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理疾病等同於行為異常嗎?


不一定哦!但行為異常的表現確實可以反映出個體的內心衝突或相關疾病。我們知道當一個人頭痛的時候,可能是因為感冒,也可能是因為神經衰弱或者其他病變。同樣的行為異常的有多種多樣的原因。

我就遇到過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第一個是在我高中逛街時偶遇的一個男人,老家的冬天異常寒冷,路面上的積雪融化又結冰,大家裹緊身上的棉衣急速行走著,此時一個衣衫襤褸的人在路上慢慢的晃著,我清楚的記得他打結蓬亂的頭髮,身上的軍大衣破破爛爛又黑的發亮,空洞的眼神里透出一絲絕望,他似乎感受不到寒冷,不緊不慢的晃到垃圾桶旁邊,不顧眾人嫌惡詫異的眼光,翻出被人丟棄的食物大口的吃起來。哥哥拽拽我說:走吧,那人原來生活挺好,賭博把家輸光了,後來怕再賭工作也不幹,家裡也不管了,現在就這麼天天賴活著。事情已經過去好多年,我依然忘不了那種絕望的眼神。我們很清楚這個人他沒有任何心理問題,他出於愧疚亦或是恐懼和懊悔,過上了我們眼中「神經病」的生活,但實際上他智力正常,有正常工作生活的能力,而現在的一切都源於他自己被家人放棄同時也放棄了自己。而這並不是個例,還有很多被家人拋棄的老年人,智力缺陷的兒童或成人都有可能因為缺乏自理能力或社會支持而淪為我們眼中的「神經病」。

另一種就是患有心理疾病,不同的心理疾病有不同的癥狀,並不是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有對外的攻擊性的表現,比如抑鬱症,他們甚至會顯得格外的善解人意。而在公眾場合做出不當行為的患者一般是躁狂症或精神分裂等。該類患者沒有自知力,不會對自己不當的行為產生羞愧也不能為自己的負責。

所以並不是所有行為異常的人都有心理問題哦!

答者:暖心理的王文慧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心理疾病和行為異常有很大的區別,行為異常是指行為舉止不符合社會的規範,和常人表現不同。

心理疾病

而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現象,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有可能患有或輕或重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存在著程度區別而已。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使人類更快的脫離了其自然的本能。環境污染、生活節奏加快、信息量空前巨大、複雜的社會關係,這些都會使得心理疾病發病率增高。

在人的一生中會經歷眾多磨難,比如失戀、落榜、人際關係衝突等等,在這段時間內,人的生理機能,有可能會紊亂,甚至行為異常,但這些都是由於現實問題所引起的心理障礙。

治療

往往可以通過自我調節,尋求父母,老師親朋好友的幫助來調節,如果嚴重的話,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不過由於現在國內對於心理諮詢行業的監督體系不夠完善,行業內的諮詢師水平良莠不齊,尋求諮詢師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鑒別諮詢師的水平是否過關,否則會造成二次創傷。簡單的鑒別標準可以看諮詢師個人分析的時長,一般說來,諮詢師個人分析的時間至少要超過五年以上才行。

精神疾病

多數人對於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也有誤解,精神疾病是指大腦的機能發生錯亂,造成認知、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發病的原因受很多因素影響,如先天遺傳、個性特徵、後天的社會環境等。

常見的精神病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性抑鬱症、偏執性精神病等。發現病症後,患者要積極配合醫生,及早到醫院治療。

精神病對於個體的影響遠遠超過心理疾病,不過不用擔心,精神病的發病率遠不及心理疾病,滿足發病的條件比較多,一般人真的不容易得。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京東搜索《聚英國》,2018年度最具批判性的心理學專著。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人們把心理疾病神秘化,認為是妖魔作祟或因罪獲病,而且治療的手段非常原始,採用巫術或藉助神秘的儀式,而今人們已經對心理疾病有了更科學的認識,治療手段也日趨完善。你看到行為舉止異常的人的時候,人們通常會認為他們有心理疾病。

誠然心理疾病是非常複雜的,不同的表現,可能是同一種病症,而相同的表現也可能是不同的病症,因此心理治療師不會單憑異常的行為就匆匆下結論,一般會考慮以下因素。

1.一個人的焦慮水平,以及患者是否對目前的情況非常緊張,你看到一個人經常洗手,他就一定患有強迫症嗎?只憑藉這一信息無法判斷他的狀態,他也許是一名醫生,勤洗手,是他的職業習慣。但是因為妻子每天都要把家中所有的地板清洗幾遍,所有餐具都要多次消毒,要求丈夫在回到家後必須立刻洗手換衣服,否則她就非常焦慮,寢食難安,那麼這位妻子很可能有強迫症。

