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從哲學或心理學角度解釋「不要和我說話」?


怎麼從心理學或哲學的角度解釋「不要和我說話」這句話?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常見的行為或者叫心理現象。越來越多的人會說這樣的話「請讓我靜一靜,不要和我說話」。為什麼我們會拒絕別人和自己說話呢?我想可以從幾個方面去說一下。

第一,現在的人受信息的影響越來越多,而我們自身在面對零碎化的信息處理的時候,並沒有像想像的那樣得心應手。

也就是說有很多信息是無用的,但是我們自己會覺得很有用。比如說現在有很多app、公眾號等,它們可能會推出來很多各種各樣吸引你、刺激你感官的信息,就是刺激六種感覺器官吧,我們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佛家說的六層,在心理學上叫知覺和感覺。

看了這些之後我們會興奮,就好像有很多的好東西就進來了,於是我們就去學習、去吸收,我們要把這些常識性的、科學性的東西記住。你會發現有的人他關注了好多公眾號,然後把這些公眾號的信息記下,以為自己就掌握了好多知識,然後在和別人互動的時候就有很多的談資,也可以對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

但是一年下來之後,發現自己不但沒有真正的成長、獲益,好像自己的生活反而沒有自我啦,被打亂了,心裡覺得很煩,而且自己在現實當中所追求的成功目標並沒有提高,自己只是知道一些零碎的瑣碎的信息常識,這些東西並不能夠幫到自己,反而讓自己失去了自我。

所以這樣的信息鋪天蓋地之後,你失去了興趣。而各種通過傳播信息或者說販賣知識的人,他們就會想方設法地刺激你的感官。這就好比飯店的廚師,你去吃飯,一開始他就會把味道加重,所謂「一咸三分味」,然後你就覺得味道不錯,「一辣到十分」,他就把辣放進去,所以越吃越辣,越吃越咸,麻辣燙啊,烤串啊,這些東西就出來了,其實這是刺激我們的身體和味蕾的。

實際上,在現實當中的知識、信息也是這樣。那些提供信息的人、提供支持的那些商家、平台、品牌,他們也是像廚師一樣的想盡辦法把這些變得更有味道。比如說出現在你眼前的時候,刺激你的眼睛「啊,這是什麼?」所以就會有文不對題、標題黨或者是他那個圖片看起來好像是女人的什麼性感部位呀,打開以後不是那麼回事,其實就是他們也在想辦法刺激我們,我們也在接受刺激。

而我們被刺激得多了,我們發現其實自己就是「一灘爛泥」,所以慢慢地我們就開始在內心裏面有一種自發性的,一種本能的啟動——「我想靜一靜」。

這恰恰就是現代社會的另一種文化的興起,這種文化是什麼呢?就是正念文化。正念是來自於佛家的禪宗裡面的東西,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覺照」。在西方的主流社會有正念的培訓班,就是靜坐。像李連杰、喬布斯,他們都是這方面的追求者,因為他們要在這種複雜的信息環境中、商業戰場當中要去突出,必須要守住他的一顆心才行。

它其實是一種禪定,是要尋找一種回歸,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真正地走上這條向內去找,讓自己正念、靜心的路,所以大多數的普通人怎麼辦呢?他就只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別人跟他說話,他可能會說「不要跟我說話」,這恰恰是社會一種心理現象的微妙的變化。

下一步可能信息傳播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比如說會涉及到傳播學,我們未來的信息傳播,廣告媒體傳播,怎麼傳播,怎麼樣去讓人們舒服,而且又能夠讓人們關注我們?這都需要一個規範的過程。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的禪宗文化和來自於這個現代社會的需要的匹配問題。

正如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曾說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到時候世界會非常的煩躁,大家都找不到自我,都在迷茫,比如今天歐洲有四成人有心理疾病,他其實看到了一點,中華文化裡邊有和而不同的文化,可能會讓全世界重新建構一種人與人的相處和交際方式,而不是掠奪和侵略侵犯的方式。

