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是什麼原因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中醫市場化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其實不僅僅中醫市場化害了中醫,其實市場經濟害了很多行業。

一個朋友去省中醫瞧病,特意找的專家門診,專家的病號很多,到了我朋友的時候,專家簡單問了幾句,把了把脈,直接給開藥,成藥外加草藥,一共花了1400元,開了13付中藥外加很多成藥。中醫專家上來就開13付葯,我們感覺不專業(中醫大夫都是先趟路,哪有用13付大方子趟路的)。然後我們去了一個當地很知名的一個大夫那裡瞧病,人家說你沒病。我們非要開點葯,大夫給開了葯,說下回別來了,記住不要去買保健品。我們又去了兩回,大夫每次都說不讓我們再去了。我們就沒有再去。

我雖然不是大夫,但是我以前干過藥品。曾經感冒了,找一個中藥店的坐堂醫給我瞧病。給我開完方子,方子上都寫滿了,抓藥的夥計給我說,小賀,孫大夫給你手下留情了。都寫滿了,還手下留情了呢,要沒有關係,得寫多少位葯。

好多人都說是假藥限制了中醫的發展,其實不然,是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限制了中醫的發展,中醫方子變化無常,可多可少,君臣佐使、18反、19畏,道道太多,4位葯能瞧好病,10味葯也能瞧好病,20味也可以。

還有一點就是中醫大夫的水平。有些中醫大夫年齡偏大,跟個老頭似的,其實只會堆葯,不會辯證施治。中醫就跟銷售、相聲、網路推廣、微雕一樣是的技術,而且比較看造詣,他幹不了中醫,就是幹不了,在努力也白扯,他能幹的了就是能幹的了,不需要白鬍子,也不需要拄著拐棍。

最後回歸到市場經濟,現在多少人為了錢,而放棄自己的底線。我一個朋友是4S店的維修工,他的工資跟修車技術、修車數量沒有關係,跟修車的時候買了多少附加產品有直接關係,如果沒有銷售出去這些附加產品,修車工就只有基本工資,4S店逼著維修工做放棄底線的事情。

還有賣保健品的,為了賣保健品,到處喊人家爹娘。只要買他的保健品就是他的爹娘。多少保健品的功效就是吃不死人而已。

所以市場經濟害了中醫。還有就是庸醫害了中醫。


一、中成藥所佔比例較小,對中醫發展影響較大

動植物與礦石類型的中草藥,通常需要熬煮,使患者急待疾病好轉的心理需求不易滿足,同時也難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的高效要求,大力發展口服型、注射型與粘貼型等中成藥(包括中藥配方製劑與有效成份提成藥),不僅可以以工業化規模加速中醫的推廣,同時也有利於限制假中醫的生存空間,因此,發展中成藥是加速中醫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中醫方興未艾,中醫正在衰退的說法沒有依據

有一種觀點認為"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這就是中醫不景氣的原因",實際上這種說法沒有依據。廉價、簡易而且高效的觀、問、聞、切的中醫診斷方法,以及中草藥、中成藥,一直在中國所有大小醫院使用著!倒是因為西藥引發病原的抗藥性,以至已被國家禁止在飼料中使用,以防止抗藥病原蔓延至人類,但允許在飼料中使用中藥!

中醫在國外也是方興未艾,目前,日本、美國、韓國、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方國家,都大量搶注中醫藥方,日本搶注了"芍藥"專利與80%國家中的中藥菜專利,日本藥房中80%是中藥與中藥配方製成葯;韓國在19個國家搶注了同仁堂牛黃清心丸的藥方專利,每年利潤高達7000萬美元;美國搶注了人蔘蜂王漿的專利。

認為《黃帝內經》的中醫陰陽五行只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不能與生化特徵溝通,這是錯誤的,中醫觀、問、聞、切等診斷方法,完全可以準確了解人的外表病症特徵,進而準確判斷內部陰陽五行狀態,並可與生化特徵溝通協調!這可從大量臨床病例中得到驗證,網上有大量相關例證,在此不作贅述。

三、「中醫黑"的荒唐言論嚴重誤導社會,必須堅決批判與抵制

以方舟子為代表的反中醫鬥士,當前正在欣起一股對中醫實施"廢醫驗葯"的浪潮,形成負面影響較大的反中醫著作有方舟子的《批評中醫》一書,他們的主要論據有三:一是認為中醫不能與生物學、化學與物理學溝通與統一;二是認為中藥是起源於"感應巫術",療效與副作用不明確;三是認為中國人均壽命大幅提升是西醫的功勞。

「中醫黑"們的論據與觀點造成較為嚴重的思想混亂與誤導,社會深受其害,若按他們的主張執行,將不知有多少人要死於非命,必須堅決批判與抵制!建議"中醫黑"們,以及支持中醫的網友,點本人頭像,進入本人《頭條》主頁"問答"欄查找相關答文,多多了解中醫的歷史、理論基礎、優勢、缺陷與中西醫互補的發展趨勢!

