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尊的本源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自尊的本源。在了解自尊的本源之前,先了解自尊是啥吧。

自尊,是個人基於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再說一個概念:社會化。社會化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語言、規範、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徵,適應社會並積極作用於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說句實話吧,後面的積極,不一定哈,只是為了引導向上,才這樣說的。)

社會化,是終身的。從出生開始,一直到死亡。從你被產科醫生迎接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與這個世界互動,開始了社會化。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你有兩個評價的體系,外界,和你自己。也就是我們說的外部評價,和自我評價。

當你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對自己的認知,而且這個認知不斷發展。比如從簡單的你是你爸媽的小孩,你是學校的學生,後來意識到你是地球上的人,再到你是中國人等等,都是社會化的產物。

你的自我認知生於社會化,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巨大影響。這裡的外部環境指的是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總和哦。

而自尊扮演的角色,就是使自我評價適應外部評價的調解人。開頭的定義中強調了自尊基於自我評價而產生,然而我想說的是,這一套自我評價的體系,仍然是來自於外部的。


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很篤定、自我感覺不錯——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描述自尊的說法,它們都反映了自尊的不同側面。實際上,自尊是有三大「成分」構成,自信、自我觀和自愛,三者的恰當組合才能讓人獲得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愛是自尊最重要的醉成部分,自尊意味著自我評判,而自愛則是無條件的。儘管自己有缺陷不足,有失敗挫折,但人都是愛自己的,就是因為內心深處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們,我們值得愛和尊重。這種無條件的自愛並不取決於我們表現的好壞,這也就揭示了為什麼我們能在經理挫折失敗之後重新站起來。當然我們遇到困難時還會感到沮喪和失望,但是自愛讓人免於絕望。

自我觀,我們看待自己的目光,對自己優缺點的評估,無論是否有證據,這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這僅僅指的是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實際情況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對自己的有缺點的評價,認為自己有哪些潛力和不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主觀性占絕對優勢,旁人很難觀察,也不容易理解。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有心理障礙的人經常會讓他周圍的人感到迷惑不解,因為他們看不到這個人自認為的優缺點。

自尊的第三大支柱是自信,人們常常把自信和自尊混為一談。自信主要針對我們的行為而言,有自信,是認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與「自愛」和「自我觀」不一樣的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自信並不困難,只需要和這個人多交往,觀察他出乎預料的新情況下,重要的場合中或者遇到困難時採取什麼樣的行動就能找到答案。


自尊的本源是什麼?我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解答一下這個提問。

自尊是自我概念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由此獲得的自我價值感。影響自尊的因素包括:重要的童年經歷,我們的理想自我,我們的社會文化等等。

童年經歷對自尊的影響是重大的。一個高自尊的人,他們的成長環境較為良好,他們的父母支持他們,給予他們足夠的關愛,充分表達情感,並且設置嚴格而合理的規矩,在這樣的父母身邊長大,會形成高自尊的人格。而低自尊的人的成長環境則比較糟糕,他們的父母可能過分嚴厲,是那種專制型家長,發號施令,孩子只能服從,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也可能過分縱容,有些家長根本不管孩子,只顧自己掙錢,百依百順滿足孩子,這樣會害了孩子;也可能是教養方式缺乏一致性,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沒有安全感。

成功和失敗會影響我們的自尊。這是很容易理解的。大量的成功會導致高自尊,大量的失敗會導致低自尊。心理學家一度是這麼認為的。所以人們過去認為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讚揚,表揚他們的成功或聰明,從而提高他們的自尊。但是後來心理學家發現這種做法並不好,因為孩子不可能總是成功,而聰明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但是努力卻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所以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表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揚他們的聰明或成功,因為後者是不可控的,而前者是可控的。表揚孩子的努力會讓他們更渴望挑戰,而表揚他們聰明,則讓他們害怕失敗和出醜。


要談這個問題我想從兩個方面開始談,第一個方面就是,從哲學角度來講,我們自尊的本源;第二個是從人類精神主體的分裂角度來講自尊的本源。

1、從哲學角度來談自尊自我概念

從哲學上講,哲學一直想研究清楚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類,我們從哪裡來的?從哪裡起源的?我們是誰?我們將到哪裡去?這個是哲學的關於人類的本源問題,而這個哲學的東西到了心理學裡面就變成了我們每個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起源問題。比如說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將到哪裡去,而這一系列東西就構成了我們一個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在拉康的精神分析裡面分成兩個東西,一個叫做自我定義,就是我怎麼描述我自己是誰。第二叫做自我表象,意思就是,我在我想像中我是一個什麼樣形象。這兩個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我們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和自尊的關係

