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死後為什麼身體是冰的,而不是等同於室溫?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表述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實際上,人死後體表的溫度是不會低於周圍環境溫度的。不然也解釋不通。

人在死後,身體的溫度分為兩個速度降溫,大致為:核心溫度/體表溫度。

核心溫度下降速度是緩慢的,逐步降到室溫,基本也都需要幾小時到十幾小時不等的時間。

而體表溫度會快速降至室溫,或者由於細菌等原因,越高於室溫。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還會覺得冰冷冷的呢?1.心理原因

心理上是有些害怕屍體的,猛然摸到,就下意識害怕。

另外還有個心裡層面是:屍體的手感和觀感,還是人,人的溫度感受印象還是根深蒂固的,突然一下詞觸感和觀感,都是人,可是一摸就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可不就覺得冰冷么?

2.室溫比較低

室溫低的情況下,屍體體表的溫度也低,所以感覺冰冷。

3.觸感的變化

屍體發硬了,就會增加冷的心裡暗示。

以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幫助!

如有不準確之處,望不吝賜教!

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個贊吧!


人死後為什麼身體是冰的,而不是等同於室溫?

首先,這個問題表述本身是錯誤的。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還是很有些說道的。這涉及人體體溫以及死亡後屍體溫度的變化。

人體溫度

我們常說人是恆溫動物,這並不是說人體的溫度恆定在一個數值保持不變。事實上,人體不同部位、不同情況、不同時間的溫度是動態變化的。恆溫的意思只不過指正常狀態下核心體溫保持在一定範圍內波動。

就人體部位而言,可以分為核心體溫、外周體溫和體表溫度(皮膚溫度)。

核心體溫是指身體深部生命相關的器官,比如心臟、腦、肝臟等周圍的溫度。我們說的人體正常體溫37℃指的就是核心體溫。核心體溫沒法直接測量,通常測量直腸或耳膜溫度替代。

皮膚溫度,受到很多因素,特別是環境溫度、衣服隔熱效果等影響,因而不同部位、不同環境下變化很大。通常越是遠離心臟的體端,比如手腳,特別是腳部皮膚溫度最低。

可見,人在適溫(22~24℃)環境下皮膚平均溫度為32℃。環境溫度超過這個度數,人體就很難正常散熱,只能依賴於出汗散熱。這也就是把32℃設定為環境高溫的原因。

也可以看到,手腳溫度要低於皮膚平均溫度,尤其是腳部,這也是人們在低溫環境為什麼首先感覺「腳冷」的原因。

手部溫度有些特殊,需要特別說明。因為,一方面,我們通常用手來「試」其他物體的溫度;另一方面,手心手背的溫度差距明顯。這是因為,手心部位微循環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有的微動脈不經過毛細血管直接與微靜脈連通的直捷通路,稱動靜脈吻合。

由於皮膚血管對環境溫度高度敏感,在極低環境溫度下,為了保存熱量,皮膚循環可以極度減少甚至完全停止。這樣,身體遠端組織就存在凍傷壞死的風險。動靜脈吻合存在的意義在於,在低溫下間斷開放,短時間性恢復循環從而避免凍傷。這些動靜脈吻合主要存在於手掌、足底和耳垂部位。但是,手掌部位明顯更豐富。

加之,手掌部位組織厚度大,血液循環原本就相對豐富。這樣,手掌就比手背溫度為高。因此,我們用手測試其他物體溫度時,用手心和手背感覺是不同的。

比如,如果用手觸摸額頭,經常會感覺手掌比額頭更溫暖,而手背則要涼的多。這也是,有的醫生用手測試病人是否發燒時常用手背而不是手掌的原因。

總之,在通常適溫以上的環境溫度下,我們手部皮膚溫度通常都會在30℃以上。

人死亡後體溫的變化

人死亡後,由於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產生熱量,身體核心溫度開始從37℃左右的正常溫度逐漸冷卻,這個過程被稱為屍冷。

屍冷速度受多因素影響,在環境溫度、濕度「適中」的情況下,體溫下降遵循線性規律,第一個小時降低2℃,之後每小時約降低1℃,直到到達與周圍環境相同溫度。

比如,如果環境溫度是25℃,一個人死亡後約11小時整個身體內外溫度就都會降低到與環境溫度相同的25℃——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涼」透了。當然,「涼」透了後溫度也不會繼續下降到低於環境溫度。甚至,由於體內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代謝產生一定熱量,還會稍高。

