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在孩子身邊,心卻離孩子那麼遠,如何在身體和行為上體察孩子的需要呢?


在大寶三歲前,他的一個眼神,一個肢體動作,我就可以看出他想要幹什麼,想要表達什麼。可是自從他上了幼兒園,想到終於可以放手了,鬆口氣了,不用再像看牛一樣天天跟著他了。

這以後帶他出去玩,特別是在小區里,我就會拿出手機來刷屏。孩子有時候喊媽媽,發現什麼新奇的事情求關注,我也是嗯嗯應付幾句,不會再像他三歲前那樣關注他、及時鼓勵他。

孩子是最明白父母這種轉變的。有次我批評他起床穿衣洗刷有點拖拉,結果他來了一句:「媽媽也有壞毛病!」我就想他發現我什麼壞毛病了?就平心靜氣的問他,「媽媽現在就不會像以前一樣經常擁抱我,誇獎我!」我仔細的回想了一下,確實,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我對他的讚賞沒有那麼多了,對於他的有些行為,搞不懂他腦子裡到底想些什麼,倒是要求提了不少。儘管每天待在孩子身邊,可是與孩子的感情鏈接少了。擁抱、親吻、親子遊戲、對孩子說我愛他、親熱的撫摸等都比小時候少了很多。

我以為孩子長大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感情鏈接了,可見不是這樣的。於是,我很認真的給孩子道歉,說我以後一定改正,讓他做好監督工作,媽媽做得不好的時候,希望他及時提出。

不管孩子有多大,他們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鼓勵、關注與認同。家長不能因為孩子大了就減少對他們的關注、感情鏈接(擁抱、親吻、撫摸等)、及時的鼓勵與讚賞等。


看到這個問答,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帶小侄女去兒童遊樂場玩。在那個碰碰床的地方,上面積聚了好些兩三歲,三四歲的孩子在熊孩子似的狂歡。旁邊也三三兩兩地坐著一些年輕的父母或年老的爺爺和奶奶。各自玩著手機,各自聊著天,氣氛歡樂詳和。我在一個年輕媽媽的旁邊坐下,傻哈哈的看著侄女在碰碰床上折騰。無意間我發現旁邊那個年輕媽媽一直在玩手機。打聽話,聊微信,看電視,好不快活。我在想誰要是把她孩子騙走了,不知道她什麼時候才能想得起自己的孩子來。

還有一個就是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中以後吧,她辭職回家帶孩子。在公司里習慣管這管那,到家裡還是這樣。聽說孩子穿什麼衣服上學,上QQ和誰聊天之類的事情她也親自過問。事無巨細,勞心勞力。但是卻和孩子關係處不好,看見自己的孩子離家出走多次,她自殺的心都有了。每次都說我就在孩子的身邊,為什她的心卻離我這麼遠?

如何在身體和行為上體察孩子的需要,真的是一門學問和智慧。我個人認為做到以下幾點,應該和孩子就會母子連心和心有靈犀差不多了吧。

第一,用心陪伴孩子。做為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的飲食起居以外,還要抽時間出來陪孩子做運動,看書,聊天。知道和了解孩子在生活中的愛好,想法和疑惑。只有這樣做了,我們做為父母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第二,用愛引導孩子。做為父母有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自己給孩子掙夠足多的錢,就表示自己是愛孩子,是對得起孩子了。所以有一大部份人都忙於掙錢而忽略了對孩子的管理。有的父母甚至把孩子送給爺爺奶奶來養,特別是農村,有許多正需要父母用愛引導的孩子變成了留守兒童。以此導致的家庭悲劇和社會問題,都是缺少父母的愛和引導遭成的。所以希望天下的父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請盡量把孩子留在身邊,給予他們無私的愛和引導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

第三,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吧。社會在發展,世代在進步,可是中國的離婚率卻越來越高,單親家庭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的父母要儘可能和孩子多交流多勾通。不要以為金錢真的是萬能的,有時候在純潔的孩子面前它真的是一文不值。努力給孩子成為朋友,他傷心你難過,他一抬足一舉手,你就會明白他真的需要什麼就Ok了。

