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品讀《道德經》?


說來慚愧,第一次聽說《道德經》這本書是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和他交流中國文化與西方最相似之處在哪裡。

他提到了中國的老子和美國的愛默生非常相似。愛默生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愛默生語)。

超驗主義者強調萬物本質上的統一,萬物皆受"超靈"制約,而人類靈魂與"超靈"一致。他認為老子的「道」非常接近愛默生的「超驗主義」。

至此,方開始同步拜讀英文版《道德經》(韋利譯)以及《道德經》(王弼註疏)。後來又讀了林語堂以及許淵沖兩位中國近現代翻譯大家翻譯的英文版的《道德經》。 同時能夠讀到中外不同時代學者學習翻譯老子的著作,不能不說是一件幸事。

林語堂先生以及韋利先生的譯本古樸典雅,在遣詞造句方面韋利與老子的原版最為接近。林語堂國學底子深厚,譯文與原文也是相得益彰。最難能可貴的翻譯是許淵沖用現代英語的辭彙詮釋兩千多年前的漢語,第一次將「道」翻譯成divine law,而不是其它所有譯文都是「dao 」或者「tao 」。

學習《道德經》應該抓綱攜領,不要糾纏個別深奧的詞語。另外,多看看各種流派的大家對《道德經》有什麼不同的解讀——是殊途同歸,還是南轅北轍。

另外,學習《道德經》不可能立竿見影。畢竟老子是兩千多年前的人。他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和我們有一樣的見解。無論你覺得他多麼神奇,高深莫測,老子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時代的局限性。

和孔子一樣,老子也是人。是人,他講的就是「人話」。是人話,現在的人就可以讀懂, 也應該讀懂,也未必那麼神秘。當我們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信仰越來越了解,老子離你就越來越近。


讀書最忌諱斷章取義,讀先哲經典更是如此。

下面我拋開《道德經》高深玄妙道理,僅憑世俗眼光看他老人家在聖人治世方面都說了什麼。

問題描述中所引老子那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三章。其大意是:

因此,聖人治理的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子,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使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無為原則去做,天下就大治了。

咋一看滿滿的負能量,愚民嘛。真的如此嗎?當然不是。請看老子在第十二章是怎麼說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上述幾種生活事項,可都是當時貴族階層才能享受得到的,普通百姓在春秋動亂的年代恐怕連吃飽肚子都難。老子在描述貴族奢華生活壞處後緊接著說: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是不是很耳熟,又提到了「是以聖人」,提到了「腹」。這句話的意思是,因此,聖人為吃飽肚子為目的,不為眼花繚亂的奢華生活。所以摒棄物慾誘惑過平淡生活。

當把這兩段都完整看完,你就真正了解了,其實老子真正主張的是不管聖人還是百姓,人人都不要被物慾所迷惑,都過一種簡樸平淡的生活。沒有一點愚民的意思。

那他這種過簡樸平淡生活對不對?我們知道,老子和孔子都處於動蕩不安的春秋時期,老子做為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更比無官無職的孔子了解周以前歷代密史和周王室式微的真正原因。孔子面對社會混亂主張克已復禮,倡導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大周禮制。反觀老子在《道德經》中沒有一句讚揚周禮的話,他老人家通篇在講大道的不爭、無私、包容、無為而無不為。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而人之道卻「損不足奉有餘」,在老子看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之道只所以出現損不足奉有餘現象,正是把大道廢棄的結果。正是人們不遵循大道,至使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合講孝慈,智慧出有大偽,國家昏亂有忠臣。多麼辛辣的說法,放棄了大道去講仁義,家庭糾分不斷才講孝慈,依靠智巧去欺詐騙人,國家昏亂了要求臣子忠心,這可能嗎?所以老子認為統治者要像天道一樣不爭,無私,包容,無為而無不為來治世,全心全意為民服務。讓老姓感覺統治者不存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這就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除了向人們揭示玄而又玄,妙而又玄萬物本源道之外,向世人所闡述的治世思想。當然還有其它諸如用兵等等方方面面的論述,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大樹參天——讀《道德經》有感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有一位大聖大智者,窮其畢生精力,給後人栽下了一棵參天大樹。這位智者,就是被我國三大教派之一的道教尊奉為教祖的老子。他的《道德經》有如一棵冠頂參天、四季長青的智慧之樹,蔭庇後人、惠及子孫。

