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講的放下與我們平常講的釋懷接近嗎?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藉助中華原生文化中「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的概念。
「重疊結構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一個世界是顯性世界,這個世界人是能感覺到的;還有一個是隱性世界,這個世界人是感覺不到的。但是,完整世界的主體卻是隱性世界。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疊結構世界」的象形,請看下圖:
完整的世界是重疊而成的,完整的人體也是重疊而成的,每個人都有兩個人體,一個是顯性人體,這個人體是能感覺到的肉體,還有一個是隱性人體,這個人體是感覺不到的,同樣完整人體的主體也是隱性人體。
甲骨文中有好幾組字都是用來表示「重疊結構世界中人體」的,請看下圖:
上圖,左邊一組的甲骨文「人、身」字,右邊一組的甲骨文「元」字都是在表示「重疊結構世界中人體」,兩組甲骨文中,左邊的甲骨文都表示顯性人體,右邊的甲骨文表示隱性人體。
在兩個人體上,還各有一套心智系統,請看下圖:
本我意識、自我意識和前意識組成了第一套心智系統,這套心智系統負責顯性人體的運行。
超我意識和潛意識組成了第二套心智系統,這套心智系統負責隱性人體的運行。
一般人沒有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訓練,只會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
把這些理清了,我們就可以回答問題了。我們平時講的「釋懷」是指第一套心智系統內的心理反應。
而佛教說的「放下」,是指從第一套心智系統轉換到第二心智系統。
所以,這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
更多關於「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的內容,請大家閱讀心智玩家頭條號的文章。歡迎關注心智玩家: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還原中華源頭文化,體驗心智系統轉換佛法講的放下與我們平常講的釋懷接近但也有很多不同,放下的含義更深一層,放下什麼?放下自我,佛陀在菩提樹下坐了七天悟道成佛,睜開眼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得正果」放下自我就是不執著了,其實執著中我執最難放下,一個人由生到死,名利都可以放下但是臨命終時自然會害怕死亡,我們看很多人有一點頭疼腦熱的就去看病吃藥,這個就是我執。眾生因為妄想執著因此才會有許多煩惱,如果放下了執著但還有妄想分別那麼就成了阿羅漢,放下了執著分別,但還有妄想就是菩薩,妄想分別執著全部放下就會究竟成佛。
佛教里的放下也是相互的,佛教講的緣起法就是指世界上沒有獨立存在的事物,千絲萬縷構成的假相,為什麼是假的呢?就是因為所有的事物一剎那間都會有無窮的變化,觀其究竟就會發現沒有實相,我們自性本空,空生妙有,我們以為這件事物是真是存在的這也是我們自己的心所生有的,曾經有一個故事講的就是師父和徒弟一起去買發糕,回寺廟的路上看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停滯在路中的淤水前,師父讓徒弟背女子過路,徒弟過去幫助女子過河,下午回去徒弟問師父說出家人不近女色為什麼讓自己背女人過路,師父說自己的發糕都吃完了為什麼你還是抱著女子不放,徒弟說自己已經放下了,師父說既然放下了為什麼還來問這話。徒弟頓時恍然大悟,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自己因為太執著了所以才會產生諸如此類的苦惱,很多事情只有自己放下了別人才能放下。聖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對立心,而成為聖者。放下是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大乘佛教講自利利他,有的時候利他勝於自利,很多人說出家人逃避責任之類實際上認識佛教後會發現出家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先要求自己覺悟再想辦法讓其他人覺悟,自他兩利,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即是有見於此而說的。《金剛經》中說佛說法49年,竟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如來無所說。佛又說: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這個就是佛要求我們學佛切莫過於法執,不可過於死板,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教裡面的空,是讓我們不執著,放下自我,放下我執用良好的心態來做人做事,放下也是為了更好的擔當,如此我們能夠釋懷很多。釋懷是一種心態,放下是一種狀態。佛法放下是放下「自我「,得以真正「快樂」解脫!
我們平時的釋懷,就是嘿嘿,這樣我好像可以理解了或是忘記了、不再那麼重要了。我可以去玩啦。。
所以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喲!後者是注意力轉意了的結果,前者是思想上的大覺悟!
