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需要社會的疏離和自身的堅強嗎?因此,在學術界感受孤獨是正常的嗎?
我覺得我們的學生啊,有一個特別令人心疼的缺點:焦慮。對於自身不夠完美的焦慮,就好像試卷必須做到一百分才能滿意,做人也必須人見人愛才能心安。要是發現生活中有人不喜歡自己,發現自己說話不夠有技巧總是得罪人,發現看不懂別人的臉色,發現別人開玩笑總是不帶上自己……即使聰明伶俐學業有成,也常常感覺到難受。常常就有學生到辦公室來向我傾訴這方面的煩惱,很多人說著說著還會流淚。
傾訴完了,問題還是存在,怎麼辦呢?就開始賦予人際關係一個特別正經的名字,比如「為學術而付出的代價」「偉大的人都是寂寞的」「友情是什麼根本就不重要」……表面上看,好像想開了,其實不過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我們必須接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做好,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這沒什麼大不了。如果別人不喜歡我們,我們自己又並沒有做錯什麼,那就隨他去吧。他不喜歡,受折磨的應該是他,而不是我們。你沒有義務對別人莫名其妙的糟糕感受負責任,除非你真的做了很過分的事情。
尤其是,如果你專心學術,深入思考,以至於沒有花太多心思在人際關係上,那麼人際關係處理得不那麼完美,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要覺得很悲壯「我為了學術犧牲了人際關係」,因為即使你不從事學術,很可能人際關係也處理不好,有的人天生就不擅長這個。但大家都活得好好的。
我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些居里夫人的軼事,說她因為不願意被男同學注意,就把自己的頭髮剪得短短的;還專門去閣樓上看書,免得被人打擾。和居里先生結婚後,他們只在家裡準備一把椅子,而且是那種很不舒服的椅子,免得別人來了一坐就不想走了,影響他們工作。
這件事情我沒有確認真假。但是我國有個著名詩人舒婷,對,就是寫《致橡樹》的那個,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說,每次有人來跟她閑聊,時間過久,她就會做出不耐煩的神情,還會時不時地看手錶,暗示別人離開。這樣做得不得罪人?當然得罪了。可是她依然活得很好。
這世界上有人能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有人處理得簡單粗暴。但衡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價值,並不是以人際關係為標準的。八面玲瓏也有孤獨終生的,不通人情也有幸福一輩子的。關鍵在於,你肯不肯和自己的缺點和平共處。
這世界上有些缺點無法改變,那就坦然接受好了。我們沒有害人,有個把缺點沒改掉,又有什麼大不了。這世界上多得是更有價值的事情等待我們去做。
我認為是這樣的。
就拿我高中的時候來舉例,同樣的老師、同樣的課程為什麼就是有些同學成績好,有些同學成績差呢?
我先後經歷了兩個學習小組,第一個組每天吃吃喝喝討論電視劇,第二個組從早到晚學習,課間還組織討論題目。兩個組的成績肯定是相差甚遠的。
撇開每個成員先天資質、學習態度不說。我也是到了第二個組的時候才發現他們這些成績好的學生每天相約著早上4點半起床,5點鐘到學校學習,晚上11點才離開教室。這樣的人必定是孤獨的。難道還能求著全班同學和自己一樣每天把保安大爺敲醒喊開門嗎。
當年我和同桌每天都是全年級離開教學樓最晚的人,外頭寒風瑟瑟,空無一人。我們就在自我安慰說:「成功的人是寂寞的!」雖然我後來並不怎麼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跟我有相似的經歷。
我還記得高中班主任說過一句話,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以為自己一天就能寫完五萬字的論文,不要以為自己一個晚上就能寫完寒假作業。
既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安排時間便成了一門學問。如果不拿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寫論文,不拿別人看電視劇的時間來寫作業,那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想成功先學會寂寞。
優秀如何定義?