四、中、西醫都可以與現代科學溝通,但各具優勢與缺陷,相互補充與完善,才是人類醫學的正確之道

中醫的基礎理論起源於中國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易經》,具有概括性描述人體生理與病理的局部之間、局部與整體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優勢,具有治療慢性疾病、生理性疾病(如癌症、風濕病、神經性疾病、婦科病等)、傳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非典等)的優勢,缺點是對急性病與部分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往往鞭長莫及,而西醫則剛好相反。

實際上,中、西醫都可以通過現代生物學、化學、物理學與(診斷及療效)統計學實現相互統一,但中、西醫又各具優勢與缺陷,相互補充與完善,才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西醫在其各自的發展過程中行成了各自不同的體系,就其優劣來說難分高下。但到了近現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西醫的工具和藥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新型的醫療工具的應用使得西醫在「診」這個階段行成了低門檻高準確率。而科技的進步使得各種新葯的研發也大大的提高,從而使得西醫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超越了中醫!

現在的所有醫療器械其實基本都是針對西醫研發的,雖然大多數器械中醫都能用,但是畢竟沒那麼得心應手,所以中醫的「診」其實很大程度上還是非常依賴人的,所以對醫生的經驗水平要求就比較高了,所以我們有時會覺得中醫的「診」很不靠譜!

再說「療」,中醫的藥物大多數都是取材於自然,在現在這個生態被大量破壞的環境下,中藥的療效肯定會有很大的變化,再加上很多中藥的加工非常費時費工,現在很多改良的加工方法對中藥的藥效也非常有影響,有些不止是藥效多少的問題,而且有些藥效會出現改變!

還有一點就是自古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國古代對動植物的分類顯然沒有現在這麼嚴謹,而且相對於古代的交通水平來說中國也足夠大。這就造成了很多不同的中藥有共同一個名字或者同一種中藥會有很多個不同的名字,後人抱著古代醫書求索的時候會非常費勁,而中醫藥的古今名稱對照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系統的文謝可以查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屠呦呦教授和青蒿素,青蒿治瘧疾在中國傳統醫書裡面早有記載,屠呦呦教授按圖索驥都那麼費勁兒,最後把所有名字叫過青蒿的都抓來實驗了一遍才在黃花蒿裡面提取出了青蒿素。就我所知,現在叫做青蒿、黃花蒿、白蒿等東西古代都叫過青蒿!


有關中醫的話題已經是N次作答。既然還有人對此感興趣,再聊一聊也無妨。

其實,對中醫的討論早已超過了學術的範圍,已經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評判。

實事求是的說,中醫當然也不僅僅是一門醫術,而是中國古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換言之,就是中國古人的一種生活態度。而中醫得不到發展的原因固然不少,其中關鍵一點應該是國人對古人生活態度的否定或者不認可。

比如《黃帝內經》認為人體結構和人體的生理運動是自然界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因而病理要從自然界中尋找。 疾病是自然界外在的某些物質因素侵害而產生的,若違反四時的養生原則,則邪氣傷人。

再比如,《黃帝內經》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說明人體各部器官的有機聯繫,強調五臟之間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不可分割的整體。認為過度的喜、怒、哀、思,會傷害內髒的器官,因此人要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感情。

這些看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論由於得不到現代醫學檢驗數據分析的支持,因此慢慢也就被世人唾棄。現在中國人相信「陰陽五行」的還有嗎嗎?恐怕連什麼是「五行」 也不甚了了。

第二個阻礙中醫發展的原因就是中藥的發展。如同國人總是喜歡用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傳統文化一樣,中藥不能走出國門,或者美國的「食品藥品監管局」FDA,或者歐盟的食藥局不發給中藥許可證,就將中藥「噴」的一文不值。不相信中醫藥,其實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之一。

