的信念

藍鳳凰救令狐沖是出於為了想要報答「聖姑」任盈盈的信念,這件事的價值是,從此以後獲得了「聖姑」任盈盈的更大信任,獲取更大的利益;規條就是通過注血救令狐沖這一過程了

首先得有一個信念(想法),之後才是價值(好處),最後是規條(去做)

可以看出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想法),就可以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價值(好處),從而影響最後的規條(去做)

人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人會思考而動物不會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改變一個人,首先要從一個人的想法上開始去改變,但這往往也是最難的,但卻是最有效的

改變一個人的信念系統,就是在改變他的做法

改變了他的做法,那麼就能改變他處理事情的做法,這就改變了事情

事情發生改變了,那麼人的情緒也就發生了改變

信念系統就像是一顆種子,發生的事情就像是枝幹,樹葉就是人的情緒

改變一顆種子,那麼即使外表的枝幹、葉子長得一樣,但是本質上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信念是情感,認知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的認識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並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導致我們情緒困擾的並非是事件本事而是我們的不合理信念。他認為外界的事件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的間接原因,而引起個體情緒和行為的真正原因是個體對這件事情的認知或信念。

如圖,A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人們在發生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C指個體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同樣的事件(A),由於信念與解釋的不同(B1和B2),會導致不同的結果(C1和C2)。因此,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是反對人們擁有負性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

不合理信念的三個特徵

1、絕對化的要求

個體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就是絕對化要求。這種信念通常是與「必須」和「應該」這類詞聯繫在一起,如「別人必須聽我的」;「他不應該這樣對我」等等。

這樣的觀念往往無視客觀現實,強求外在世界服從自己的主觀願望,但是由於客觀世界是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這種絕對化的要求是無法實現的。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個體往往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2、過分概括化

過分概括化的典型特徵就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比如,「這件小事都沒有做好,我真的一點用都沒有」;「我看你就是一個自私的人」。這樣的過分概括如果用到自己身上,個體往往會自罪自責,自卑自棄, 導致焦慮和抑鬱的產生;而如果用這種不合理信念評價他人,則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和憤怒。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是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因此,與其評價整體的人,不如只評價他個人的行為和表現,也就是「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是去評價一個人。

3、糟糕至極

糟糕至極的觀念表示個人認為如果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甚至有可能是場災難。糟糕至極的觀念容易導致個體無限誇大事情後果的嚴重性。比如,「如果離婚了,那我就完了」。這樣的想法會給個體帶來擔心,害怕,焦慮等等的負性情緒體驗。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面對它們,我們應該努力接受現實,努力去改變或適應這種狀態。

鴨梨心理 查看官方網站 心理學專業解決方案提供商陽光易德榮譽出品


每個人都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有一套自己的認知、想法、理解方式,比如:

  • 對自己:我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我有價值……

  • 對他人: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有些人不是;我比大部分人幸運……

  • 對世界:這個世界是安全的;這個世界是有規律可循的……

這些想法組合在一起,就是人的信念系統。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信念,決定了Ta的行為和情緒。因此,改變一個人的信念系統,就能改變Ta面對事情時的行為方式和產生的情緒。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讓我們首先深入地了解一下信念系統,以及它和行為與情緒的關係:


什麼是信念系統?

信念,是一個人堅信為真的想法,比如對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解釋方式、觀念。這些想法的合集就是信念系統。其中,那些最基礎也最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一個人的核心信念,也稱基礎信念(Belief in Wikipedia, 2017)。

信念來自哪裡?信念通常起源於我們的童年,並受成長中重大事件的影響(Morin, 2017)。

比如,一個人對「我是誰」的信念,受到成長中他人對自己評價的影響。如果你的父母、同學、朋友、老師都認為,「你是一個聰明的人」,你往往也會相信自己確實聰明;而如果他們總是強調你的缺陷,你可能有「我是有缺陷的、低人一等的」這樣的負面想法。

再比如,他人與你的關係,會影響你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如果你的第一份愛情充滿了安全感和信任,你可以向Ta敞開心扉、在Ta面前做真正的自己,就算最後你們沒能在一起,你也會覺得,「和他人有這樣深入感情,是沒問題的,是安全的。」

對世界的認知,同樣如此。一個在天災、戰爭中成長的孩子,或是目睹自己重要的人遭遇重大事故的孩子,會認為世界是充滿危險的。


信念決定行為

當人們堅信一個想法的時候,人們就會按照「這個想法是真的,而且已經無法改變」的方式做事,這時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實現他們的信念,並進一步鞏固這個信念,在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Wikipedia, 2017)。