而自我概念和自尊的關係就非常密切了,我們每個人要搞清楚自己的起源,將組成自己的自我概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起源比如說你歸屬的文化,你所屬於的大家族,你的早期的重要的他人與你之間的關係這些重要的起源,如果你對他們是一個積極的評價,那麼你的自我概念、你的自尊體系的最重要的一些部分,至少有一半就完成了,然後另外一半的這些自尊體系是依靠著你對自己怎麼評價以及別人怎麼樣評價你圍繞起來的。這些就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自尊體系。

自尊體系和一系列的心理疾病的關係

有一些人她們自尊體系最初的關於自己的起源問題,他們是否認的,這樣就會帶來自尊的危機,也就是我們說的自尊水平低。我們前段時間看到網上流傳的那部書叫做軍國,它的主要觀點就是否認自己所歸屬的文化、否認自己所歸屬的大家族、包括否認自己早期的這些父母,與你的重要它人的這些關係對它們往往是一個負面的消極的評價,如果你認同這種觀點,那麼其實最終導引向的就是你對自己起源的不認同,最終就會影響到自己自尊體系的建立。最終的結果也就是自我否認,用我們的術語講叫做自我認同的危機,那麼這種自我認同的危機,它否認了自己的起源,於是它的自尊體系就無法建立的好。而自尊體系和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都有關係。

一個人的自尊水平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關係

我記得在上研的時候,我們當時查閱了很多和自尊有關的很多實證的研究,結果發現,自尊水平和精神分裂症,這種水平和很多心理疾病都有著直接的關係有一種相關效果。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甚至我們有時候會把一個人的自尊水平看作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一種指針。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是認同的,因為你認同起源你才會認同自己,你認同了自己你必定要認同自己的起源,如果對這些你是認同的再加上你有一個積極的外界對你的評價和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些東西共同構成了你的自尊體系,這樣的話你的自我認同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2、從人類精神主體的分裂角度來講自尊大腦功能區域不同

人類精神主體的本質是分裂的,那麼我們的精神主體為什麼是分裂的呢?比如說,我們人類精神是不是要分成理智和情感,當然這和人的大腦的功能有關係,我們的大腦本身也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域,我們大腦有比如說理性中樞、情感中樞,這些生理的基礎必然就會導致我們人類精神主體產生各種各樣的分裂,精神主體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我們心理學裡面對人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

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分成不同的部分

那麼精神主體對我們人的經營主體是分裂的,其中還包括我們人出生之後,我們不但要和自己的父親母親要分離心理上要分離,那麼另外一方面父親母親保姆爺爺奶奶你所遇到的每一個你小時候的重要他人,他們不是統一的,他們是不一樣的性格,他們是不一樣的人,因此他們必定就會在你的心理世界裡面產生與他們不同的對應關係。換句話說,你的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就要分成不同的部分來對付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保姆包括幼兒園的老師還有其他的各種各樣的人,因此我們的精神世界本質上也要分離來產生應對世界的不同需要,所以說,沒有任何人的精神主體能夠做到統一不分離,他一定是分離的,是一種分裂的狀態,當然這種分裂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談的像心理疾病裡面的精神分裂症或者叫做人格分裂,我們這裡所指的是人類的精神主體本質上就是分裂的,就像西瓜一樣分成了幾塊,這種分裂的現象在神經心理學裡面,我們還有一些對應的研究,比如說人大腦會產生一些殭屍系統,這將是系統用來應對不同的社會文化外界刺激的需要。

我們也被迫把自己分成不同的側面應付外界世界的需要

這些外界的不同的這些刺激的需要不同的人的性格,對我們的人影響就是,我們也被迫把自己分成不同的側面,不同的性格側面來應付外界世界的需要。於是外界的分離、外界的不統一構成我們內在精神世界也不統一、也分成了好多塊,就像分成了好多個不同版本的自己不同性格側面的自己。我們人的精神世界由於不統一分裂成了好多個不同的自己,那這又產生一個問題就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精神又要整體成為自己,因為我只有我一個我怎麼樣,把不同性格的我自己把它整合在一起呢?就像是西瓜被切成了好多塊我怎麼樣才把才能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呢?