有的人 覺得我賺的錢比周圍人多,我創業當了老闆就是優秀。
有的人 覺得我考上不錯的大學,或者考了很牛的證書就是優秀。
也有人覺得獨自旅行,行世界看世界思世界的人就是很優秀。
但同時也有人覺得我去鄉村支教,去貧困地區扶貧,奉獻社會就是優秀。
……
優秀有很多種定義,在不同的人眼裡,在不同人的價值觀里。
所以,我認為這個題目應該改為
在學術界有建樹的優秀學生需要社會的隔離和自身的堅強嗎?會感受到孤獨嗎?
加上一個狀語和定語,回答要點就一目了然了。
1.需不需要社會的隔離有待商榷,但是需要自身的堅強是肯定的。想說一個故事來闡述這一點。在這個故事裡,優秀就是從40分考到中國科學院再成為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
早在十年前開始他就被稱為「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然而這位中國物理學的巨星,小時候卻曾經是得40分的差生。
憑著不放棄、不服輸的意志,潘建偉一路迎頭追趕,順利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
在大學潘建偉就喜歡閱讀《愛因斯坦文集》,當時,他就對量子疊加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曾經對中科大的老校長朱清時說:
只要是什麼時候能把為什麼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的話,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但是現在可能還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長一點,我想把它搞明白。
於是,在獲得中國科技大學理論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後,1996年,潘建偉決定出國繼續攻讀博士。
1999年,潘建偉博士畢業準備回國工作,他卻發現,那時量子信息研究在國內還是一片空白,不僅不被承認,甚至還被認為是偽科學。這使得他根本無法申請到科研經費。
潘建偉無奈之下,申請了幾個國外大學的教職以支持研究經費。
就在這時,他那篇「量子態隱形傳輸」論文被《自然》雜誌選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一同入選的,還有「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成果。消息傳到國內,引起了轟動。
潘建偉提交的科研項目申請終於獲得批准。
從這位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潘建偉的故事中,你讀出了什麼?
從他小時候的40分,到考上中科大的學士和碩士,再到去國外攻讀博士。在攻讀學術知識的在校期間,在從事量子信息研究的漫長歲月里,如果潘建偉沒有自身的堅強努力,那麼這個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的稱號今日該是在誰的身上?
2.在學術界優秀的人需要社會的隔離嗎?會孤獨嗎?社會隔離是指個體處於與他人或社會孤立和脫離的狀態,是個體社會關係的缺失。
從這一定義來看,埋頭研究學問,一定就需要社會隔離,喪失社會關係才能獲得成功嗎?
答案是不一定的。人處在社會環境中,總免不了接觸社會關係,雖然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在獄中完成了《史記》,如題所問,如果和其他情況相比,獄中算是一種切合社會隔離的一種表現形式,《史記》毋庸置疑是那個時代學術研究及其成功的代表。那麼司馬遷在獄中完成了《史記》,就是不是能用來說明一個優秀的學術研究者就得被社會隔離呢?
古今中外,有多少學術研究者傾其一生,只為了一個真理。
其實需不需要被社會隔離,需不需要忍受孤獨,完全取決於你到底想成就一番什麼程度的事業,也取決於你是一個有多自律的人。
沒有哪個學術成果得來是容易的,加油吧!為了理想,為了真理!