第三,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一人一方。而這種傳統的診療手段也制約了中醫自己的發展——成本太高,無利可圖。現行的市場經濟是謀求「利潤最大化」,而要想賺錢就必須規模化生產。規模化生產恰恰又是和中藥的處方以及熬制是格格不入的。

第四,中醫門檻低,騙子多。常言道,土方治大病。人人都有土方,家家都有秘訣,騙子滿天飛,偏方到處有。反正信不信由你,或者說「心誠則靈」。這種近乎原始宗教信仰版的虔誠也為江湖郎中庸醫騙子提供了市場。反過來當然也制約了中醫藥的發展。


對於這個問題,我感覺有以下幾點:

現在的真中醫越來越少了,大部分中醫進去醫院以後都被西化了,都從辨證論治轉變成辨病論治了。這個是最最主要的原因。

中藥口感很不好,這個確實也是一個缺點。雖然大家都知道良藥苦口利於病,但是有一個很苦的個一個不苦的,你會選哪個?————熬制中藥確實不方便,一大包草藥,又得熬成湯。但是現今出現的免煎顆粒劑,確實是對這一點的彌補。———— 中藥的價格問題。如果去過醫院抓中藥,就會發現其實中藥並不便宜。

個人感覺這也是限制中醫發展的一些原因。

在此聲明一點,這些僅是個人拙見,並沒有抨擊中醫的意思。


是國家政策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中醫藥大學培養中西結合專業限制了中醫的發展。因為中醫藥大學的教材都是不會治病的學者編寫的,他們想晉陞教授,沒有科研,就編寫教材作為科研去晉陞教授。這樣的教材就限制了中醫的發展的。培養學生應當讓學生用中醫的經典原著作為教材,比統編教材有用得多。

目前岀台的《中醫藥法》也限制了中醫的發展。因為允許專長參加中醫師資格證考試,但需要兩位副主任醫師進行推薦,現在的副主任中醫都是中醫藥大學的中西結合專業畢業的,他們的職稱論字輩排晉陞的,他們自己還治不好被推薦的專長的病種,他們會去推薦有專長的人嗎?無非是要被推薦人岀錢買通兩個副主任中醫來推薦。

中醫的發展是自由的,報考中醫資格證也應該是自由的,沒有任何條件的,也不管是學什麼專業的,象報考律師資格證一樣沒條件的,獲得中醫資格證可以全國任何地方行醫。總而然之放開考試,考得上就發證。考不上,別人也沒怨言的。


是什麼限制了中醫發展?

從個人方面來說,限制你發展的只能是自身。一個人,只有不斷認識自己的缺陷,改正自己的錯誤,接受新的思想,如此才能不斷進步。

中醫沒有發展,就是因為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把一種古代醫學當成是信仰,不敢加以批評。

舉例來說,在與很多中醫和中醫粉的討論中,我都反覆提到過一個問題:如果經絡存在,為什麼外科醫生做手術從來不怕切斷經絡?

中醫及中醫粉們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有說經絡需要內視才能看到的,有說經絡是飛機航線一樣的虛擬存在,還有的說現在找不到是因為人類認知手段落後,等等等等。

但從沒有任何一個中醫敢大膽的承認,經絡本來就是不存在的。

經絡,在古代書籍的描述中一直是實體存在的,《黃帝內經》經水篇中的描述:若夫八尺之軀,皮肉在此,外可切而尋之,其死可剖而視之…。類似的描寫還有很多,都可以知道經絡在古人眼裡就是可見,可觸摸的。另外,中醫的號脈是用手指感覺腕部動脈的搏動,這在中醫經絡里是「手太陰肺經」。這麼多古今證據,你還敢說經絡是虛擬的,看不見的?

