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要讓著弟弟」的家庭教育方式適用嗎?


「哥哥要讓這弟弟」我覺得談不上是一種教育方式,只是一種大部分中國父母都有的處事方式。計劃生育政策落實之前,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很多。老大都會被冠上有擔當有責任感的稱號,照顧著家裡的弟弟妹妹,負主要的贍養父母的責任。但這樣的家庭觀念下長大的「哥哥」們「弟弟們」心裡真的很健康向上么?

我爸和小叔就是我身邊最貼切的例子了。我爸在旁人眼中獨立、有擔當、是個好孩子好父親好丈夫,但他脆弱的一面可能只有我和媽媽知道。他時常聽到別人隨口的一句話就會敏感的想多、感到自卑,出門錢包里一定要裝滿錢才會有安全感,但極少數極少數時間才會表露出來,後來我才知道小時候爺爺總是疼著小叔叔,什麼都要讓著弟弟,讓他覺得自己在家裡不是那麼重要,也不敢奢求更多的愛。而我的小叔叔就是每天嘻嘻哈哈沒心沒肺的感覺,看起來沒有我爸爸心裡盛的事那麼多。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大多數家庭中的大孩子就會比較內斂,小一些的孩子就會更加開朗。

但父母的態度會決定這樣的關係是否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對兩個孩子都很愛,知道如何把握分寸,告訴弟弟哥哥讓你是因為哥哥懂事你不能認為這理所應當,也讓哥哥知道爸爸媽媽很愛你,只是弟弟還小你要帶領他長大,那兩個孩子應該都能健康的成長。如果父母不講道理,就是要大的讓的小的,不管事情的對錯。那勢必會讓哥哥敏感自卑,弟弟莽撞無知,畢竟這個社會不都會像哥哥一樣讓著你。這樣的教育方式會造成對兩個人的不健康影響。


哥哥要讓著弟弟,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是出於父母護小的心理習慣,造成很多家庭最小的那個常常是驕氣戾氣十足,溺愛害死人!我就親自目睹過這種悲劇的發生:

土生是我兒時的玩伴,也是我的鄰居,土生上面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哥哥是瞎子,因為重男輕女嘛,潮汕特產,大家懂的,所以父母非常疼愛土生,百依百順心肝寶貝開心果,寵到到了什麼地步呢?有一次哥哥打水洗臉,因為行動不方便,就叫弟弟幫忙看看位置,土生就順便幫忙打了水,因為太重了,人又小,沒拿好絆倒了,然後嘩啦啦的哭起來,他媽媽看到,就說哥哥欺負弟弟,叫他乾重活,摔壞了,其實我們小孩子這麼輕輕的摔一跤根本就不是事兒。還怪哥哥不讓著弟弟 以後不準再叫他幹活什麼的!

平時哥哥姐姐有了零食,父母第一時間就要他們先讓弟弟吃,弟弟吃膩了,他們才能吃,說弟弟小,讓著他一點。種種跡象表明,土生被溺寵後,從來不懂得尊重兩個姐兄,總是霸道搶吃,隨意哭鬧。

恍然間十多年過去了,土生也長大成人了,姐姐出嫁人了,可是土生初中後就出來了,整天遊手好閒,在家啃老,不務正業,哥哥雖然瞎子,但是學了按摩的手藝,在深圳開了盲人按摩院,還娶妻生子了,姐姐嫁了深圳一個老闆,生活也挺好的,而土生父母就是不讓土生做事,卻要兩個哥姐每人每個月打3000元回來給土生做花費用,有時候給慢了,還打電話過去罵,甚至叫土生過去深圳在他們家裡住,不給錢就不走,每次為這個都吵架,他媽媽就出來講話:他是弟弟,你們就不能讓著他一下么?

其實土生哥哥姐姐都挺有錢的,也不是心疼那幾個錢,就是看到不成器的弟弟心疼,可是父母還那麼護著他,遲早是害了他的。果然,後來土生染上了吸毒和賭博,不但把父母的房子車子弄光了,人也是整天恍恍忽忽的,瘋子一樣,有一次毒癮發作,把父母殺死在家中。土生也被抓去坐牢了。一個幸福的家庭,就這麼毀了。

這個又能怪誰呢?父母自小溺寵壞了,老是讓做大的讓著他,養成了不好的習慣。這樣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錯誤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一定把握好這個度,過頭了輕則兄弟姐妹間不和,重則引發悲劇重演。


