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人更願意以文字溝通,恐懼電話溝通?


我個人的感覺,微信文字溝通更方便,電話在很多場合就麻煩,比方老總在上面講話,我回個微信沒事,回個電話那得多二啊?朋友一起吃飯,回個微信沒事,回個電話就直接叉開這邊的氛圍了。而且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刷刷微信可以同時處理很多,電話只能對付一個,生活節奏快,時間緊,陪不起啊。我的情況還有點特殊,要打電話的話,得好多長途,所以連必須的電話,都喜歡用微信語音或視頻功能,又方便又便宜。

除非有些長輩不用微信,只得打電話。這是電話在功能上的一些不足,就是電話本身的問題,造成我選擇上更喜歡微信。從個人表達方式來說,我確實也喜歡文字表達,不是語言表達能力有問題,是真的太吃力了,文字表達清晰明了,一般的事情也費不了多少字,就可以完整表達清楚要說的事情,商量起來,也很好控制。打電話就完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人為什麼都這麼能扯,簡單的事情,那麼熱情的不容你說完,就迫不及待的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還必須給你舉幾個例子,很快我就迷失在一個巨複雜的世界裡,往往到最後,我怎麼也想不起來幹嘛要打這個電話?

想說個什麼事情?哪怕跟父母打電話說個什麼事,結果到底會岔到哪裡去也鬧不清楚,不是對爹媽不敬,只是原來都不願意專門打個電話的事,真沒必要說的那麼慎重。我對話題控制能力基本屬於殘廢水準,只得盡量避免這種傷害了。


為什麼不接電話?

有個朋友,每次給她打電話總是無人接聽,掛斷電話給她發個微信,馬上就有回應。著實讓人難以相信她是沒有聽見電話鈴聲。

這種事一而再,再而三。有一度我甚至懷疑是我們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她不會對我厭惡到不想聽我的聲音吧?

滿腹疑惑,必須開誠布公地跟她聊聊了。以一餐日料的「代價」換來了真相。

「Dear,我不是故意不接你的電話,我是不接任何人的電話。也許你不信,每次電話鈴聲響起,我都感受到極大的焦慮和緊張,不知所措。有時候就在猶豫接與不接中電話鈴聲停了,瞬間通達,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所以現在我乾脆將來電調成靜音,你們有事自然會給我發信息的。我是不是得了電話恐懼症?」

聽完她的敘述,回想我自己,彷彿我也愈發不喜歡接電話了,有時乾脆掛斷,發一條「電話不便,信息可好?」的微信。

電話恐懼

帶著疑惑,開始查閱資料。

英國心理學家Guy Fielding早年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電話恐懼(Telephone Apprehension)的現象。

來自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的數據表明,在2011年,人均每天會接聽12個或以上的電話;而在2015年,另一個針對消費者行為研究的小組數據指出,這一數字已經降低到了低於6個。當然這組數據的變化離不開互聯網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社交工具取代了電話,比如微信,比如連房屋中介APP都有的即時聊天功能。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願意使用電話溝通。

如果一個並不熟悉也不惹人厭的朋友找你要聯繫方式,你會給他微信還是電話號碼呢?當今時代,大多數人會選擇掃個微信吧。

為什麼「電話恐懼」

1、隱私VS自我暴露

也許是因為大家會覺得電話號碼是自己的隱私,而微信卻是自己對外延展的觸角,將自己的生活有選擇性地告知世界,也將世界接入自己的生活

如果陌生人撥打了我們的電話,我們會覺得自己的隱私外泄了,莫名的不安全感席捲全身。而陌生人加你的微信,你卻不會如此敏感,因為通過認證添加TA為好友的權利掌握在我們手裡,可控即安全。

2、比起文字與語音信息等,電話會使人失去掌控感

電話鈴響起的那一刻,彷彿對面的人一直在大聲催促「快點接電話、快點接電話」,那會讓人產生局促感,在接電話之前彷彿就已經站在了被動的一方,被動地聽著電話那頭向自己傳來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我們的回應是即時的,沒有過多的時間考慮,沒有機會修飾我們的表達方式和措辭。信息一旦傳達便如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

