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社交恐懼是心理疾病,心療案例
曾經怕見人,如今開朗活潑。
李燦(化名),男,今年17歲,家住澗西區。在學校里,李燦和同學們一起有說有笑,回家也樂意和父母溝通。可就在半年前,他還處在自卑、焦慮的狀態下,生活、學習也隨之一團糟。
自述 不願和人說話,不願到人多的地方,常感到恐懼
兩年前,我跟著父母從南陽來到洛陽讀高中。我從小內向,不愛說話,有點兒怕見人,這兩年情況有所加重。我不敢在課堂上發言,注意力不集中,不願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也不願去商場買東西。老師在講台上講課,我不敢抬頭看,總感覺老師在盯著我。走在路上,我感覺別人都在看我、議論我,焦慮又害怕。我看過醫生,吃過四個月的葯,可不管用。
剖析 自責、對比,產生自卑感
洛陽東方心理學研究所心理諮詢師認為:李燦患的是「恐人症」,即害怕見人的一種心理障礙,在青年學生中尤為多見。這類患者一般表現為在他人面前不敢說話,神情緊張、臉紅、心跳、不敢與人對視,自己明知這樣做沒有必要,卻不能自控,內心極為痛苦。
患上「恐人症」與長期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習慣有關。當我們和別人交往時,做了一件感覺不爽快的事,講了一句不討人喜歡的話,自我意識立刻跳出來責備自己:「你為什麼辦事不漂亮?」「你為什麼講話讓人不高興?」當我們看見一個演講者在講台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演講時,自我意識又跳出來責備:「我為啥沒有這樣好的口才?」「我為啥沒有這麼豐富的知識?」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責備自己,遇到高人就想成為那個高人。自責、對比,想成為別人,在這樣的心理暗示下產生自卑感,結論是「我不如別人」。於是,不願和人說話,遠離他人,久而久之,就患上了「恐人症」。
自我接受和鍛煉讓焦慮自然消失
諮詢 心理諮詢師給李燦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法。
第一種方法,自我接受和鍛煉。
首先,不要譴責自己。學會接受自己,轉變觀念欣賞自己,要有我是獨一無二的自信。從外地到洛陽上學,學習成績還在許多同學之上,這就是我的優勢所在。如果能夠接受自己,欣賞自己,面對現實,焦慮就會減輕。
其次,接受焦慮害怕癥狀。之所以有害怕情緒,是因為見到他人時,頭腦中產生的一種虛妄念頭。不要逃避癥狀、和癥狀作鬥爭,而是接受癥狀、知道癥狀、體驗癥狀,癥狀在你的接受和體驗中就會消失。
最後,鍛煉自己。多到商場、廣場等人多的地方轉轉,多和老師、同學說話,告訴自己我在走路、我在看商品、我在買東西,在和別人說話、相處中如果感到焦慮害怕,要勇敢地面對現實,知道自己在焦慮害怕,接受焦慮害怕的狀態。
第二種方法,「心神合一」法。靜靜坐下來,把自我意識的關注點放在身體上,感受自己身體的存在,感受身體的每一個部位,不為外界所動,做到心態平和。每天練習兩次,經過練習,記住這種感覺,並平靜對待別人對你的議論,癥狀就會逐漸減輕。
按照心理諮詢師的建議,經過3個月的調節,李燦的「恐人症」基本消失。
專家解析
張作禮 洛陽東方心理學研究所理事長、所長
不少學生會在初中、高中時出現心理問題,這並不奇怪,主要表現為:不願上學、害怕考試、害怕成績下降、思想不集中、胡思亂想,由此引起焦慮害怕,甚至恐懼,這些癥狀用開導、勸說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發現孩子有這種癥狀,家長應該重視起來。其實,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用東方文化的智慧,比如用「心神合一」等方法,接受焦慮、感受焦慮,經過練習、體驗、感悟,焦慮就會慢慢消失。
洛陽東方心理學研究所 成立於2013年2月,集心理學研究和心理諮詢於一體,在實踐中運用傳統文化中的東方智慧和心理體驗,揭示出心理規律,創立了獨立的、系統的、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心理學學科體系。
業務範圍:東方心理學研究、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培訓和心理公益講座。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以過分懼怕社交活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症。患者明知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但無法控制,而且伴有明顯的焦慮及自主神經癥狀,並極力迴避社交活動,或帶著畏懼去忍受,影響其正常活動。特點是害怕被人注視,不敢在公開場合演講,集會不敢坐在前面,主動迴避社交等。
社交恐懼症已經是在抑鬱症和酗酒之後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而且因為現在人面臨的壓力愈來愈大,所以罹患的人數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而且對醫生們而言,要治療這些病人的困難不在於患病的人愈來愈多,而是患了社交恐懼症的人常都因為害怕或是不願意接觸陌生人,或是怕被貼上「有精神病」的標籤而不願意就醫。
患者自述:我有社交恐懼症已經快十年了,從小我的性格就比較內向,不愛說話,但和其他的孩子差別還不大,但是後來到了青春期發展成了社交恐懼症,在陌生人面前不說一句話,說話不敢看對方眼睛,感覺特別緊張,心裡有壓迫感,擔心,焦慮,有拘束感,身體的肌肉特別僵硬,特別是脖子。就是這種心理狀態,每天這樣過日子,到現在一個朋友也沒有。
