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愛因斯坦認為「人在一定歲數後,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的觀點?
一個人的閱讀是多了還是少了?不看絕對量,實質上要看在聽說讀寫四項總量中的比例高低。再進一步細化,則還要在同一個級別的思想層面(通俗的說難易度相近)上進行比對。
這麼一提,我想大家就能理解了,我們的閱讀量太多了。雖然橫向比較,現在在國際上對比,中國人的年均閱讀量太少,少到危機感由然生起的狀態。
這是因為比起閱讀量,我們的說與寫,即思考與表達太少了,少到我們可以輕易的自省一下,以及旁觀一下,你以及你周邊認識的人,有多少話語或書面形式的表達,是有內容的?能稱得上是有深廣度思考的書面表達,即可以被認為是在"說"與"寫"的?
自我反省一下。我還算有那麼一點點的自覺,在這個頭條號上,或微信公眾號上,當針對社會熱點問題,或某本書籍,或自己創立的品牌[萬物想]經營中有些心得時,會沉下心來幾天時間去思考總結,寫個一兩萬字的長篇大論,把一種較為深刻的感悟寫出來。
並因此而與周邊朋友交流,這時會了解到,有這麼去思考並書寫的人太少太少了。沒有這麼做的情況下,在交流中往往都不能有一個稍微系統的深長的思考。對問題的看法就模稜兩可,也常流落於非常的膚淺表象,這樣當然對自己的人生事業,對社會生存空間的拓展,以及獲得意志能量的自由度都是困難的。一句話,離幸福感的獲得就比較遠了。
那麼,為什麼我們是這麼個悲催的狀態?我抽象的提兩點,不做展開。
第一,也是比較表面的。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我們從小老師就教我們了"聽說讀寫"四項並舉的重要性。但是,實際上,針對任何問題標準答案已經被予設存在,那還要多此一舉去思考幹嘛?填鴨式的聽講與閱讀並背誦,就能考出好成績。
成年了出人頭地,抱著國有公司或事業單位等等的鐵飯碗與高福利保障,工作上多思考多出錯,能揣摩猜測上司領導的心意,能站對了隊伍才是關鍵。所以還是少說不要寫,多聽上司,多讀文件吧!
第二,自古以來的傳統政治社會,思想控制是一切社會穩定器的核心。思考沒了,言論自由不自由都不成其為問題了,社會自然就安定和諧了。更是從根本上要聽官府話讀聖賢書,否決獨立思考的說,更要不得寫。
所以,比起愛因斯坦提起的年齡與閱讀對創造性發生的顧慮,我們是所有的年齡段都已經是閱讀太多,並讓我們失去創造性。原因只在於說寫太少太少,我們建構不出獨立的人格,思想體系框架支撐不起來,造成我們完全沒有儲存與消化知識信息的空間與能力。所有的知識不被消化,淤積心中,病變成痴。
現實中,在知識信息大爆炸的這個時代,我們收穫的卻是,大多數的痴心妄想者,與更加稀有的智慧通達的人格。
總結起來,我期盼更多的人多費時間在思考與寫作上,形成強大的抽象思辯能力,幫助自己消化海量信息,不讓自己埋沒在無窮無盡被生產出來的知識和信息中。只有思考與寫作,才是自己的,才有可能談創造。
請看愛因斯坦的原文:
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翻譯:在過了一定的年齡之後,閱讀會把思維過多地偏離它的創造性目標。任何閱讀得太多、而使用自己的頭腦太少的人,在思維上都會陷入懶惰的習慣。
很明顯,這裡的重點不在於讀書太多,而在於思考太少。這也就是現在流行的說法:「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如果你讀書很多,思考也很多,那麼有什麼不好呢?
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信息科學家叫做漢明(Richard Wesley Hamming,1915-1998),學過資訊理論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漢明碼」,以及漢明距離、漢明窗口、漢明數等等。1986年,他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你和你的研究》(You and your research),也經常被翻譯為《做大事,成大業》,裡邊對做研究的方法講了很多真知灼見。在演講結束後的觀眾問答環節,有這樣一段問答,跟愛因斯坦這兩句若合符節,可以作為一個更加具體的注釋:
漢明
問題:你在給閱讀、寫論文、和實際做研究各自分配時間上是如何取捨的?