「哥哥要讓著弟弟」的家庭教育方式,我很討厭這樣的教育方式。

我和我哥都生了一個兒子。因為是近嫁,哥哥嫂子在外工作,我常常回家看看,幫忙洗洗刷刷也好。然而我爸媽的做法,讓我覺得少回家為妙。

在我爸媽的眼裡,他們一致認為,不管咋樣,小的哭了,肯定是大的錯。因為我家孩子比我侄子小几歲,所以,每次我孩子哭了,我爸媽總是罵侄子,也不聽侄子的傾訴。這樣的做法,導致了我侄子對我家孩子有了「仇恨」的思想。可別小看孩子的仇恨啊。因為我偶然間發現,只要大人的視線不在,哥哥會欺負弟弟。是掐脖子的那種,還會用威脅的語氣嚇唬弟弟「哼,你要是敢告訴大人,我就打你,我不和你玩!」看見這樣的情況。我平時也會對哥哥說:「哥哥,姑姑願意聽你說話,如果阿公下次什麼也不聽你說就罵你的時候,你先聽阿公罵完,再讓他打電話給我。記得不在阿公罵的時候與他吵,阿公啊,你越跟他吵他會越大聲的。」侄子還是蠻願意聽我說話的。

說句實在話,我真的不喜歡我爸以「打」的方式教育孩子,更不喜歡「大的就得讓著小的」。雖然我自己就是小的那個,雖然從前我爸媽從沒打過我,但是當我看見我爸媽打我哥的時候我會很怕。小時候,我哥在鄰家周圍幾個孩子中,是最大的男孩。只要大家一起玩,肯定少不了小年齡的孩子跟不上大的孩子。因此,他們的哭總能讓他們家的大人找我哥的麻煩。這樣的後果很嚴重!我阿公(爺爺)總會不分青紅皂白就罵我哥,我爸會二話不說揍我哥一頓。我覺得很生氣!因為我也一起玩,每次耍賴皮的根本就是那些個鄰家弟弟。所以,從小到大,我哥沒少受罪,我很討厭那些愛作的小弟弟們。

我知道我家大人是不願意與潑婦(那些賴皮弟弟們的媽媽罵人很難聽)理論,但是總不能讓自己家人受冤枉吧。因此,當我為人母,如果孩子們發生爭執,並來找我幫忙(一般的小爭吵我不會介入,出現掐、打的時候我會直接喊停),我選擇先聽孩子說話。只有自己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讓孩子學會傾訴,他才不會把怨氣放心裡,怨氣積得多了,爆發的時候可就難以收拾啊。


我認為「哥哥要讓著弟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一定道理,有人會說這是一種傳統的家庭教育經驗,事實上,在多子女家庭中這種教育方式有它存在的道理。

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這不是人性,是天性,兄弟姐妹間也不例外。

把兩個幼小的孩子放在一起,他們肯定不會互相冷漠,而是一會友好,一會打鬧。當孩子們還不太會爭辯的時候,就要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這時候讓大孩子讓著小孩子是一種平息矛盾的方法。因為按照常理,年齡大的孩子應該更懂事,父母要求哥哥讓著弟弟,這是出於愛護幼小,保護弱小的需要。

在過去的家庭中,大多不止兩個孩子,所以,被愛護的小孩子稍大一些後,也會很自然地懂得去照顧更小的弟弟妹妹,家庭中有了良好的秩序,不容易產生矛盾和對立,所以在一些多子女的家庭中,孩子們往往能和睦相處。 當然,既然要讓著小孩子,大孩子就會覺得受了委屈,覺得不平衡。可是,很多年以後等他們長大成人,有了孩子的時候,發現自己也是這樣處理家庭關係的。

其實,因為從小學會了關心別人,學會了克己忍讓,家中的大孩子走向社會後更容易與人相處。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被愛護的弟弟在懂事以後,父母就要教育他不能在哥哥面前太嬌縱,要有所收斂,更要明白長幼有序,尊重兄長。

《弟子規》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指的是哥哥對弟弟要友好,弟弟對哥哥要恭敬,兄弟和睦,才會孝順父母。這裡的兄弟都是比較大的孩子,弟弟對哥哥一定要有恭敬的態度。 當孩子們懂得事理以後,父母要對孩子們採取比較公平的態度,不嬌慣和偏愛其中的一個。

進入中學後,父母更不能要求哥哥必須讓著弟弟,而是要讓孩子們明白什麼是手足情,要相互關心和體諒,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裡並肩攜手,共同成長進步。