我最早接觸老子,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中,對老子的印象,被教材中的「消極無為」四個字定格了許多年。儘管後來一直想更多地了解老子,卻沒有如願。前不久,終於有機會目睹了老子的尊顏,那巍巍靜立於《道德經》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的身影。如書中所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要想從字裡行間讀出老子的無言之教誨,僅用目光和聲音過上一兩遍,恐怕不是我輩所能為之的。好在我已把它筆錄下來,待今後用「心」、用「無言」去向這位默然屹立於文字背後的智者請教了。即便是只膚淺地讀了一兩遍,但我對老子的認識已決不是「消極無為」的貶義概括了。

如果說老子消極,我倒讀出了老子的「消極有為」。老子在道篇的末尾一章寫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王候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可見,《道德經》的宗旨是有為(又何尚不是老子的人生追求呢?),無為只是有為的手段而已。再如:「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夫唯不爭,故無尤。」這些言語,包含了一種謙為上、一謙四益的豁達向上的人生態度,硬要說消極,也只能算是一種以靜制動、以退為進、後發制人、用無為之心成其有為之實的策略而已。

嚴格地說,我沒有資格對遠離自己兩千多年的老子進行評判,因為我的智慧和學力所限。《道德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曠世奇書,我只能潛心拜讀。老子的智慧,通過《道德經》的文字已經深遠地影響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而且還將繼續深遠地影響著。寫完這段文字,我豁然大悟地覺得自己其實早已在很大程度上生活在老子的哲學氛圍里了,因為老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德觀念,同儒教和佛教一樣,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早已根植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之中了。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山人的生活感悟》探討人生,感悟生活,共話養生,閑聊文學,共同學習進步。


謝謝邀請!《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心態清凈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完全不要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完全的依道而行,才能無為而無不為)。佛陀教育講的是「明心見性」,完全排除「貪嗔痴慢疑」,完全不要「我執、我見、我智(心經中說的;「無智亦無德」指「識」的層面上的智和德)」,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識得那「一靈心光」。不識那一靈心光,處處便是障礙,看別人說儒是障礙,看別人說佛是障礙,聽別人說道是障礙,看別人說耶是障礙。聖人聖教,無不是叫人識得這個一靈心光,若不如是,則非聖人聖教。凡夫執著於法,執著於相,不識這六根門頭時時放光的為何物,處處在相眛性,縱然於四六時不眠不食而修,那也是盲修瞎練,不認得佛。即是釋迦佛現前,那也只能當作吃喝拉撒的凡夫。不識得那一靈心光,縱能說得十二部經,那也是魔說,那也是魔業。不識得這一靈心光,縱行一切善都是魔業。不識得這一靈心光,說正說邪都是妄上加妄。若見得這一靈心光「明心見性」;說《弟子規》是佛法,說《道德經》是佛法,說的《聖經》何嘗不是佛法。真如一本體,法法皆道同,凡夫看萬法如大海之浪花,在那裡執著哪一朵浪花是佛家,哪一朵浪花是儒家,這一朵浪花是道家,哪一朵浪花是耶教等等,卻不知「明心見性」得大智一個觀照,原來無量的浪花原是同一大海。佛教三藏十二部經處處指歸,說東說西,說長說短,處處都在直指「心源本寂」見得這個本寂,當下便得解脫,當下便得往生,當下即是凈土。見得這個本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皆佛性,山河大地遍是如來。見得這個本寂,萬法萬相豈是他人,三世諸佛無非自己。還要識么,還要見么?若還要見,若還要識,那還是被顛倒妄想所縛,還要不要懷揣著自家寶貝、四處尋覓?


