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你的家鄉,最具特色的年味美食是什麼?


說到年味美食,我的家鄉湖北仙桃有不少特色美食。仙桃這個城市估計知道的人不多,它位於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腹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在我記憶中最深的一種年味美食,非「米糰子」莫屬。

在仙桃,素有「年小月半大」的說法,每到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必做粘米糰子,吃過糰子,這一年一度的春節才算過完了。小時候愛睡懶覺,正月十五這天必然會在米糰子的香氣中醒來。那時,元宵節過早吃糰子,晚餐是吃正月十五團圓飯,吃完團年飯,到祖宗墳墓里上燈,孩子們打著燈籠在房前屋後玩耍,晚上有戲班子唱花鼓戲、皮影戲等,好不熱鬧。

傳說,元朝末年漢王陳友諒夫人曾以糰子犒賞士兵而傳於後世。

米糰子的做法(來自於網路):

  1. 把胡蘿蔔、香乾子切成小丁,紅薯粉絲切成段,放入生薑、大蒜、辣椒、食鹽等作料,根據自己口味完成炒菜流程。

2.把米粉倒入蒸籠,用筷子插幾個氣孔,待水燒開後,把蒸籠放入開水中。蒸20分鐘。

3.上汽後,米粉蒸好了,倒入乾淨洗菜盆中。

4.加入開水,攪拌米粉。

5.開水慢慢加入,一次不能加太多。

6.用手揉米粉,使米粉均勻。類似揉麵糰。小心燙手。

7.取一小塊,在手中揉幾下,使米粉更均勻。

8.旁邊放一碗冷水,米粉粘手就在手中塗點冷水。捏成小洞~

9.在洞里加入適量的包飯。封口,揉圓。

10.燒開水後,放入鍋中。蒸25分鐘左右。

11.蒸熟了,就可以吃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賀知章吟詩感嘆漂泊。於安土重遷的古人而言,久客異鄉傷離別,重歸故里嘆滄桑。

    歷史翻滾前行,千年雲雨之後,這個美好時代的我們愛上了吟詩赴遠方。花花世界如是繁華,伸手即是四海之味。衣食無憂的生活雖具千般好,卻始終少了兒時過年托著兩腮趴在桌前,望眼欲穿期待美食的那股子熱切。都嘆故鄉小,難解故鄉情,家鄉的美味不僅是簡單的一種味道,從製作到收穫,那一連串的記憶都是遊子心頭的那一顆硃砂痣。

    「雪花飄飄,外婆炊糕,大籠糕、小籠糕、白糖糕、紅糖糕、桂花糕、蓮子糕,大吉大利龍游糕……」每每聽到這段順口溜,世界各地的龍遊人都會自豪地想到一個聞名江南的特色小吃——龍游發糕。

    一到過年,各家各戶都要蒸三四籠的發糕,和歸來的家人一起分享。因為發糕與「福高」諧音,代表著一年收尾隆重豐收,期盼來年興旺發達的美好寓意。

    龍游發糕是衢州人過年離不開的美食,龍遊人將對新一年的期盼揉入這軟糯香甜的美食中,逢年過年,飯桌上總少不了它的身影。

    發糕有兩種,一種是純糯米糕做的,我們龍遊人也叫它糖板糕,經常在裡面夾一些紅豆沙等,還有一種是混合糯米和粳米做的,就是我們說的正宗的龍游發糕,這兩種發出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雖然市面上有些發糕看起來更蓬鬆更高,但是口味並不一定好。

    發糕製作工藝複雜,要經過9道工序:淘米、浸米、磨粉、壓榨、墊粽葉、和餡、灌籠、發酵、水蒸,之後出爐的發糕香糯可口。吃慣了發糕,卻不知並不是每塊發糕都能發酵成功,有經驗的老師傅才能把握其中門道。

    龍游縣作為國家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米質優良。做發糕用的米產自龍游西部鄉鎮詹家鎮,這裡生態環境非常好,湖水清澈見底,完全沒有污染。

    發糕製作的第一步是淘米浸米。將浸泡了12個小時的米漂清,磨成粉,再按比例搬入豬油、白糖、酒酵母等佐料,然後舀入蒸籠的模具中,竹筒幫助發糕透氣。如此一來,龍游南部山區浙西大竹海沁人心脾的竹香也能氤氳在蒸籠里了。作為原料之一的豬油也有來頭,龍游烏豬早已名聲在外,曾入選「浙江省豬肉十大名品」!

