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要禁《大義迷覺錄》?


因為《大義覺迷錄》的發行本來就是一場鬧劇,當時的人都在靜靜的看著雍正出醜,所以乾隆一上台就把它給禁了。

先來介紹下《大義覺迷錄》,編者是曾靜跟雍正。簡單來說,曾靜是個普通的讀書人,有一天受到大漢族主義書籍的影響,突然很反感滿族的統治,於是拉幫結派,並試圖遊說封疆大吏小岳同學(據說是岳飛的後代)跟他們一起謀反。

但岳同學跟他們可不一樣,不是個二傻子,就暗中把他們告發了。按理說,皇帝對這種事情的處理方式一般就是把涉事人等都解決掉,但雍正比較奇葩,他沒有殺曾靜,而是跟他一起合作,出了一本書,就叫大義覺迷錄。

在書中,曾靜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抒發了自己對雍正的崇敬感,反思對他的誤解(其實就是怕死),試圖為他洗白(其實是雍正自己想要洗白)。

其實雍正算是清朝比較出色的皇帝,但此人比較冤,黑點不少。主要原因是爭皇位時樹敵不少,上台後又抓了不少貪官,損害了某些人的利益,偏偏這些人又是手上有筆杆子的,自然不會寫下什麼好話。

所以,在此後的歲月里,曾靜便在全國進行歌頌皇帝,歌頌政府的巡迴演講,以此消除百姓對皇帝的偏見。為什麼說這是一出鬧劇呢,且不說百姓會不會相信這個雍正自導自演的洗白劇,並且書中寫了不少皇家秘聞,倒是滿足了不少百姓看八卦的心理。

同時,乾隆處理質疑的手段比雍正乾淨利落許多,他深知有的事說多錯多,應該直接幹掉反對聲音的源頭,所以一上台就把曾靜殺了,禁了這部書。


問:乾隆為什麼要禁《大義迷覺錄》?

答:《大義迷覺錄》一書的頒行與雍正年間血腥大案「曾靜案」中的主角曾靜有關。

「曾靜案」是一場鬧劇,更是一場慘劇。

劇中人物全是丑角,包括曾靜、包括岳鍾琪、包括雍正。

縱觀全劇,有種脊樑發冷、胸口發悶,要窒息的感覺。

案情大致是這樣的:湖南永興無良文人曾靜熱衷功名,卻屢試不第,長年累月,積怨塞胸,產生出一種「我愛大清,大清卻不愛我」的被拋棄感,轉而因愛生恨,痛罵清廷是「夷狄」,說「夷狄侵陵中國,在聖人所必誅而不宥者,只有殺而己矣,砍而已矣」,在日記里寫下了許多「華夷之分」的語句。

注意,這個曾靜罵清朝罵得冠冕堂皇,其實全是在發泄私憤,跟農村搞迷信的女人通過打摺紙小人的方式來詛咒仇人,性質上是一樣的。

相對而言,出生比曾靜早了半個多世紀的浙江崇德縣(今浙江省桐鄉市崇福鎮)人呂留良卻是一個真的民族英雄。

此人學識淵博,深諳民族大義,以大明遺民自居,拒絕滿清的鴻博之徵,削髮為僧,著述了許多關於夷夏之防的文章。

正因如此,呂留良去世之後,仍然擁有海量粉絲。

曾靜作為呂留良的粉絲之一,於雍正五年(1728年)派學生張熙到呂留良家鄉搜訪一些偶像的遺著作以供自己供奉和拜讀。

話說,自雍正帝即位後,社會上到處在流傳著他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等豬狗不如的醜事,而雍正初年又出現了天災人禍,天下似乎籠罩在一股「天怒人怨」的氛圍之中。