有沒有一絲恐懼感?彷彿接電話的一刻我們並不能掌控對話的開始和過程更不能預知其結果,我們在跟隨著別人的節奏往前走。

心理學家Scott Stanley(2017)稱,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這一代的年輕人擁有比從前更多的選擇和未知,在這之中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更多自由,而是失控和對不確定的恐懼。

3、網路社交媒體的發展使我們患上了「電話失語症」

Neil Postman曾說過,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一起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形式出現。或許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不得不說網路社交工具確實在換著花樣地出新招讓人們的交流愈發「不正經」。

比如表情包。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匡文波先生在論文《大學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為研究》中指出,參與調查的樣本群體均會使用微信表情,表示經常或總是發送微信表情的用戶達到75.17%。

為什麼大家在聊微信時如此喜歡使用表情包?

首先,因為表情包可以軟化聊天語氣。明明是說這件事你做的很傻叉,但是結尾時給個捂臉的表情,瞬間就使整體文字表現齣戲謔的調調,被罵傻叉的人也不會拍案而起討個說法了。這是電話溝通中永遠無法達成的效果。

其次,表情包可以形象、生動地表達當下的情緒、情感。無論是電話還是微信,隔著屏幕我們都很難通過對話的內容和語調準確捕捉對方的情緒情感變化,因為人們對於信息的理解55%要靠對方的手勢、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非語言信息(nonverbal message)進行判斷。而表情包彌補了這一不足。選取一個幽默、有趣又合適宜的表情甩給對方,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心意表達的清清楚楚了。而電話溝通,就算你把鬼臉做盡,對方依然一臉懵C。

最後,在無話可說或不想說話時,表情包完美地充當了結束對話的「扛把子」。我本人很怵接電話的一個原因就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儘快而又優雅且不失體面地結束對話。很多人在打電話時絮絮叨叨,信息密度很小,信息量被一堆廢話稀釋。我已無言以對,卻又礙著對對方的尊重不能打斷TA。那種感覺…怎麼說呢…你懂得...而如果我們是在微信聊天,那意境完全不同,幾個表情甩過去,無言以對的便是對方了~~

你瞧,我們僅僅是在說網路社交媒體的表情包功能,就已經秒殺電話

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使用表情包,降低了自己的基礎表達能力。表情包能表達的不必再說話。而在電話中,我們無法發送表情包,就只能不說話了。這就是「電話失語症」

何處安放「電話恐懼」?

如何安放「電話恐懼」呢?

電話也好、微信也罷,都是給人提供便捷的交流媒介,「交流」才是我們使用這些媒介的終極目的。

如果你不喜歡電話,不妨直接告訴對方文字或語音能更好地促進溝通

但是,你知道嗎?通過網路傳遞文字和語音會給人不真實感,甚至使人喪失部分基礎社交能力,導致社會功能受損

所以容安的建議是,如果「電話恐懼」,那麼明確告訴對方你更prefer的交流方式。

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真實的交流」,比如見個面,聊一聊今天的你我和昨天的TA,要知道,八卦也是一種能力呢~


我覺得文字真的是一種很了不起的存在,它等同言語,又別與言語,言語有時是不經大腦就脫口而出的,而文字是先經過大腦的篩選,重組,再出現在眼前的。

我是一個偏內向的人,語言的表達力弱,所以平時我也特別喜歡用文字跟身邊的人溝通,只要有時間能打字,我都盡量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在我用文字的方式去跟別人溝通時,我發現有這些好處。

1、在打字的過程中,我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讓對方能一眼看明白我的表述,而且編寫完後,也能再進行修改,再確認後發出去,不像對話,有時候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還有就是,自己邏輯性不強,腦子和嘴做不到統一,還沒想好,嘴就先行動了,往往的結果就是自己說了一大堆,別人可能還沒搞清你想表達的中心思想。