Hamming:我堅信,在我的早年,我認為要花和原始研究一樣多的時間用來修改和表達。現在我認為要花50%的時間用來表達,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問題:應該花多少精力在圖書館裡面?Hamming:那要取決於什麼領域。舉個例子:在貝爾實驗室有個同事,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傢伙。他老在圖書館裡呆著,讀所有的東西。如果你想要參考資料,你到他那裡去,他 就會告訴你所有的參考資料。但我在提出以上那些看法的同時,下這個結論:長此以往他不會有任何以他命名的成果。他現在已退休,成為了一個副教授。他是很有 價值, 我對此沒有疑問。他寫了一些不錯的文章登在《物理評論》上,但他沒有以他命名的成果,因為他讀得太多。如果你成天研究別人怎麼做的,你就會按別人的老路子 思考。如果你想要有不同的新思維,你就得按那些創新的人的路子—-先把問題搞得相當清楚,然後不去看任何答案,直到你已經仔細地把如何做的過程考慮清楚,以及如何你只要稍微調整以下問題的角度。所以,是的,你需要保持狀態,保持狀態去搞清問題,而 不是成天靠讀書去找答案。閱讀是搞清「怎麼回事」以及「可能性」的必要手段,但靠閱讀去尋找答案不是可取的有意義的研究的方法。所以,我給你兩個答案:你閱讀;但不是靠讀的量,而是靠讀的方式起作用。
我還打算再加上一點注釋:對於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問題不在於讀得太多,而在於讀得太少,以至於連進行創造性思考的基礎都不夠。這正如那句流行語: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根本輪不到談天賦!
不知道出題者是出於什麼目的,發出這樣的疑問。讓我想起了那些斷章取義的八卦娛樂記者!
好好的一句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怎麼就翻譯成「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呢?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怎麼不翻譯呀?正確的譯文明明是:讀書太多,用腦太少,會在思考問題上陷入在懶惰的習慣。
愛因斯坦這句話的根據是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的。愛因斯坦本人,從小博覽群書,他10歲讀通俗科學讀物和哲學著作,12歲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3歲讀康德的著作。他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建立在他從小到大,大量的閱讀之上的。
但是,作為開創了物理新紀元的人,能夠提出量子假說,創立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則得益於他的是創造性思維。據說他的廣義相對論的提出,最初是他「猜想」的。所以題目中這句話,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他相對於閱讀,更看重創造性思維。就像他說過得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Because knowledge is limited, and imagination is infinite, it contains everything, and promote progress, is the source of human evolution.(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他留下的很多名言,也能窺探出他對於創造性思維的重視。比如: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one has learned in school.(教育是一個人忘記了學校里學到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 if an idea is not absurd at the beginning, it is not hopeful.(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
愛因斯坦這句話既沒有說閱讀不重要,也沒有說創造性更重要。不要斷章取義大做文章了。其實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也存在這個問題,讀的書不少,思考的少輸出的少,理論體系不成系統,所以不管哪個時代都是,有輸入有輸出的內容創造者更有影響力。
最後對於基本的閱讀都沒有達到的人來說,這句話更沒有參考性,還是靜下心來,讀幾本好書吧,記住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讀書使人進步」是真理啊~
作為一個服裝店女老闆,來談這個學術、文化領域的問題,希望大家輕點拍!即墨每日通作答。
1.到了一定的年齡,是說,在這個年齡之前,閱讀很有必要,因為讀的書還不夠多,大腦中沒有任何積累。這種情況下,根本就談不上創造性思考。
2.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也就是說,有了一定的閱讀積累之後,如果還是一味地去讀書,反而是一種大腦的「懶惰」。大腦會變得習慣於簡單接受而不是思考。只想拿來現成的知識繼續充斥大腦。我們知道,讀別人的東西,要比自己去想容易得多了。因此,一定年齡之後,跟閱讀相比,需要更多動腦,讓大腦中的那些知識發酵,產生新的創造性思考。
感謝您的閱讀
平常我們都追捧多閱讀,覺得書讀的越多越好,知識也積累的閱讀。但我相信有不少人多了許多書,但讀的越多,真的就對我們一定有益嗎?