    酒酵發酵是龍游發糕的最大特色,經過釀酒提取的酒糟和白酒半成品在米粉中在一定溫度下發酵,製成的發糕會有很多細孔,並散發出一種特有酒香。

    雖然現在機械化製作發糕的效率是增加了,但是這種記憶里的味道是肯定做不出來的!

    發糕上的孔越不均勻,說明這個發糕越好,外脆里嫩,甜而不油,晶瑩剔透,沒有任何修飾,卻在質樸的盤子中散發著濃厚的清香,令人口中生津。大概,這就是食物最本原的樣子吧!

    我們小時候過節,發糕都會點上一點紅,顯得喜慶,不過現在這樣不這樣做了,那東西主要是好看,其實不好吃。

    現在整個龍游縣只有七八家獲得了「龍游特色美味發糕」榮譽。龍游發糕作為傳統點心,經歷了幾百年的沉澱,工藝和口感都值得信賴,還作為早餐、茶點、自助餐的美食被端上G20峰會餐桌,成了「貢品」!

    也許,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今天,非得是龍游發糕那糯而不粘,甜而不膩的醇厚味道,才能在日日山珍海味的餐桌上顯現出一份別樣的真誠。

    三門源的古典文藝風映襯著「十里荷花」的美景;中部在「金名片」龍游石窟、龍遊民居苑之外,靈山江慢行綠道串聯起美麗古樸的村落;南部則是大片搖曳的綠色竹海和六春湖高山濕地,正是龍游這美麗的山水養育了勤勞的龍遊人,創造出這承載龍遊人美好願望的發糕!


    無論走多遠,壹周君總是把家鄉味道頑固又熟悉的牢記腦海中。

    武漢的年味美食,壹周君個人覺得就是家鄉的藕夾,把藕裹上面糊炸制,在兩片藕中加上調味的肉糜,裹上面糊再炸,肉香、藕甜、外殼脆,一定要使用發酵型麵糊。菜籽油炸好吃,而且顏色好看。炸制時就不會煙霧繚繞。藕夾的營養價值很高,富含微量元素,維生素以及澱粉含量豐富,補血益氣,增強人體免疫力作用。我家秘訣就是加一點點雞精和蒜泥!

    臘八粥則是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家家們也叫做七寶五味粥。用以慶祝豐收,古時每逢農曆十二月初八,流傳著吃「臘八粥」的風俗。

    春卷也是春節要吃的,又稱春餅。常用於待客。春卷歷史悠久,關鍵是好吃又好做。除夕晚上還會吃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到了十五,必吃的還是元宵是中國傳統小吃之一,做法是以餡為基礎,和勻後攤成薄片,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互相撞擊中江米沾到餡料表面變成球狀,就成了元宵。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武漢這邊都可以吃哦!

    奶奶比較喜歡做年糕,年糕是傳統食物,新年的應時食品。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武漢都有講究吃年糕。

    糍粑和麻團估計很多人都愛,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凡有喜事,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麻團,武漢話又叫歡喜糰子,用糯米粉加糖、芝麻等,用油煎成。煎堆風味獨特,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有團圓甜蜜的寓意,我要去吃糰子了!


    扣碗。扣碗是河南人過年家家戶戶餐桌上必備的美食。我雖然不是河南人,但入鄉隨俗,過年也學著做了許多扣碗。

    河南扣碗的品種繁多,我真得很佩服河南人把什麼食材都能做成扣碗。芥菜肉、小酥肉、雞塊、排骨、肘子、牛肉、羊肉、帶魚、蓮夾、肉丸子、麵筋、茄子、八寶飯等等。特別是過年,每家每戶的餐桌上可以說是頓頓都有扣碗,有雞有魚,有渾有素,應有盡有,能扣的都扣。

    扣碗的做法說起來簡單,就是先炸後蒸,但做起來還是挺麻煩的。前期需要把準備做扣碗的各種食材炸好。所以在年前的那幾天,河南人每家廚房的窗戶里飄出來的都是炸東西的香味。