題主的社會疏離是被動還是強迫自我?第一層理解因為你本身需要努力,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所以失去太多跟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是被動,因為不是我想背離社會而是我根本沒時間跟社會有太多的交流。第二是,我只對那些知識面感興趣 ,其他得一切都是可有可無得,所以疏離社會,專研學術。
堅強,堅持信念,這個無可厚非,任何一方面成功的人,你不可能看到一個懶懶散散的人會成功,因為你要優秀,不是三天兩頭能做到的,需要日積月累,不斷思考不斷解決難題,如果你半途而廢,或者覺得希望渺茫就放棄談何成功,談何優秀。
這種孤獨肯定在所難免,要創新要攻克難題,要無數的數據,無數的實驗,可能當你解決一個問題,會衍生另外兩個問題,而你天馬行空的想法不一定會被某個專家認同,你就需要去證明,這是一條很長的路,或許結果不能證明是你對,或許也能狠狠的打臉那個專家因為你證明了一些不可能的可能。
只要成功的人,他的感受都是孤獨,因為可能達到一個領域的巔峰,覺得現在沒有新的創新點,或許失敗了,覺得沒人能理解其中的難處,亦或許只會一直再那個迷宮裡,永遠找不到出口。
綜上:所有個人覺得做一個優秀的學生跟社會疏離與否不存在太大的關係,因為那是你的選擇,而不是劃等號的,沒有人告訴你優秀就要疏離社會,而疏離社會不代表你就優秀。
至少當你達到成績需要發布論文,發布你的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收益,讓它更好的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無論任何領域,學術,科技,只要它再不斷的發展,它總歸是孤獨的。
後面分析兩種心理情況,並給你一些我的看法。
先借《千與千尋》里有句話和你共勉,「人生就像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能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告別。」
所以如果你說的疏離,是一種似乎以上帝視角,看這個世界,那麼我不贊同。我們都是在這個社會中成長,在這個社會中有所聯繫的,真的很難有人可以說超然物外,做到所謂的上帝視角。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超然物外,其實只是我們一種裝文青和裝13的心態。先別急著噴我。這種心態是我們所經常有的,很正常,誰還不要面子啊,對吧?誰還不想看起來比較高大上?所以很正常,可以正視自己這種心態。
除非你真的無欲無求了,可是你說一個優秀的學生,什麼叫優秀?什麼叫優秀的學生應該怎麼做?這就說明,你有追求有奮鬥的目標,所以,別總想著超然物外,要學會活在當下,正視、面對一些東西,促進自己成長。
如果你想說的是必要的享受孤獨成長,我想說,這不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考慮的,而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過這一關,不管你優秀的定義是什麼?不管你是不是你所謂的優秀學生?
就像那句話里說的 沒有人可以陪著我們走完生命的全程,所以,我們必然會要學會自己成長,即使過程跌跌撞撞,即使有些痛徹心扉。
但是這是每個人蛻皮脫骨,涅槃重生的過程。不排除有些人的這個過程並不痛苦,但是也可能會很痛苦,這取決於你自己的認知。
如果你能夠很好的認識到,自我的成長是基於社會
基礎上,但同時又是自我的一個改變,是要有獨立的思考和行為能力的一個過程。那麼我想你離你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如果你一心想著我的自我成長是要疏離社會,那麼我想說,其實這有些危險,這可能讓你和這個社會脫節,但是人,之所以為人,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對我們的構建,我們都是社會人。很難有人可以真正的和社會脫節。
優秀的人,從來不是和社會脫節,而是與時俱進的,且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
我覺得,是需要的。
比如說,我今天下午想去上自習。舍友說,下午逛街去吧。
我想說,我就不去了,想上自習。
去嘛去嘛,放鬆一下,明天再上自習吧
這個時候,我可能就答應了。
再比如說。我想去圖書館借一本書,問朋友,陪我去圖書館好嗎。
不想去。
那我可能一念之差就不去了。
進入陌生的大學,周圍人都不認識,這個時候,孤獨,想家,都是有可能的。
找一個朋友,做什麼都一起,好像是克服孤獨最有效的方法了。
剛開始也確實是這樣的。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我上面所說到的情況。
