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指鹿為馬的是誰?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指鹿為馬的說法最早被提及是在我國一本記錄古代歷史時期帝王的事迹的書《史記》當中的《秦始皇本紀》一章當中。

故事講述了秦朝當時的政治腐敗,朝綱混亂,身為朝廷大員的宦官趙高意圖推翻當時秦朝的統治者,自己掌管秦朝的江山,但是趙高顧慮當時朝廷當中的官員們不能夠都支持自己篡位奪權。

於是,有一天上朝的時候,趙高就弄來了一頭鹿,以馬的名稱當朝獻給皇帝。皇帝見到明明是鹿就提出質疑,趙高就堅持說自己獻上的是馬。

於是請其他的官員大臣們對獻上的鹿進行分辨,凡是堅持說看到的是鹿的大臣,趙高就記住這是反對自己的勢力,凡是說看到的是馬的官員,趙高就記住這是支持自己的勢力。

由於說是鹿和說是馬的官員各佔一半,皇帝也給弄糊塗了,甚至懷疑自己的判斷,於是只能相信趙高的說法。

後來人們就用指鹿為馬這個詞語來形容,混淆視聽,黑白不分的做法。


「指鹿為馬」一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大宦官趙高試圖掌控秦朝政局,打擊異己,為了確認朝中大臣是否承順自己的意願,他向秦二世進獻一頭鹿,而稱其為馬,二世並不認同,而詢問朝臣,秦朝百官懾於趙高的淫威,紛紛稱其為馬,而直言稱鹿者,均被趙高認為異己,遭到殺害,經此一事,趙高消滅了朝中的異己力量,完全掌握了葬秦朝政權。「指鹿為馬」的典故流傳至今,用來形容混淆是非、顛倒黑白的行為。

故事的主人公趙高,本為秦國宗室苗裔,入秦宮為宦官,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也就是掌管秦王兵符、玉璽等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於沙丘,趙高發動政變,隱瞞秦始皇死訊,威脅利誘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死秦始皇長子公子扶蘇,同時設計將率領30萬大軍出的大將軍蒙恬害死。蒙恬顧忌家族世代為秦朝忠臣,不願舉兵造反辱沒先人忠義之名,無奈之下自殺。趙高做完這一切以後,另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皇帝,是為秦二世,趙高自任郎中令。直到從沙丘宮返回秦都咸陽後,才宣布秦始皇死訊並為其舉辦喪事。從此趙高在朝中利用與秦二世的關係,掌握了一切大權,並逐步控制秦二世本人,蒙蔽視聽。

秦二世二年,他已牢牢掌控了秦二世,將其變為傀儡,為了進一步掌控朝權,又設計將朝中唯一能與之抗衡的丞相李斯逮捕,在經過一系列的磨摧殘後將其於東市腰斬,並滅其三族。次年,趙高接替李斯擔丞相,從此進一步掌控了朝廷,氣焰更加囂張。與此同時秦末農民起義在不斷發展,秦將章邯在取得最初的勝利,打敗陳涉、吳廣起義軍之後,在巨鹿之戰中兵敗,主力部隊被楚軍擊敗,其本人投靠項羽。在秦國政局急轉直下時,趙高仍在咸陽不斷擴張權勢。「指鹿為馬」即發生在此年九月,經此一事,秦二世自認為精神錯亂,出現幻覺,於是困守皇宮,足不出戶,閉絕視聽,過上類似隱居的生活,趙高此時權勢達到了頂峰。秦二世後來逐漸意識到趙高掌控朝廷,對自己不利,於是暗中醞釀誅殺趙高,然而這一計劃很快被趙高獲悉,並將計就計偽造了一場叛亂,逼迫秦二世自殺,將公子子嬰立為皇帝。由於此時全國境內起義鼎沸,秦國軍隊主力已被消滅這種形勢迫使子嬰放棄皇帝稱號,改稱秦王,希望通過這一讓步與起義軍講和,放棄關東六國領土,保有關中,從而維繫他在秦國的統治。

秦王子嬰即位後,趙高加快了謀國篡權的步伐,子嬰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不久他設計將趙高誘入宮中,親手將其刺死,並誅殺其三族。至此,這個在秦始皇后期即炙手可熱的人物,在秦國瀕臨覆滅之時結束了他的一生。「指鹿為馬」作為趙高專權環節中的一個傳說,不管其是否真實存在,都印證了趙高在朝不斷擴大自身權勢的作為。這一典故,在歷史上還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指皇帝的昏聵無能,一指權臣的專橫跋扈。


指鹿為馬是人是趙高,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趙高做這個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朝廷裡面還有多少人敢反抗他,這件事兒後趙高找各種理由把不服自己的大臣都給殺了,所以後來趙高造反的時候,秦二世胡亥就只剩個光桿司令,連個幫手都沒有。

QAQ點個讚唄


指鹿為馬的是趙高。說的是秦朝秦二世的時候,丞相趙高想要奪取王位,但是又害怕其他的大臣不服,於是趙高便想了一個計策以此來試探那些文武大臣們。他把一隻鹿獻給秦二世,故意對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秦二世笑著說道:「丞相您搞錯了吧?這分明是一隻鹿。」趙高於是說:「它是一匹馬」。說罷趙高便問在場的文武百官:「這是不是一匹馬?」大臣中有巴結趙高的則說是馬,有的則乾脆一句話都沒有說,其中也有說是鹿的。事後,趙高便捏造莫須有的罪名把說是鹿的大臣給全部殺害了。


推薦閱讀:

【兩極體系】楊原:兩極共治與兩極結盟:古代歷史的理論啟示
愚公移山——一次成功的炒作
家譜國際丨現代年輕人開始慢慢地反感走親戚,親情感越來越淡了?
誰說中國古代軍隊不愛用標槍?從河姆渡一直用到明清才是真相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