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書能夠了解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之前想讀《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光看書名就覺得它能滿足我對古代生活的八卦欲,作者許嘉璐先生是研究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學的,他說「要了解古代的建築和人們生活起居的情況,還應該從古代的作品中『就事論事』,因為古代文人寫作時雖然也會有所誇張,不無浪漫、理想的色彩,但任何人構思落筆都不能脫離現實的啟示和局囿,所以他們寫下的更為可信」。所以,這本書可算作一種文字上的考古,這是我們能接近的最靠譜的事實。
最近讀完,才發現古人的生活一點兒也不簡,而且複雜得很。
關於穿的,從頭到腳都有各種各樣的零配件:披頭散髮是很不雅的,也不方便,所以得戴帽子,貴族戴的叫「冠」,還要用簪把頭髮固定住,還要用纓把冠系在下巴上,唔,這就三件套了;平民是戴頭巾的,叫「幘」,據說很像現代包頭用的羊肚毛巾。衣服基本沒有單件,都是「複式」,袖長為手臂長的1.5倍……難怪兩袖可成清風,褲子襪子都要配褲袋襪帶。
可是對女子而言,有沒有帽子,戴什麼帽子反而是不要緊的,有一頭「光可鑒人的頭髮」比身份地位還重要。因此雖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說,但依然有貧家女子不得不賣掉自己美麗的長頭髮以維持生計。
關於吃的,因為稼穡艱難產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飯費時,所以一日兩餐是很正常的。牛是貴重肉食,祭祀雖常用羊,豬次之,但羊不是最主流的肉食,而是狗,甚至有專門屠狗的職業。話說之所以需要屠狗者,難道不是因為狗不好駕馭,特別需要技術含量嗎?!
出乎意料的是酒單獨佔了一小節,而不是茶。仔細想想酒的影響力的確比茶大得多,光在成語和典故中的出場次數就不是一個量級的,祭祀也是用酒不用茶,看來酒才是應該是中國的形象代言飲料。
還有炊具和餐具,可能是我對鼎有什麼誤會,一直以為鼎就是放在廟裡用來上香的……其實它是用來煮肉和盛肉的。古早的肉食一般是把動物分成幾塊,或整個兒下去煮,所以鼎都做得很大,以三足為多。突然覺得這個設計好精妙,「三角形是穩定結構」嘛!
住和行的就比較簡單了。周代的房子有三個門,但只有中間的叫「門」,左右兩邊的叫「塾」,旁邊還有個類似門房、傳達室一類的小房間,作者推測可能最初以此為教室,這是「私塾」這一叫法的由來(可見,這是大戶人家的房子)。「戶」是由堂通往室的門,只能向內開,便於緊閉防盜,「牖」才是窗。另有其他各種華而不實(只是我這麼覺得)、奇形怪狀、然並卵的房屋部件,命名用字十分詭異。
除了走路,其他出行方式無非是陸行靠車馬,水行靠舟船。四馬拉一車最為常見,所以常以「駟」或「乘」為單位計數。乘車也有乘車的禮俗,從上車、執轡、御車、站立都有一套規矩,裡面的人怎麼坐也要講究主客尊卑。因為沒有制動裝置,停車後為防止車輪滑動,會放一塊木頭,叫「軔」。古代還有牛車,這個不奇怪,但居然有羊車……用羊拉車!但「羊車的實用價值不大,因而歷來為帝王消遣淫樂的工具」。
最後有一小節講步行,這可能是全書最匪夷所思的部分:怎麼走路也是有規矩的,要遵守「禮」,類似於室內不能大搖大擺地走,見到尊貴長者或是君王,要趨(就是快走幾步衝上去)以表示恭敬。
看來物質匱乏和科技落後也不會把生活變得簡潔,可能大多數人的生活還充實得不得了,忙得連睡午覺都不行,孔子曾經因為一個學生白天睡覺就說他「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圬」,因為按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節奏,睡了午覺就相當於這一天沒做多少事了。
嗯,就是這個啦~
謝謝邀請!