所以,當做父母的採用「哥哥要讓著弟弟」的教育方式生,一定要掌握好度,要求做哥哥的謙讓的同時,一定要教育弟弟懂得尊重哥哥, 而不能讓做弟弟的覺得自己在家裡被無條件溺愛,而變得有恃無恐。

(頭條號「遠方老師在美國」原創)


從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來講,要尊老愛幼,哥哥就要適當的讓著弟弟。但是從家庭教育的理念、孩子的成長來講,哥哥要讓著弟弟還是行不通的。

父母總是護小的,總是讓哥哥讓著弟弟,會讓弟弟內心產生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有父母庇護可以為所欲為,事事都會想父母報備。長期在父母的庇護下,弟弟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久而久之,父母對於弟弟的寵愛就變成了縱容,縱容會變成溺愛的。

父母總是護小的,總是讓哥哥讓著弟弟,這會讓哥哥內心覺得委屈,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存在感,覺得是弟弟搶走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會經常欺負弟弟。導致兄弟之間的關係很僵硬。

父母要求哥哥讓著弟弟還是要看具體情況,從小就要教導孩子明事理辨是非。


這句話是我國傳統中「兄友弟恭」禮儀次序的一種演變,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

家裡有兩兄弟的基本上都很熟悉這句話「你是哥哥就要讓著弟弟呀。」我們做分母的總是讓大的讓著小的,這是儒家傳統「兄則友,弟則恭」的禮儀次序演習而來,這也是儒家對子女自小進行家庭教育的一部分:長幼次序不能亂,這裡重點強調的是一個家庭和睦兄弟友愛的家庭觀。這種傳統禮儀的要求不管到了何時何地,我相信都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好傳統。

圖片來自網路

不過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父母一味地要求大的讓著小的,也是非常不切實際或者無益處的。

為什麼呢?

首先,這是對較大孩子的不公平。

我認識一對兄弟,老大已經是二十五歲,老二是十七歲,在老二出生的那一年,因為老二的出生,家裡人忽視了老大的心理變化,七八歲的孩子為了表達自己被父母忽視的情緒,在牆壁上寫下來很多此類的話:「某某(老大的名字)是某某(媽媽的名字)生的,這是真的!」可由於父母誰也沒體會到老大心理的失落,以至於小孩子越發地淘氣,父母也越發地認為老大過於讓人費心,隨著老二的成長,父母總是無理地要求老大讓著弟弟: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弟弟呀,至今,老大和父母關係不是很好。

現在想一下,應該是在老二出生後,老大想用各種淘氣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可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層,孩子又不會自行排解,於是心理的不平累積下來,也未免不影響孩子性情的發育。

其次,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造成對較小孩子的過分嬌縱。

老大過於聽話懂事,幾乎任何事情都會讓著弟弟妹妹,長大了自然形成一種保護慾望,電視劇《推拿》中那個被盲人哥哥讓著已經成習慣的弟弟在成家後依然處處想著從哥哥那裡拿到好處,卻不想著自食其力,更不要說為父母為兄嫂為他人著想了。

當然《推拿》中的弟弟也是極端。可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在兒女小時大多是一味地要求哥哥讓著弟弟,看看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兄弟姐妹成家後,因為父母的一點財產而大打出手?有多少個兄弟姐妹因為贍養老人在互相推脫?有多少個兄弟姐妹因為經濟利益而導致兄弟姐妹反目成仇?

所以,我們與其讓哥哥姐姐讓著弟弟妹妹,不如讓哥哥、姐姐來和父母一起照顧弟弟妹妹,就是有了爭執或者需要選擇,先來徵求一下老大的意見,父母最後下決定,如此,建立了兄弟姐妹的感情,減輕了父母的壓力,讓哥哥姐姐實際中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讓弟弟妹妹日常中懂得了對哥哥姐姐的尊重,這是真正的我們理想狀態中的兄友弟恭,就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安和少平兄弟。


  哥哥要讓著弟弟,或者說大的讓著小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糊塗邏輯。因為僅就讓的事而言,既有對的,也有錯的;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絕對不能一概而論,否則片面地只講究個讓字,必然會讓孩子在認知方面出現混淆是非的現象。但就是這種糊塗邏輯觀念,竟然是傳統中常見的現象呢。可見傳統育兒觀念有些也是錯誤的,不合理的,甚至不值得我們繼承的。

  在現代家庭教育觀念中,特別是對於有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家長應該怎樣合理對待孩子間的關係呢?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一碗水端平——讓孩子共同遵守家庭規則。