張熙在浙江途中聽說手握三省重兵的川陝總督岳鍾琪是南宋名將岳飛的後裔,有起兵反清之心。

回到了湖南,張熙將這些見聞告訴了老師。

曾靜馬上不淡定了,內心有一千萬匹羊駝在奔騰。

他迫不及待地要做「當代張良」,連夜搗鼓出了一封策反信,讓張熙送交岳鍾琪,準備擁戴岳鍾琪為「劉邦」,策反岳鍾琪起兵反清。

岳鍾琪雖是漢人,卻對清廷俯首帖耳、忠心耿耿。他閱信後,穩住了張熙,套出了幕後的曾靜,飛奏雍正。

雍正火冒三丈,一面傳諭捉拿呂留良親族、門生,搜繳其書籍著作;一面派捉拿曾靜、諸「同謀」及各家親屬。

「當代張良」曾靜一下子就現出了其無恥原形,一把鼻涕一把淚,認錯、求饒,閉上眼睛說瞎話,胡亂瘋咬,牽連出了許多無辜人員,驚動了清政府的幾個部和好幾個省,致使案情忙碌了五六年才完結。

本來,雍正對社會上流傳的種種詆毀自己的言論是有所耳聞的,早積了一肚子悶氣,有許多話要吐,但又找不到吐泄的點,沒法對簿公堂。曾靜的出現,正好給他提供了向社會辯白的機會。

於是,他別出心裁地安排曾靜寫悔罪頌聖的《歸仁錄》,再下令官員編輯出四十八篇關於此案的《上諭》,二者合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對曾靜列舉出來的謀父、逼母、殺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的「十大罪狀」一一進行辯解。另外,又大加駁斥呂留良的夷夏之防,不厭其煩地宣揚清朝統治中國之合法性,倡導「華夷一家」。

雍正下令將該書刊印發行,頒發全國所有學校,讓教官督促士子認真觀覽曉悉,以期全民「洗腦」。

雍正懲治呂留良一門極為嚴酷,呂留良及其長子呂葆中遭開棺戮屍,呂的學生嚴鴻逵監斃獄中,戮屍梟首;呂另一子呂毅中和另一學生沈在寬斬首。除此之外,呂留良的私塾弟子,刊刻、販賣、私藏呂之書籍者,或斬首,或充軍,或杖責,呂、嚴、沈三族婦女幼丁給予功臣家為奴。

但雍正不殺曾靜、張熙,只讓人押解他們到江寧(今南京)、杭州、蘇州等地「現身說法」,充當「反面教材」,向民眾講述「宣揚聖德同天之大」、「本朝得統之正」,「以贖補當身萬死蒙赦之罪」。

做完這些,就宣布將這兩個醜類釋放了。

雍正還放話說「朕之子孫將來亦不得以其詆毀朕躬而追究誅戮」。

雍正是讀過些書的,知道《國語?周語上》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說法,所以,對於社會上的流言、傳言、謠言、誹謗,他決定不用填塞的方式,改用疏導的方法。

經過這麼一弄,雍正以為,「洪水」得以分流疏通,「水患」已經消失。

但是,雍正還是太天真了。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作:「黃泥跌落褲管,不是屎也是屎。」

再者說了,雍正本身就有許多問題,清朝得國又不正,強詞奪理,只會把事情越描越黑。

所謂「欲蓋彌彰」就是這個意思。

而且,皇宮裡的醜聞秘事,皇子間的爾虞我詐的互殘互害,又豈是可以開誠布公式地供民間放大討論的?

可笑的雍正,直是越弄巧,越成拙。

《大義覺迷錄》頒行的日子裡,民間對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十大罪狀」表現出了無窮盡的窺探欲,茶餘飯後反覆咀嚼,樂趣無窮。

也就是說,《大義覺迷錄》非但沒有起到「覺迷」的效果,反而成為了全民津津樂道的笑柄和話題,雍正和大清皇帝一家子都成人們嘴裡把玩的對象!

雍正壽命不永,沒來得及更改自己的錯誤,五十七歲就掛了。

乾隆登基後,凌遲處死曾靜和張熙、下詔禁毀《大義覺迷錄》,並非什麼難於理解的事。

問「乾隆為什麼要禁《大義迷覺錄》?」

答案就是:作為父親的雍正皇帝做了一件貽笑天下的大蠢事,兒子乾隆皇帝幫他擦屁股,以維護大清皇家的光輝形象。

補一句,現在有人笑話乾隆皇帝的做法其實是比父親雍正更蠢,因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乾隆皇帝的嚴防死堵並沒有完全禁毀《大義覺迷錄》,有孤本流出海外,收藏在日本人。