以上指的是核心溫度。體表皮膚溫度則在死亡後快速下降,短期內就會下降到與環境溫度相同的水平。這也就是人們判斷一個人死亡,沒救了時會說「身體都涼了」的原因。

綜上可見,人死亡後身體溫度會快速下降,但是最低也只能降到環境溫度水平,而不會更低。人之所以感覺屍體是「冰的」,是因為活人身體體表溫度通常都在30℃以上,明顯高於屍體。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謝邀。

人死後,身體是冰的,這句話,本身就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源自於兩點:

1. 真實摸過屍體的人的感受

他們由於觸摸過屍體,留有屍體冰冷的印象。但是這個印象源自於兩點:A.我們的體溫高於室溫,人死後,溫度下降,觸摸後,感覺還是人,但是溫度卻低了一些,這樣的一個落差在心理上被誇大了,其實屍體的溫度還是和室溫接近的。B.人死,要麼不是你親近的人,就覺得害怕,要麼是親近的人,你覺得傷心,兩種情緒都是負面的,會帶來冷的心理暗示。

2. 沒有觸摸過屍體的人

那就是三人成虎的傳播問題啦。別人一說,你就信。

3. 屍體溫度實際情況

一般來說,在正常的環境溫度和濕度下,體溫下降是線性變化的。基本上:

第一個小時降低2℃,以後每小時降低1℃,直到室溫!

所以這個結論也會被用到推測死亡時間上。

如果覺得有用,您就給點個贊、粉個好友唄。

大約花費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畢竟,我辣么萌~


首先這裡的「冰」,不能說是冰凍的。個人理解為是屍體溫度比室溫「低」,並且身體僵硬,同時觀者帶有主觀的悲傷情感,才會感覺屍體是「冰」的。

人活著的時候,新陳代謝正常,體內進行氧化作用,緩慢釋放熱量。身體的核心體溫保持在37℃左右,而體表由於暴露於表面,與空氣熱量交換,較核心溫度低些,在32℃左右。

人死亡後,由於新陳代謝停止,不再產生熱量,身體核心溫度逐漸冷卻,身體變得僵硬,這個過程被稱為屍冷。

屍冷速度受多因素影響,下降一般遵循線性規律,第一個小時降低2℃,之後每小時約降低1℃,直到到達與周圍環境相同溫度。

那麼為什麼屍體溫度比室溫「低」呢?

對導熱性不同的物體,我們的體感溫度是不同的。導熱性高的物質能量傳導快,不同溫度物體之間接觸性熱交換,即傳導熱交換速度快,界面上溫度變化就快。這就是我們在低溫環境下用身體(相對高溫)接觸導熱性不同物體時,冷熱感覺不同的原因。比如我們會感覺到導熱性能高的金屬物質體感溫度會更低,感覺更冰冷,而導熱性能低的木頭或棉花織物體感溫度相對高一些,感覺不那麼冰,儘管它們處在相同環境,實際溫度是相同的。

水分佔人體體重的60%以上,水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屍體的導熱性高於空氣、木頭或纖維織物的衣服等。這是我們會感覺屍體比空氣溫度或者衣物更冰的原因。


人死後冷下來,是和環境同溫的。

題主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使用自身活體作為測量基準,且用活體觸感得出的主觀結論。這麼做有幾個問題:

第一,他以自身活體溫度作為測量基準,用觸覺測量。手觸屍體感覺是冰的,是因為除夏天,環境溫度都低於活人人體溫度,手觸屍體感覺冰冷,是因為屍體比活人人體溫度低。

第二,為何環境溫度低於人體,沒有感覺氣溫低,是因為空氣熱阻遠高於固體,熱容量也遠低於固體,皮膚附近氣體很快和人體沒有什麼溫差,感覺不到空氣冷,除非有風。

而屍體是固體,傳熱快,熱容量高,可以較長時間維持和活人人體溫差,讓人產生冰冷的感覺。


其實,這個問題表述的準確性存在問題。因為人死後身體的溫度是基本等同於室溫的,之所以覺得冰是因為參照物是正在發生新陳代謝的活人,冰是相對接觸者的皮膚而言。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在相同溫度下摸金屬物體和摸棉花的感覺不一樣,好像摸金屬更涼一點。其實在相同的室溫下,二者溫度是相同的。感覺不一樣是因為金屬和棉花的導熱性不同,我們的皮膚所感受到的溫度也不同,金屬的導熱性高,吸收人體熱量的速度快。人體體重是由大量的水分構成的,這些水分約佔人體重的65%,水也是導熱性比較好的物體。屍體的導熱性比空氣、木頭等要高,所以就產生了屍體溫度低於室溫的錯覺。