打個比方:

  • 信念:「我不夠聰明,所以期末肯定考不好」

  • 行為:既然肯定考不好,就乾脆別複習了。

  • 結果:果然沒考好。

  • 信念:「我不夠聰明」這一點得到了印證。

(自證預言的循環)

一旦這個循環形成,想要打破就很難了。因為任何的與信念相矛盾的結果,你都會不做重視。比如:如果你真的考好了一次,你會覺得這都是因為運氣,或者這次考試本來就簡單。

所以,你可能而連想都不會去想,你一開始的信念就可能是錯的——「你需要的是足夠努力,期末才能考好」。


信念決定情緒

對於同樣的一件事來說,擁有不同解釋方式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Seligman, 1967)。比如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因為他們的信念不同,對待同一個事件的情緒就不同。

詳細地說,人們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會通過三個角度來解釋:

  1. 這件事,是因為我自身的因素,還是外界的因素造成的?(「沒考好,是因為我學習不夠努力,還是這次考試確實太難了?」)

  2. 這件事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我這次失敗,下次是否還會失敗?根本沒有成功的未來?」)

  3. 這件事是個例,還是代表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不擅長英語,意味著我在任何學科上都學不好嗎?」)

擁有健康信念的人,能客觀地解釋發生在Ta身上的事情。比如,當知道失敗是源於外界因素時,不會責備和懲罰自己;不會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認為未來將總會如此。這樣的人,在面對挫折時,會有更多積極的情緒。

而如果一個人總有不理性的解釋方法,比如「我永遠都會如此失敗、我的全部生活都很糟糕」,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覺得沒有希望、並且對整個未來感到消極無助(Seligman, 1967)。

(不同信念決定不同情緒的例子)

在明白了信念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情緒後,相信你也看出,只要從根源上改變信念,就能改變它所導致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信念如此根深蒂固,如何才能說服自己改變它們呢?我們也簡要地介紹一下。

如何擁有更健康的「信念」?

1. 認識到自己的某些信念是非理性的、不健康的:

在生活中,不健康的信念往往是絕對化、以偏概全的負面想法。比如「我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我的感情註定無法持久」,等等。

你可以嘗試著寫下你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一系列信念,注意自己是否總用「絕對」、「完全」、「不可能改變」,這些辭彙。然後想一想,真的是百分百如此嗎?

比如你對他人的信念是,「我如果向他人透露我脆弱的一面,他們就一定會不喜歡我」。那麼,這裡的「他人」是包括家人、朋友、伴侶、和陌生人在內的所有人嗎? 是不是有些情況下,透露自己的脆弱也是可以的?

2. 列舉反駁舊信念、支持新信念的證據:

延續上面的例子,你可以列舉出表達了自己的脆弱,但是對方並沒有因此不喜歡你的例子,比如:

  • 你和朋友分享了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發現兩人的關係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似乎還加深了。

  • 你向工作中的負責人彙報了自己目前遇到的一個問題,對方給出了合適的建議,並支持你繼續嘗試。

  • 你和醫生表達了自己身體或心理上的問題,對方給予了你專業的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就會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只有一部分是正確的,這會鼓勵你去循序漸進地,在某些情況下依照新的信念來行動,最後,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已經能更理性、更積極地看待問題,不再一概而論。

如果你已經開始接受新信念,但是周圍的環境在阻礙你獲得積極的結果,你也可以離開或改變環境。比如,去和值得信賴的人建立新的關係,離開那總強化你負面信念的人。

最後,如果某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一直在影響你的生活,但你覺得自己無力改變,可以嘗試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比如心理諮詢師、心理醫生等等。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關注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心理諮詢師。


References:

Belief. (2017, December 19).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7,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lief

Morin, A. (2017, September 04). 3 Ways Your Childhood Shaped Your Core Beliefs.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7, from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what-mentally-strong-people-dont-do/201709/3-ways-your-childhood-shaped-your-core-beliefs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2017, December 08). Retrieved December 20, 2017,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

Seligman, M. E., & Maier, S. 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1), 1.