2、如果跟人發生衝突,意見不合等情況,我可能會寫很多過激的文字,但當自己在輸入這些過激的文字過程中,會慢慢冷靜下來,從新思考這件事情,並在心裡反問自己,「是不是,一定要這樣發出去?後果會怎麼樣?」冷靜反問自己後,可能發出去的文字就不會那麼偏激,又帶著強烈的個人情緒,而是冷靜的和對方分析並討論這件事,從而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這樣對大家都是最好的。

3、現在的通訊非常方便,也很豐富,在跟別人溝通聊天時,我不僅僅是打字,還可以發各種表情,來豐富表達我的心情和狀態。像我這樣有點內向,平時也不太敢表達的人,在文字溝通時,就能放鬆自己,偶爾發點調皮有趣的表情,或者也可以說出一些很幽默的詞語小段子。這都是因為在文字這种放松的溝通狀態下,從而自己也會變得自信一點。

我覺得文字真的是一種很了不起的存在,它等同言語,又別與言語,言語有時是不經大腦就脫口而出的,而文字是先經過大腦的篩選,重組,再出現在眼前的。說它更嚴謹一點,不如說是更莊重,就像一項儀式,經過一個個步驟,然後把最好最完整的一面呈現出來。

願每個不善表達你的,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字,告訴他人你的獨特。

圖片來源於網路,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科技改變生活,這是當下人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通信不發達的年代,人們用書信溝通,來回時間長,費時又費力,並且信息都不是即時傳播的,很多時候信息也都延期了。隨著電話的到來,人們傳播消息的速度得到了極大提升,收到消息的當時就可以向親朋友好友傳送。而到了現在,幾乎是人人都離不開手機,從qq到微信,人們的通信越來越便捷,信息的傳遞速度也越來越快。打電話反而成了一個大家在更為重要或者更為緊急的時候會使用的方式。

回想一下,你會在發生交通事故後報警時發簡訊嗎?你會在家人生病叫急救車的時候發微信嗎?這些緊急情況下,我們的第一反應是馬上聯繫上能幫助自己的人,能聽到確切的回應,報告具體的個人信息。如果發微信,什麼時候看到信息,取決於對方。溝通成本降低的結果就是人們會把信息分類,緊急的、可等待的、可延後的……所以用文字來溝通,一次性說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讓信息的接收者來判斷和處理。

對電話溝通的恐懼,這種恐懼不僅是在電話溝通上,更多的應該是面對陌生人或者本身在溝通問題上,就有障礙的人。用文字溝通,溝通的成本低,能有效的解決問題,節約彼此的時間。對電話溝通的恐懼,要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要從當事人本身出發,是不是性格內向,不擅長溝通,那麼就不只是在電話溝通上會畏懼,在人際交往上,可能也會有一些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


以上內容均為開火車的老濕機·顧老濕原創,轉載請私信

歡迎關注開火車的老濕機


說起來近兩年流行心理學裡有個詞叫做「電話恐懼症」(telephone phobia),它描述的是人們對於接、聽電話感到恐懼或焦慮的心理狀態。它不是一種正式的心理疾病,但數據顯示這種現象在人群中十分常見。

我們先來看看「電話恐懼症」人群有哪些常見癥狀:

  • 能發微信就絕對不打電話,能發文字就絕對不發語音;

  • 手機常年靜音,特別害怕聽到自己或者別人的電話鈴聲或震動聲;

  • 電話鈴聲一響,就迅速變得心跳加速、焦慮冒汗;

  • 但凡陌生的號碼一律不接,重要人的號碼有時會裝作沒聽到,故意不接;

  • 接電話時全程緊張,無法流暢、自然的與對方對話,對於電話交流中的沉默感到恐懼。

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有這種「電話恐懼症」呢?