人活著的時候,會運動,會進食,機體會有新陳代謝,這些都會產生或消耗能量,而人死後這些活動均停止,亦不再產生能量。人死後身體變冷是由於屍體的新陳代謝終止,不再產生熱量,身體的核心溫度逐漸下降至基本等同於周圍環境溫度,這個過程即為屍冷。屍體冷卻的速度受屍體本身因素以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溫度、濕度等條件均適中的情況下,屍冷的速度遵循線性規律,第一個小時下降2℃,之後以每小時1℃的速度下降,直至下降至基本等同於周圍環境。人體的核心溫度即人體內部溫度,一般在37℃左右。如果室溫是23℃的話,人死後身體核心溫度大約需要13小時降至室溫,而皮膚溫度則會快速降至室溫。所以,當人死後並且放置足夠長的時間的情況下,身體溫度是基本等同於室溫的,冰是因為觸感以及參照物的緣故。

本期答主:王亞敏,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人活著的時候能保持36.5℃的體溫是因為大腦體溫調節中樞,死後中樞停止工作,體溫就會逐漸下降,最終降低到環境溫度,並不存在「不是等同於室溫」。

物體之間會因為溫度差向外輻射熱量,最終使兩者間形成新的平衡。對於已經死亡的人體來說也是一樣,最初體溫還能保有一定溫度,因為人體大部分是水,而水擁有較高的比熱容,能夠保持相對長時間的溫度,但溫度差的存在卻會使屍體不停地輻射熱量,最後和環境溫度一致。

人死後的身體摸起來是冰的,也是因為正常人體和屍體間有溫度差,加速人體皮膚表面熱量散發,因而感覺到冰涼。人體雖然和環境之間也有溫度差,但因為空氣比熱容小,人體與環境的溫度差雖然也會使人體喪失熱量,但空氣與水相比比熱容低得多,升高同樣的溫度,水會吸收更多的熱量,給人感覺就是水更涼,而氣溫的變化感覺卻不甚明顯。

另外也可能有心理因素的影響,人對屍體有一定恐懼心理,恐懼會影響人體感知。實際上人死後若及時不處理,一些部位溫度降低後甚至又會升高,因為微生物分解人體也會產生一些熱量。


只要放置時間夠長,就會和環境溫度一致,所以,和室溫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你用溫度計來測量,也會印證這個結論。事實上,如果從精細的角度上考量,或不定溫度還會高一點點——腐敗過程中,微生物會因為生命活動而產生一點點熱量。

至於你用手摸,那是相對感覺,相對於你的手,他是涼的。


謝邀

如果與靜止的水相比,靜止的水其實並不是真的靜止,而人死後體內的水因為血循環的停止而屬於不流動的了真的靜止的水了,如此想想人死後的體溫會慢慢地低於室溫的,而非等同於室溫。


人活著時正常體溫37度,人死後,血液不循環停止流動,沒再有新陳代謝,身體手腳變僵硬,慢慢變冰涼,人體65%水份在血液慢慢減少,夏天腐敗變爛臭,至於死屍有多少度不清楚,一般在農村家人會請專人更換壽衣,裝放棺材裡先放一層薄膠布隔著不臭水流出棺材外,按照當地習俗請矛山道士唱一二天,儘快出殯抬去指定的山上埋葬。


推薦閱讀:

1964年的北京科學討論會
是純粹的藝術,還是偉大的科學?西方繪畫史上的那些秘密
請不要給科學隨便捏造一個精神
"衛龍辣條"被曝抽檢不合格?辣條還能吃嗎?科學的解釋來了
[資訊]科學家稱人類每日僅需6小時睡眠時間

TAG:健康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