  讓或護著小的,實際上就破壞了公平原則,變相改變了家庭規則的內容,這是最容易造成兄弟間矛盾的主要根源呢。如有一次,一位有個兩孩子的媽媽向我諮詢,她就提到老大經常欺負老二,看到老大這樣做,當媽媽的就非常生氣,怒斥老大為什麼不讓著老二點?老大反駁到,我憑什麼讓著他?我說,因為你是哥哥啊。結果老大就說,你偏心,我討厭你。這位媽媽聽到大兒子說這樣的話,非常傷心。我問這位媽媽,你是否意識到老大很委屈?她答,沒有,我只看他對弟弟很無理,他這樣做就不對。我說,你這樣一味強調讓老大讓著老二,是考慮過你本身就在破壞公平原則,你制定的家庭規則內容是讓兩個孩子,包括大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吧?這位媽媽立刻明白了,對啊,原來我錯在忽視了家庭規則的公平性。我說,那以後你就不能再把哥哥凡事一定要讓著弟弟的話掛在嘴邊了,而是採取一碗水端平的原則,公平對待兩個孩子,自然哥倆就服氣了。

  二、謙讓是美德——讓孩子懂得這是做人的優秀品質。

  在家庭里提倡謙讓之風,大家彼此互諒互讓,容易和睦相處,因為謙讓是個體從內心自發產生的行為活動,是自願的,而不是被強迫的。如有一位父親向我諮詢一個問題,他說每次飯後吃水果時,兩個孩子總是搶,老大動作麻利,力氣也大,結果妹妹搶不著就哭。看到老大這樣,我就會非常生氣,有時忍不住訓斥老大,他不服時我就會打他幾下,時間長了我發現老大很多時候會特別討厭妹妹,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說,你沒有採取公平分配的原則,而是任由孩子自己去搶,就搶的行為而言,是不是容易亂了秩序?這位父親說,對啊,每次一吃什麼東西,都會亂成一團。我說,如果你將東西按人數公平分配,如人均一份,再引導孩子學會謙讓,看誰能先讓對方選擇哪一份,你再看孩子,會不會做到呢?如果你表揚了謙虛的一個孩子,他不僅小有成就感,另一個也能學到經驗啊,因為他發現謙讓可以獲得表揚,自然以後就更願意主動謙虛了。

  三、學會分享——讓孩子在互相幫助中建立信任感。

  分享是一種處事方式,即不獨佔,而是讓別人也享受同時擁有的快樂感。不管是家有兒童還是少年,如果家長倡導分享的概念,讓孩子把自己擁有的玩具、零食、書籍、共同做家務等與他人分享,極容易讓孩子獲得別人的信任與尊重,這可是培養孩子有好人緣的關鍵呢。如果有一位媽媽和我談家裡三個孩子分享的樂事,她講,由於我們平時特別重視共同遵守家庭規則和互相謙讓家風,家裡三個孩子相處的非常融洽。我問家長,一般來說有兩三個孩子的家庭里,秩序管理特別容易亂,你是怎麼做到的呢?這位媽媽講,我就是把分享作為重點,讓三個孩子體驗和感受分享帶給他們的好處。我說,請講一個例子來分享一下吧。這位媽媽說,就拿分享吃東西來說吧,我會把一盤水果放在茶几上,請其中一個孩子來做分享的小主持人(輪流來做),由於平時都教過分享的方法,你看當小主持人那個孩子,他會找來幾個水果盤,先是把水果平衡分配到每個水果盤裡,然後再按著給媽媽、爸爸、最小的弟弟、姐姐、自己的順序逐一送到每個人手裡,每送一個人他會講,請XX吃水果,接過水果盤的人會及時道謝。聽著這位媽媽的講述,我向她豎起了大姆指。

  今天,我只與大家分享以上三點,其目的就是起到拋磚引玉作用,旨在讓家長們用新的育兒觀念和目光去審視生活中的育兒現象。希望大家都重視家庭教育知識學習,本著構建和諧幸福家庭的宗旨,多一些平心的心態,用你聰明的大腦去智慧育兒,而不是身陷混亂的家庭秩序狀態里疲於應付。

  