電話恐懼症的四大原因:

  • 對電話那頭的未知充滿恐懼:

隨著微信、QQ等社交工具越來越普遍,對於溝通不太緊急的信息,我們一般會傾向於發信息溝通而非打電話。

因此,當你的電話鈴聲響了,就可能意味著你即將要被告知/處理一件重要或緊急事件。比如,之前上交的報告不合格、父母突然生病、領導要找你談話等等。

同時,電話也常意味著麻煩事,比如讓你去拿快遞、銀行向你推銷新業務、商家告知你商品缺貨,甚至遇到電話詐騙等等。

換句話說,由於電話那頭的一切對我們來說是未知的、無法掌控的,人們往往會對這種突然到來的未知事件抱有恐懼的心理。

  • 電話溝通帶有強迫性:

和簡訊溝通不同,電話溝通在即時性上要求更高。對待電話,我們很難能像對待簡訊一樣,有時下午收到一條信息,到晚上才回復也沒關係——我們可以以「一直在忙,沒看手機」為借口,給自己留出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更好的回應。

只要鈴聲一響,我們就得立馬做好準備去接聽回應。即使這次你用「沒聽到手機響」為借口逃掉了一個電話,也還是躲不了可能會再次響起的「催命鈴」。而且,你一旦接了電話,就必須一直與對方溝通到結束,中間沒有暫停、休息的機會。

這種帶有強迫性的溝通方式會無形中帶給人巨大的壓力,久而久之,人就會將電話鈴響與恐懼、焦慮的感受偶聯起來。

  • 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感到自卑:

在文字溝通中,我們可以反覆修改文字、精心潤色措辭,而在打電話時,你需要在短時間內條理分明、口齒清晰的將想法表達出來,讓對方聽懂,並及時給予對方很好的回應。這對於表達能力不夠好的人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另外,也有些人會自卑於自己的嗓音不夠好聽,擔心溝通中自己的聲音會讓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打電話時總是充滿焦慮和緊張。

  • 不願暴露真實的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迫於社交壓力,往往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營造出一個虛假的、更好的自我。我們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是更禮貌的、積極的、幽默的、遊刃有餘的,而對於自己的某些真實的、自認為不夠好、可能得不到社會認同的情緒(比如低落、消沉、疲憊、冷漠),我們會選擇隱藏起來。

在電話溝通時,由於我們無法對說出來的話進行編輯,也無法通過發送豐富的表情動畫來調節氣氛、掩蓋真實的自我狀態,更難以控制自己的聲音中暴露出當下的真實情緒,因此也就「無法只展現我們想給人看的那一面」。

  • 害怕冷場尷尬:

我們說,電話溝通甚至比面試帶給人的壓迫感更大,是因為在面對面溝通時,雙方除了說話,還可以藉助表情、動作、神態等等其他豐富的身體語言更好的和彼此達成理解。比如我們可以用微笑、點頭等方式來化解面試時短暫冷場的尷尬。

而在電話溝通中,唯一的信息只有彼此的聲音。一旦遇到雙方都不知道說什麼而沉默2-3s時,那種冷場的尷尬是不少人難以承受的。因此在電話溝通時,我們需要具備較強的臨場反應和快速應答的功力。

此外,電話有時也會出現信號不好、聲音延遲等干擾溝通的狀況。這些都降低了人們在電話溝通中的掌控感和愉悅感。畢竟,當你需要把一個笑話對著話筒重複好幾遍對方才聽明白時,那種感覺實在是無奈又尷尬。


哪些人容易電話焦慮

  1. 內向性格的人:這種人往往也伴隨較強的社交焦慮。而「電話恐懼」就是社交焦慮的一種表現。此外,他們格外敏感的性格,也使得他們在電話溝通中,對於那些不太愉快的細節更加在意、且難以釋懷。

  2. 完美主義者:這類人對自我的要求極高,對於自己可能犯的任何錯誤都感到無比焦慮。因此,對於電話溝通這種掌控度較低的事情,他們常具有畏懼、逃避的心理。他們會因自己在電話溝通中任何不完美的表現而深陷痛苦。