    就拿家家都必備的酥肉扣碗來說,需將肥瘦相間的豬腿肉去皮,切成條;用少許鹽和雞精腌制十幾分鐘後,再拌入用麵粉加雞蛋打成的糊糊里,然後把拌勻的酥肉放入熱油鍋里炸制金黃撈出備用。要吃的時候,在碗底先墊上蔥姜、花椒和八角,再放入炸好的酥肉,加入調製好的醬油和鹽水,上籠蒸1個小時出鍋,即可扣到盤子內上桌了。

    所有的雞塊、魚塊、肉塊和蓮藕塊也都是先掛糊炸熟,然後加料水上鍋蒸。蒸好的扣碗肉,入口即化,香的不能再不香了。

    這個年雖然過完了,但我的胃裡還滿滿都是扣碗的味道。

    【更多旅行圖文,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三姐姐 】


    我的家鄉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家鄉地處皖北地區,和傳統的發源於皖南的徽菜菜系風格迥異,它的特點是口味偏重,濃油赤醬,菜品的做法和口味上受河南和山東的影響較大。

    在我看來,家鄉最具特色的年味美食是「小圓子」。中國很多地區、很多菜系都有吃圓子或丸子的習俗。山東的代表菜品四喜丸子,常用於喜宴和壽宴之中,四個丸子,寓意福、祿、壽、喜;著名的淮揚菜代表之一獅子頭,以其形似獅子的頭而得名,其實就是丸子,它在做法上與四喜丸子相比,少了一道油炸的工序;皖北還有一種炸蘿蔔小圓子,在肉餡和綠豆粉的基礎上加了白蘿蔔和黃豆芽等餡料,過熱油炸後,既可以干吃,也可以作為湯菜的原材料。

    小時候在奶奶家,常吃一種皖北的小圓子。小小的廚房裡有一個大大的土鍋灶台,把細小的樹枝塞進去,要不了多久,爐火便旺了起來。做小圓子,先要攤麵皮,一張張剁碎的麵皮是小圓子最基礎的餡料。接著拌餡,打入雞蛋、放些帶有肥肉的肉末,和上蔥、姜、鹽,一起攪拌,團出一個雞蛋大小的圓子,再裹上一層面,就可以放入大鍋里蒸了。

    小時候吃的小圓子很清淡,即使當主食也不會覺得咸膩。皖北地區的小圓子有很多做法,加了醬油偏咸,可以成為一道菜,加了粉絲,口感上又鬆軟一些——不同的做法全憑每家每戶口味上的需求來製作。一盤盤小圓子端上年夜飯的飯桌,象徵著團團圓圓,祝福著全家幸福平安。


    看到這個問題,想著家裡的美食,口水就直流了,下面直接上圖介紹??

    家裡養的走地雞,做白切雞是最美味的了,然後再淋上香噴噴的香油,哈哈,一道美味的香油雞就可以上桌了。

    鹽焗雞,瓦煲,粗鹽。先在雞的身上抹上鹽焗雞粉,腌十幾分鐘,然後用藤紙包住,瓦煲先放點底鹽、清水,放雞,倒鹽,大火煲到冒煙,減細火,再煲幾分鐘就可以關火了。等鹽稍冷,即可挖雞開吃了。

    這是楊桃鴨,使用酸楊桃干整隻焗熟。可惜現在純正的酸楊桃干很少了,大都是用不酸的代替。

    今天就先介紹這三道菜,因為口水實在忍不住了-_-||


    「木炭火鍋」是我家鄉最具特色的年味美食。

    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當家裡來走親戚的親戚時總是上一個木炭火鍋,說明木炭火鍋不僅隆重更是美味團圓的象徵。

    木炭火鍋肉丸子燒豆腐豆腐熟肉粗粉條海帶及冬菜類的白菜紅蘿蔔紅薯等,加上精心調製的湯汁組成,把菜料放入火鍋里,加入湯汁,蓋上蓋,用木炭加熱。

    湯汁的做法,用大骨頭排骨脊骨母雞加入香料煮4個小時,倒出所用的湯,加入13香老抽生抽花椒粉雞精鹽攪拌均勻既可。

    白肉片的做法,五花肉放寬水鍋里加料酒和鹽煮2個小時,趁熱給油皮上沫些老抽,稍涼後切成大薄片。

    肉丸子做法,把肉打成泥,放入薑末蔥末鹽雞精白醬油雞精胡椒粉鹽拌勻,給內打入雞蛋,放上玉米澱粉再加入饃碎等摔出勁後,扣出需要大小的球狀放入160度的油鍋中炸熟成金黃色。