捆紮我們精神主體的繩子也可以是超我

這就需要有一根繩子把這些切開的西瓜把它捆起來,那麼捆這些不同的繩子有不同的捆法,比如說我們可以用超我,把人們的不同的部分把它捆起來,那麼用超我捆的話,這個人就是一個非常有就是高超過水平的這麼一個生活的狀態,服從規則,按照規律辦事,同時也可能刻板順從服從。

捆紮我們精神主體的繩子也可以是自我

那麼還有的人可能捆紮的繩子是自我,不過能做到這一點水平的人非常非常少,有一些社會適應不良的人甚至有些變態殺手他們捆紮自己的這個,不同分裂的西瓜的這個繩子他們是本我水平那當然就沒有社會適應性了,他們或者是一個性變態的樣子或者是一個社會適應水平低的一個功能,甚至有時候還可能是精神疾患,處於一個社會退縮的樣子。

捆紮我們精神主體的繩子也可以是自戀

還有的捆紮這個西瓜的繩子是通過人的自戀來捆紮的,這個在自體心理學的研究裡面我們把它叫做一個人的自體要有一個內聚性,自己的內聚性就指的是我們要用自戀的這個繩子把自己從外向內的把他凝聚到一起才使得我們的競爭主體系分開但不能完全分裂。因此,這個自戀就和自尊也有很多密切的聯繫,在很多功能概念上他們互相交叉互相重疊,所以說一個人要有一個比較高的自尊水平,包括也有很好的一個自戀的能力,要認可自己,認同自己也包括認同自己的起源、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族以至於有關的早年的這些關係對他們有積極的評價。外界有積極的評價、自己對自己有積極的評價,這些所有的這些自戀的繩子才會對人產生一個內向的一個內向力一個凝聚力,然後讓我們的這個分裂的分開的這個精神主體的好多塊,不至於完全裂開。他要被這個自戀的繩子捆紮在一起,所以捆紮我們精神主體的繩子也可以是自戀,這個自戀就和自尊這個概念很多部分就重疊在一起了。

那麼這就是關於自尊的本源,那麼小明從各個層面上各個角度上給大家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一個解析,如果對於這裡面我所涉及到的講的很多概念,很多術語大家如果想要進一步的了解或者還不太能完全理解的話,可以再去聽一聽我講的關於新精神分析裡面的這部分內容,可能就能幫助你徹底通透的理解了。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我是暖心理的簽約心理諮詢師陳旭龍。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問題分兩個部分回答會比較好,一是什麼是自尊?二是自尊的本源是什麼?一、什麼是自尊?心理學上自尊,是一種覺得自己能夠應付生活中的基本挑戰,值得享受快樂的感覺」。它由兩部分組成:能力感、價值感,兩者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個,自尊就會很低。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的講授者本?泰勒?沙哈爾博士在納撒尼爾?布蘭登的自尊的基礎上,把自尊進一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依賴型自尊;第二層是獨立型自尊,第三層次是無條件自尊。依賴型自尊就是我們的自尊水平來源於他人的評價,別人表揚時自尊水平就高,反之則低;獨立型自尊是指我們的自尊更多的來自內心的平和,不為別人的評價為改變。無條件自尊是指無條件接納自己、無條件接納他人,無條件接納世界時的感受,自尊水平已經穩定而成熟。每個人都有這三部分的自尊,隨著年齡、成就感的增加,後兩部分自尊會越來越多。二是自尊的本源是什麼?本源即源頭的意思。自尊的本源是指自尊來之什麼地方。心理學家有時也把自尊叫自我感,是指自尊來自我們人類的自我意識。可以說自尊是我們人類一生最重要的感受,從幼時(18個月左右)形成,一直伴隨著我們到離開這個世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自尊感來源於大腦的前額皮質部分。它是我們每個人自我意識的生物基礎。研究顯示,人類要到18個月大時才會發展出這種能力。不過,有少數幾種動物似乎也具有類似的自我意識,包括倭黑猩猩、黑猩猩、紅毛猩猩、大猩猩、喜鵲、海豚和虎鯨。希望能幫助到你。祝你生活愉快!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陳旭龍 自我介紹:國二諮詢師, 陝西省心理師協會會員。從業4年,個案時長1500小時以上,督導時長300小時以上。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高鵬(中醫師,頭條號 芳草大夫親子站):

