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心理學老師都會講到人性,人性到底是什麼?
人性到底是什麼?
人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屬性。這個本質屬性是一種概括,因為裡面包含很多屬性。
從結構看,人是由身體和靈魂組成的。人有屬物質的血肉之軀,有屬靈界的靈魂。所以人是由靈與肉合為一體的存在,這是最基本的人性。
人性中眾多的屬性都在靈魂裡面。人有靈性,而且是物質界中唯一有靈性的存在。所以人就能發揮宗教方面的功能,尋找彼岸世界和神明。這是由人性中的靈性決定的,我們常常錯誤的以為那些能對人產生正面反應的動物有靈性,正是因為人才是有靈性的,所以,才會如此看動物。人不是動物的神,所以動物算不上有靈性。靈性是神造人時特別給人的本質屬性,為的是讓人能和神有正常的交往。靈性是人最高的屬性。
之外,人還有理性,德性,感性,意志性,法性,聖性等美好的屬性。但當人墮落後,這一切屬性就都被罪玷污了,本質受損,功能缺陷了。於是,在人性中多了一種東西叫做罪性。國人是很反對原罪論的,總是願意把人看的美好。這情有可原,但客觀公正的說,我們還得講理說真相。當罪性產生並主導人性時,靈魂開始控制不了身體了,反而順著身體的私慾了。靈性也失靈了,不再能和神有正常的交往了,甚至斷絕了。理性開始不講理了,開始了自相矛盾。德性也只剩下一個空殼了,所以就有了瞧你那德性的辱罵了。感性也常常變成性感了,不再是照著神的感受去感受了,也不願意體諒他人的感受了。意志失去了自由,開始亂做決定,任性魯莽了。法性的天平也失衡了,以至於最能鑽法律空子的反倒是法官和律師了。聖潔也丟失了,只知道洗凈衣服和身體,卻沒辦法洗去靈魂的污濁了。
正因為這樣,所以也有一句俗語流行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樣子!
這就是墮落後的人性,聖經說到這種人性時是這樣說的:「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 神, 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作「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 神的(或作「被 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 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按照周國平老師的觀點:人性是介於動物性和神性之間的一種性質,是對動物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接近。按照這種解釋,人離動物狀態越遠,離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
最近看到一則故事,引起了我對人性的思考:
有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他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聘請一位新老師,他都會交給那位教師一封信——親愛的老師,我親眼看到人類不應該見到的情景:
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殺人如麻的納粹軍官在彈著優美的貝多芬鋼琴曲……
看到這一切,我懷疑,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有人性的人。
只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
我在看到寫封信以後有著很深的觸動,這些殺人如麻的納粹份子,無一不是通過教育塑造成現在這樣的,人類有獸性和神性的一面,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變好,反而讓人變惡,這就是反人性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克服獸性而轉向神性的一面。教育絕不只是掌握技能和知識的堆砌,你沒有正確的三觀,你擁有的知識與才能愈多,你對人類,對地球的危害愈大,最終你把你自己都會害死。
我個人對於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理解是:獸性,是禽獸所具有的普遍性情緒和衝動;人性,是人類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神性,是神仙所獨有的無私和大愛,至少是傳說上是這樣寫的。
獸性,是非常野蠻殘暴的性情。
這裡以野生禽獸的普遍共性來作參考:無論是老鷹還是野雞,無論是老虎還是野豬,其冷漠自私和情緒衝動的特性應該都是共同擁有的。
神性,是非常慈愛美善的理想性情。
這裡以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的書面宣傳作參考:無論是女媧還是伏羲,無論是上帝還是安拉,其毫不利己和完美無缺的特性應該都是共同宣傳的。
但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如果用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樣的神性標準來要求人類,是不切實際的虛幻,只能讓人類的道德在偽善的面具下加速潰爛。
而那些神話故事中的無私大愛也大多是標榜,那些傳說故事一遇到理性的思考就與無私自相矛盾了。
人性,是理智思考和深沉情感相結合的性情。
這裡以人類歷史上眾所周知的名人來作參考:無論是孔孟還是老莊,無論是華盛頓還是蔣經國,其利己利人和理性平和的特性應該都是共同擁有的。
人性里有自私,禽獸的內心更有自私啊,所以自私不是人所獨有的特性,而且人的自私也可以超越獸性而向神性努力。
禽獸的自私,是建立在愚痴基礎上的,所以愚痴的自私是自私自利,如果人類像禽獸般地損人利己,其後果往往害人害己。
人類應該去使用智慧的自私,是利己利人,人幫人,才是真對自己和大家都好的。
就像白岩松多年以前的演講所說的,幸福與物質有關更與精神有關,而且我的幸福與您有關,那麼,您的幸福不也與我有關嗎?