第四,用自己的行為樹立榜樣。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人師表肯定要給孩子一個好的印象。你都是一個手機低頭族,麻將賭神,酒鬼什麼的,那還有心思去關心孩子。只有父母做事認真,極積向上,孩子耳需目染,他的什麼需要你基本上都能了如指掌。

為人父母要做到人在孩子的身邊,心要在孩子的身邊,愛也還要在孩子的身邊。在身體和行為上體察孩子的需要就這麼簡單。


有一種感覺叫,我明明那麼愛你,為什麼你就是感覺不到呢。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我的嫂子。小侄女三個多月的時候開始吃手,而且並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可以用安撫奶嘴代替,她根本不吃安撫奶嘴,只執著的吃手指。

剛開始嫂子並沒太當回事,吃手嘛,哪個孩子沒吃過。可是最後嚴重到,大拇指已經被吮吸的變形了。這下嫂子和婆婆才開始重視起來。最直接的辦法肯定是不讓吃,看到了就制止,那段時間小侄女天天哭。嫂子和婆婆兩個人白天黑夜輪班看著小侄女,不讓她吃手,最後沒辦法只能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當時就說,孩子沒有安全感,你要多陪陪孩子。嫂子困惑的不行,我又沒有上班,天天就在家裡24小時帶孩子,她怎麼會沒有安全感呢?好多媽媽都在困惑,為什麼會這樣子啊,明明我天天陪著他啊?

早在他們看醫生之前,我就跟她說過這個問題。她當時嗤之以鼻,很多媽媽在沒有重視這個問題之前,都覺得孩子的安全感就是「矯情」,甚至嫂子還覺得,多打幾次就沒事了。

在孩子0~3歲時,幾乎天天都離不開媽媽的,在他們心裡,你是被放在第一位你的。但是作為媽媽的你在做什麼呢?我們總以為陪伴孩子就是待在孩子身邊,讓他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就行了。

其實我們對孩子的陪伴,應該是參與他的成長,分享他的快樂,安撫他的情緒,在他需要幫助和分享時,你願意幫助他,對他感興趣的事情表現出濃厚的情趣。試想,如果孩子興沖沖的拿著剛剛畫好的畫等著你表揚,你卻在一邊忙別的事情甚至是玩手機,而對他引以為傲的畫毫無興趣,孩子會怎麼樣?

對孩子的關心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讚許、依靠、需求和陪伴。

那些覺得無法感知孩子的需求,甚至對孩子的需求給予錯誤回應的媽媽們,不僅僅要多陪陪孩子,而是應該更用心得去陪陪孩子。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總是表現出煩躁的樣子。

其次就是多關注孩子的成長。要知道作為一個合格的媽媽,關注孩子的成長是最基本的。

最後,讓我們學著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只有你真正成為孩子的朋友,他才會願意跟你分享他成長中所有的喜怒哀樂。


只要我們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離我們就並不遙遠。

孩子從來不是誰的誰,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是他自己。

有的父母,常常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得聽自己的話,就能教訓孩子,就能打罵孩子,無形中把孩子推離了自己,讓孩子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讓孩子的心與父母越走越遠。

本質上,父母與孩子不過也是走過人生中某個階段的一程,18歲之後,孩子就不再想要父母的牽絆,他們要活出自我,要獨自翱翔,父母就該放手了。

所以,在孩子還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處理好親子關係,讓孩子在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下成長,這樣,在孩子離開我們的時候才會走的更穩健,更踏實,擁有一個比較好的人生路。

1.多體諒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也想想自己小的時候希望自己擁有什麼樣的父母,我們就這樣做,讓孩子在一個相對民主、自由的環境下成長。

2.學著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總想著嚴厲地管教他,管教並不會收到你想要的效果,孩子被束縛,只會更叛逆。

