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為什麼不稱帝?
來看看曹操自己的回答:
吳國奪荊州、殺關羽,與蜀交惡,孫權不得不向曹操示好,於是遣使上書,建議他「早正大位」,曹操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意思是說,孫權這小崽子是想把我放火爐上烤啊。
這是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態。他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前車之鑒,使他不敢登上這寶座罷了。
一方面,曹操不斷地在詩文中表露自己,如「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看似是對周公的褒揚,實際也是在自我標榜。又如「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對於西伯始終擺正自己臣子地位的讚美,其實也是在自我表揚。
另一方面,曹操卻又根本不把比自己小26歲的漢獻帝放在眼裡,動不動跑去發一通脾氣,嚇得漢獻帝向他懇求:「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意思是說,如果您老人家能輔佐我,我必然厚待您;如果不行,那就放我一馬吧。
儘管漢獻帝拱手要把這個皇帝位置讓給曹操,但他始終不稱帝,只為王,這是他誅黃巾起兵以來數十年的既定方針。後來人稱他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舉,莫過於不奪帝位,而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既撈取名聲,又得到政治實惠了。
如果曹操要當皇帝的話,從山東進軍洛陽時就可以把獻帝廢了而自立為帝。曹操一輩子不敢行此事,就因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漢末天下大亂,群雄蜂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他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
曹操如果廢帝自立,第一,諸侯會聯合起來反對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逐個消滅地方割據勢力,然而,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貼。這就是他所比喻的爐火,也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深謀遠略,一旦他登上帝位,這些人馬上會成為他的對立面。儘管他殺掉了這個階層的許多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等,但整個階層,他是不敢小視的。尤其手下的首席謀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連他稱王都持反對態度,他只好抑制稱帝慾望。
有不少政治家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理性,貪大樹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終於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落得悲慘的下場。所以,孫權拍曹操馬屁,要他即位承大統,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後一刻,這確實不容易的。
曹操出身卑微,志向遠大,生於亂世,憑過人的智慧計謀,脫穎而出,於196年起挾天子以令諸侯,憑掌握皇帝這張牌,政治上佔盡優勢,目標明確,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儘管他以丞相之位,實際上做皇帝之事,甚至享受著一些皇帝才能享受的禮儀,但他不能廢帝自立,儘管當時天下大亂,但儒家理念仍是價值標準,如篡位稱帝,必背天下罵名,且當時魏吳蜀三國鼎立,國家未統一,稱帝必成眾矢之的,遭天下英雄共討之,其實,219年孫權曾上書曹操,表示願俯首稱臣,奉操為帝,曹當即識破孫的伎倆,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曹操是實用主義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高明手段,他的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不問出身,唯才是舉,招攬了許多英才,他在形式上保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實際上實現著他的野心慾望。至少,在死前沒有稱帝的行動和表示,但他真的沒有稱帝的願望嗎?他曾說過: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可見他自己不稱帝,但有為兒子稱帝的想法和準備。周文王享很好的名聲,他兒子滅商建周朝。
歷史不能假設,但是也可以假設!
不能假設是因為曹老闆確實沒稱帝,從文獻到行為確實沒有…
可以假設是因為又有那麼點可能存在!
沒稱帝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就不舉了。
但是曹老闆可能存在稱帝的假設從兩個點可以看出來。
一、封魏王,建魏國。曹老闆如此聰明的政治人物必然不會不懂禪讓的套路,古人講究名正言順。曹老闆如果是司空,是丞相,是魏公都不行,只有封王才是漢代禪讓的大多數前提!而那個時候曹老闆已經具備了,不過沒多久就掛了…所以這個可能,也只是可能。
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自比周公…曹老闆想幹啥?劉備兒子一封一禪…他就幹了…劉邦感慨始皇帝儀仗威武他也幹了…
想想,曹老闆還是有點心思的,不過,都被天意吞噬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在這種情況下漢室可以說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因為各路諸侯都是漢臣,所以他們都打這漢室的名義來評價其他人,實則都是各自掌權。
而曹操在挾持天子之後,其實對曹操本身來說沒有什麼影響,有的話就是一些諸侯怕曹操而說曹操挾持天子,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但曹操的實力和地盤卻和漢室沒有半點關係。
但是就因為曹操做過漢臣,所以他不想讓天下人罵他,所以沒有稱帝,當然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曹操他不想稱帝,因為天下還沒有統一,曹操的偉大抱負還沒有實現,要是實現的話或許曹操會稱帝。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而沒有取而代之,不是不想,實不敢耳。
至禹傳位於啟之時,開啟了世襲的制度,後世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萬代基業,自然將自己描述為真龍天子,篡位自是天下第一大罪為天地所不容,而且歷經朝代變遷己成基本文化為大眾所接受和流傳。當然,這在封建時期也有其積極的一面,最起碼從一定時期來說維護了社會穩定,避免了戰亂的頻生,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所以到曹操時期,雖權勢功績均已具備,然終不敢稱帝而代之,一怕冒天下之大不韙,二怕為敵對勢力攻之提供口實,做為政治家其深知有多少諸候背後盯著他恨不得他立刻遭雷擊(??)。
所以老曹不是不想為之,實是不敢為之,不能為之也。
挾天子以令諸侯行的是名正言順,討伐有名,如果稱帝那誰都可以以清君側為由討伐曹操,曹操是實用主義者,他知道皇帝只是個名號虛名,所以留給他的兒子稱帝,他經常自比文王,後期又打破劉邦立的非劉氏不得稱王的規矩,已經說明了一切,文王是商朝大臣,但他一生未稱帝,但為大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中五招「斬首」之策!(附李金平賞析)
※黃金,非治世之能臣,卻是亂世之梟雄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66
※【歷史原型挖掘】《沙家浜》中的阿慶嫂原型考證
※伊朗革命風雲番外1:美國人坑慘巴列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