第二就是我們偉大的本土禪宗文化。

因為佛教在印度其實是很短的時間,很快就滅了,所以印度人要想找尋這一路榮耀的歷史就必須來中國找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禪宗裡邊這個禪定的部分也許未來會拯救我們人類的精神世界和心靈。這是我作為一名社會心理學者看到的現象。

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推動者勒溫,他提出過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叫「生活空間」。他是說人其實是在一個空間裡面,行為是人和環境的函數,他把拓撲心理學的概念放在了這個心理的行為和環境當中,所以他是說人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場。這個心理場既包括內部的刺激,也包括外部的刺激。這是個綜合的部分,比如說內部你感覺餓了,你的感官就會有改變,你感覺到溫度很低,你會有一種恐懼感,這都是內部的刺激。溫度低帶來的冷又是一種外部環境,所以也是一種外部刺激。

既然行為是個人和環境的一個函數,我們來說一個人跟你說話,那麼這個人的語言就是行為,他就會刺激你,然後你對他來說就是他的環境。如果你參與了,你回應了他的話,就是你的行為,他就變成你的環境,這就是互為環境。

於是你們之間的環境就變大了,如果你不和別人說話,你的心理環境目前來講是比較小的,你可以守得住的,如果你和別人說話,那就變了,又變大了。我們今天就是因為心理環境變大了,生活心理空間變大了之後,慢慢的一點一點的被侵蝕——自我的意志被侵蝕。

以為我們掌控了自己的生活,以為很多事情都是我做的,都是我說了算,其實你早就被整個環境給控制了,你早就被別人給忽悠了,你還不知道呢!

所以,慢慢地就會有人覺醒,他發現找不到自己了。於是他就開始,有一種自發的自我保護,就是守護自己的心靈的陣地,這個心靈的陣地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裡邊會有他的一個精神自我,就是我們說的心神,我們的成語裡面有心神不寧,六神無主,神不守舍,那麼這個神就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自我。

按照中醫的說法,一切的問題,都來自於這個心神,所以說很多的中醫的藥方,包括我們調理一個人,一個人很多的疾病都和這個心理有關,我們發現我們的精神世界被人侵入進來了,被別人闖入進來了,別人和我們說話,我們一開始覺得別人進來,包括我們也願意受大數據信息的擺布,別人給我們推薦一個電視劇,我們打開一個新聞,都是在按我們的興趣來,其實我們慢慢的一點一點被侵蝕。我們的精神的領地被佔領,我們的心神不寧了,甚至神散了,目光獃滯,就是他外部表現出來,他沒有真正的主心骨,沒有真正的自我。

每個人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套東西,但是那些東西經不住推敲,或許是概念性、常識性的東西,根本不是人類的真理,真正知道這些規則的人有幾個人呀?哲學家、教育家、真正的學者和商業的精英政治領袖,只有他們掌握了,很多人都被愚弄了。所以被愚弄的人有一種自發的覺醒:我不想再聽你說,你不要給我東西了,我不要你的東西,我不要你的建議……

不是經過自己思考的知識,它不是知識,這是一個哲學家說的話。我們知道了這麼多,但是沒有思考,這種知道是害自己的,沒有真正的體驗,沒有真正的領悟,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想接受外部的刺激了。不要小看「不要和我說話」這句話,看似很簡單的話,背後深含著社會心理的動力變化,它是人們內在的一種覺醒,未來的精神的、心理的一個潮流發展在變化,這一句話就反映了整個我們目前社會心理生態的走向。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聲明:本篇文字內容歸韋志中所有,嚴禁其他公眾號轉載,如有發現,責任必究!