3.不要總是喋喋不休,無論孩子做什麼,都要發表不同意見,孩子總有一天會煩你,最後和你無話可說,因為他說一句,你會叨叨十句,他就索性什麼也不說了。

4.給孩子時間,當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急於幫助解決,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面對去解決,過多的干涉非但孩子不會領情,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起了前兩年特別火爆的一首兒歌《愛我你就抱抱我》,裡面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歌詞:愛我你就抱抱我,愛我你就誇誇我,愛我你就親親我,愛我你就陪陪我。其實這一句歌詞就概括了家長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幾個要素:

1、愛要表現出來

很多家長內心愛孩子,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以為自己只要做了一切,孩子就能了解。可是孩子其實要的並不多,只是你的一個擁抱,只要你讓他能切身感受到你的溫度。

2、多豎大姆指,少伸出食指

很多大人總覺得孩子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多加指責。卻不知道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長就要提出表揚,多加肯定,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當然也要指出來加以引導,但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教給孩子怎麼去做,而不是一味的埋怨、指責。

3、用完美的眼光去看待不完美的孩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不能因為孩子的一個缺點否決孩子所有的優點,但不管孩子是什麼樣的,都是我們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寶,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4、有效的陪伴

放下手機,不要以為在孩子身邊就是陪伴,真正有效的陪伴,是融入孩子的生活,融入孩子正在做的事,和孩子一起,一點一滴的感受孩子長大過程中的美好。


溝通需要傾聽,傾聽重在走心,先來看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呀??

媽媽:還要等一會哦。??

10分鐘後……?

孩子: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呀??

媽媽:馬上就好啦!?

10分鐘後……?

孩子: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呀??

媽媽:肚子餓了嗎??

孩子:不是……??

媽媽:乖,去洗手吧,準備吃飯咯!

孩子:媽媽,我想看動畫片……

媽媽:現在是吃飯時間,不能看喲。

孩子:可是我想看呀!

媽媽:不行,吃飯的時候不能看動畫片。

孩子:可我就是想看呀!

媽媽:不行,吃飯的時候看動畫片會影響消化的,這樣你就長不高了。

孩子:我就是要看,就要看!

媽媽:說了不行就是不行,快去洗手!

孩子哇……地一聲哭了起來,頓時家裡盤旋著一股低氣壓,暴風雨即將來臨……

從對話來看,這位媽媽似乎積極回應了孩子的問題,就算不停被重複發問,也保持溫和友善的態度。

然而,熊孩子不領情!還是不停來騷擾你!

本來是個吃飯的問題,說著說著就成了看不看動畫片的問題,甚至引發「權力之爭」(吃飯or動畫片)。

孩子說話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並不是每次都能很好地接收到他們要表達的信息。

大人總是習慣先判斷、評價,或是用自己的經驗去說教、發出指令。

我們自以為了解孩子,自以為方法得當,可當招數用盡,按捺不住的情緒便竄了上來,把你打回原形。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只有打開心靈通道,用積極的姿態去傾聽,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連接。

尊重和共情是基礎,但如果你只是簡單的「哦,是嗎?然後呢……」這些可能並不走心。

把聽到的,用解碼的方式表達出來,重點不在於你的理解和分析,而是用即時反饋去打開孩子的心。

全然拋開我們的情緒和想法,鼓勵孩子表達,引導他們弄清自己的情緒並坦誠地說出來,幫助孩子自己尋找答案!

讓我們穿越回故事開頭——

孩子: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吃飯呀????

媽媽:你想快點兒吃飯是嗎?

孩子:是呀。???

媽媽:你是肚子餓了嗎?

孩子:不是呀,我想早點吃好飯看動畫片。

媽媽:聽起來你很喜歡昨天飯後看的小豬佩奇呢。

孩子:嗯,我喜歡佩琪,我還喜歡喬治,昨天那集捉迷藏的我覺得很好看!

媽媽:今天吃好飯還想看那集嗎???

孩子:還想看!

媽媽:好,那我們吃好飯就看吧,媽媽趕緊做飯,一會好了叫你!

孩子:好的媽媽,我去玩雪花片了,你要趕快做飯,等你好了一叫我就過來!