當乘坐同一輛公交車上的你我,看到有乘客去和駕駛員打架,我們如果不及時制止,那麼很可能會危及我們的生命。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看客,所以造成了公交車墜江的悲劇,如果大家都不冷漠旁觀,大家都會平平安安。
人性的自私並不是罪惡,大家都希望平安到家怎麼是罪惡了呢?倡導利人利己,才是人性最好的體現。
比如污染環境的工廠,應不應該安裝凈化裝置?或者直接取締掉呢?生產鞭炮的工廠,是不是應該去創新生產電子鞭炮,不要再生產破壞環境,又震耳欲聾的鞭炮了呢?該不該取締鞭炮工廠?
過年放鞭炮不是一種情懷,放鞭炮只是一種情緒。可是有多少人有想過,在放鞭炮以後,會給環境,環衛工人,還有消防官兵,醫生等等這樣的工作者,帶來多大的沉重負擔…
垃圾該不該分類?垃圾焚燒有大量的二惡英氣體,有強致癌性,這些致癌氣體擴散到空中,吸進我們每個人的肺里…
該不該禁止生產潔廁靈?化學物品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生態,魚蝦中毒死亡,人類再吃那些魚蝦…
外賣產生的垃圾有多少?該怎樣解決這個難題?是否應該每個訂外賣者都應該自帶飯盒,這樣吃完以後自己清理,方便下次再使用?
真正讓人類滅亡的,其實是人類自己。我們只想著賺錢,只考慮眼前利益,卻沒有看到自身行為對以後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那我們是否在放大獸性呢?
再比如現在人們的閱讀習慣越來越低了,一篇文章幾千字,讀不下去,自媒體行業只是通過標題黨或者內容和圖片給用戶產生刺激,來增加閱讀量,這是否是人類道德的衰退?
我們現在有錢了,有時間了,應該去好好想一想這些問題,然後想出解決之道,這才是人類該做的事情,做利人利己的事情。
讓自己過的好,也造福子孫!
人性這個詞在營銷上提的是最多的。不敢說每一個搞營銷的都會提到人性,但至少是大部分。
人性這個詞兒呢,基本沒有準確的定義,也就是日常人們在社會當中觀察的人的一些特點,總結出性的特點,然後用在營銷上。由於無法解釋原理,只能用人性這個詞一帶而過去解釋。
比如應用比較多的。趨利避害,互惠原則。好像人性的趨利避害,也沒有理論去論證。而互惠原則也不一定說善有善報。雖然理論上說不通,但是非常有群眾基礎。因為它基本屬於高度正相關。
而這些理論基礎呢,通常用在行為設計學上,隱蔽性比較高效果也比較好。如果運用在語言上的呢,相對來說痕迹比較明顯。
在這個逐利性比較強的社會當中,研究研究營銷研究研究說話,研究研究心理學還是比較不錯的選擇。
因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科學,探討人的行為與內在心理過程的關係。所以它的底層哲學觀念是我們如何看待人、理解人,就是所謂的人性觀。
而人性觀是任何一個心理諮詢流派都具有的哲學基礎。那什麼是人性觀呢?