昨天下午我去找我一個哥們玩,到他的辦公室的時候,他正在寫東西。按照常規的方式,我會上去排他一下,他也會看看我然後互相「罵一句」。但是今天,哥們來一句「滾,我不想說話!」我一看勢頭不對,沒有多問,就坐在他的辦公室看看書什麼的。過了一會,他說,今天煩死了!我才知道原來他今天和領導有些不愉快,被別人在領導面前陰了。

人在非常煩躁的時候,心理的能量是集中於所煩心的事或者是集中於煩心事帶來的負性情緒上。這時候他們是不願意和外界有信息溝通的,因為能量沒了,只想自己靜靜。如果這時候你去找他不停地說話,他們肯定會煩的要死,但如果每人理會他們,他們也會感到落寞。所以,默默的陪伴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生氣的時候人的意識是狹窄的。平時通過和別人聊天帶來快樂的記憶可能暫時的被遺忘。這也是人的一種防禦機制。擔心自己的不好一面被外人探知,所以會選擇更多的進行緘默,以保護自己的內心。

和生氣類似,在一個人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的時候,也處於意識相對狹窄的階段。這時候他們只想解決眼前的問題,而不想做別的。你不斷的說話會打斷他們的思路,可能會被警告:閉嘴。思考問題的狀態越是深入,越是不想和別人說話。甚至你說話他們連讓你閉嘴的功夫都沒有,直接不理你。

以上是個人看法。


在實際生活中,所碰到的對方直接表達「不要和我說話」的場景並不多見,但想和對方交流時Ta卻沉默不語,或者對方表示「我想一個人靜靜」的類似情況不少,姑且也可以認為是對方在表達拒絕交流的意思。往往在這個時候,會感覺到現場的空氣是凝固的,與對方之間像是被隔開了。

一般對方在這樣表達的時候,或許是之前你們之間的對話讓他覺得不開心,因此不想再與你交流了;或許是Ta很忙碌、內心很煩躁想一個人獨處下,因此不希望你再繼續找Ta說話、打擾他;或許是因為某些原因,Ta只是「不想和你說話而已」。不管具體是什麼原因,可以知道的是當個體在這樣表達時,Ta的情緒感受可能並不好,或者說Ta只是希望你安靜下。

我自己也曾有這樣的經歷,當我在表達「不要和我說話」時,其實我內心的想法是希望獨自一人呆一會兒,不受打擾地處理些自己的事情。在覺得煩躁、情緒低落和忙碌的時候,是不太有心思和他人交流的,也沒有心情去回應別人的話語。有研究曾解釋了我們為什麼需要沉默,因為當你處於完全安靜的狀態時,你的大腦內部有豐富的事情在發生:想像力會提升,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速度也會大大提高,同時你也能更好地進行自我反思。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暴露在許多各種各樣的聲音中,偶爾讓自己處於沉默安靜的狀態下,並不是件壞事。

因此,當你聽到對方說「不要和我說話」時,就先暫停你們之間的交流,給彼此一個安靜的空間去舒緩下情緒、整理好思緒、做需要做的事吧。


按照題主要求,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不要和我說話」這句話。

這句話一般會出現在什麼情境中呢?

比如出現在爭執中,尤其是情侶之間的激烈的爭執,某一方會在爭吵的某個節點大喊:「不要和我話說!」。

也可能出現在陌生人之間,比如你有什麼事情想要請教詢問,可是對方冷漠的說:「不要和我說話。」,這時,是不是有些尷尬?

「不要和我說話!」,有強烈的命令和要求的意味,傳達的是拒絕的態度,拒絕溝通,拒絕交流。

為什麼會發出這樣拒絕的信號和態度?情況不同,原因可能不一而足,但是,所傳達的情緒基調是相同的:「煩著呢」,「鬱悶著呢」,「對你好失望」,「我要靜一靜」等等。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說出這句話的人,他的情緒是糟糕的,可能是低落的惆悵抑鬱,也可能是膨脹的焦慮和憤怒,無論哪一種,他都處在負面情緒的臨界值上,所以,我們會看到,這時他雖然發出了拒絕繼續交流的信號,但是正是這種拒絕,暴露了他內心的痛苦感受,暴露了他需要撫慰的脆弱。這時如果面對他的人是你,那麼你需要謹慎選擇你接下來的言行。