自尊心理:指個體希望在各種不同的情景中,自認為有條件、有能力、有勝任某些工作實力的心理,這是自信的表現。

自尊既表現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愛護,也包含期待他人、集體和社會對自己的重視。一個人的自尊心理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維持,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支持。個體的自信一旦得到滿足,便可在心理上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使其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充滿熱情,體會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價值。但人的能力不是無限的,假如一個人的努力遇到局限,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遇到壓力,人就會感到焦慮。尤其是時間一長,這個人的人格也容易發生一些變化。這種變化常常表現為尖刻和攻擊性。

自尊的心理品質是後天逐步培養起來的。兒童期是培養自尊心理的重要時期。他人的期待,往往會導致相應對象變成期待的狀態。可見,自尊是非常依賴外界影響的。一個人在兒童期,如果家長和老師用充滿期待的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就有助於他培養自尊。一個人有了較高的自尊水平,以後就較容易表現出自覺、勤奮和認真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肯定、被賞識。尤其是一些比較內向的孩子,更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信任和讚美。

孩子是有自尊心的,父母要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孩子、認識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利用自尊的語言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增進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恰當表揚和批評孩子、糾正孩子存在的問題。父母平時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適時適度予以表揚和鼓勵,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由於孩子小時候的自我意識是通過家人和老師對他的評價建立起來的,所以,孩子的自信也會因此而樹立的。

如果媽媽經常給孩子一些負面的評價,媽媽的嫌棄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讓孩子不自信,變得沒有主見,變得孤僻。會讓孩子越來越膽小,從而不敢嘗試新事物,更不敢去實踐自己的一些想法。如果家長一味否定孩子,處處揭短,孩子就會自暴自棄,認為自己不好,從而喪失向上的動力。父母總是看不到孩子的優點,或者看到了孩子的優點也不說出來,卻總是不斷地說孩子的缺點,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影響孩子自尊心的建立,他自然就想不出自己有什麼優點,在生活中也顯得自信不足。


無意冒犯專家,在這裡說下個人看法:

我的觀點是,人都有追求平等的本能,當感覺受到了不平等對待時,才會浮現出自尊這個詞。這只是種狀態描述,很多時候更主要是種情緒,這種情緒可以促進自強,但也可能產生報復心理,希望報復性壓迫對方。

有時候當人專註於某事或感情時,甚至會忘記自我,沒有了自我這個概念。這類並非一直存在的,我認為只是狀態的另一種描述形式。

換種說法,在某個理想的範圍內,如果每個人都能互相平等地尊重他人,就不會有人產生自尊這種感覺,也即自尊並不存在。

現實並非理想狀態,有自尊存在,同時也說明有心理不平衡,某些時候也意味著:有事將會發生。


一切概念過程的本質探討,即是完成概念定義全部內函的求索,又是標定全部內函的嚴格界線,而後確定概念的外延輔射。規納法的不完全外延條件推理,適用於明確的主觀概念類事物,常常以主觀限定條件為外延標準。這種方法,對諸如自尊等本身就較抽象的概念適用性很差。

從內函看,自尊是具有明確自我意識的個體(包括群體)的自我尊重和被尊重需要的心理預期。這裡,幾個重點內容是,一、主體必須有明確的自我意識,二、主體必須有自我尊重的需要,三、主體必須有被尊重的需要,四、這種需要必須首先表現為客觀存在的心理預期。

自尊主體自我尊重和被尊重的心理預期的生理和心理形成必然,一方面來自於社會性質的價值判斷,為獲得預期的社會認同提供條件,並以獲得被尊重的回饋為目的,另一方面來自於生命個體(群體)的生理與心理在自尊與被尊重的情況下獲得預期的願望滿足,進而獲得生理愉悅和心理自豪的實現。這就合理納入了自賤心理在自尊範疇內內在標準的規範統一,因此,也就合理解釋了社會現象中一切自尊與自賤行為根本統一的內在需要。

如果將自尊概念延展到個體內在心理構造和社會外在權力與利益規範的外延中,將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存在,大致人類尊嚴或國家尊嚴的法理依據,中至公民權利和義務的法理依據,小至個體尊嚴的實現和現實意義,龐大繁雜,在此略過。


自尊源自對我,我所,的妄想執著。一個超越自我,覺悟自我的人是不會生起於我有關的妄自尊大和妄想執著的。因為超越了自我、覺悟了自我的人,一定是對「生命」的本質有深刻的認識。而這種對生命生起的正覺見地,正是佛法所闡述的非我,非我所的如實知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靈魂的孤獨感?
越來越容易被感動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不想談戀愛?
小孩子從幾歲開始學毛筆字比較好?

TAG:人生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