品讀,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境界也許有點高了,我是不敢自稱到了「品」的地位。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喝酒或者喝過酒,但是能達到「品」酒的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喝」的檔次。(注鄙人一樣,也「喝」酒但多少有一點「品」的意識了)從喝酒的日常生活中和領悟《道德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認為學習《道德經》的第一階段,就是「學」。所謂的學就是先看看道德經的字面意思,了解他的歷史背景,至於背誦倒不必,因為即使會背也不一定理解他背後的寓意,看看其他人的解讀,不要拘於只看一個人的,要廣泛的涉獵,看的多了,慢慢的自己就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第一階段的學。

在「學」的基礎上如果你對《道德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恭喜你,你打怪晉級了,你已經快要接近「品」的階段了,只要你有濃厚的興趣,就會驅使你自己不斷的進步,再以喝酒為寓吧,你經常喝酒,喝的多了,有心人,就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對某一類酒或者某一種酒的喜好(呵呵,一會我自斟一杯吧)。回到《道德經》的學習上,你就會不斷的尋找和你的知識底蘊、人生閱歷、自我見解相符合的解讀,並逐漸的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認知,如果非要說的有點學問氣息,其實這個過程就是莊子說的「是非」。一旦你對《道德經》的「是非」觀建立,恭喜你,你又打怪升級了。

這時候我們就晉級到了「品」的階段了,(切記,這個時候不要「走火入魔」,就是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不去吸收別人的,這樣本身就違反道德經精神的,要認知到自己的不足,因為你如果完全正確了,你就得「道」了,那也太偉大了)。思想端正了那麼怎麼「品」呢?也許在某一時刻你會快速的把《道德經》從頭到尾看一遍,也許你會照著一句話反覆的對照、思考。也許你忽然對帛書來了興趣,也許你會忽然對某個人的解讀非常感興趣。也許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你為自己斟滿一杯自己喜歡的美酒慢慢的「品」著,忽然靈光閃現就悟「道」了呢。

至於更高的層次,達到又何其的難呀!但是品讀這個過程一定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記得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得很籠統,要回答明白,得費一番功夫。先簡答,沒耐心的話看完前五段就可以不繼續看了,以後遇到問題再來尋找。但願我的此文能給你以指導。

首先要選一部好本子。

當前圖書市場紛繁蕪雜,解讀《道德經》的書太多,真不好選擇。所有的本子都說自己的好,有的是滿滿的自信,有的雖不自信但還要自誇自吹。應該明確,解讀只有一個是正確的,不存在既可以這樣又可以那樣的解釋。選擇好本子才能解決「先入為主」不被錯誤觀點控制的問題。

其次,要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要明確老子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道德經》是正常人用正常的思維方式寫的人能讀懂的文章,這篇文章是要讓人看的。這篇文章觀點明確,道理清楚,導人向善走正道,不會自相矛盾,不會是讓人看不懂的天書,更不會胡說。明確了這些,你就會有免疫力了。

這兩條是簡單回答,適宜於閱讀所有國學經典。不想深入探討,就可以不再往下看了。

下面是針對要深入探討的人的提示。

《道德經》研究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

一、玄學化或宗教化《道德經》

《道德經》第一章就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樣一句話,其中的「玄」字似乎揭示了道的深奧,難懂的特點,也因此使《道德經》被稱為「玄學」。莊子以後,老子逐漸成為道家的鼻祖,成了道教創始人,這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其實偽道家後學多曲解老子,利用老子宣傳他的消極思想,在研究中我感覺到,後來的道教與老子原始的思想相去甚遠。

應該明確的是,老子寫的五千言是要給人看的,他最希望看到這五千言的人,應該是天子、諸候及其有決策影響的士大夫。

老子之時,中國還沒有宗教,所謂的道教,是後世出現的。「道教的鼻祖」是後世加給老子的。信徒們用莊子的思想解讀老子的學說,並不斷從理論上神化老子,道教才逐步完成了自己的體系。至於「太上老君」的一類的神號封敕,出現得還要更晚一些。

宗教的「道」與《道德經》的「道」最大區別不在「神化」上,而在「為而爭」與「為而不爭」上,突出的表現是,最初的道教強烈地排斥「聖人」,排斥「儒學」,主動向所謂異端進攻,違背了老子順其自然「為而不爭」的初衷。 河上公版本在解讀《道德經》上,已經帶有了一些宗教的色彩,特別是後世整理者用極端的思想改編它,讓《道德經》排斥聖賢、排斥學問,排斥仁義、排斥禮儀。

玄學化、宗教化解讀《道德經》的最大弊端,就是把「甚易知,甚易行」的自然化的老子思想變成了「不易知,不易行」的玄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致虛極,守靜篤」變成了避世,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修鍊。