2.日常生活的適應情況及患者的行為是否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雖然一個人的行為不尋常,但如果對正常生活不造成任何不良影響,也不會被診斷有心理疾病,比如小李不停的在往家裡撿形狀各異的樹根,但他收集樹根是為了製作根雕,雖然他的行為不尋常,但你不能說他有心理問題。

3.威脅到自身的健康,甚至危及自己的性命。比如人們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這不等於抑鬱症。但是如果一個人長期情緒低落,鬱悶寡歡,甚至產生割腕自殺的想法,那麼他很可能患有抑鬱症。再如一個肥胖的姑娘為了減肥而經常節食,我們不會認為她有心理疾病,但是一個不到七十斤的姑娘總是拚命節食,只能靠打點滴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我們就會覺得她有心理問題。

4.行為的社會可接受性,即你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規範。我們一般約定俗成地認為用餐時要使用餐具,中國人使用筷子,西方人使用刀叉,但是如果你在餐館裡看到一個人用手抓著麵條往嘴裡塞,你會覺得他心理有問題嗎?如果他是個不足三歲的小孩子呢?就是你會意識到社會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要求。手抓麵條的行為出現在孩子身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個成年人仍然這樣做,就會招來別人不解的目光。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楊喆(頭條號 心理治療師楊喆):

楊喆,北京市大興區精神病醫院心理科主任,國家二級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應用心理學本科畢業、醫學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專業研究生,北京市心理專家講師團成員,北京市沐林教育矯治所特聘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特聘教師,閱心成長兒童沙盤小組創始人,工作十餘年,臨床治療1000餘小時。擅長:青少年心理治療、抑鬱症心理治療、夫妻關係心理治療、沙盤治療。

心理疾病不等於行為異常,行為異常也不見得全部是心理疾病。

所謂異常與正常完全是一個人為劃分,而人為劃分就更傾向於大多數,但是否在大多數里並不一定標誌著有心理疾病。

我們去理解一個人,如果要真實細緻的了解,必須放在場景裡面,甚至要考慮到他多年的成長史。

我家小孩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撿起桌上的飯粒,有時我們覺桌子不幹凈,就不讓他吃,但幾次發現還是這樣,後來知道是幼兒園不讓小朋友浪費糧食和掉飯粒的要求,孩子執行的是幼兒園教育的標準。

單純去看撿飯粒怎麼看都有點不太正常。但是如果慢慢去了解就會理解了。

每次有人來諮詢親人孩子的問題,我都希望可以讓本人來,要不然不會有任何幫助。

這裡面除了,諮詢中的當事人原則之外,還有的就是評價體系。一般家長去評價一個孩子帶了很多自己的評價標準,而失去了中正及描述的意義,只可以表明家長的態度和情緒。臨床工作中見過很多家長,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家長卻說我家孩子就是被老師批評受點刺激,或者就是同學欺負他了心裡壓抑,又或者我家孩子好著呢,就是鬧青春期,而這時可能孩子的抑鬱很嚴重了,或者孩子已經出了精神病性癥狀。

還有一些家長把孩子的行為表現描述的就像精神疾病一樣,結果孩子只是有點青春期叛逆。

所以到底是心理疾病,還是行為異常這種判斷交給專業的人做。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最省力。

關於日常生活中有我們覺得不正常的人怎麼辦?

和喜歡的人交往就好了!

畢竟人生有限!


我是精神科醫生,我來簡單的回答你!

心理疾病是一種疾病,是一個人由於生活上的緊張和干擾產生的思維、情感或者行為上的影響。一般不會產生異常行為,因為如果心理疾病嚴重到支配行為並已經產生反常行為,那就可能質變為精神疾病了。嚴重程度和治療方法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有問題儘早看醫生還是有幫助的。


推薦閱讀:

諮詢小白的自我探索法(一)
情侶之間總是愛吵架,這是為什麼?怎麼減少?
為什麼無知會帶給我們安全感?
為什麼在各種相對自由的媒體上負面新聞占多數?

TAG:心理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