如果你只是那個想詢問有關信息的陌生人,那麼你可能最好是在感受到他的情緒的基礎上悄悄的離開,但如果你是那對情侶中的另一個,可能你需要更加體察關注對方的情緒感受,及時的從爭執中冷靜下來,並努力讓兩個人都回歸平靜,先安撫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再來討論那個爭執的問題,這樣可能更有利於情侶關係的維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王紅艷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我們經常會在爭吵前或需要安靜時說出一句「不要和我說話」,而在英文中常用的類似語句是「leave me alone」。中英說法的關鍵都在於alone,從字面意思看,也就是希望獨自待著,沒有交談。可是,為什麼人們會這麼說?人們又真的是希望獨自待著沒人關心沒人理會嗎?

人與人爭吵是一種溝通信息、表達情緒的方式,而「不要和我說話」,是一種暫時解決爭吵的方式。

從心理學角度看,「不要和我說話」有可能表達以下幾種意圖:

1、終止交流意圖

爭吵已經到達忍耐的極限,說話者在表達憤怒的情緒,希望立即終止該段對話,以免難以控制情緒的進一步惡化;

2、反思繼續交流意圖

說話者意識到繼續交談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確實不希望繼續交談,希望雙方都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進行自我思考,同時也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3、渴望關懷意圖

說話者心裡受到了委屈,「不要和我說話」是用說反話的方式表達自己渴望被憐惜、被關心的情感,而不是真的希望對方離開。

現實中,我們雖然無法準確預知說話者的真正意圖,但遇到這句話後都必須給予說話者足夠的尊重。嘗試著站在說話者的角度,體會他的立場和感受,並尋求更優的解決方案去解決面臨的問題,這其中涉及到的是人際關係理論。

中西方哲學都有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從中國古代的孔子哲學來看,孔子提倡,人與人的相處應該達到「仁、義、禮、志、信」,西方哲學提出意識對行為的作用,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中西方哲學都強調了人在關係處理當中應有的姿態和應表現的行為。所以,爭吵並不是不可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是相互的,當你充分表現出尊重、禮貌,願意耐心冷靜的傾聽對方的需求,也準確表達清楚自己的意圖,就能有效把握雙方溝通交流的局面,進而向好的方向發展。


這要看你怎麼理解「說話」了。

繪畫算「說話」么?

暗示算不算「說話」?

手語算「說話」么?

心領神會算不算「說話」?

每個人對於「說話」的理解不同。

有時候,有人看似在對你說話,但是當你仔細聽的時候,會發現他似乎是在自言自語。這算不算「說話」?

當你想對某人說話的時候,你卻能明顯從對方那裡感受到一種氣場,好像一切盡在不言中了。這算不算說話了?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這種兩頭見不著,日日思念對方。算不算說話?

如果這樣想的話,我們簡直攔不住別人對我們說話。

兩隻狗相遇的時候,他們之間會嗅來嗅去,這是在用氣味說話。


這是忍耐度,又叫心理緩衝空間。又叫臨界點。人在大腦整理數據,由意識統合。當飽和或超過了忍耐極限,就會感覺面臨失控。如果聽到這個話,就要給對方一個緩衝空間。最好是睡一覺。最直接的放鬆大腦。當然,靜坐是最佳的


推薦閱讀:

別讓正經成為猥瑣的通行證
曾奇峰《精神分析五十講》精要(1~10)
李鴻恩:像我這樣真正聰明的人,從不去社交
他們說:連死的勇氣都有,怎麼沒有勇氣活下去?
6~18歲孩子最好的溝通方式,精準把握各年齡段認知心理特徵!

TAG:心理學 | 哲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