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磨盤哪天會成為有價值的文物?


感謝邀請。

磨盤,也就是石磨,是以前農村加工糧食的主要工具之一。石磨分磨槽、上臍、下臍等。在沒有電力的年代,用來人工推麵粉、去穀物皮等,在山東魯南地區,磨各類糧食水糊糊,然後 攤煎餅。

石磨的石頭無比堅硬,出在棗莊,(據說在一個叫磨山的山上)。石磨的製作在沒動力機械時,也是完全靠手工,兩臍園形磨片十分工整,園心精確到毫米級別也不是誇張。在沒精準儀器時,石匠能做到此境界真可以說獨具匠心。上世紀80年代早期,一副石磨曾售價在二三百元之間。

這個顛峰值好景不長,90年代農村開始有人進工廠打工,勞動力慢慢變的值錢,電磨開始普及,打一次水糊五毛一塊,也能拿的起,這時石磨進入冷落期。00年後,機器煎餅大量普及,多部分家庭自攤煎餅土崩瓦解,原因很簡單,好多家庭子女進廠的進廠,結婚分家的分家,再也少見大家大口坐在一起吃飯的,原來自製煎餅說節省的人(細算一下,買成品比自製貴一半還多)也開始買著吃,自攤煎餅也壽終正寢。

這時農村家家的石磨去了哪裡呢?多部分家庭房子翻新加寬加高,一盤石磨支在院子里已十分刺眼,所以全清出院外。這時石磨放哪裡又成頭痛問題,也不是從哪裡得來的說法,石磨兩片空放在一起會吃糧食主窮,分開放房前又壓財路,埋不能埋,扔不能扔,這時石磨完全成了累贅。

我父親老房子門前放著自己的一盤,哥家的一盤也拉來放那,一字排開4片。前年有個買樹的人,說要買,父親的那盤磨出了25元,錢交了一直到去年才拉走,哥的那盤也拉走放他自家原來打穀場上了。這時母親好象舒心多了,說一直壓著喘不過氣來,父親84歲,已於上月安祥過世。老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懇定越來越淡。

我曾留心觀察有人買石磨去了那裡,原來城裡公園、小區都有它的影子,供人展覽啊,還有碼在人工湖邊供人踩著釣魚的。

由於石磨幾乎是永久性物品,不會碎也不會爛掉,若大個公園等地方,最多放一兩盤磨,在農村石磨還不少放那兒,基於此石磨在相當長時間內,想賣出高價錢估計都不太現實,也就比一塊普通石頭多點錢而已。這是本人一點拙見,僅供參考。

本文提供資料真實,用第一名稱書寫,不代表本人,望見諒


題主提的問題,真不叫個問題。

農家普通磨盤,三百年之內也沒什麼價值,所以,要看什麼樣的磨盤:

外形上獨一無二?

具有哪些文化附加價值?

攜帶哪些重要歷史文化信息?

我打個比喻:

假如是秦始皇用過磨盤,和張三李四用過的磨盤能一樣嗎?

我也不知道題主說的「價值」是什麼,是指金錢價值嗎?

其實,古代的一些磨盤已經成了非常有價值的文物。但是,恐怕金錢價值不大。

對於收藏來說「知識就是金錢」,你問別人某東西到少年以後的「價值」,這沒有人能回答你。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偏好某種收藏,應該我儘可能的去了解這方面知識,自己思考判斷。

我聽到有人說「石磨歷史」無法考究,這個世界上只有跟人有關的東西,就能考究。

恰好的「考據癖」發作,將我掌握的一些知識線索和自己的思考寫出來,供題主參考。

我真不是唬人,在中國農業史的研究中,【石磨】也是研究對象,就是比較冷僻,在考古學中叫做【旋轉石磨】【轉磨】。

在【考古類型學】上,石磨分為【四型十二式】 :

李發林. (1986). 古代旋轉磨試探. 農業考古(2), 146-167.

-------------------------------------------------------------

磨盤作為人類的一種食物加工器具,文物的價值在哪裡?

磨盤重要在哪裡?

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是個很特殊的器官,大腦運轉所需的能量是葡萄糖,不能利用脂肪。

所以,我們將富含澱粉的穀物當做主食。

穀物澱粉就是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人類必須持續的攝入穀物,否則,大腦不能正常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血糖低容易頭暈。而我們人類是如此的酷愛甜食。人類的嬰兒不需要任何口味培養,天然的喜歡甜食。

在人類的各種語言中,「甜」都有「美好、愉悅」的意思。

但是,天然的糖在大自然中是很稀缺的,比如:蜂蜜,有些原始人恐怕有人一輩子都沒吃過。

穀物,就是人類糖分的主要來源。對我們人類來說,穀物是生存之命脈。

民以食為天,食以谷為先,谷以麥為主,麥子為什麼會廣泛種植?