放下和釋懷是很相近的,
放下,不是什麼事情都不管了,什麼都不做了,
什麼都不要了,
而是內心的放下,心不在執著,事不再執著,
心不再負累,一切隨緣。內心的自在,了脫。
而釋然,真正的釋然是隨遇而安,
不是強迫自己忘記過去,
強迫自己忘記痛苦悲傷的回憶,
真正的釋然,是泰然自若的面對,
而內心無動於衷,沒有波瀾,
真正的釋懷,會讓我們更開心,更快樂,
讓我們覺得生活更有意義
無論是放下,還是釋懷,
做到了我們都會更舒服,更快樂。
我覺得佛法講的放下相較於釋懷範圍更廣一些。
釋懷語境上我們習慣性用於偏向悲觀和不好的事情。對於那件事(爭吵,他離開我)我已經釋懷了。很少用於樂觀的情緒,例如:對於昨天中大獎的事我已經釋懷了。就會覺得很奇怪。而且釋懷多用於對外,很少對內,也就是自己。一般都是我對什麼什麼事情釋懷了。
而佛法講的放下是對外,也是對內,例如放下心中的執著。放下心中的痛苦,放下自己的浮躁。
釋懷更多的是使自己的心歸於平靜,而佛法講的放下是更深層次的超脫。
就好像:我不恨你,但也不會原諒你。
我不恨你其實就做到了釋懷,但是要做到原諒,就要真正的放下。
以上純屬個人愚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互相討論O(∩_∩)O~
我的作用就是讓那些難懂的東西說得簡單,並且讓「以解釋得讓人更不懂」的裝逼人士丟臉!佛法之「放下」與常人的「釋懷」有雲泥之別,天地之差。【1:常人的「釋懷」是建立在「心中介懷得不到的事物」已經有了替代品的基礎之上。有時替代品比得不到的更好,導致自然而然「釋懷」,有時替代品比得不到的事物更差,又碰到了自己的標準降低,導致久而久之「釋懷」。這種釋懷跑不出「貪嗔痴」的圈子。2:佛法的「放下」,是建立在圓滿的智慧之上,根本不需要替代品去填補你曾經心裡介懷過的那些「得不到之物」。這才修到了「戒定慧」的層次,往後還有更高的層次。】就好比人生病,如果他猛吃藥康復,可比喻成「釋懷」。如果他靠自身免疫系統康復,就可以比喻成「放下」。【吃藥好的人,難說藥物不會傷身,是葯三分毒,吃錯藥更可怕。不吃藥靠免疫系統完成康復的人,那就是真康復了!】
來講講放下的根本原因把,哈哈,知道為什麼星辰,微粒,原子,一切都是圓的嗎?那是因為沒有絕對直線,任何物質的運動都沒有絕對的直線,再微小的偏差都會構成圓~心裡的思緒也一樣,沒有絕對,所以我們要懂得放下,世間那麼大,那麼多有意思的事物,為何要揪著這一二三不放手呢
這個可謂太深奧。沒有達到空性無二之境的很難理解和解釋透。但是這個問題問得相當好。也相當重要。在人與性(真性),色與空的真實相中。這個問題往往就是執著與解脫的重要性。可以說與禪宗的明心見性,直至佛性有相續性。從凡夫的意義來說,放下是徹底的,根本究竟的。不無牽掛,無掛礙。既是放下。心無一物,又如明鏡,自性所見,猶如朗空。這是放下。釋懷不是放下,是一種凡夫的情。這個情是有染的,不純凈的。它的前提就是一種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釋懷是一種洒脫,一種心境的開闊。更進一步也只能到情解。只能明白緣盡。而不是究竟。是情懷。不斷因緣。凡夫的愚痴種性不變。所謂影視作品常常有大師闡法,教人放下。那是講根性放下,是迷途返岸。從心悔悟。不再續緣,斬斷非因。方成究竟。可奈世人愚鈍,不明其意。你喊他放下,他究竟放下什麼呢?五陰是毒,蠱惑人心,他哪裡知道放下呢?
佛法講的放下是一個整體上的概念,是跳出(佛法常用出離)世間看世間的整個生命態度,即放下一切與生命違緣的生存理念,尋求生命的真實意義。
我們通常講的釋懷,是一定範圍內的心開,是指對生活中某一事件或某個人的看淡看開,完全不是一回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2018年不是「狗年」,而是「獅年」?
※高德車載導航怎樣打開Wan?
※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女生不敢談戀愛應該怎麼辦?
※性格缺愛,戀愛總是容易走極端怎麼辦?
※魚身上哪些部位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