媽媽:乖,去吧~

不評判、不質問、不威脅、不命令、不敷衍……取而代之的是積極傾聽,這裡面包含對孩子更多的愛和尊重。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希望我的文字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每天陪著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不知道怎麼觀察孩子的需要,感覺自己和孩子的心,離得越來越遠。我相信,這種情況很多媽媽都會有。

那麼,該如何改善呢?要怎麼樣做才能知道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在描述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該如何重建,我寫了一篇文章,就是這個主題,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愛笑寶媽歐丹丹】查看。現在在這裡簡單講一下。

第一,重建親密關係,需要愛。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記得孩子愛你,你也愛他們。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會讓所有糟糕的事情慢慢變得美好起來。

第二,需要信任。

沒有信任,哪來的親密關係?

第三,需要耐心。

第四,要盡量避免指責。

不要急於指責孩子的過錯,否則會適得其反。

第五,要學會欣賞孩子。

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

第六,要多創造雙方溝通的機會。

第七,要排除以自我為中心。

不能只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而應該學會用客觀和善意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第八,要有敢於承認錯誤的勇氣。

只要我們用心去重建和孩子的親密關係,就一定能知道孩子的需求。加油。

想要討論更多育兒知識,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愛笑寶媽歐丹丹】,謝謝!


過去條件不好,也沒有那麼多的電子產品,父母除了忙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還是有的。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生活節奏又很快,父母有時候表面是在陪孩子,但實際上只是人在而已,都在低頭玩手機,孩子要麼在旁邊玩自己的,要麼看電視,或是學習等等。

父母平時可能習慣了當手機一族,也習慣了這種陪孩子的方式,當你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是不是心頭一顫:

  • 我有多久沒陪孩子好好說說話了?
  • 孩子最近有沒有遇到遇到哪方面的問題?

  • 孩子正在長身體有沒有哪裡有異樣?

平時父母跟孩子的溝通太少,都不了解孩子的需要,而經常不跟孩子溝通,孩子也不願意向家長訴說自己的需要。如果有的孩子特別外向心裡藏不住事愛叨叨還行,萬一孩子內向不愛表達,家長不細心觀察,孩子很容易自己憋出心理方面的問題。

平時家長工作之餘不妨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用心去和孩子溝通,用孩子的口吻和他對話,多和孩子溝通成為朋友,這樣很容易體察孩子的內心,這樣你會發現原來孩子這麼需要我,我之前做的是有多麼不合格。多陪孩子參加一些活動,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事情,都能很好的觀察出孩子的問題,這樣再跟孩子溝通也會更有效,家長切忌用命令的口吻和盛氣凌人的口氣和孩子說話。

小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但是如果你不好好去引導,有可能孩子會鑽牛角尖走了彎路,這樣就是害了孩子,每天不用家長全天陪伴孩子,只要高效的抽出幾個小時,周末多帶孩子出去玩玩,這樣會比你低頭玩手機帶出來的孩子健康很多。


從懷孕開始,孩子就和我們血肉相連,可以說世界上最緊密無間的關係了。隨著孩子長大,雖在身邊但有時卻感覺心與心之間產生了距離。為了孩子好,做父母的什麼都可以去做,為什麼會產生了距離呢?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從孩子身上就能發現是我們身上出了問題。孩子還有什麼需要我們沒發現並滿足呢?

一方面從身體上來體察孩子的需要。我家老二由於處於給我的一個深刻感受就是越是不開心的時候或者發脾氣的時候,越需要我的擁抱。她正處於兩三歲叛逆期,所以容易任性發脾氣哭鬧,比如看動畫片時間到了,可她還是想看我卻關上了,她就開始哭鬧。類似這樣的小事她的反應就是哭,有時我也煩她愛哭就離開一會,她就哭得更狠了,有時她會說「媽媽抱抱」,有時也不知道他怎麼想的,就光在那哭。不過我一想起來她的需求我就抱抱她,她也就不哭了。而且還趴在我肩膀,緊緊的抱著我。我知道孩子也明白不該看電視了,可是她還是很想看,但是她又無法調整這種情緒,而我的擁抱對她來說就是最好的安慰。老大雖然上幼兒園了,他也快五十斤重了,我平時很少抱他,但是他經常感到溫暖開心的時候就會來抱抱我撒撒嬌,後來我就天天至少給他一個擁抱。孩子物質方面的需求還是很容易滿足的,而物質背後的精神需求就不那麼容易發現了。需要媽媽用心體會。