對《道德經》不能用宗教來解釋它,不能把它搞成「玄」學。其實通篇《道德經》並非高深難測,而是「甚易知,甚易行」,因為「言有宗,事有君」(第七十章)。《道德經》問世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參與了對它的解讀,惡意的篡改,錯誤的理解和解釋點評,把一些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才使它難懂。如果研究者首先自己弄明白了才去著書立說,準確通俗地解讀和闡釋它,就會讓它清晰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清楚,自然會用一些貌似有哲理,實際是雲山霧罩的語言蒙讀者,甚至用違背老子思想的觀點誤導讀者,這是《道德經》研究乃至先秦諸子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道德經》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了,要理解其文字意義需要訓詁考辨,這是一定的;老子有思想、有學識,《道德經》含義深邃,這也是肯定的。應該清醒的認識,老子是人而不是神,《道德經》是闡發老子思想的文字而不是讓人看不懂的「天書」。《道德經》是「玄學」,但仍可通俗解讀,如果名之為「解讀」,卻越解越深奧,越說越「玄」,這樣的解讀就不是「解讀」了。如果解讀《道德經》,讓人看了不知道老子究竟說的是什麼,這個解讀還有什麼意義!

二、熱衷於曲解式繁瑣考證,忽視邏輯的理性思考,讓前人錯誤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歷來一直存在有研究者把簡單問題複雜化,這也是其他古代文獻研究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比如把「生生之厚」(第五十章)與「求生之厚」(第七十五章)混為一談並進行繁瑣考證,比如把「敝則新」(第二十二章)與「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搞到一起,非讓它們表達一個意思。特別有研究者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斷句為「信不足,焉有不信」,又將「焉」釋為「於是」,多角度違背古漢語語法。在帛書本《道德經》問世後,本來可以對王弼等本的第十八章撥亂反正,但直到郭店楚竹書問世,研究者們也對「案(安)」字視而不見,將本來荒謬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奉為辯證思想。

其實研究古籍,在訓詁過程中,更要注意邏輯思維,避免出現後人人為的讓古人胡說。 我在研究中發現有不少人因循前人錯誤的觀點,這個情況在許多章節存在,最典型的就是對第十八章的解讀。如果不跳出前人各種說法的窠臼,對老子的個別解讀就可能永遠停留在錯誤上,或者在錯誤中徘徊。 這種錯誤的解讀謬種流傳,乃至翻譯成外文傳播出去,很丟人。

三、實用主義歪解《道德經》

有的人出於商業目的,以編造的故事來解讀《道德經》,試圖讓《道德經》與「日用」生活貫通,而實際上是曲解《道德經》,甚至與老子的思想背道而馳。有學者多從距離本義很遠的角度生髮出許多感慨議論,訓詁不足,主觀臆斷的成分居多。 我們知道,寫議論文的舉例論證,要用事實說話,就是所舉的例子必須真實,經得起推敲,文學作品中的事不能作為事實論據,因為它是杜撰的,杜撰的事例是沒有說服力的。用杜撰故事套解《道德經》不足信,不可取。

四、將老子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對立起來

所謂「儒」「道」,是老子、孔子以後的人依據他們的思想特點和學說要點概括出來的一個概念化的名稱。老子、孔子他們本身並沒有為自己的思想學說命名,他們的思想學說有差別,也有交融。最大差別在入世的態度上的 「積極有為」與「主觀的無為」。儒者也提倡「無為」,但是那是在積極的「有為」基礎上的大治後的「無為」;道家的反對「有為」,但他追求的那個境界又恰恰是以「有為」為前提的,是「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將「儒」「道」對立是道家後學所為,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些人違背了老子最根本的思想,應該稱他們為偽道家。老子之時,「儒」學還沒有形成勢力,「仁義禮智信」的學說還沒有定型,可以說老子並不反對這些,這在《道德經》中是有所體現的。

先說「信」,《道德經》數推崇信,提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十七章)(第二十三章),承認「道」「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儘管有「不信者吾亦信之」(第四十九章)的話,但並不能說老子反對「信」。

再說「智」,老子反對以智治國,《道德經》中也出現了「絕學無憂」「絕知(智)棄辯」(第十九章),但老子還說「知人者知(智)」(第三十三章),「知(智)者不言」(第五十六章),「知(智)者不博」(第八十一章)。實際上老子反對對人用智,出張「使夫知(智)者不敢為」(第三章),不反對自己的「明智」。