古人生活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涉及制度、文化、思想、經濟、宗教、風俗、宗法、娛樂各個方面。目前有《中國風俗通史》算是這方面的專著。但其重點在「風俗」,未必能包羅萬象,所以,可以以這個為基礎,再瀏覽歷代正史中的《食貨志》從制度上有個大體認識。
宗教方面的著作也應有所了解。另外沈從文的《歷代服飾研究》,江尚原的《發、須、爪、甲——關於它們的故事》也是不可多得的資料。再有就是歷朝歷代的筆記,也是了解古人生活的珍貴資料,例如:
《西京雜記》《唐摭言》《開元天寶遺事》《齊東野語》《東軒筆錄》《澠水燕談錄》《雞肋編》《朝野類要》《邵氏聞見錄》《後山談叢》《南部新書》《青箱雜記》《東坡志林》《容齋筆記》《兩般秋雨庵筆記》《板橋雜記》《東京夢華錄》《陶庵夢憶》《湘山野錄》《酉陽雜俎》等等。
首選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中國風俗通史》系列
風俗的內涵極其廣泛,涉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諸多層面。歷來有關研究著作論述的範圍頗有出入。我們經過多次討論,在認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內容和
形式,將其分為飲食、服飾、居住、交通、婚姻、喪葬、壽誕、衛生保健、交際、經濟生產、娛樂、宗教信仰等大項,並努力探討各個時代風俗的基本特徵及其演變規律。上海文藝有一套《中國風俗通史》系列,唐、宋、明等分很多個時期,內容對於非研究人員來說還是比較靠譜的,這套書評價還不錯。本卷按其內容分為飲食、服飾、居住、交通、婚姻、喪葬、衛生保健、交際、經濟生產、宗教信仰等大項,力求全面反映秦漢時代的風俗特點。風俗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歷代統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將其提到安邦治國的高度。如西漢時的賈山,在《至言》中指出:「風行俗成,萬世之基定。」(《漢書,賈山傳》)應劭在《風俗通義》序中也說:「為政之要,辯風正俗,最其上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提倡移風易俗,強調教化和示範的作用。《荀子·樂論》曰:「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說苑·政理》曰:「聖人之舉事也,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以施於百姓。」《孝經》曰:「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因此,研究中國風俗的歷史,總結中國風俗的演變規律和經驗教訓,不僅有助於人們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促進中國歷史學、民俗學的建設,而且對於推進當前的兩個文明建設,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關於風俗的含義,古人多有解釋,如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新論·風俗篇》亦曰:「風者氣也,俗者習也。土地水泉,氣有緩急,聲有高下,謂之風焉;人居此地,習已成性,謂之俗焉。」從這些古人的論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風」就是指因水土、氣候、物產等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風尚,而「俗」則是由社會生活條件不同而形成的社會行為習慣。兩者相加,就是風俗,即:風俗是一個地區和民族長期形成的社會風尚和民眾習慣的合稱。它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獨特的一種文化現象,像一面鏡子,生動而具體地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具有地緣性、民族性、傳承性、社會性和自發性的特徵。撰文|愛邦編輯寫作出版中心-義烏寫作工作室
《氾勝之書》:西漢氾勝之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出一種叫「區田法」的耕作方法,還介紹了「穗選法」、「浸種法」等選種方法和育種方法。該書現存3700多字,內容豐富。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一部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全書共10卷,92篇,11萬多字。書中對農、林、牧、副、漁各方面都有詳盡論述,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
《陳敷農書》:宋代陳敷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談論水稻栽培種植方法的農書。陳敷自耕自種,下苦功夫鑽研,於74歲時寫完這部著作,對古代的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禎農書》:元代王禎著。全書共36卷,13.6萬多字,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個部分,是當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這是一部集前人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著作。全書60卷,50萬餘字,書中彙集了有關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各種農具製造以及水利工程等農業技術和農學理論知識,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這個古代書有很多,我國古代的書分為經史子集,其中集部就記載很多這方面的知識,一般來將統一說各個朝代的制度的,比較少見,但是肯定有這樣的書的,但是基本都是古代的書,看起來也很費勁,我這裡推薦一本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在通論部分會有大量的介紹古代官階,文化,制度的內容。
看完高中歷史教材第一冊就夠了。
推薦閱讀:
※十字路口紅綠燈,車水馬龍似水涌,看你怎麼走?求對聯?
※上聯:大雪可以封蓋山嶺;如何接下聯?
※上聯:左顧右盼心如亂麻,下聯如何對?
※《金粉世家》和《紅樓夢》相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