事實上,經絡是中國古人對「血管」「神經系統」「淋巴系統」的統稱,並且有一定解剖學描述。但是古人的認知手段畢竟是落後的,再加上「死者為大」的傳統觀念,沒有人去解剖屍體進行清楚的描述,所以大多依靠想像進行推理。比如天下有十二條河流,人體就有十二條經絡,雖然黃帝內經描寫的人體經絡是十一條,但不妨礙後人用想像力進行添加,因為「天人合一」嘛。

以上就是古人對於經絡的完整認知,你了解了這些,也就自然清楚古人錯的多麼厲害了。所以自從西方解剖學傳入中國後,人們發現經絡完全不像解剖學描述的那樣,存在著諸多的錯誤。怎麼辦?正常做法當然是承認錯誤並進行改正了。

但中醫沒有。中醫是祖宗傳下來的,是國寶,怎麼可能有錯呢?千錯萬錯,祖宗不能錯。於是,「聰明」的中醫們說了,經絡是虛擬存在,不是血管,不是神經,不僅如此,就連五臟六腑都不是實體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功能化的描述。連五臟六腑的實體存在都可以不承認,還有什麼是中醫不敢曲解的呢?

請大家記住這個名字:惲鐵樵。民國上海書局的一個職員,在兒子死於中醫之手後開始學習中醫,並在1926年提出了中醫肺腑虛擬化的理論。很多人認為他挽救了中醫,但他也是中醫的千古罪人,因為他的這種努力,使得中醫徹底脫離了實證,從此走向了迷信信仰的道路。


中西醫本是兩個不同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各自有一套臨床方法與評判標準,兩者基本無法兼容。但在現行醫療理念與制度下,中醫的診病診病治病與驗效,新中藥的開發評審與推廣基本採用西醫標準來判定,貶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認中醫臨床實踐標準,中醫療效和科研成果必須經西醫或按西醫方法認可,這在醫學界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還有這些年中醫教育嚴重西醫化,語言上外語要求不低,中文要求不高,古漢語訓練缺乏,許多學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醫古籍,課程安排上中西醫課時幾乎相等,西醫理論學習要求不低,中醫理論訓練嚴重不足,甚至《黃帝內經》等經典也不研讀,技能培養上,西醫實驗不少,中醫望、聞、問、切等訓練不多,畢業學生普遍不會用中醫思維看病,多半轉行西醫或名行中醫,實以西醫為主。不少中醫碩士博士也不會用中醫理與技能臨床看病,

所以種種原因都限制了中醫的發展。


是什麼原因限制了中醫的發展?這個問題有點複雜、當從大方向解析。一、西方文化侵入、東方文明被淡化、為原因主要前提。二、資本主義復辟、個體利益化突顯。三、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需要資本、在東西方文明不分伯仲的階段內,出現了許多讓人眼花瞭亂的景象。四、現代化的「崇洋」內心,迷了不少的知識份子高才生,也誕生一批以「西方樂土似的科學」信仰極積者。五、自中國的衛國戰爭,西醫進入戰場,深入民心。人民大解放中醫險些被全面廢除,衛生部門力推西醫,部分民主人士擁護西醫而打擊中醫。黨中央領導英明保留中醫,並在中華醫學提倡「中西結合」形成短期的中西大合壁。中華醫學突飛猛進,苦了那一批老醫生了。私有制改革、人們追求經濟,醫生是人、醫院單位更需要資金維護。人們為了生活、選擇了方便快捷的西醫,也不知道西醫藥的毒副作用。直到發現幾多藥物對人的傷害之大才有部分人選擇中醫。


現代中醫正處在一個艱難的關口。首先,大的形勢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増強民族自信,使中醫發展迎來了三四十年來難得的好機遇,其次,國外屢屢搶注中醫方劑及相關產品的專屬權,產生了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特異現象。然而,國人對中醫的態度猶如對教師的態度,求全責備,把非中醫的責任也歸咎於中醫,如一癌症患者求治的第一願望是所謂的大醫院大名西醫的小刀一下徹底了結,當不如意時才會想起中醫治療,結果錯過了治療窗口期,最後一命嗚呼之罪卻轉移到了中醫頭上。 當然,不少中醫從業者也經常是明哲保身,對疑難病例能推就推,否則也是不求有功先求無過,也造成良好的治療期,抑或是審因不清辨證不明而採用「保守治療」,以致療效不佳,從而損毀中醫事業! 中醫是哲學邏輯與藝術的綜合體,是思辨能力與臨床經驗的結合體,不是什麼人都能學好中醫並取得良好效果的。中醫人更應該戒除挾技求富的短視行為,為推動中醫事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並培養可造之材!


推薦閱讀:

隨筆2——關於中醫
「嘉園行健」秋季養肺小妙招
開設了易筋洗髓經打包課程,更便宜!
我的中醫經方故事連載(156)茯苓飲

TAG:中醫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