再說「禮」,《史記》稱孔子師老子,孔子向老子學習的內容恰恰是「禮」。在談到使用戰爭手段這個問題時,《道德經》列舉了「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戰勝以喪禮處之」的事實,以「禮」的表現來否定戰爭。「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第三十八章),這類語言明顯是偽道家們「添加」的。

同樣,「絕聖」「絕仁棄義」(王弼本第十九章)也是道家後學強加給老子的。 《道德經》中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多有吻合,不可否定。當然,既不應刻意以道家的思想排斥孔子,排斥儒家思想,也不應強拉硬拽把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綁在一起搞「拉郎配」。老子與孔子的思想不應該截然對立,也絕不是如出一轍。

五、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一邊倒傾向

當代學術研究有這樣一種趨勢,凡是課題實驗之類,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研究前人學術著作的幾乎一邊倒的全盤肯定,似乎被研究者的思想觀點無可挑剔。正面研究老子的人,簡直把老子看成是正確思想的化身,肯定老子的無為思想,甚至否定漢武唐宗的開拓疆土,甚至用《道德經》的思想否定「清官」,胡說「 有人查證,清官可惡,甚於貪官」。否定老子思想的人,不去深入的研究,把老子的思想說得一無是處。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恰恰沒有秉持「守中」(第六章)的原則。

六、句讀不規範

標點符號的使用現在已經有了國家標準。為古文加句讀是一項綜合工作。在為古籍加標點時,有的研究者隨意性大,有的研究者本身思維就不夠清晰。有人在該加標點處不加標點,在不該停頓處加了標點;有人以為只有分號有表示並列的作用,便頻頻使用分號,一句一「分」,讓分號剝奪了逗號的權力;有人忽略了語言的邏輯層次和語氣的自然停頓,甚至在同一組中出現不同的標點,舉例如下:

錯誤的句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正確的句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

錯誤的句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正確的句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

錯誤的句讀:

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皆謂我:「自然。」

正確的句讀:

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正確的句讀: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

錯誤的句讀: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正確的句讀: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

錯誤的句讀: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正確的句讀: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錯誤的句讀: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正確的句讀: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六十七章)

比較典型的是第三十四章關於「可名於小」與「可名於大」的標點,混淆了原本清晰的邏輯關係: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正確的句讀應該是: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標點符號是會說話的,它們的重要意義不只是簡單的提頓,它還表現語言之間的各種邏輯關係。在為古籍句讀中,還可以讓「破折號」發揮作用。

七、顧左右而言他

做學問是腳踏實地的行為,不是夸夸其談。有的研究者出了厚厚一本書,實際圍繞《道德經》的內容是少之又少,空談了許多不著邊際的話;有的人憑空製造出新奇特的釋義,嘩眾取寵以吸人眼球;有的人對《道德經》根本就沒有理解,卻大講特講《道德經》——對這些人來說,《道德經》只不過是他們著書演講的招牌,他們講的要義與《道德經》的思想甚至背道而馳,這實際是掛羊頭賣狗肉的行徑,這是弄虛作假的浮躁文化現象。

以上列舉的種種表現,都不是以正常的且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思想方法理解、解釋《道德經》。不正常的思維、超出常理的解釋必然產生歪理邪說。

《道德經》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其實《道德經》是寫給「士」的,寫給執政者的。我希望我們的讀書人,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各階層領導都讀讀它。

《道德經》是二千五百年前出爐的,我們今天學習它還不能說是重溫它,因為不同人的「回鍋」,味道是有差異的,只能說是品味它。我們要善於從《道德經》中汲取精華,來指導實踐。

從《道德經》中,我們可以學會辯證看問題,把握好老子的「無為」思想並非什麼都不做,等著上天的賜予,等著命運的安排,而是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不濫為,不妄為。

老子的「無為」思想實際還是要有所為的,即「無為而無不為」,通俗些說就是「不做又什麼都做」。要把握無為與有為的辯證法,有所為有所不為。本職所在的該為的必須為,不該為的一定不為。為政要腳踏實地,不要搞政績工程,不整事,不弄景。為的太多,轟轟烈烈,出問題必然就多,順應事物之性的無為少為,是明智的。保持穩定是最大的政績,這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也是科學發展的思想。