老實說,我不覺得乾隆的做法蠢,那可是沒辦法的辦法。

那麼問題來了——聰明如你,如果你是乾隆,你有什麼更好的處理方法呢?別跟我說什麼聽任自然、讓其自生自滅的話喔,要知道,皇家宮闈秘聞,那可是對民間具備無窮盡的吸引力的。


說起乾隆為何要禁絕《大義覺迷錄》,首先要從曾靜策動岳鍾琪反清一案說。

話說雍正六年時,湖南人曾靜派學生張熙前往成都、西安策反岳鍾琪,結果反而落入法網。經查,曾靜在策反書中捏造了雍正的「十大罪狀」,令雍正為之暴跳如雷。

事後,雍正卻出人意料地未殺曾靜與張熙,而是命人將此案的全部諭旨和審訊記錄,加上曾靜的認罪書《歸仁說》,彙編成書,名曰《大義覺迷錄》。

之後,該書發往全國各地,「每學宮各貯一冊」。雍正還說,各學宮「倘有未見此書,未聞朕旨者,經朕隨時查出,定將該省學政及該縣教官從重治罪」。

如此一來,《大義覺迷錄》風行天下,以至於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作為雍正的得意之作,《大義覺迷錄》刊印數量之多,在雍正年間據說是第一名。

不過,乾隆一上台,便立即推翻雍正對曾靜、張熙免予追究的遺命,並下令讓湖廣督撫「將曾靜、張熙即行鎖拿,遴選幹員解京候審,毋得疏縱曳漏。其嫡屬交地方嚴行看守候旨。」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十九日,乾隆又下令將「曾靜、張熙著照法司所擬,凌遲處死。」

更要緊的是,乾隆以最快的速度將雍正精心編撰並已刊行天下的《大義覺迷錄》宣布為禁書,要求立即停止刊刻和發行,凡是有這本書的,統統上繳收回後統一銷毀,若有私藏,依法嚴懲。

由此,《大義覺迷錄》便成為「老子編來兒子禁」的天下第一禁書,在雍正朝後難得一見,這也大大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滑稽的是,《大義覺迷錄》作為雍正朝的御制國書,它的發行量之大,讀書人中間可謂是人手一本,怎麼禁止得了?

乾隆之所以要火速將這本書禁掉,原因其實非常非常簡單:

這本書不但沒有出現雍正希望的效果,反而讓皇宮裡的醜聞秘事、皇子間的爾虞我詐等「國家重大機密」外泄。

要知道,老百姓對讚揚大清可沒什麼興趣,不過他們對雍正的「十大罪狀」,特別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這些秘聞津津樂道,茶餘飯後地說個沒完,這嚴重損害了雍正和大清的光輝形象。

如此一來,不但沒有起到「覺迷」的效果,反而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笑料,讓全國人看大清皇帝一家子的笑話,這還了得?

有鑒於此,乾隆登基之前就早已羞得滿面通紅了!由此也可知,曾靜、張熙及《大義覺迷錄》一書的最終命運是什麼了。


雍正是個性情中人,曾靜罵他,本來都是些誹謗之詞。他一看怒了。特么這不是往我臉上抹屎么?那我留讓你看看我平時的工作,我取得的成就。這事要是對小學生可能還管用。曾靜這種人從寫誹謗你東西的時候,就心生毒計了。於是立馬痛哭流涕,說你是聖君,老朽該死。立刻開始寫反悔書。雍正辯論辯論就越覺得自己有理,就開始寫《大義覺迷錄》。一條條地駁斥。書寫完了很滿意,就下令刊發各地。本來曾靜無名之輩,你是皇帝,代表公權力。雍正忘記了一句名言「不要和豬打架,那樣會把自己弄髒,而且豬會很開心。」

本來大家都不知道曾靜罵雍正什麼嗜酒,屠兄,篡位這些事情。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大家看著覺得非常有意思。而且大家的想法可不是雍正預期的。大家會這麼想,本來么曾靜一介草民哪能知道這麼多宮廷秘史呢?而你雍正皇帝竟然在那解釋。這事八成是真的吧,不然你作為皇帝你解釋什麼?這事就壞了。