每個人追求的東西不一樣,可能你想考研,她想畢業就工作。可能你想得高分拿獎學金,她只想及格最好剛到線,多一分都覺得浪費。
所以,這個時候,就要做出選擇了。
是獨自追求目標,還是一起碌碌無為。
所以,優秀的人很多都是孤獨的。
一個人早起上自習,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熬夜刷題。
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洗澡,一個人夜跑。
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難過,看到其他舍友開開心心去逛街,組團去吃飯。會覺得孤獨。
但是慢慢就會喜歡上一個人的自由自在,不用再遷就別人,想自習就自習,想跑步就跑步。
不害怕孤獨,這也是一種成長。
所以,我覺得,學生也好,學術界的人也好。想要在某一個科目,或者某一個領域做得很好的話,都需要一個人,都需要孤獨。
學生,一個人可以安心學習,不用遷就別人的愛好,放棄自己的追求。
學術界人士,也是同樣的。可能會有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團隊的智慧固然是有價值的。但是,我認為潛心在一個領域研究,最好還是一個人。
因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思想,你認為這個方面比較重要,我認為這個方面更有價值。我們連思想都不能統一,又怎麼能合力研究呢?儘管是暫時達成了一致,在研究進行時也難免有一方心不平。
而一個人的話,就可以專心攻略,即使出現了一點錯誤,在失敗後也可以換個方向全力以赴。
以上是我的看法。
我也正在努力中。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要先弄清楚什麼是優秀的學生。看了很多關於國外教育的資料,他們都評價說中國學生是很會考試的學生,但會考試的學生就是優秀學生嗎?
為此,我特意查閱了很多有關優秀學生標準的資料,發現舉凡關於優秀學生的衡量,不外乎與德、智、體、美、專業能力相關。也就是說,優秀學生不再是只會考試,而是講究全面發展。
古人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意思是成大事者,必然能吃得其苦,有堅強意志。這些對於優秀學生同樣適用。換言之,堅強的意志是優秀學生所必要的品質。但對於優秀學生需要社會的疏離,我不認同此觀點。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需要的更多是實用型人才,即便研究學術問題,也和實踐脫不了干係。
比如我們新聞專業,我們常常需要去各類媒體實習,了解業界動態,掌握專業技能,達到學以致用。這些都需要去社會中實踐,如果只是在學校里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閉門造車,就相當於紙上談兵。更談不上優秀學生。因而我認為優秀學生的養成離不開社會的培養。至於社會中的不好因素,就需要自我分辨,學會取捨。
再說,學術孤獨的問題。哲學上講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也就是說,它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學術孤獨也基於此。
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記不大清了,大意是講學術和業界的偏離。講學術界的教授只懂研究理論,高談闊論,給學生教的東西在業界卻完全用不上。因而如果在學術界感到孤獨,就說明脫離社會了,需要去聯繫實際,用業界知識加以佐用。
老方就是我,我就是老方來說事。歡迎大家專註「老方來說事」,老方每天帶你看社會。碼字不易,麻煩動動您的小手指給點個贊吧
想要成為優秀的學生有很多渠道,有專心學術也有搞活動實踐的。看你想要成為哪個方面,要根據自己的性情愛好來,如果你自己本身沉穩紮實認真又能堅持,能坐得住,那就適合搞學術,對一個領悟不斷的學習學習拓展。如果你本性活潑,喜歡做很多戶外的實踐,喜歡參加很多組織團體,那就立足於此,也有人精力充沛,媽方面都可以做的好的。
我有一個老師的孩子,四六級都是一次性過,600多分,不只英語好,專業也好,學金融經濟的,而且長得漂亮,平時也願意唱歌跳舞,在畢業的時候給他們晚會編舞,這個時候還準備托福考試還有畢業自由行等等,攏了很多事,對我們而言是無法處理的,結果人家做的很好,履歷一大堆。現在還在公司考取金融註冊分析師cfa,是區域內少有的幾個,公司出錢報名費,簡直人生贏家,我們那個老師提起來各種自豪驕傲。相比較我們資質普通的人來說,可能還是要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吧,但不建議完全把自己封閉起來,聽取消息了解行業動態,現在已經不是閉門造車的時候了。考研的時候室友悶頭讀書,也不了解目標學校的方向動態,背去年學哥學姐的東西,結果公共課還好,專業課一塌糊塗,現在在準備出國。就是想說做適合自己的,不管哪個方向,都要紮實一些,也要注意及時獲取各方面的動態信息。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生——不一定和不合群掛鉤
