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得多的人為什麼有時候反而還沒有書讀的少的人顯得素質高?


我想先澄清一些概念:這裡的「讀書的多與少」,應該是指學歷,而不是閱讀書籍的數量。也就是說,為什麼學歷高的人反而沒有學歷低的人素質高?

這樣的話,這個問題就比較容易回答了。

學歷高的人素質未必會高。當然,這個觀點只適用於某些學歷高的人,絕大多數學歷高的人素質還是杠杠滴。

有朋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的公司來了兩位實習生,實習期間表現得挺好,文明懂禮貌,讓人覺得有涵養,跟公司的人覺相處得很舒服融洽。

然鵝,過了實習期之後,他們中的其中一位變暴露出了惡劣的一面,時不時地對同事發火,爆粗,有時候還當著客戶的面對著領導發火,絲毫不顧領導的顏面,弄得非常尷尬。在工作上慢慢失去了積極性,半個月後,可能他也覺得待著不舒服,便提交了辭職信。公司人事部辦事效率高,還不帶待他找好下一東家,第3天便收到離職通知,走的時候還罵罵咧咧:「XX真不是好人,這麼快就叫勞資走了…」

大學只是傳授學識的地方,並不是人格改造的專用地,而且,人格是受多方面影響的,比如家庭環境、朋友圈子、自身的文明意識……所以,並不能保證所有的高校畢業生都擁有良好的素質,確實會存在某些素質低下的大學生。

與之相反,學歷低的人的素質未必就低。他們確實上學時間不多,未必才華洋溢,未必學識淵博,他們知道的未必比那些學歷高的人對,但是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他們本身擁有的良好的性格品質和素質。

我小的時候,認識一位老大爺,已年過六旬。他年輕時所處的時代是很貧窮,饑荒年代,所以,吃飯都難,更別說讀書了。但是大爺他很幸運,讀過兩年書。即使只是讀過兩年書,但是他身上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透露著他是一名知識分子,可實際他並不是知識分子。

他會告訴小朋友垃圾不能亂丟,他會告訴年輕人痰不能亂吐,他會主動把垃圾撿進垃圾桶……

所以,一個人的素質跟學歷的關係沒有必然關係,一個人身上的涵養才是素質的保證。

我是明霞,喜歡思維導圖與視覺筆記,手繪PPT。歡迎點贊和關注。


人本來就是多樣性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人的方式、禮節、語言也有很大的差距

一般而言,面對陌生人呢,態度比較冷漠或者有距離,說話也不說滿,若即脫離。就如公幹一樣,提防著。這樣顯得禮貌是有了,但就是不親近,如果是辦事,事情大概也不能很好的解決。

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對待熟人容易釋放自己的另一面。不注意禮節,對陌生人的那一套一般都不會用,說話就更隨意了,一般說幾個帶色的段子比較正常了,即使是異性在場。

知識多學歷高並不完全代表素質高,教授也有禽獸

社會的期待是知識高的人素質要高,從概率上來講,是對的,但放在個體身上就差別大了。就像在大學這樣的環境,學生也有道德素質很差的,女的為了物質出賣身體,男的腳踩幾隻船的到處都是。還有最近長江學者性侵女博士。這些個人的案例影響大眾的觀念,再加上身邊有個別學歷高素質差的人,立馬覺得這些有文化的人都是衣冠禽獸了。

相反那些沒文化的人好像素質高一些,其實都是概率問題,既然經常接觸公務員,意味著接觸農民工的少,和他們屬於陌生人的關係狀態,都是禮貌相待,互為謙謙君子。

熟人社會,私德發達的結果就是坑陌生人

就像到外地,一看你是外地人計程車司機就容易繞路。5年前去一個城市,見到一個客人罵計程車司機,本來走路5分鐘的路程,計程車司機不給客人指路,開了2分鐘拉過來。如果你說當地話,就減少被坑的概率。

有的人素養好,一直保持,有的人在不同場合差異大。總體上來講,有文化的公德較好。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一個人素質的高低跟讀多少書是沒有關係的,而是跟一個人的三觀、道德品質有關,教師、教授等應該算讀很多書的學者,但當下社會就存在很多教師教授的負面新聞,比如前段時間發生的優秀教師阻擋高鐵發車,博士生自殺事件。而有些沒上過學很少識字的農民工照樣有會拾金不昧、讓座等高素質的人。要做一個素質高的人,不在於讀多少書,而在於道德品質


一個人的素質是不能用讀書來衡量的。

素質是你生活的環境造就的,而不是讀書所成就的。

你生活在一群沒有素質的人群中,長久下去你也會顯得沒有素質,如果你和一群高素質人生活,當然你的素質也會提高。

我建議這個問題這樣問比較好。

讀書多的人有時候為什麼還沒有讀書少的人有修養。


書讀的的人道理學的的,要麼因為自己讀書多變的傲氣,自負,不屑,看不起人。要麼書讀的多了,虛榮心,要面工就不知該用那種方式表達,要麼他們只是對陌生人或長期沒有見過的人,心打不開,壓力太大不知如何表達,然後顯得沒素,沒讀多少書的人,反而沒有那麼多顧忌


讀書多少只能體現一個人的學識和眼界,但是並不能提現一個人的素質修養的高低,否則為什麼會有專業書籍指導人怎麼去提高自身素質修養的呢。


我個人覺得書讀的多少跟有沒有素質沒有直接關係。素質這個詞包含的太多,素質不是由某一個方面可以決定高低的,是綜合考量的。

書讀得多有可能只是讀得多而已,不見得懂的多,理解的到位。個人素質的高低很多時候受個人所處環境影響大一些,一個人兒時在一個素質高的環境長大,受到的熏陶就好,即使書讀的不多也會素質也不會低。

書讀的多,還得看內容的好壞,好的內容促使人進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另外也要看讀書的自己素質高低,一本勸人向善的經書,也會被壞和尚念歪了。


首先,我們陷入了一個誤區,書讀的多的不一定有書讀的少的人素質高。

書讀的少的,在很早的時候就進去社會,他們會比同時期的讀書人見識到的多,並且比讀書人更加圓滑,能懂人的心思,會辦事。

而同時期的書讀的多的人,因為一直在讀書,不懂得人情世故,很多道理都不懂,所以有的時候就顯得不會辦事。

同時期的不讀書的人則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而讀書人則是死擰著道理,不懂變通,就顯得素質低。


推薦閱讀:

你最喜歡蘇東坡的哪首詞?
上聯:大鵬金翅鳥,精忠報國岳飛岳鵬舉。下聯?
如何看待「雞猴不到頭」這一說法?
《西遊記》是不是一部悲劇作品?

TAG:教育 | 文化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