現在二胎家庭越來越多了,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說出一句話,那就是:「你是哥哥(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妹妹),這樣才是好孩子啊!」說這話的時候,家長往往忘記了,家中的老大也還是個孩子啊!本來,家中有了二胎之後,很多家長由於精力等等各方面的原因,就會有意無意地忽略老大的感受,使得老大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從而發生很多新的 矛盾,比如老大以前會自己做的事情,現在突然不會做了,要爸爸媽媽幫忙才做,又比如老大變得易怒、經常哭泣等等。

在二胎家庭里,家長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家庭規則,這個規則人人適用,遇到問題,只看對錯,不看大小,這個標準要一以貫之。

另外,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討論倆人的情況;不比較兩個孩子各自的優劣;教育孩子時,有幾句話千萬不能說:「你哥哥姐姐就是比你好!」「你就不能像你弟弟妹妹那樣啊?」之類的話;這樣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傷害。

最後,如果遇到一些小的爭執,可以引導兩個孩子自己商量解決辦法,而不是強求他們必須這樣做或者那樣做。


國人的教育觀念似乎一直被千百年來的所謂「美德」束縛著,二胎家庭里的孩子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大的一定要讓著小的。

甚至還有的家長會拿出「孔融讓梨」的故事來給孩子講道理。然而似乎所有的人都忘了,這個故事裡的弟弟們也曾經謙虛的讓過梨。

當然,我們不是要絕對否認這個說法,但單純只讓一方去遷就和忍讓,一定是不合理的。孩子在成長時期,無論有多大,他的思想都是不成熟的,不加以引導和關愛,一定會走入」死胡同「,甚至會變得叛逆。年長一點的孩子長期被教育要」遷讓「」保護「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孩子們出現矛盾的時候,有的家長也只責罵大孩子不懂事,卻維護小的。

長此以往的不公平待遇,很容易使孩子們的世界觀和情感發生扭曲:大孩子認為自己得不到愛,心靈受到傷害,很有可能會變的自閉,甚至怨恨父母、怨恨」奪去「自己應得愛護的弟弟妹妹;小孩子則會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後期也難免會變得自私自利、蠻橫無禮。

事實上,」誰讓著誰「並不是一個小小的長幼問題,而是一個是非對錯的問題。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能表現出偏愛和袒護任何一方,應該給予每個孩子相同的愛護和關心。出現問題的時候,仔細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合理公平地處理問題,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和諧美滿的相處模式,但無論是兄弟還是姐妹之間,能夠做到互相關愛和保護,才會真正的「兄友弟恭」,否則,孩子感情長堤上日積月累的細小裂痕,終有一天會造成崩潰。


個人愚見,我個人並不喜歡這樣的教育方式,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但也不能否認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應該適當適度的運用這種教育方式,否則會導致一些不良後果。

1、很多人覺得我國古代,孩子似乎更加的孝順,家庭更加和睦,其實是因為古人在教育上遵循「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關於「哥哥要讓著弟弟」這種"兄友弟恭"的教育方式其實在古代是非常盛行的,《三字經》這本兒童啟蒙名作就提到「兄則友、弟則恭」,不過古人也是非常講究辨證觀的,兄長要禮讓弟弟,弟弟也要尊重哥哥,就像是作為弟弟的孔融,也會對哥哥禮讓(孔融讓梨)。

2、「哥哥要讓著弟弟」,主要是哥哥年長,弟弟年幼,哥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禮讓弟弟,可以照顧弟弟,這個沒有錯,但是作為父母,可不能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這句話本身強調的是一個家庭和睦兄弟友愛的家庭觀,而不是無原則的哥哥讓著弟弟。

3、這句話如果被奉為家庭教育的口頭禪,很容易使得哥哥(姐姐)覺得爸媽更加疼愛弟弟(妹妹),會讓哥哥姐姐心裡失落、難受,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疏導,可能會養成偏激的性格,甚至會嫉恨父母弟妹,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4、當「哥哥要讓著弟弟」被濫用,很容易造成弟弟(妹妹)被嬌慣,似乎自己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的,哥哥姐姐就要讓著自己,我想每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的人嗎?

總之,」哥哥要讓著弟弟「有其可取之處,但是並不是無條件的去使用,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希望每一個家庭都家庭和睦兄弟友愛。


推薦閱讀:

孩子吃完飯後幫收碗,孩子父親說放下讓你媽媽收,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怎樣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財商故事:正確引導孩子學財商的重要性!父母必看!
從「寫作業拖拉,討厭上學」到「喜歡上學習」,我幫助孩子建立了對學習的信心
學習差的學生,出路在哪裡?

TAG:中國家庭 | 弟弟 | 家庭教育 | 教育 | 社會 | 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