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講,報復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
報復的心理是一種強烈而又緊張的情緒狀態,更是希望會通過某種行為手段來摧毀對方而釋放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就像莎士比亞曾經寫到的:用刀刺,不會出血嗎?瘙癢,不會笑出來嗎?毒害我們,不會死嗎?欺侮了我們,不會復仇嗎?是的,人們一般都是為了應對他人的攻擊或是他人對自己的不利行為,從而產生報復心理和復仇行為。
但我們有時候也應該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報復何嘗又不是一種極端的自我毀滅行為。甘地似乎很明白這一點:以眼還眼,那麼全世界都將變瞎子。想一想,在下面這些時刻,我們的復仇對自己有什麼正面的結果產生嗎?甚至,是毫無任何結果,只是加害他人。失戀了,摔碎自己的手機;被別人拒絕一次晉陞機會,而不惜一切毀掉他人的前途。這些情況下,復仇只是憤怒,傷害,和權力。
有些時候,復仇只是短暫釋放自己的負能量,而最終卻讓自己感受更為糟糕。如果我們在行為層面放下了復仇,那麼我們心理會自動地開啟和行為協調的模式,就會開始在認知層面進行調整:這件事情也許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如果我們最終化憤怒為復仇,那麼這一行動只會證明,這件事情讓自己非常不爽。復仇過後,我們會不斷地沉浸在引發憤怒的事件中,不斷地反芻,使得自己的情緒更為糟糕。
記住,復仇的想法和衝動是正常的,我們要學會更多地包容、允許自己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但是在行為上,我們卻又要反向行動,因為釋放憤怒,進行復仇,只會讓自己深陷痛苦中,並帶來更多的問題。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弄清何為報復心理。
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在利益上產生一定量的損害或增益,會讓後者期待前者也產生不低於該量的利益的損害或讓前者也產生滿意的利益上的增益,人的這種反應,稱為報復心理。其實每個人都會產生報復心理,在本質上它是一種應對、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禦保護機制,但是不同的人的區別就在於有些人可以將這種報復心理有效的轉化而不外顯,而有些人則無法控制自己,最終轉變成實際的行動或言語。
而當談到報復心理的生理表現,威斯康星州大學神經學專家埃迪·瓊斯在運用腦電波技術對人的大腦進行觀察後發現,當人遭到攻擊時,他的左前額部分會出現劇烈的波動;而當人企圖滿足心中的慾望時,他的腦電波也會出現較大的波動。埃迪·瓊斯教授認為這反映出人們在受到不公正待遇後,更想表達的是回擊和報復,而不僅僅是憤怒。
具體到心理學成因,可能存在如下幾種情況:第一是這個人本身有一定的人格障礙,從而產生反社會動機。人格障礙是一種人格在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以致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的心理行為表現。比如,認知方式偏激,心胸狹窄,妒忌心強,容易衝動,情感冷酷等。這些人格缺陷在特定情境或者特殊刺激下,就會引發極端行為,去報復他人和社會。
第二是一個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時容易引發攻擊性情感。尤其是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或挫折時,通常會對使自己不快的人表現出攻擊性。
第三是一個人遭遇不公從而產生報復性衝動。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一些人由於面臨貧富差距被拉大的現狀,增加了部分底層民眾的不平衡感,再加之遇到的一些不公正待遇,這種長時間的壓抑可能導致一個人因為一個小事就產生因「個人仇恨」而去「報復社會」。
第四是絕望情緒容易導致極端性行為。
答者:暖心理的獨泊伊河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報復心理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在利益上產生一定量的損害或增益,那這個人會期待另一個人也對自己產生不低於該量的損害或增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投桃報李」或者「以牙還牙」,是一種利益交換。報復心理的本質是交換。商店裡顧客付錢換取商品,這是一種利益交換,這種利益交換主導了商業,而主導利益交換的則是報復心理。我們都知道如果顧客付錢,得不到相應的利益商品,顧客的報復心裡就會要求商家返還金錢;如果商店付出了利益商品而顧客不付出金錢利益,商家的報復心理就會要求顧客付錢,甚至還會產生過激的報復行為。
每個人都會產生報復心理,報復心理是一種本能的應對、反抗外部不利因素的自我防禦保護機制。通常來講我們會把報復心理簡單理解為「報復」,而忽略了報復心理的另一面「感恩」。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報復心理的一面是狹義的「報復」,它的另一面是「感恩」。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對另外一個人產生損害,那另外一個人就會對這個人要求賠償或想要做出同樣的損害,這個就是「報復」,報復心會轉化為報復行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對另外一個人產生了增益,另外一個人會想要做出同樣令人滿意的增益行為,這種反應就是「感恩」,同樣的感恩心會轉化為感恩行為。
父母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太多,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食物、照顧、教育、關愛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父母提供的。無論何種文化都教導孩子要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這種感恩之心也是在報復心理這個平台上運行的。
我是鍾潔琳,二級心理諮詢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心理諮詢師。
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回復:「微課堂」,送華大心理精品微課啦!《走出兩性關係中的孤獨 》《直面內心的恐懼 》《如何支持孩子的情緒處理 》《抑鬱那點事兒 》