面對的異性時候,癥狀就更嚴重了。外出的時候,面對人群,我就感到緊張。
剛畢業參加工作快半年了,但是自己什麼都不會,現在在一家公司里上班,工資只有一千多,在公司也不主動說話,和別人交流時話都說不出口,感到渾身不自在,動作也很拘束。每天都感覺壓力很大,特別緊張,做事不能夠專心下來,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辦公室用電腦處理辦公文件,主管交代我任務,但是每次都會出錯,有時會把地址寫錯,有時會把文件打錯,每次都會挨主管一頓臭罵,覺得自己真的很沒用,完全無法融入到這個社會。
現在每天上班前,都會感到極度的焦慮,下班回家以後,腦子裡就一遍又一遍回顧上班時的鏡頭,自己如何如何在別人面前出醜了,我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不應該過度注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腦子,腦子裡一遍又一遍回顧剛才的鏡頭。而且見了領導,也不敢跟領導打招呼,話就是說不出口,現在的日子簡直度日如年!
父母知道我害怕跟陌生人說話,對此經常埋怨我在他們的同事面前丟人,但父母不知道這是社交恐懼症,我父母對我的期望很高,我的壓力也很大,每天都生活的很恐懼緊張,又不知道該跟父母怎麼說我有社交恐懼症。那麼社交恐懼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呢?
害怕受到挫折、嘲笑
這類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成因是由於在以往的交往過程中碰到過挫折、麻煩、失敗,或者受到過嘲笑、諷刺、拒絕等,從而在他們的心理上留下陰影,使其對人群感到恐懼,以致害怕與人交往,和人說話時就會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等情況。
心理缺乏自信這類社交恐懼症患者的成因是缺乏自信。很多人常常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擔心自己不能大方自然地和人交往,所以就害怕別人,不敢和人交往。
社交恐懼症通常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為了避免出現孩子產生這種心理疾病,家庭教育顯得尤為關鍵。出生到六歲之間,尤其是四歲的人際關係,不要說不讓孩子跟小朋友玩,不要用之前,我們要去合理引導孩子你的標準告訴孩子你是不對的,更多的營造良好的交友氛圍,孩子和家長說有好朋友的時候,家長可以試著從對對方身上找優點,加以稱讚,告訴孩子你的社交建立有好的地方。不好的不要增加負強化。
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神經症的一種,因此社交恐懼症屬於一種神經症,神經症目前在臨床上也屬於精神障礙的一種,而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干擾,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心理和行為上偏離社會生活規範程度越厲害,心理疾病也就愈嚴重。長期過度緊張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可能使人產生精神病變。
社交恐懼症以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為主要表現,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常見的恐懼症亞型包括廣場恐懼、社交恐懼和特殊恐懼症三種。
這種疾病目前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急性期應該以藥物治療為主,藥物不能單純的消除患者的恐懼情緒,但可用苯二氮卓藥物和普萘洛爾等藥物可以緩解恐懼帶來的軀體焦慮反應,降低植物神經反應,而心理治療最好能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對患者始終是有利的,長遠的來看,可以以心理治療為主,首選行為療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衝擊療法對社交恐懼症的效果都比較好。
謝謝邀請!首先可以肯定,社交恐懼是一種心理疾病。
社交恐懼是焦慮障礙的一種慢性精神障礙,也叫社交焦慮,是焦慮症的一種。
社交恐懼是由特定的社交情景引起的。在社交和公開場合中,出現持續的不合理的過度擔心、心悸、緊張、恐懼,杞人憂天,甚至避免與陌生人眼神接觸…同時會伴有一些軀體癥狀,比如出汗、口吃、聲音顫抖、心跳過快、腹瀉…
社交恐懼的人自我評價往往比較低,而且很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意自己的缺點,過度關注別人的看法…因此自卑和內向的人比較容易社交恐懼。
簡單地從這個問題著手的話,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即社交恐懼症,即新版診斷更改為「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可能我們還需要去從專業性入手,去簡單介紹一下它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狀態,它的的臨床表現及診斷標準等內容又是怎樣的,這樣可能才會幫助您更精準地去認識這一病症。社交焦慮障礙是指患者對可能需要面對或接觸陌生人的社交場合表現出穩定的、不切實際的恐懼。害怕不熟悉的人或社會關注,與害羞相比,會迴避更多的社交場合,感覺更不自在,而且恐懼癥狀持續的時間更長。對正常生活的影響更大。排除其他恐懼障礙;