人性觀爭論三個主題:
1,生性 VS 習性
生性和習性之爭。
習性的觀點,源自英國經驗主義哲學,以洛克為代表,提出的「白板論」,即認為人出生就是一個「白板」什麼都沒有,你可以在上面任意繪畫,也就是說人的任何性格習慣、行為方式都是後天習得的。
這個觀念有一定的案例證實,例如古今中外曾出現過不少狼孩出現。孩子一出生就落入了狼群,跟著狼群長大之後,形成了狼的習慣。當它重返人類社會後,幾乎永遠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與生活方式。這說明了,似乎不存在一個「先天的人性」,人要落入狼群,就會獲得「狼性」。
生性觀則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人一出生便具有一些本質的特點。例如,中國傳統儒家哲學家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則有「性惡論」。這都是一種生性觀,即認為人一出生,就有一個本質的性質,是無需靠後天學習的。
再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具有自我實現的趨向。這也是一種生性觀。
而行為主義心理學則相反,華生曾有一句名言:「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小偷、強盜……」這說明,在華生看來,人沒有本性,所有性質都是後天培養。
2, 性善 VS 性惡
人性觀爭論的第二點是,性善還是性惡,抑或無善無惡(習性觀),還是亦善亦惡?
前面已經敘述過,在儒家思想中,哪怕是年代相差不遠的兩位思想家孟子和荀子,對於性善、性惡都持有截然相反的態度。
例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曾說:「人性是建設性的,親社會的。」這種說法即一種「無善無惡」的人性觀,建設性和親社會並不是絕對善惡的標準,但是又偏向是一種積極的人性觀。
相對而言,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性觀就相對消極一些,他認為:人性中具有攻擊性和破壞性的一面,例如性本能、死本能(攻擊本能)。
3,決定論 VS 自由意志
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人是被外部意義,或內部物質所決定的嗎?
這也是一個人性中的根本哲學議題。其實參考去年很火的《未來簡史》大家也能看到對於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之爭的一個觀念。
這就是人性觀,也是為什麼學心理學要思考人性觀。
人的本性就是私慾,私慾是天性,人生下來就有,剛出生的小孩也會知道餓,喂他喝奶,他沒吃飽是不會鬆口的。人性沒有善惡,但絕不是白紙。人怎麼可能會沒人性呢。這種帶目的的雜碎,能想出人沒人性,我感覺,不是人類所生。不要相信這種人的鬼話,他是想把人洗成沒人性。人是可以被洗腦被控制的,有人想利用這點,滅了漢人之人性,製造順從奴隸!
人性——是人原始心性,是人為了生存自帶的必備本能。餓了要吃東西,因為不吃會死。
人為了生存,就必須要能適應新環境,新事物、必須要能保護自己的資源、必須要能激勵自己去為資源而戰鬥。這些就是人必備的本能。
從舊到新的適應過程——善變。
保護自己資源的能力——自私。
激發自己戰鬥的能力——慾望。
而適應會產生——習慣(後期產生的,它不是人性)
人私慾的強弱,讓人有了喜,愛之分。人因為喜愛,才有了情,仇。
人的喜愛之情,(愛覺得已得到或為得到所愛,而心甘情願付出)它讓善意出現在紅塵之中。
人的喜愛之仇,(愛想得到的,讓人生貪慾。愛被阻擋破壞,讓人生怨恨)它讓罪惡來到了人間。
人的愛(人性)是善惡之源!