首先,說一下我的看法: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自強自信自立是必要的,但不代表與社會的疏離。在學術界感受孤獨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狀態而已。
1.優秀不代表不合群曾經聽過一句話:「俄羅斯方塊教會我們,如果你合群,就會消失。」
這不無道理,就拿我們大學生活來說,如果你選擇和其他一些碌碌無為的室友一樣,整天窩在宿舍里打遊戲,睡覺,逃課,期末面臨掛科的風險,過著油膩膩的生活,這種合群會慢慢消磨你的鬥志。大學畢業之後,社會環境會讓你承受四年庸碌懶散的代價。
以前我也會抱著「優秀的人必定會不合群」的想法,所以盡量不合群。
後來我打破了這種想法。
優秀的人也有適合自己的圈子,誰說天天呆在圖書館就只能孤身一人;誰說每天過著充實的生活,周圍人都會排斥他(她)。
總會有適合你的圈子,理解你在大眾目光中的「不合群」。
所以說,優秀不代表不合群,優秀不一定和不合群掛鉤。
2.優秀的學生反而更需要融入社會在現代這個社會,你想闖出一番事業,僅僅依靠自己的單打獨鬥是完全無法成功的。聰明的人知道憑藉身邊的機會和人脈關係為自己鋪路,這樣會輕鬆很多。
而且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團隊合作,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僅僅注重自身優秀的品質,而與社會疏離,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多和別人交流,吸取別人一些獨特的看法和見解。很多時候,自己鑽牛角尖的問題可能在與別人的溝通中就能引刃而解。
現代社會也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社會,你無法在很短時間內掌握大量信息,但是與別人交流溝通就不一樣了,你能提高自身汲取信息的效率。
同樣,和不同專業的學生甚至是同專業的學生交流,也會收穫很多不一樣的東西。
所以說,優秀的學生不能和社會疏離,反而要更加努力地融入社會,不能脫節,提升自我很重要,但是在社會學會保持自我並不斷發展更重要。
也有一種優秀的人,照樣和身邊的朋友打成一片,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的人也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啊。
3.在學術界感受孤獨是一種狀態,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人越往高處走,可能身邊和自己同頻率的人就越少,所以搞學術的還是蠻孤獨的。
而且專心弄學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靜下來心來慢慢研究,不能浮躁,弄學術會犧牲自己很多時間,自然也會少了很多和群體聚餐的機會。
我個人覺得一個專心熱愛學術,並堅持下去的人,雖然有時候很孤獨,但是還是會享受這種孤獨。我說的是真心喜歡學術並一頭扎進去的人。
當一個人真正做到這一點,他估計也不覺得孤獨了。因為沉浸於學術中能夠給他帶來快樂和欣喜,這些就已經足夠了。在這種狀態下的人,一般都很享受孤獨。
在學術界感到孤獨是一種狀態,並不需要有對錯之分。當你真正沉浸於其中,你會發現這些東西都是浮雲,自己熱愛的才最重要。
有一種孤獨叫做別人覺得你孤獨,而你自己不覺得。
一個人並不一定就孤獨,一群人並不一定就不孤獨。孤獨這樣的心理狀態還是和自己相關,人數不一定和孤獨掛鉤。
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圈子很重要。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需要自身的堅強,需要很好地融入社會。在學術界感到孤獨也是你自身的必經之路,沒有對錯之分,由你自己的心聲決定。
推薦閱讀:
※矛盾的反義詞是什麼?用什麼詞語能夠表達?
※語你同行:兒童語言發育遲緩中家庭早期干預的方法
※怎麼樣學好物理,感覺物理好難啊?
※三歲萌娃記憶力驚人,應該對其著重培養還是任其發展?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