等乾隆登基後,他很快就想明白這事了。特么這不是自己老爹沒事找事么?這下白紙黑字,在那,這叫黃連掉進褲襠里,不是屎也是屎啊。趕緊下令全面禁《大義覺迷錄》。但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這事就更扯淡了。大家又想這事鐵定是真的,不然你乾隆皇帝幹嘛要封禁呢?以至於後來《大義覺迷錄》被查禁了,總有人想方設法保存幾本。這到後來反而大家覺得是彌足珍貴的史料。

所以從這事來看,雍正的情商低的不是一點點。


從民族統治的角度來說,乾隆比雍正更圓滑,以皇帝的名義打嘴仗就類似於搞官方闢謠,只會讓人在闢謠里發現真相,所以乾脆完全消息封鎖更好。


這種皇室不傳之密,只有雍正這種耿直boy才會宣之於眾。乾隆這種要面子的人才不會讓皇室的秘聞成為天下人茶餘飯後的笑談,這種事公布出來本來就是對皇家的損害。如今好多雍正的傳聞都是根據這本《大義覺迷錄》來的。雍正本想靠這本書為自己辯白,不料它卻成了野史秘聞的源頭。要你是乾隆,你禁不緊?


乾隆禁絕父親雍正帝御制的《大義覺迷錄》,原因至少有五:

1、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力證自己得位合法,故多次記敘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當晚的情形。但他不知是做賊心虛,還是一時不慎,又或是太過氣急敗壞,結果記敘得前後矛盾,就連當時有誰在場都越說越糊塗。這麼大的事,作為當事人自己都說不明白,上下文之間也經不起推敲,必然越描越黑,這太容易惹人聯想了!所以在精明的乾隆看來,如果不及早禁絕此書,自己也會因此背上「得位不正」的罵名。所以乾隆即位,此書必禁!

2,《大義覺迷錄》中,雍正為了舉例證明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罪無可綰,處置他們完全合法合情合理,專門提到了一件事:即這三人的家人奴僕被流放時,沿途散播雍正帝「用參湯毒殺康熙帝」的說法,說「聖祖不豫,當今皇上進了一碗參湯,不知怎的聖祖就晏了駕……」雍正提這個謠言的本意是:他們如此敗壞朕的名譽,其心可誅!但其實這個謠言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倒是雍正為了自證清白,自己給抖摟出來。隨著《大義覺迷錄》欽命刊行,這些謠言都成了街知巷聞的超級八卦話題。皇帝為了闢謠而主動透露的獨家猛料,導致謠言的負面影響被無限放大,反而讓不少人信以為真。乾隆帝深察此弊,所以此書必禁!

3,為了反駁「華夷之辨」,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公開承認滿洲人為「夷狄」,並引用了唐代大儒韓愈的「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的理論,來論證愛新覺羅氏有資格入主中原。意思是:你說朕是夷狄,那朕就自認是夷狄好了!不過天下從來是有德者居之,大禹生於東夷,周文王生於西羌,雖是夷狄,但有德便是天子。大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有德,「列聖相繼」,也有資格君臨天下。雍正帝為了說明白這個道理,殷殷寄語、婆婆媽媽的勸誡口吻,甚至到了哄孩子一樣的地步(仔細讀來,倒也寫得十分可愛)。但以乾隆心高氣傲的性情,又怎能接受自己是「夷狄」!終乾隆一朝,但凡觸犯這個忌諱的,無不粉身碎骨。這兩父子從性格上說,老子喜歡擺事實講道理地忽悠,兒子則習慣把所有政治威脅消滅於萌芽狀態,所以此書必禁!

4,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中擺出一副平等對話、當庭辯論的低姿態,來誘降曾靜、張熙認罪。他急於向天下表明:朕審曾靜和張熙,決不是居高臨下、恃強凌弱、屈打成招,只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猛然深省、伏地認錯,進而自宣其罪,歌頌皇帝的聖德(雍正最後也確實達到了這個目的)。雍正帝還得意地稱這一手為「出奇料理」。但是,這種低姿態適用於一個民選總統造勢拉票,卻決不適合一個殺伐決斷、太阿在握的專制君主。雍正作出和臣民當庭對質的榜樣,若以後又有不怕死的跳出來挑戰皇權,後世皇帝難道也要按照這個「祖法」玩下去不成?!乾隆決不是笨蛋,又沒有雍正那麼多把柄,腰杆子硬,加之唯我獨尊的脾氣,東北老爺們兒尿性發作,當然不允許一個「肆其狂吠」的臣民把自己逼至如此地步。「唯以一人治天下」,所以此書必禁!曾靜、張熙必殺!凌遲處死!