  3. 討好型人格:這是一種總是不自覺地取悅別人的人格模式。這類人對於社交中的氣氛非常的敏感,他們擅長察覺對方的感受,同時難以表達真實的自我。在電話溝通中,由於難以完全把握對方的情緒,他們總會害怕自己做出讓對方失望的反應,使自己非常疲憊。

  4. 有過電話溝通陰影的人:如果你曾經有過電話溝通陰影,比如:打電話時遭遇過非常難堪的冷場尷尬,或是曾在電話里得知親人離世的噩耗,你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對電話鈴聲的響起有超出常人的恐懼、害怕的心理。

最後說說,我們應該怎麼緩解「電話恐懼症」

  1. 換個角度看待電話溝通:有些人總是擔心自己在電話里中表現不佳,給人造成不好的印象,但其實這種壓力也是同等存在與對方身上的。既然雙方都在承受壓力,那不妨就放輕鬆,不必要求自己每次在電話溝通中都有完美的表現;

  2. 平日多訓練自我表達、社交技巧:很多人在電話中露怯,是由表達能力、社交技巧欠缺導致的。平日里在和親友聊天時,多注意訓練自己的口語表達,盡量以最簡潔、清晰的方式闡述想法,並收集一些常用的社交話題、技巧。此外,你也不妨將每一次接電話當做對自己的口表能力的訓練,抱著提升的心態去面對它。

  3. 系統脫敏療法:對於比較嚴重的電話恐懼者,可以嘗試系統脫敏療法,例如從接聽熟悉的親友的電話開始,逐漸到接聽不那麼熟悉的朋友電話,再到接聽陌生人或上級的電話。這樣逐步階梯式的練習可以提高自己對電話交流的適應程度。

以上。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關注KnowYourself微信公眾號,可預約國內最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Reference:

[1]. Telephone phobia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lephone_phobia

[2] Marshall, John R. (1995). "Telephone Phobia". Social Phobia: From Shyness to Stage Fright. New York: BasicBooks.

[3] Doctor, Ronald M. (2000). The Encyclopedia of Phobias, Fears, and Anxieties. New York: Facts On File.

[4] Jean Kim M.D. 「3 Ways to Tackle Telephone Phobia.」 Psychology Today. Dec.15 2015.


因為是這樣的。文字會給人安全感,至少是要比直接用語氣通話更多的安全感。我們就拿微信來舉例子吧。微信,假如你發文字,其實你首先,有一個延時效應,就是,我可以晚一點回復,我可以,更加拖延一點,甚至,我想好了我再回復,這樣,不至於出什麼大的差錯。

還有就是,文字,你受到的情緒衝擊會加小一點,假如對方是很生氣的,或者,很冷漠的,或者攻擊性很強的,那麼在這種電話溝通當中,那種情緒是迅速反應的,你都來不及躲閃,就可能被擊中了。所以,文字也可以減緩這種溝通的速度。直接說話的話,能量交換是非常快而且很強烈。

面對面,自然是更加強烈,而且信息量會更加巨大,因為有文字,有圖像,也有身體的更多反應。衝擊力肯定是比文字大的。總之,文字的給人安全感是要強很多的,但是,信息和能量就少一些,這就是對應的。


