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打不開心扉,氣氛經常尷尬,還被人認為虛偽,該怎麼辦?


題主所說的問題其實並不少見,很多人在成年後都發現:人際交往比過去更難了。還是小朋友的時候可能很輕鬆地就能一起玩得開心,就把彼此當朋友;成年後,人與人之間更難交心。

那麼,成年後的人際交往要依照什麼方法呢?心理學家說:與其尷尬地迎合,不如表現出積極的傾聽,此外,在真的想要獲得與他人的連接感時,可以嘗試一下「自我暴露」。

(圖自pexels)


什麼是積極的傾聽?

積極的傾聽,有三種表現:一是專註,二是共情,三是確認。

1. 專註,通常很容易理解。你適當的口頭回應、神態和肢體動作都能表達你正在認真地傾聽,並且尊重對方。適當地針對對方所談論的話題發問,也會表現出你的興趣。

2. 共情,指的是一種感同身受的狀態。你可以通過語言和行為表示你理解了對方,比如「我理解你,這事確實會讓人有些失望和難受」,或者是身體的靠近和前傾這些身體信號。

這些肯定,會讓對方覺得你真的在試圖解了Ta的情緒和想法,雖然你不一定贊同Ta,但你們在做積極的交流。

3. 確認,則是指在聽到對方的信息是,不急於給出你的觀點和建議,而是再次確認對方的需求。比如,比起「我需要幫你做什麼?」,你可以試著說,「聽上去,你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是這樣嗎?」

這樣的確認,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是想快速打發Ta,而是想真正努力地理解Ta,了解Ta真正的需求。

這三者一起,可以提升溝通的回應性。即使你不是一個喜歡主動發起會話的人,這樣積極地傾聽也足以讓對方體會到你的真心。

除了積極的傾聽外,適當的「自我暴露」會使你們的溝通更進一步,從而可能與他人建立更密切的聯繫。


什麼是「自我暴露」?

自我暴露,指的是主動地暴露一部分個人信息。當一方主動透露自己的信息時,其實是在「測試」對方是否會有同等的回應。如果雙方都願意進行自我暴露,兩人就會關係更進一步。當你遇到願意跟你進行彼此進一步溝通的人時,也不要「一味地迎合」,而是可以有策略性的進行自我暴露。

比如,心理學家總結了這些「自我暴露」問題,可以幫助人們在短時間內敞開心扉:

第一組問題:閑聊破冰,略帶私人性質,比如「假如你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共進晚餐,你會選誰?」、 「你最希望獲得什麼超能力?」等。

第二組問題:相對更私人化的問題,比如 「什麼事情是你一直想卻沒去做的?」、「最讓你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麼?」等;

最後一組問題:最私人化,比如」「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跟你開玩笑的?」等等

交流這些在私人化程度上遞進的問題,可以讓人循序漸進地自我暴露,幫助人打開心扉、建立友誼。

自我暴露,為什麼會在彼此進一步的交流時如此有效呢?因為,在自我暴露中,你所透露的信息都是對你而言有特殊意義且充滿隱私的,如果對方聽聞了這些消息,會覺得自己在你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不同於一般的熟人,因而更加重視你們的關係。

當然,暴露個人信息也需要適度。過度的自我暴露在成年人的人際交往中並不合適,會讓對方緊張、不知道如何接話。

過少的自我暴露,可能就是題主的情況。對方主動伸出橄欖枝、暴露了一部分自己的信息,而自己卻沒有給出足夠對等的、私人化的的回應,於是讓他人覺得「虛偽」或者「尷尬」。

最適合於成年人的,是循序漸進地暴露私人信息,讓兩人逐漸進入更加深入的關係。

不論是採用積極的傾聽,還是主動的自我暴露相,相信都可以讓你的人際交往更進一步。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想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請關注KY心理課:

https://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from=singlemessage

關注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心理諮詢師。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現在幼小初高的學生們變得越來越「社會」?
害怕被欺騙,所以選擇不接受,這算心理疾病嗎?
說一說你為什麼總喜歡一個人待在車裡?
在喜歡自己的偶像過程中,為什麼會感覺到自卑?

TAG:大學 | 心理健康 | 社會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