人本性包含了所有的善惡,它是事物本身的特性,沒有善惡之分。
刀:刀的本質特性就是用來砍的,要說刀有善惡,那也是環境和人為因素造成的。你想拿刀砍人還是砍瓜,這是你自己的問題,跟刀沒啥關係。水和火也沒有善惡,被約束時能造福萬物,不受約束或被人利用時能破壞一切。
人性如水!當它被約束時,能幫你生存,幫你躲避危險,激勵你奮力拚搏。它是善!不受約束被他人利用讓你貪得無厭,怨恨難平,那它也只是你自己的惡。當人類社會出現後,為約束私慾,先有了道德。而當道德失去作用時,才出現法制。
人的適應性,會讓人產生好或壞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形成了這個社會的風氣(文化——道德修養)。
當人生活在一個誠信,正直,善良的環境里,人就會有誠信善良,正直勇敢習慣,反之也一樣。
人的行為造成了社會環境好壞,而環境的好壞又決定了人行為的好壞,這是個死循環。
人一定要正確認識自己。
因為自私,你才能活著!因為善變,你才能躲避危險!因為慾望,你才會有動力進步發展!幫助人生存的本能沒有惡善。
環境惡劣和人自控力差,才是惡。。。
你會問這個問題,非常好。
簡單來說,我認為:
人性就是理性。
更進一步說,人的高級認知功能,才能稱得上「人性」。
因為目前所知,只有人類具有高度抽象思維能力以及語言,也只有人類擁有理性。
能夠調節自己情緒、做出計劃實現目標、持續不斷的學習思考;
會超越自己,會超越自己的懶惰、貪婪、恐懼等生物性局限
或者說,至少有這些潛能
——這才是人性。
並不是「人具有的就是人性」。為什麼必須是人特有的,才能稱之為「人性」呢?
就像可樂是液體,雪碧也是液體,王老吉也是液體,紅茶也是液體——它們都會流動,都可以喝。那麼我們能不能說「可樂性就是流動性、可以喝」?
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這麼說,無法準確定義可樂。有太有可以喝的可以流動的其他東西了。
為什麼理性是人特有的,而不說感情是人特有的呢?
所謂烏鴉反哺、虎毒不食子……其實這些成語都在告訴我們:其他物種,也很可能有感情。
至少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和鳥類是會有的。
養過寵物的人,都會有體會,同樣品種的狗,會有很不一樣的性格。你看,性格這種東西,狗也有。如果你打狗,它會害怕或者生氣,會攻擊你或者拋開。所以狗也是有情緒的。
腦的進化史我們來看這張圖——
發現了嗎?隨著演化,越晚出現的生物,越複雜的生物,它的大腦是越來越大的。
負責情緒的部分,是比較早就在進化中出現的。所以很多生物也有情緒反應。而建立在情緒之上的情感,也是比較晚出現的。
比如:恐懼害怕的情緒,和「杏仁核」有關,這個結構不僅僅人有,很多高級哺乳類都有類似的結構。——所以很多心理學實驗,可以通過研究動物的腦,來了解一些基本情緒和情感的腦機制。
人的情感和情緒,肯定是比其他動物要複雜得多的。但是本質上沒有差異。
人獨有的是巨大的『前額葉』部分。這是其他動物沒有的(或者有但很薄)。看上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人類的腦和猿類的腦,很相似,但是人類的腦的前面上面部分要厚得多。
前額葉的腦區,主要負責注意力、自控力、計劃執行、語言……等複雜的功能。如果這個部分受損傷,人會變得狂躁混亂沒有做計劃的能力、幾乎無法控制自己。
人的特有能力如果要用更加具體的角度分析,那你看看那些事情人能夠做,那些事情其他生物做不到
很明顯,從來沒有動物會使用人類的語言文字和符號。也沒有動物能夠寫文學作品。也沒有動物能夠使用符號去計算。
雖然國外有科學家試著教黑猩猩使用英語(黑猩猩還是不能說話,所以科學教他們打字),但是,黑猩猩能夠使用的英語還是很有限,而打出來的句子里的詞語順序錯亂。勉強可以讓人看懂,不過依舊無法表達複雜的事情。最多只是表達一些類似於「我吃香蕉」的具體事情。沒辦法表達複雜的事情。
擴展每個問題都隱含一些信息。也可以說是潛台詞。
問題本身固然重要,問題如何成為問題更為重要。
「人性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被提出的時候,就意味著『——對於什麼是人性,我們尚未有完全一致的共識。
「每個心理學老師都會講人性」——這句話告訴我們的,其實是:提問者(你)知道的心理老師都在講人性。
因為事實上,如果你去搜索心理學學術論文,很少會看到「人性」這個詞。原因很簡單,這個概念太大,單個研究是不可能研究它的。至少得寫一整套書。沒錯,一整套書,不是一本書。因為光是「自我」這個話題,就已經能夠寫一本書了。
會講「人性」的心理老師,多半是臨床心理學或者心理諮詢的方向。而且哪怕是他們,也幾乎不會在學術論文里討論這個。
《如來宇宙的善惡粒子》
2018.12.16
在我們這個宇宙(稱為如來宇宙)中存在的6787種基本粒子(人類科學至今才發現其中的六十多種基本粒子)中屬於邪惡性質的粒子共有46種,其中屬於至惡(非常邪惡)性質的粒子共有8種.