簡單一點說,對自然環境沒有水稻那麼挑剔。

但是口味沒有稻米好,但是,麥子經過磨盤的加工成麵粉,就變成人類最喜歡的主食了。

從食料史和烹飪史的角度講,有了磨盤這種東西,能夠將穀物處理得更細的好處是

  • 減少消化系統負擔

  • 能更好的發酵,口味更好,增加食物的營養。

「麥子」直接「粒食」口味是很差的,加工成粉狀,經過發酵,才適合做成饅頭、麵包這樣的美味又營養食物。

麥子如果沒有磨盤,是很難作為主食的。所以,可以這麼說磨盤這種簡單的工具,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知名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曾經有一集就是談這個問題,麥子做的麥飯小孩吃得吐。

中國在石磨普及以後,麥子從「粒食」變成「粉食」,才成為主食的主角。

詳見:https://www.iqiyi.com/w_19rwxrhocx.html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石磨的意義就更大了。

我們知道中國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就是豆類,如果不是做成豆腐,其次是做醬,豆類真的不適合作為主食。

沒有石磨,怎麼做豆腐?那麼,大豆這種植物可能不會這麼普遍種植。

-------------------------------------------------

西方磨盤的歷史我不是很清楚,我只能談一下中國磨盤的歷史以及考古中發現的磨盤。

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磨盤也就是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中的這種磨盤,這種磨盤在新石器時代非常常見:

憑常識想,這種磨盤加工穀物肯定是費時費力的。

所以,別說新石器時代,就是在先秦中國人的主食中,粉面穀物類的食物非常少見,只有少量加工用以祭祖。文獻的記載如:

《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

鄭玄註: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餈同糍。

《說文》:餈,稻餅也。

《釋名》:「餈,漬也,蒸燥屑使相潤漬,餅之也。

所以,我們會發現古代的貴族將今天看起來極其平常的麵粉食物用以陪葬:

(圖引自:邱龐同. (2010). 中國面點史. 青島出版社.,彩圖)

古代文獻記載上下石牙交錯的【旋轉石磨】是魯班發明的,從目前的出土文物來看,始見於戰國,在秦漢普及。

這是戰國、秦漢出土文物中所見的實用器和明器兩類「石磨」及其出土地:

引自:趙夢薇. (2016). 戰國秦漢旋轉石磨的考古學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這是在山東發現的戰國石磨,有兩個加料孔:

《中國食料史》一書認為,石磨雖然出現在戰國前後,但當時石磨很粗糙,可能加工穀物不是很精細,對飲食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

漢代麵食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因為:農業技術的提高,北方小麥種植普及,石磨的改進:

引自:俞為潔. (2011). 上海古籍出版社),頁73、頁143--144

中國北方麥子大面積種植是在秦漢,這也與石磨的出土地不謀而合,北方中原地區大面積種植以後,石磨也就開始大量出現:

引自:趙夢薇. (2016). 戰國秦漢旋轉石磨的考古學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出土的石磨文物,最有名的西漢滿城漢墓石磨,雖然是明器,但也是以「事死如事生」的標準做的:

河南焦作漢墓出土的Mini小石磨:

對石磨的類型學和流行時代的歸納:

引自:趙夢薇. (2016). 戰國秦漢旋轉石磨的考古學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所以,石磨這種器具雖然很普通,但十分古老,有幾千年的歷史,今天依然沒有被淘汰。

起碼沒有石磨,麥子這種「粒食」口感很差的穀物根本就無法普及,也就不會大面積種植。

沒有石磨,豆腐也不會發明。

沒有小麥,沒有豆腐,那是怎樣一種歷史?

所以,石磨這個人不起眼的東西,改變人類的農業史,繼而可能改變一切歷史。

「今之視昔」如同「後之視今」,綜上信息,你自己去想一想N年後有無價值。


謝謝邀請,現在石磨就是文物,我到許多博物館就有石磨和碾子。

石磨不知道哪個朝代研製成的,無法考究。 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石磨已被電磨取替,所以現在農村人很少看見石磨了。

石磨早是歷史文物,因為石磨在過去的年代,立下一定功勞。在我小時候,五六十年代,農村缺糧少吃,玉米秸、樹皮等用石磨粉碎加工,然後摻和點玉米面,這樣做熟玉米乾糧,吃得人便秘,餓得人簡直不可思議……

在抗日戰爭時期,石磨可發揮一定作用,用它磨面加工面饃,供應前線打鬼子。在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和粟裕在山東指揮作戰,石磨加工磨面,製作大餅和煎餅,並給予高度評價。所以石磨是文物,有一定的保護價值。


推薦閱讀:

上聯:一氣三清掌九教,下聯怎麼對?
唐僧的母親叫什麼?
上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聯?
上聯:上聯下聯上上下下,下聯如何對?

TAG:文物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