    燒豆腐,買沒有過過水的豆腐切成大片在熱油中炸成金黃色。

    其它菜類切成大塊既可。

    材料準備好後,蔬菜放在火鍋底部,上面分別擺上肉片丸子燒豆腐和豆腐,倒入湯汁,把木炭點火,蓋上蓋,湯汁開了後,15分鐘既可美食了。


    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自古以來,就是「民以食為天」,吃吃喝喝是人們生活的必須,作為年味美食,在湖北來說,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當之無愧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排骨藕湯。

    湖北有著「千湖之省」的美譽,省內水域寬廣土壤肥沃,歷來是主要產藕區域,而且所產蓮藕鮮嫩肥美,尤其是一種枝筒粗壯皮微白,有九個孔眼的蓮藕,因為含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而特別具有黏性,用這種蓮藕煨出的湯,蓮藕粉糯綿軟,美味可口老少皆宜的美食。

    湖北人素來喜愛喝湯,一段時間沒有喝湯的話,身體就會感覺「渴了油」(意思就是肚子了沒有油水了),所以在湖北民間,也是素有「無湯不成席」之說,一般歲末冬季是蓮藕長得最好大量上市的季節,人們便愛用蓮藕煨湯解饞,補充體能能量,抵禦冬天的寒冷;及至春節家家戶戶的餐桌上,排骨藕湯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

    記得小時候,每年年三十做年夜飯,母親總是提前生好碳爐子,然後將「吊子」(一種灰褐色的粗砂材質專門用於煨湯的砂罐)取出洗乾淨,這種砂罐因為砂粗,排骨中的油脂在煨燉的過程中,能慢慢滲到砂罐外,加上又是碳火慢燉;所以煨出來的湯油而不膩,甘美鮮粉,特別遊人,深受一家人喜歡厚愛。年飯桌上的這一道美味,同時也寓意著新的一年,年生活有湯有水,有滋有味。


    我的家鄉是在山東省龍口市,位於渤海之濱,是全國百強縣之一,山東省縣級市排名第一。

    在我的家鄉,具有持色年味的美食很多。有花餑餑、熬皮凍、蒸年糕等。到了臘月天,各家老小齊上陣,蒸餑餑、熬皮凍、煮香腸、蒸年糕…忙得不亦樂乎,大街上香飄四溢,充滿著濃濃的年味。

    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莫過於花餑餑了。餑餑,諧音「勃勃」,有朝氣蓬勃的寓意,在當地民俗里,人們通過蒸餑餑來期盼生活的蒸蒸日上,紅紅火火。花餑餑的歷史悠久,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餑餑,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饅頭,但比饅頭個大,形狀也不盡相同,各式各樣。做花餑餑是一種精細活,講究的是技術和審美,要求色香味俱全。和面時加入牛奶雞蛋和白糖,醒發好後做成各種形狀,入鍋蒸熟。出鍋後進行裝飾,裝飾要細緻入微,不可馬虎。裝飾的材料是用食用色素和成的麵糰,要動用各種工具,揉、捏、搓、剪,像畫家做畫,雕刻家雕刻一樣,要精雕細琢,最後再用食用色素點飾成五顏六色,色彩渲染,濃淡相宜。

    凡是吃過花餑餑的人,都不會忘掉它的模樣和香甜耐嚼的味道。花餑餑是麵食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顯示了當地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更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推薦閱讀:

    旅遊住酒店時,記得睡覺前拿2個杯子放在門把上!
    "做一回泉州人"第二季!全球徵集6位旅遊大V+6位在地達人!
    我們為什麼自駕游?
    【旅遊】去日本一定要記住做這10件事
    中國人瑞典旅遊,被警察扔在墳地?反轉視頻曝光,網友:就別給中國人丟臉了

    TAG:旅遊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