另一方面從行為上來看。我家老大很明顯的是,開心的時候臉上掛太陽,不開心的時候首先是不吭聲,有時自己躲在一邊誰也不搭理。不過只要我了解他不開心的原因就很好辦了,和他『』簡短的解釋一下情況,然後鼓勵他幾句,最後摸摸他的頭或者拍拍他的肩,他就低著頭略帶靦腆的過來了。有次我看見老二蹲在地上哭,老大就站在跟前,正要說他不該把妹妹惹哭,他說「妹妹鞋穿不上, 我幫她可她不讓我幫」,我心想幸好我沒說出口不然就傷害了孩子,我趕緊說「你幫妹妹穿鞋,真有哥哥的樣子,她不讓,那就算了。」對於孩子的行為,家長要等待,因為有時候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不要誤會了孩子而傷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媽媽去細心揣摩孩子的各種需求,孩子大了,又需要父母去引導孩子表達,每天最好是睡前時間好好和孩子聊聊天,來及時發現孩子需要什麼並幫助他滿足需求。讓父母和孩子的心永遠在一起,溫暖彼此。


我們就在孩子身邊,心卻離孩子那麼遠,這句話曾經在我和大寶身上得到印證。

一年前,我無意中看到大寶的兩篇作文《我的爸爸》《爸爸送給我的烏龜》讓我很失落,行文寫的全是爸爸陪她長大的蹤影,完全沒有寫我的篇幅所在。我記得她3歲左右時還會說媽媽忙,爸爸辛苦,可長大了點後卻惜字如金未曾提到過我這個當媽的隻言片語。好在後來經過我的諸多努力才挽回這一僵局,其中有一件事情的詳細經過值得一提。

那就是我下定決心中午接孩子放學,管她吃飯,再也不會讓她放學後一個人回爺爺奶奶家了。孩子上幼兒園時是日托,可上了小學後中午放學就要回家吃飯了。因我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加點不能準點下班,所以孩子上小一時的第一個星期由爸爸接送,中午回爺爺奶奶家吃飯。一個星期後,孩子把學校到爺爺家的路線認熟了就自個兒回爺爺家。後來我發現孩子中午是不睡午覺的,我竭盡全力地在中午趕回午引導孩子養成睡午覺的時慣。怎奈我和爺爺的想法不一,爺爺認為沒必要強制孩子一定要睡午覺,覺得我是沒事找事。後來我就完全放手讓爺爺奶奶來管孩子。也是,如果是爺爺奶奶來幫襯我照看孩子,我起主導作用,那麼養育孩子的功勞在我,他們不樂意、不聽從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只好作罷。反正都是為了孩子,他們想要在主導位置上就讓給他們好了。可是,後來我發現孩子常常頂撞我,甚至對我說話都含有怨氣。我思考了一翻,覺得應該是孩子怨我平常對她的關心不夠,我也做了諸多努力。比如,放下弟弟去擁抱她,但我發現孩子與我之間已沒有了「肢膚之親」,她不需要我的擁抱了,她避開了我,甚至大聲「轟」我讓我走開。

直到有一天孩子跟我說肚子疼,我帶她去看過醫生後毅然決然選擇得罪公婆、落下工作,不管如何中午我必須把孩子接回來管她吃、管她睡。慢慢地,慢慢地……孩子終於肯與我交心了,有什麼事情都願意與我分享了。

所以說,我們在孩子身邊,一定要用心去關愛他、體察他的精神需要,而不僅僅是物質需要,這樣我們的心才能與孩子的心「相連」。


推薦閱讀:

人群密集症算是一種心理上的病嗎?
你如何看待女兒舉報親生母親,揭開5歲男童被虐致死的事情?
看了一篇優秀的文章後你內心會萌發哪些高尚的想法?
如果父母不同意你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怎麼辦?

TAG:育兒 | 教育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