我們可以經常用《道德經》的思想警示自己,不自我表現,不自以為是,不自我標榜,不自高自大,因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自貴者為人所輕。

我們應該把握「守中」的原則,避免「多言數窮」;避免「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一類的左傾或右傾。我們要堅持「見(現)小」「守柔」的原則,不示強,不逞強,做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不要追求圓滿,因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也不要狂妄自滿,因為「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我們要堅守靜重,借鑒不爭、不鬥、善居下處弱、後其身、外其身的思想,置身於紛爭之外,不為榮觀所動,不為利益所擾。

要善於做小事,不把小事做大,易事搞難。要謹慎做事,慎始慎終。

治國理政不要跟人民動心眼,要取信於民。要防患於未然,避免邪惡的東西泛濫而擾亂人民的思想。

要遵循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讓貧困的人也能活下去;要減少食稅階層,避免「其上食稅之多」。

國際交往中避免爭強好勝。要慎用戰爭,「不得已而用之」 要「恬淡為上」,「善有果而已」,「勝而不美」,要警惕樂殺人者。

《道德經》可以給我們啟發的思想還有許多,當我們真的讀懂了,會有更多的領悟。


道德經如何品讀?這是有高深修養,知識豐富和遠大理想的人才能真正品出味道的巨著!我們凡夫俗子能通過道德經汲取點滴的營養為我所用已經不得了了。對於常人來說,巜道德經》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社會人生悶歷是比較難董的,更別說品了。巜道德經》是大智慧,我們做為普通人更就應該品了,那麼這個品就和喝酒一樣,既然不勝酒力,那就一點一點的品,日積月累總有品出甘甜味道的!

從小處著手。知識儲備不夠想全吞不可能也不現實!一句話,一個觀點去品,如果一周能品嘗出一句話的酸甜苦辣,慢慢變成自己的東西,那麼不出幾年,你就是箇中高手了!「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麼?過去、現在、我是怎樣認識的,那麼為什麼非常道。一周弄董不易,當品的八九不離十時,自然香滿全身,趣味無窮!

上下,前後、背景對照。品讀也好,學習也好一定要有背景,前後系統理解,不能全按字面、單獨理解。否則會不知就裡,斷章取義、歪曲原意,這種現象歷史上教訓深刻!

經典!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同一個人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理解,但他永遠有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營養!我們應該一生品讀。


結合我自己的經驗說一下如何來學習道德經。我曾經一遍又一遍的讀道德經,一遍又一遍的看別人的註解,但是還是只能懂點皮毛,也就是門外漢,為什麼?後來懂了點以後才明白,境界不夠或者層次不夠是讀不懂老子的,也就是說要讀懂聖人只有把自己的境界修鍊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懂,也就是說看書都是有門檻的。

後來伴隨著我學習佛經,領悟的道理越來越多,感覺到能夠理解點道德經了,一直到後來看佛經又看雪漠老師用現在的文字解釋的佛經的道理才能大概看懂道德經,老子給尹喜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教給尹喜如何修道用的,我們表面上看講的都是哲理,實質裡邊講的都是修道的心要以及得道後如何救世,包括政治,軍事,學習,做事無所不包。

結合以上的過程,就是道德經是老子得道以後寫的心得體會,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完全理解的,如果你能完全理解了,那一定是得道了,和老子一個境界了,我們能做的也就是不停的修行,把自己心中的私慾修掉,然後境界提高後,從道德經里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儘可能自己過的幸福一點,這也是我們不停學習道德經的目的了。


老子《道德經》是道德教育的偉大巨著。和孔孟《四書》《五經》為中華傳統教育的主要經典,是中華智慧的寶庫,儒釋道的道德精神使中華人民傲居東方,真正的東方的太陽,暖溫著全人類,是全人類的正能量,永放光芒。順自然,尊大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觀而行之,無往而不勝。只能簡述,望大德們指教,敬跪拜呈


推薦閱讀:

出上聯:中雪大雪暴雪報,三日鼎盛准報到;請下聯?
中國古代的皇帝與功臣之間該如何相處才是最好的方式?
恭賀,請賜聯?
上聯:火燒眉毛急燎腚,下聯怎麼對?

TAG:國學 | 文化 | 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