5,作為第一流的獨裁者,乾隆知道消滅政治謠言的最佳方法,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釋,更不是向一幫愛看熱鬧又奴性十足的刁民去證明什麼合法性。而是舉起屠刀,從根本上剷除所有造謠者和謠言傳播媒介!板起臉孔、不做理論,燒一批書,殺一批人,自然萬方畏服、噤若寒蟬,謠言自然會陷入休眠狀態,直至被人們所遺忘。所以,此書也必禁!

不過可笑的是,乾隆雖把天下刊行的《大義覺迷錄》收繳焚毀殆盡,千算萬算都沒想到,紫禁城中還留著一本,清朝滅亡後迅速被公諸於世。

《大義覺迷錄》全文閱讀網址:

http://m.yuedu.163.com/reader/book/catalog.do?source_uuid=84bc4765bc7848858a7fb8319fc8adc7_4

《大義覺迷錄》目錄一覽:


說大義這本書,就要說雍正和雍正的繼位,目前看來,說雍正篡位的都是野史,真正研究歷史的都會認同雍正繼位的正統,康熙在安排雍正繼位之路是費盡心機的,可以說是步步扶持,天天保護。但這些措施都暗地裡進行的,暗到雍正自己都無法知曉,直到宣讀遺詔是才真相大白。同時覬覦大位的其他皇子甚至無法組織起像樣的反抗。但這樣的安排還是有問題的,康熙生前沒有明說由胤禛繼位,又把掌握兵權的大將軍王的頭銜給了遠在前線的皇十四子。這些舉動都給了雍正對手以口實。但這些都不是雍正些大義這本書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雍正自己不自信,他自己甚至不相信自己是康熙最好的選擇。他後半生做所有的事情(包括勤政,改革,殺年羹堯,殺隆科多,除八爺,寫書)就是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繼位的正統。大義這本書就是雍正其中一個最大的舉動。

但事務都有兩面性,本身皇家的紛爭只在不大的範圍流傳發酵,偏偏雍正要去寫書,讓天下所有子民都知曉,人的心態都一樣的,就像現在大家不看新聞聯播一樣。雍正的書起的作用是相反的。這應該就是乾隆把大義這本書索性禁掉的原因吧。


雍正6年,湖南一個邊遠山區的知識分子陰謀推翻清朝統治。這位知識分子名叫曾靜,50歲,秀才,住在湖南南部苗漢混居的山區,當地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曾靜本來是個老實本分的學問人,沒有什麼理想。有一年他忽然讀到了浙江省名儒呂留良的著作,其中提到的一些具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的文字深深地打動了他。於是,他自費來到浙江,拜會了呂留良家族。那時候呂某人已經離世,兩個兒子從事非法刻印出版及銷售呂某文集的工作,他們賣給曾靜一些書,就是這些書,成為了曾靜的啟蒙書籍。

曾秀才宏偉計劃是這樣的:他老人家一沒槍二沒人,追隨者只有一個二百五的學生,唯一的實現理想的途徑,就是找一個有權勢的人。他瞄準了川陝總督、封疆大吏岳鍾琪,選中他的原因,是聽說他「是岳飛的後代」,根據多年後流行的血統論,這忠良的後代必定也是忠良。

經過長達好幾天的籌劃,他指揮他的二百五學生攜帶一封謀反信上了路,在西安攔轎交給了岳鍾琪。在這封信里,他捕風捉影、牽強附會,把坊間流傳的許多段子加以總結、概括和拔高,將雍正描繪成了一個貪財好色又酗酒、殺父軾母又害兄弟的超級大爛人。

不出任何人的所料,二百五學生被抓,信被扣,曾靜和學生提到的各色人等全都以謀逆大罪被捕。雍正看完那封指責他是超級大爛人的信,噴了許多的鮮血,決心要為這起罕見的侵犯名譽權的事件討個說法。

