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一個人的性格被壓抑太久太久,如何釋放真實的自己?


性格壓抑,先要搞清楚為什麼壓抑。很多時候是因為受空間影響產生壓抑,從思想空間到生活空間都會產生。那這種壓抑怎麼釋放呢?

一、生活空間,平時有沒有在房子里和房外不一樣的感覺?在房子里感覺周圍有東西在堵塞,而在外面特別是在自然大地上(沒有房屋和山)心情很遼闊很自然,這就是生活空間的壓抑釋放。

二、思想空間,很多時候很多事我們都是想不通所以就感覺到壓抑。而這種壓抑的釋放最好的辦法就是運動,人在運動的時候思想會得到轉移或者釋放。

(圖片來自網路)


謝邀。關於這個問題,根據我在諮詢中的經驗,我想有這幾個方面是可以幫助釋放自己的。

1,覺察問題。一個人的性格被長時間壓抑之後,如果沒有重大事件發生或者專業人士引導,往往不會去關注自己是否被壓抑了,如果都不覺得自己被壓抑,那釋放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首先,我們得自我覺察,去發現自己最真實的內心想法,而不是習慣於過去,不要覺得過去是這樣的,以後就這樣就可以了。

建議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個是不是我最想要的?除了這個我是否還想過其他的可能?如果是其他的可能,我的感受可能會是什麼?在哪種感受中我會更加舒服,更加自在?

這是一個過程,自我覺察是不容易的,因為安於現狀是最省力的,最舒服的,一旦自我覺察到跟現在不一樣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可能內在會比較難受,比較矛盾,這是一種新的想法與過去的習慣思維的衝突,但也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

當我們能夠做到覺察問題,恭喜,我們已經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大步!

2,面對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面對我們覺察到的問題,並進行深入探索。當我們已經覺察到這個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做的,過去的行為習慣必然會讓我們很痛苦,很難受。試想當我們知道自己從來沒有做過自己的時候,以前的很多東西都會崩潰,信念價值觀都可能會動搖。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這也是為什麼不知道的時候很開心,知道了但是改變不了的時候才是最痛苦的。

面對問題,我們需要學會允許自己存在問題,允許自己曾經沒有真實表達過,允許自己曾經被壓抑,接納自己曾經的不好,並理解這些是我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一個正確的認知:所有人都會曾經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會有過不能真實呈現自己的時候,我並不是唯一一個,我也不是最糟糕的那個。一個放鬆的方法:深呼吸放鬆,正念放鬆,冥想放鬆。一份面對的勇氣。一份改變的堅持。這些都會非常重要。

在面對的時候,很重要的就是自我能量和社會支持,自我能量足夠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行面對自己的問題,自我能量不足的時候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包括家人,朋友,親人,社會機構等一切可以被用到的資源),我們也一樣可以面對自己的問題。如果這兩方面都不足的時候,我們就需要需求專業人士(例如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當我們能夠很好地面對問題的時候,壓抑就會慢慢減弱,而真實的自我會慢慢呈現,越來越清晰。

3,調整並接納真實的自己。長久被壓抑的人,當看到真實的自己時候,往往第一感覺是害怕,這種是對新的未知事物的害怕,而這種害怕很有可能會讓人重新回到過去被壓抑的狀態,所以這是需要接納面對的。同樣的,當自己的真實自我慢慢呈現的時候,很多行為習慣,很多思維觀念可能跟過去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允許和接納新的自己,並讓自己去感受這些新的好的感受就非常重要了。

記錄新的變化,不斷看到新的變化的所帶來好的地方,肯定自己,允許別人用跟過去不一樣的眼光和方式對待自己,這會有助於讓自己能夠更好地堅持真實的自己。

以上是我的個人體會和總結,這個一個成長的必經階段,不會是輕鬆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能夠真實的活出自己,這會是非常好的一種體驗。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探討。


第一步:換環境。老話講人挪活是很有道理的,換個環境意味著改變和重新開始的機會。

第二步:反思。任何人在同樣思維模式下只能得到同樣的結果,反思讓人改變。

第三步:要求自己。給自己規定也好,要求也哈,總之不能得過且過。

第四部:給自己鼓勵,尋找改變的動力。

第五步:持續。持續的就是自己的。


我會選擇去一個新的環境。當一個人感覺到生活的環境壓抑時,難免會抑鬱,心情沮喪,離開那裡,可以去旅遊,見識一下別樣的風土人情,同時可以旅遊途中釋放自己,找回真我。如果有條件可以去自己喜歡的城市工作生活。我個人比較喜歡大城市的生活,這裡沒有太多的人情世故,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工作和同事。曾經在老家帶過一段時間,真的很壓抑,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三觀,每天都覺得很累。而城市生活中,你很容易找到同行者,壓抑感自然消失了。


推薦閱讀:

有過自殘 這是什麼原因 有什麼書能了解它 並且自己給自己治這該死的毛病?
為什麼感覺鹿晗看起來很不自信?
為什麼我吃飽了之後就會感覺很沮喪?
健康管理髮展新趨勢|婁驥博士受邀職工健康管理論壇演講
對尖銳物體的害怕是本能么?

TAG: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