而在6787種基本粒子中屬於不善也不惡的"中性粒子"共有4126種.
然而在全部的基本粒子中屬於"善粒子"性質的僅有2615種,其中屬於"至善粒子"(優秀級別的善)品種共有12種.
這就是人間"選擇決定命運"最根本的來源了----人類的靈魂若很努力選擇"邪惡粒子"更多地滯留在自己身體細胞里,那麼其肉身細胞很邪很惡就必是十分自然的現象.即便努力偽裝成為大好人樣子也是本性邪惡.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未必都是對的.只能說部分是對的.
當然更多的人類的靈魂會選擇"不善不惡粒子"做為自已生命的主要粒子成員,則這種人就叫"不善不惡之人",地球上的許多吃瓜群演人員也正是屬於這種人----有人把這種群眾統稱為"烏合之眾".我也覺得這應屬於甚是合理的叫法.
而並不太多的人類靈魂會堅定地選擇要把"善粒子"當成全身細胞的最大主體成員,那麼這種人物都可以稱之為"善人","義人","仁人","好人","正義之人"等等.
僅有極少數人類的靈魂由於智慧實在卓越超凡就會去努力選擇將更多的"至善粒子"當成了自身細胞的最大主要成員,那麼這種人物也就是引領人類文明進化的領軍先鋒了,也叫人間真正的英雄人物!
因為做人一旦是選擇了將"至善粒子"當成了自身細胞里的主體成員=將最卓越的智慧武裝到自己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這也正是英雄人物會引領大量的群眾不往邪惡之路上去奔跑,而是走向光明與文明進化的大道上的第一原因了.
人間的任何時代演變都必有這種人物的非凡貢獻了.
其實現代社會許多"烏合之眾"很喜歡不同品種的"影視明星"也正是由於"中性粒子"具有倆頭都可導向的特徵----可變壞也可變好!
所以明星一旦為大眾樹立了邪惡的成功榜樣就意味著必有一大群的"烏合之眾"也會努力學習邪惡精神成為自己人生的指路燈塔耶.
而成為了明星卻又不玩邪惡又很努力樹立正義榜樣,那麼這種人物也一定會導致相當多的"烏合之眾"會將正義當成自己人生的典範!
你只需看看做為"明星人物"對大眾會有多麼驚人的影響力呀?不然成為了大明星個個必有高收入從何而來呀?全都是各個明星的粉絲們非常努力貢獻而來滴!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已要選擇什麼品種的粒子做為全身細胞主體成員了,雖然你的大腦意識對此一無所知也阻止不了你的靈魂意識的選擇.但是萬一你的大腦意識能夠明白做人該做怎樣的人才更有意義,那麼就一定會助力於自己靈魂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大量的實踐早已證明了的事實而已,決非什麼人的妄猜胡想.