首先我們要從信念系統這一概念入手,所謂信念系統它包括信念、價值和規條(Beliefs,ValuesandRules,簡稱為.BVR),是每一個人都有,並且與其他人不同的思想發動機。一個人憑這套信念系統去處理人生里的每一件事,因此,這套系統決定了這個人的成功快樂、情緒感覺和人生成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認為導致我們情緒困擾的並非是事件本事而是我們的不合理信念。誘發性事件由於信念與解釋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中時,最終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信念所引起的。

改變一個人的信念系統特別是在遇到困境中的人的身上時,對事情的改變能發揮其轉折的作用。信念系統能夠讓人遇到困境時將注意力從困境負面影響上忽略轉而專註於一些受本人可以控制的變數因素上。通過掌控變數因素後的人願意通過再次努力將事情往好的方向改善。也就是說遇到困境時通過改變信念系統我們可以再嘗試來一次或者是重新努力一次將會把事情越做越好。可以簡單理解為改變信念系統是改變一份心態,使事情有了轉機,心理得到了適應。

比如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因為他們的信念不同,對待同一個事件的情緒就不同。擁有健康信念的人,能理性客觀地解釋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而對於悲觀的人來說,總有不理性的解釋方法,比如「我永遠都會如此失敗、我的全部生活都很糟糕」,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中,覺得沒有希望、並且對整個未來感到消極無助,因此心理諮詢師如果能成功改變一個人的信念系統的話,其服務諮詢者的成功率將大幅提升。


1.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還有方法論。

2.關於情緒的ABC理論,如下圖。

A就是前因,就是外部環境所產生的各種事件或者問題。

我們往往無法改變A,要想獲得良好的情緒或者其它好的結果,我們只能改變B,也就是我們對A的看法、想法,說大一點就是價值觀、信念。

3.一個人良好價值觀的形成路徑之一,見下圖。

良好的C,就是積極的情緒或者結果,會正強化我們本已具備的信念。

不良的C,就是消極的情緒或者結果,會負強化我們的本來不當的想法與看法,久而久之,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信念,價值觀。

4.比如,同樣是被領導罵(A),有的人開心(C),有的人鬱悶(C),區別在哪兒呢?不同的人對被領導罵這個A想法不同。

如果你認為被領導罵,有好處,你看到了好處,你就會開心。如果你覺得被領導罵是件壞事,你看到了壞處,你就鬱悶。

通過不斷的學習與體驗,我們會發現:只要領導不是存心與我們作對,被領導罵,有利於我們自身的進步與提升。於是以後,我們就比較能夠理性的對待被領導罵這件事情了。

5.這個ABC理論是西方人的智慧,不算是什麼大智慧。海民我做培訓14年,學習儒釋道經典17年,有發現更強大,更有效的大智慧。比如,儒家的中和之道,道家的虛靜之道,佛家的禪定法門,都是情緒管理的上上等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稍作學習。


回答這個命題有一個假設前提,改變信念既能改變情緒和事情,這是真的嗎?不是!再牛逼的信念都以本能為基礎,以關係為準繩。會叫的老大有奶吃,也會是娃們里吃得最帥的一個!這基本上說的是一個事實。要想改變,不會叫的娃自己改變信念說我最帥最討喜嗎?難得很,最有可能就是娃他媽說:都別搶,別憋屈了,老大勻你老二你一份!老二立馬欲哭無淚!結局還是老大最牛逼!


要證明這個觀點,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找到一個人信念轉變的臨界點,看他轉變前後情緒上行為上有什麼不同。

確立一個信念是緩慢的,所以,在某人從無到有樹立一個信念的過程中,很難分清他是在那一刻擁有了該信念。

但摧毀一個信念卻可能發生在一瞬間,而這一瞬間又往往是個人發生重大變故的時期,所以,可以以這樣的明顯時期為觀察點。

從經驗可以得知,一個人發生重大變故後,經過一個痛苦的心理轉變期,往往發生驚人的變化,簡直判若兩人,脫胎換骨。

從情緒到態度,從思想到行為,這樣根本性的變化與一個人平時的轉變完全不同,區別就在於它觸及了一個人的信念並使之發生了扭轉。


知道——相信——信仰——習慣——基因,客觀事物對於你的影響深度,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方式。


什麼叫信念?? 人云亦云

我手裡拿著一個蘋果,我說這是磚頭,那你堅持認為這就是一個蘋果,這就是你的信念

目標,做法,執行。

有信念的人,是理性的人,也是專註的人

情緒是本能,自控才是本事。

言行情緒化的人,是天生弱者。可憐蟲


推薦閱讀: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碌碌無為,窮困潦倒。從多方面講一下?
無著菩薩:人心的九個結(圖)——道德真源
大多數的地方紅包發多少錢?
為什麼安逸和墮落總在一起?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