報復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不僅傷害報復對象,也傷害自己。另一方面,報復心理也是一種心理防禦,是本能產生應對外界不良情況的自我防禦機制。因此也算是保護自己的非正常形式。
那我們需要適時的靜下心來感受,當我們感受到對方痛苦不堪的時候,我們的內心非常愉快,那就是算報復心理。
報復心理怎樣產生的?1、從性格上分析:好猜疑的人,容易產生報復心理。當與人發生矛盾時,容易猜疑歸罪於他人;敏感的人,當與人發生矛盾時,容易走死角。除了歸罪他人,也從不認為自己有錯,認為對方罪有應得。
2、家庭環境上分析:父母教育模式是指責型,權威性,一言堂。孩子容易受挫而得不到心理安慰,長大更容易選擇報復心理。父母本身待人也是錙銖必較,報復心理。孩子也容易學習模仿。
3、生活事件導致心理壓力大,當承受巨大的生活挫折,比如蒙冤、屈辱等,心中負面情緒無法釋放出來,一直壓抑。一旦遇上好機會會將不良情緒都爆發出來進行報復。
4、後天習得,進入現實生活,充滿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是報復,也容易習得,將報復行為打擊到比自己更弱的人身上。以此達到心理平衡。
5、消極觀念,著名心理學家Alice的ABC理論,A指事件本身,B指思維方式(可能積極思維可能消極思維),C指事件不同思維方式導致的結果。因為消極觀念導致不正向的思維導向,也可能產生報復心理。
當我們有了報復心理,又不知如何排解時,請做以下努力:1、正視報復心理,我們產生報復心理是正常的。在那樣的情況下,那樣的環境中,受到那樣的對待,我想報復的想法是正常的。
2、除了報復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還能選擇淡化、轉移、忽視。
3、當除了報復以外的行為並不足以讓自己怒火平息,你可以選擇你想做的。只是那樣做之後的後果,是除了看到對方更痛苦之外,你也做了跟對方一樣的事,就是使人痛苦。那如果這樣的話,你是否與對方一樣了呢?你們都是同樣的人。選擇報復而讓對方痛苦。你是否是這樣的人?你想選擇做怎樣的人?來不斷追問自己,修正自己。
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選擇做一個讓自己看不起的人,不如選擇做一個讓自己安心自得的人。報復心理只能讓自己掉入萬劫不復的心理扭曲的深淵。報復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忘掉對方。
你會怎麼做呢?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註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報復心理是在社會交往中欲以攻擊方式對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不愉快的人發泄怨恨、不滿的一種情緒。在中小學生中 ,這種情緒潛藏著極大的危險性。
報復心理的種種表現形式以牙還牙式的報復。
在日常活動中 ,筆者發現低年級學生在身體接觸方面的報復傾向嚴重 ,只要別人碰了他一下 ,不管你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他都會馬上打那個人一下。
惡作劇式的報復。
如用扔、拍、丟棄別人的物品來實施報復 ;用對方害怕的東西嚇唬他 ,如把癩蛤蟆等放入對方的課桌。
間接式的報復。
有些學生知道自己鬥不過對方 ,就把自己的委屈告訴老師 ,通過讓老師批評對方來平衡自己的心理 ,也含有報復的成分 ;有的孩子則告訴父母、親戚 ,讓他們替自己出氣 ;有的孩子甚至叫幾個「哥們兒」教訓對方。
失去理智的報復。
有個中學女生與男生發生衝突 ,男生給了她一巴掌。一氣之下 ,她沖回家拿起菜刀 ,回到學校砍了那個男生兩刀。
報復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與家庭的撫養方式的有關。
有的父母對子女過於嚴厲和粗暴 ,孩子就會在心裡積壓下報復情緒 ,即使成年後 ,只要稍稍受到不公正待遇 ,就會產生不可遏制的憤恨並實施報復。
與學生的壓力太大有關。
如今的學生壓力非常大 ,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 ,即便沒人動他 ,他也隨時會爆發 ,如果有人恰好惹了他一下 ,他當然是一觸即發 ,馬上報復。
與我們的管理方式有關。
目前 ,我們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使學生的注意力過於集中在某些細小的事情上 ,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斤斤計較的人 ,誰要是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他必然記仇 ,並想方設法地報復。
與學生的個性有關。
有些學生過於以自我為中心 ,當有人與自己的行為相衝突時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對方有意跟自己過不去 ,於是立即想出報復的方法。在報復的同時 ,他照樣認為自己這樣做非常正確 ,對方是「罪有應得」。
與影視、文化有關。
學生的許多報復行為是從社會環境中習得的 ,其中電影、電視對孩子的影響之大常出乎人們的估計 ,與之相似的報刊也很泛濫 ,使學生深受其害。
最後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由憤而奮吧,正因為你不NB才被欺負,超越欺負你的人吧,超越也是一種很好的「復仇」。
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男主角小時候腿不好,就是跑,跑了一輩子,超越了無數的人。
其實報復心理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內心的不平衡的情緒難以消磨而產生的,如同你希望自己的快樂得到分享一樣,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痛苦能夠得到理解和同情,尤其是感同身受。此時很多情緒過激的人便把這種能夠帶來心理平衡的感覺用報復他人來實現。我自己經歷的痛苦也要你來經歷讓你知道我是什麼感覺,其實就是在尋找一種感同身受的效果,這樣能讓自己感覺到內心平衡。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精神分裂症病人進行心理治療
※去男朋友的城市工作,感情卻漸漸變味,該怎麼辦?
※一人與你面對面,頭稍微低下,然後眼睛看你,皺紋皺起,有時會一隻眼睛掙得比另一隻大。這是什麼心理的反饋?嘲笑嗎?
※自殺率極高的心理疾病有哪些?
※父親去世,母親懶得理任何人,是抑鬱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