心理學關於人性的爭辯實在太多了,每一個學派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人都會佔在某種立場來看待人性,也許就是在這種吵吵鬧鬧中,拼湊出了人性的面貌。
先天論Vs. 後天論。這是兩個幾乎無解的人性觀點。前者認為,人性,也就是我們的所言所行所思,甚至人格,都是受到基因及其他生物學因素影響的,當然更極端的觀點,就是基因決定論。後天論,則認為人的能力都是後天環境學習而來的,極端的觀點,就是環境決定論。但更多是一種折中的觀點,比如一個人內向還是外向,可能出生就帶有某種遺傳素質,一個怕生或者不怕生的嬰兒,一個好動或者安靜乖巧的嬰兒,攜帶了某種特質的人,在他的成長發展過程中,也就會尋找和這種特質匹配的環境,就好像內向的人大多不會選擇需要交際應酬,拋頭露臉的專業和工作。所以內向的基因會促使這個人傾向選擇內向的環境,從而維持他的內向性格。從這個維度上說,人性似乎就是基因和環境的囚徒。所以還有下一種維度的爭辯。
決定論 VS. 自由意志論。前者會認為,我們的人性大多由某種因素決定。比如生物學派的心理學家就會將人的心理,甚至是善惡,歸結某些大腦活動的模式。甚至有極端的觀點認為,自由意志是虛幻的,大腦的指令讓我們產生自由意志的幻覺。又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也多少帶有決定論的色彩,成年後的人格也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而另一方面,諸如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家,則完全注重人自身的成長和決定,人不僅是自由意志的,還可以自我決定和發展。
關於人性到底是什麼,是腦的附帶現象?是基因和環境和產物?是自我實現和發展的潛能?或許有多少個心理學家就會有多少看法,喋喋不休的爭論也一定會繼續。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性VS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規律的
其實我以前上課時我也經常講,我說:「心理學就是研究人性的」,但是也有的人說:「心理學不是研究人性的,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規律的」。
其實心理學從框架設計上講,從上往下推理,我們可以這樣推理,首先我們人的心理分成心理的形式和心理的內容,比如說我我們大多數的心理學院校,大學的心理學專業課,一般研究的都是心理形式。
什麼叫心理形式?人的心理的基本規律其實就是一種心理形式,但是大多數的大學,都不研究心裡內容,為什麼?人的心理內容是被認為人的思想,人的價值觀,而這些東西每個人都千差萬別,所以很難總結出規律來。
我在上研究生的時候,我學的就是心理的內容和包括心理的形式,心理內容其實就涉及到你如何去改造人的思想,改造人的三觀,對他的價值觀進行塑造,而心裡形式研究的就是,個人在抑鬱症、強迫症、心理有什麼基本規律等,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似乎人們研究心理學並不是研究人性的,那為什麼我會在講課中心理學又是研究人性的?其實是對人性這個詞語的概念,大家的定義是不盡相同的,我對心理學的理解是,所以與人有關的一系列的現象,包括外在的行為,內在的心理,還有大腦裡面的想法,我認為都可以作為是泛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其實心理學是各種學科的交叉我以前上學的時候,學心理學的時候,也覺得心理學的書不太好懂,時候你看的字面意思你懂了,但是真正在應用起來千差萬別,而且心理學最大的特點是,理論眾多而且互相之間矛盾,所以你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定律,去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當然真是因為如此,心理學特別難學,也正是因為如此心理學變成一個交叉學科,心理學在我看來也是離玄學最近的學科,心理學不僅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不僅是醫學的一個分支,甚至心理學不僅僅和政治思想工作也有關係。其實心理學可以認為,是各種學科的交叉。