其診斷標準為:1、對可能出現的社交場合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理的恐懼;2、暴露於相應刺激會導致強烈的焦慮,因為擔心別人對自己有消極評價;3、迴避刺激性場合,如果無法迴避,則會表現得十分緊張、焦慮;4、癥狀持續超過6個月。
以上就是有關社交恐懼症的專業性的解釋。但在此想再贅述一點,但卻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內容(重點看括弧內)。對於以上的內容,我相信您也可能從網路上不難找到。如果是符合了以上的診斷標準的內容(注意時長要超過6個月,如果只是短期內的或者是暫時性的,切記不可隨意給自己或他人貼上病症的標籤哦,因為每一個病症的標籤是會給當事人帶來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精神壓力或影響的。所以,切記切記!!標籤需謹慎哦),並且還需要有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的明確診斷才能確認哦。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馬明嬌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你好,謝邀。
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
社交恐懼症,為恐懼症的一種。主要的表現,是對某些特定的社交情景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植物神經功能亢進的現象,而患者自己也感覺自己的這種恐懼是沒有必要的,但是沒法控制自己。所以,為了避免自己的這種焦慮感出現,患者會盡量的逃避各種社交場合。在非社交場合,或者的表現基本和常人無異。
這需要我們和抑鬱症想鑒別,抑鬱症也會出現社會性退縮的現象,但是,他們逃避社交,往往是主動自願的,是在一系列的主動性缺乏之中的一種表現而已。在非社交場合,他們同樣表現有明顯的抑鬱現象,比如,寡言少語、默默流淚、易激惹等等。
但是,作為所有神經症都會伴隨的癥狀,當社交恐懼症長期得不到改善,而患者又不能逃避社交場合時,他們也會進入抑鬱狀態。這時,我們要能夠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來予以解決。
同樣,精神分裂也會有社會退縮現象。但是,他們的精神癥狀表現的會更加明顯。在診斷患者為社交恐懼症之前,也需要與精神分裂相鑒別。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疾病,這一點可以肯定。
產生這種癥狀的因素很多,綜合起來也不外乎家庭因素、自身成長經歷、性格等。
治療這種癥狀,需要以下條件:
1.患者本人的決心。一切唯心造,心滅則種種法滅,心生則種種法生,患者個人的意願度是最重要的條件。
2.親友家人的配合。若要改變這種癥狀,家人的全力配合必不可少,社交,先從身邊最熟悉的人開始。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間非常熟識,和他們交往自然沒有恐懼(嚴重者除外)。親友們和患者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及時的不誇張的鼓勵,有句話叫好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好員工都是鼓勵出來的,此話放在患者這裡也同樣適用。
3.前期盡量避免獨自和外人交往。待和親友家人交往溝通有一定成效的時候,再逐步安排患者接觸外人,此時,需要家人提前要做好鋪墊,和要交往的這個人做好交待,交往過程中,家人最好陪同一起。經過幾次和不同的人交往後,獲得認可以及讚許後,患者的心態會悄悄地發生變化,待其自信心恢復一些以後,再循序漸進,逐步擴大社交範圍。
4.由家人陪同參與陌生人社交。方法同上,此時的陌生人是對患者而言,實則是家人的朋友,前提同樣做好鋪墊,點點滴滴培養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最後再次強調,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有計劃的進行!
我是格桑澤仁,歡迎與朋友們交流探討,祝您開心??
你好!你可以冷靜而仔細的思考一個問題,自己究竟恐懼什麼?不要自己敷衍自己的隨口回答,仔細想想,找到恐懼的本體,這也是你問題的根源所在,這一點別人幫不了你,只有自己坦然、坦誠的面對自己,才能找到答案,這答案就在你心裡,只是你沒有真正深入的去找過。其次,當你找到恐懼的根源,勇敢的面對它,正視它,你會發現,沒有你想像的那麼恐懼。
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裡疾病嗎?,這種疾病都會腸胃功能紊亂後造成出來的。因為胃食管返流性炎症,影響了喉嚨的炎症,造成了講話精神狀態動態慢,也就是炎症影響整個頭部和大小腦的反應受害,所以怕說話不出,受到恐懼症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胃食管返流性炎症,炎症受到胸部肌肉和骨髓的僵硬壓住,內臟器官的心臟血液循環不暢,所以更加膽小懦弱,說話恐懼的意思。
我認為這個疾病在於從小到大成長過程需要展現自己的機會太少,以至於到長大成人也不願意於陌生人溝通或者在人多的時候發表講話,有些人如果堅持突破自己可參與多種社交活動,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選擇逃避,這不是疾病,這是養成習慣!
推薦閱讀:
※心態好,一切都好!
※在難熬的日子裡,如何才能讓自己好起來?
※當一位老師說管不了你家孩子,身為父母該怎麼做?
※為什麼孩子不原意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