首先,我不否認書讀的多對我們是有益的,但前提是你的閱讀是有效的。什麼是有效能幫助你實現一定的預期目標,能為你帶來效果的讀書才是有效的。愛因斯坦認為:人在一定歲數後,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
確實是這樣,人在到了一定年紀,記憶力,想像力各方面都會下降,讀書的效率也會下降,這時候若果再讀過多的書會使我們的認識局限於書中的內容,讀的多了,思考能力反而下降,認識受到了局限,就會限制想像力和創造力。大腦會產生一種慣性思維,看到某個知識點,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閱讀過的書中的內容。相反,如果你對這個知識點不清楚,大腦首先會去思考想像,為這一知識創造出你自己的認識,也就更利於人的主動創造性。
對於愛因斯坦的這句話,要注意兩點,一是一定歲數後,二是閱讀過多。滿足這兩點要求,人的創造力會受到影響。
我認為,年輕人大可不必擔心,年輕人思維一般比較跳躍,腦子裡的新奇想法也多,這也和人生閱歷有關。年紀大的人閱歷多了,對好多事都不再有好奇心,思維也隨著受到了禁錮。以上為我個人觀點,歡迎大家點評。
我覺得任何真理都有它適用的環境,不可一概而論。就這句話來說,我們應該去重點關注對我們的有益啟示是什麼,而不是去過多的分辨這句話到底是對還是錯,陷入無謂的辯論。
我想說這話的人首先要告訴我們,知識的積累雖然很重要,但是對知識的運用以及思考更加重要。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而不是只是知道它。其次是要告訴我們,知識最本初的來源是大自然,而我們閱讀到的只是別人對大自然的看法,一旦陷入別人的程式,走了彎路。就像是我們讀書要讀原著一樣,而不是只讀別人的翻譯和註解,否則你讀到的很難是作者本來的意思。那我們了解知識,當然也要去讀知識的最本源,也就是大自然。
還有一點就是,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他說出這句話也有要我們去注重想像力的意思,而不要一味地鑽進知識的積累。想像力說出來是一個詞,具體是什麼內涵,還是需要各人來體會。對於了解真理理智和感覺哪個更重要呢?哪個更能得到真理呢?很多人可能更偏重於認為理智更能得到真理。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起碼王陽明就不是這麼認為的。這裡的想像力其實也有等同於感覺的成分。
最後回歸到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這句話本身。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用過多的時間去閱讀,那必然會耽誤思考的時間,一味的閱讀體會就很難深,理解也就難以深入,沒有深入的理解談何創造?何況我們都知道,其實很多時候精妙的靈感就是我們什麼都不想的時候突然出現的。
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靠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當你已經具體認知世界的基礎知識後,就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獨立思考,而不是依書尋找答案。愛因斯坦聽說的到一定歲數,就是當具備一定知識層次的人,應當獨立思考,發揮創造力,不是僅僅局限於在前人走過的腳印上再走一遍,停留在讀書找尋答案的人會變得缺乏創造性,人云亦云,俗話說就是讀死書。
這個一定的歲數,是幾歲?每個人的思維發展方向和層次都不一樣。他說這話的時候,絕對在思維阻滯的狀態下:活躍的思維無論看什麼書,只要是你感興趣的,一定會有觸類旁通的作用。而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科,在他說這話時,一定再也沒有進步了。
回頭來說人文學科。人類有共性,這決定你了解得越多、理解的越多。沒有大量的閱讀,就沒有比較,沒有橫向比較就沒有鑒賞力――同類書籍的鑒賞力。比較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思考。閱讀和思考同步的時候,無論在什麼年齡,閱讀都重要!他這話聽聽就好,不是說愛因斯坦有建樹,所以說的話就都是對的。
大多數人到一定歲數,安於現狀,會慢慢地活回去。這個一定歲數應該在50左右。就像牛吃草,要反芻一樣。閱讀的越多,會發現以前追求的東西其實不是全部,會在書裡面找回缺失的東西。就是這個活回去的過程,讓人沒有了鬥志,創新也無從談起。
能讀書多少?要看年齡段。年輕人思想活躍敏悅,可以多多讀書。到了中年後讀書不一定要太多,讀一本書要思考,要消化,有效果,否則讀了很多書僅僅泛讀,缺乏思考,也就沒有創造性思維。
推薦閱讀:
※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遭遇戰
※弄拙成巧:報廢衛星用於檢驗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提出的4個科學預言,已經證明了2個,另外兩個會成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