比如說在心理學科裡面的心理戰,就上去研究如何改造人的價值關,改造你的思想,對人的心裡內容進行研究,因為我們要研究人的心理,但人的心理又在大腦裡面看不見,我們很難研究,於是由心理學衍生了很多分支學科,比如說我們通過外顯的行為,來推測人內在心理變化,而這個東西就是這幾年最流行的行為分析,但是大家切記,如果你想研究行為分析,你單單的是從外在研究內在是不夠的,你一定要對內在的人的心理所以規律了解清楚,而且你還要搞明白人的心理內容有些什麼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你才可以從外在的情況下推測內在的心理,比如說信仰,本來是人的心理內容,實際上你不去研究人的心理內容,人多的信仰是對人的心理規律,產生非常強烈的影響的,就像當年很多的烈士,他們在接受敵人殘酷的審訊的時候,由於他們擁有很高的信仰,所以他們可以用信仰抵禦神經上的痛苦。心理學僅僅限於研究一個小的分支,再由一個小的分支推測全部的心理,一定是痴心妄想,而且最終的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有的時候人這個動物太複雜,所以未來研究認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研究人性,不得不我們先簡化,先把人性簡化為基本的生理特性研究清楚,但並不代表人性就僅限於動物性。我最早的是時候研究人性,我就去看動物世界,從動物世界裡面看到人的基本的本性,也包括從動物世界裡面看到,人社會中的基本本性,人的社會性同樣和動物很多地方也是類似的,所以我們從動物性來推測人性,也是一種方法,但是動物性並不能完全囊括人性的全部內容。
我們僅僅通過心理學對人格的研究、對性格的研究,就想去推測一個人的人性,也會出現錯誤,就像是,前段時間出來一本書,他通過人們在三歲的時候自大的狀態,然後推測中國人是「巨嬰」,然後就推測中國是巨嬰國,那就錯誤了。為什麼是錯誤的?原因非常簡單,人性的變數非常多,什麼叫做人性的變數非常多?就是能夠影響人性的因素非常多,所謂三歲兒童的一個自大的狀態,還只是影響人性的其中一個方面。人性還包括我們會類化父母的性格、類化老師、會有同伴之間的互相認同、我們人的社會性、某個地域的文化屬性;人性還包括人在不同的職業、職場、不同的社會情境下產生不同的情境人格;人性還包括每個人基本的動物屬性;人性還包括當我們擁有最高級的信仰的時候,信仰對我們人的基本特徵巨大影響,所以記得那句話,人性一定是複雜的,千萬不要用一個單一的理論去妄想推測人性,特別是妄想推測一過國家的人性。
大家記住,越具有社會適應性的一個群體,或者是,一個能在各個國家的競爭中,一個始終生存下來的群體,他一定是靈活多變的人性,他絕不可能是你簡單的巨嬰兩個字能概括他的全部屬性,如果任何一個民族能夠用簡單的幾個字概括屬性,那麼這個民族一定早就滅亡,比如說當我們試圖去形容日本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說的任何一個詞都只能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的一個維度,所以當年美國的著名人類學家在二戰的時候,對日本人的分析是菊花和刀,這也是兩種分裂性格的混雜物,其實他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日本人尚且如此,其實每個國家的人性都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和單一,特別是當他改變了他的駐地,來到一個新的文化,在一個新的社會情境中的時候,人格、性格還會有更多其他的變化,那些所謂的性格不能夠變化的始終如一的,往往有一部分是和一個人格的障礙是有關係的,換句話說,有時候越有人格障礙的時候,他們的性格反而在社會不同的情景下缺少靈活性,於是他們就會被我們很容易的看出,他們的性格裡面有一種始終存在的模式。
對於社會中的絕大多數而言,我們的性格都是依據不同的情景而發生著變化的,而且隨著人的年齡,性格也會有變化,這就是心理學複雜難學的原因,就是為什麼人們說心理學入門很容易,但是想學懂,特別難,入門容易的原因是,你隨便看一本心裡書她就會教你兩個原理,然後你試圖用兩個原理推測人的時候,錯誤就開始產生了。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人性,即善與惡,好與壞的分別,人之初,性本善,講的就是人性,聽以每個人都是有兩面性,即惡與善,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社會的法制之下生活著,工作著,與人交往著,都以善愛的一面,展現於人,但有時,人遇困難及重大變故時,及無法釋懷的情況下,很可能就出現"所謂惡的人性,用暴力,搶劫,及惡的面目呈現於人,而達到的目的,也就是惡性犯罪。
所以人是兩面性,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惡從膽邊生,失去了理智,惡性佔了上風時,衝動之下犯了國法,因此人們平時要多學習一些法律法規常識,遇事心平氣和,不於人論長短,比高低,退一步,海ku天空,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世皇!
推薦閱讀:
※時間不夠用,我們應該這樣做
※第61本書《怕死:人類行為的驅動力》,你我都有一死,需要做到兩點則可坦然
※昨日反思:優於別人不是優秀 優於昨日的自己才是優秀
※直男與gay有什麼差別嗎?典型直男行為有哪些?
※什麼是冒充者綜合征,該如何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