問題中所說的現在的人為什麼願意用文字交流而不願意用電話交流。感覺上是有一點以點蓋面、以偏概全了。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用文字交流。而那些願意用文字交流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社交恐懼。這也就是說有一部分人確實是有點社交恐懼的。因為在交流中文字交流更加緩慢,說話的人更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能夠讓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對自己的語言進行修改精鍊。這樣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應該會給對方留下一種很好的印象。認為他說話很沉穩、很全面、很淡定,也很精鍊。他因此也會在溝通後感覺到很安詳很踏實。另外文字交流還可以避免與他人接觸時更多的信息暴露,比如體態、長相、眼神、面色、裝束、姿勢等等。他們平常可能的對自己這些方面,是不夠滿意的,甚至是自卑的。通過文字交流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把這些避免掉。這樣他們說起話來,就會比較輕鬆、自然、平等,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狀態。這樣的一種狀態,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他們對於不滿意的交往氛圍和話題,可以很靈便地撤離,避免自己的尷尬和窘迫。另外一種情況不屬於社交恐懼。比如對特定的人,他們認為需要對對方使用更加精練準確的語言,這樣有可能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有可能是對對方的防禦,或者牽扯到某些自身的重大利益。他們利用這樣的交流方式。可以為自己留下某些痕迹或證據。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保護。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宋寶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如果你略了解過關於時間管理的一些理論,你就應該會知道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

就是事情,大概分為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種。

通常情況下:

像電話、語音這種「看上去好像更快速」的溝通方式,我們經常用於處理的是,【緊急】的事情。

因為對於溝通的發起方來說,這是最快速的,將信息傳遞出去的方式。

比如隔壁鄰居家的房子著火了,你肯定不會慢條斯理的發微信、發郵件,你肯定是想辦法找到對方的電話,然後趕緊打電話過去,哎呀你趕緊回來啊!你家房子著火啦!

文字,我們經常用於處理的是,【不緊急】的事情。

當我們用文字溝通的時候,我們更在意的,是信息傳遞的【精準】,會相對不那麼在意【即時反饋】。

當然了,也的確有人會希望微信秒回,但當對方沒有第一時間回復的時候,我們也並不過過分的糾結。

說到這裡,你就大概會明白:

人們越來越喜歡文字溝通,而恐懼電話溝通的根本原因是,大家不希望接到那麼多【緊急馬上要處理】的事。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差的時代。

和以前相比,當今時代的人,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需要處理的複雜事物,需要影響的他人需求,已經越來越多,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為了讓我們能夠更加有秩序的處理這麼紛繁複雜的事情,我們想了很多的方法,其中,最廣泛使用的,就是【制定規劃】,然後按照時間順序,一件一件的完成事情。

在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中,最倡導的,也是先完成【重要不緊急】的事。

可當你接到電話的時候,電話意味著,無論這件事情是什麼,它一定是緊急的。

那這件事情,很可能就會打破我們的【規劃】,打破一個規劃不要緊,但我們的規劃是連續的,打破了一個規劃,可能後面的時間,我就需要重新規劃,這件事情非常討厭。

所以,緊急的事情多了,人們的焦慮感,就明顯上升。

總結一下,人們恐懼電話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再增加「緊急」的事情,以及,不希望繼續增加自己的焦慮感。

如果你也是一個恐懼的人,正視這件事,因為這並不是什麼糟糕的事。

如果可以的話,告訴你身邊的朋友,有什麼事,如果不是那麼著急的話,微信打字告訴我就好。

親測,有效。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我不認為傾向於文字的表達就是社交恐懼,當然不排除有這部分群體的存在。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

打電話花的錢一般比微信這些社交媒體要貴的多。大家都知道,21實際最貴的就是電話費和流量費了,但是由於wifi的存在,所以大家都樂於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進行文字溝通。

從自身的角度來看

打電話是需要即時做出反應的,其情感和想法可能沒法經過合理的方式進行表達。然而文字的形式是有緩衝期的,這更適合其進行合理的回應以及準確的表達。


很簡單,1)文字溝通可以避免直接的碰撞,2)而且文字溝通可以留有思考的餘地!3)文字溝通由於無法非常準確傳達感情,有時候還能迴轉!

文字,電話,面對面 是對溝通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的。現在大部分人都希望相安無事,文字溝通的安全距離足夠。


推薦閱讀:

想做的事情完全失去希望,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心理諮詢≠心理諮詢 諮詢方式對心理諮詢的影響
失眠的時候大家都會聽什麼歌呢?
不想結婚難道就成了人類的「叛徒」了?

TAG:社會 | 社交恐懼症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