於是,一場奇怪的案件審理出現了,它主要追究作案人的動機。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初審複審再審,終於揪出了造成曾靜產生這種不健康思想的根源,一舉破獲呂留良團伙傳播不良信息案,將已經散佈於民間的呂氏作品盡數收繳。

為了挽救失足老年曾靜,雍正採取了一系列用心良苦的措施。他令人帶曾靜參觀了許多重點工程,,還讓人給他做思想工作,並讓他不斷寫出心得體會。在一年多的改造後,曾靜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至此,這場有代表意義的大案走到了尾聲,而這並不算完。由於留言的傳布,許多無知百姓對雍正產生了誤解,消除這種誤解,有著很長的路要走。於是,雍正要求專家組根據案件偵破記錄、涉及的各將這一系列編成書,定名為《大義覺迷錄》,免費發放各地。

雍正認為,他終於得以昭雪,他的名譽得以捍衛。但是遺憾的是,由於民眾的不開化,由於書中披露了眾多皇室秘密,老百姓們都是拿它當作《清宮秘史》來聽的,並饒有趣味地做了很多發揮,將清宮秘史傳播的更為廣泛。

於是,在雍正死去,他的兒子乾隆繼位,繼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大義覺迷錄》為禁書,派人盡數查抄焚毀。


說一千道一萬,只怪科考制度太嚴格,讓曾靜這種自視甚高的蠢材擋在了官僚隊伍之外,逼得他只好另闢蹊徑,想入非非,玩秀才造反的把戲。仔細讀大義覺迷錄你就會知道,曾靜是多麼的愚蠢。岳鍾琪是不是岳飛之後,他自己都不知道,這神經病就拿這個當由頭,指望岳鍾琪起兵,這不是傻子嗎?中國百姓好不容易過了幾十年太平日子,就因為你想上位,別人就必須替你衝鋒陷陣?他的書里說,皇帝只該讓讀書人做,不能讓梟雄做,言外之意,這君位日後非己莫屬,說白了還是為富貴二字,腐儒當婊子立牌坊的醜態表露無餘。曾靜還鼓吹什麼華夷之分就是人與物之別,試想今日之中國要仍是將外國人等同於「物」,那可就是真是自外於人類文明的怪胎了。此類歪理邪說,真不知有什麼可取之處。反觀雍正的反駁言論卻反而比曾靜更像是位飽學之士。他說上古所謂炎黃華夏,不過就是今陝西、河南之地,山西為狄,湖北為蠻,山東為夷,時值今日仍可以視三地之人為夷嗎?舜為東夷之人,文王為西夷之人,曾何損於聖德?這種以文化論華夷的理念才真正與儒家的學說相符。另外,曾靜人品極差。被捕之後,若能硬到底也算是條好漢,但這廝卻直接匍匐在雍正腳下搖尾乞憐,一口一個彌天重犯,磕頭如搗蒜,把呂留良一家孫男娣女全部供出,自己卻到處現身說法,事迹宣講。其如此厚顏無恥,恰恰是乾隆痛下殺手的原因。至於收書,很簡單,吃瓜群眾自古及今,一直習慣於不求甚解,捕風捉影,喜歡以荒謬來自我發泄,所以對雍正苦口婆心的開導言語視而不見,只是關心那些宮廷鬥爭的傳聞,所以乾隆才會收書。即便是現在也是如此,吹冉閔的何曾有那耐心煩把晉書好好讀讀,不都是在那裡胡亂意淫嗎?一句兩腳羊的橋段,已經為人闢謠是南宋的事情被張冠李戴到羯胡身上,卻還有一堆傻瓜沒完沒了以訛傳訛。跟文盲講不得理,不如直接收了省事。敬告各位對大義覺迷錄感興趣的朋友,這書現在網上隨便下,自己讀一讀去,比瞎琢磨或人云亦云強多了。


推薦閱讀:

五分鐘看懂三幅《清明上河圖》
歷史驚人發現,統一台灣有時間表
歷史上的皇后都是丞相的女兒嗎?
兩個巨型塑像立起來,莫迪離「文化勝利」還有多少奇蹟?
浸沒在歷史風塵里的村莊

TAG:乾隆 | 雍正 | 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