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城市的方言中有哪些有意思的表達?
有點失眠,閑著也是閑著,看到這問題聊幾句吧。
所謂方言,就是一個地方特有的語言,老祖宗傳下來的,有的地方的語言比較接近普通話只是帶點音調,所以沒啥難理解的,基本都能聽懂。但是有些地方的方言簡直堪比外語,外語還有字母音標可以學習識別呢,而難懂的方言沒有任何規律可尋,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不是打小就接觸到的人基本上是聽不懂的,所以,方言也被稱為土話。比如說溫州土話,福建土話等等,我曾經分別接觸過溫州人和福建人,跟他們做了過鄰居,可是幾年下來他們之間一說土話我就雞同鴨講不明所以了!理解錯誤出洋相鬧笑話之類的事也就時有發生嘍
我是無錫人,我們當地也有方言,也就是土話,而且語調種類繁多,相隔沒多遠就會有不同的口音,區別很大,所以當地人聊天一開口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對方是哪個區哪個鎮上的人。北方的人咋聽我們無錫土話就特別容易理解錯誤而鬧笑話。舉個列子吧:我們土話說洗碗是說「打碗」的,碗一打豈不是都碎了呀,呵呵,還有我鄰居一直想不明白的,我們叫女孩子叫「毛烏頭」叫兒子「膩子」,她剛來無錫的時候聽人家這麼叫她的孩子誤以為人家在罵她的兒女呢!種種之類的容易讓人誤會和鬧笑話的很多呢,友情提醒下外來無錫的人哈,聽不懂也先別急著生氣哈,你誤會了喲
雖然方言鬧笑話出洋相的事常常會發生,現在的孩子們上學都被要求說普通話,不再使用到也越來越少機會運用到方言了,但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土話包含著更多歷史和文化,還是希望可以代代相傳,傳承下去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北方好像沒有太難懂的方言,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石家莊作為一個典型北方城市,其中有很多方言,沒點兒漢語言文學基礎的人很難明白。
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石家莊的方言中,最大的特色不是音調,是合音現象,即明明是兩個字的詞語,偏偏用一個字,一個音表達。合音一詞是書面辭彙,其實有時就是咬字,說一半吞一半,想表達的意思全憑說話雙方意會。
最具特色的方言——「沾」拼音讀作「zhan」
沾是行的意思,不沾就是不行,這個字的用法十分普遍,在石家莊地區各個村落屬於通用方言。俗話說十里不同音,哪怕是鄉鎮之間也有音調不同的情況,但這個沾字幾百里通吃,老少皆愛用。
把這個沾字說的最有味道的是石家莊新華區古城路以北至正定縣農村這個範圍。充分體現了北方老鄉的豪爽、憨厚、親切。尤其當你去老鄉家裡借東西,大爺大媽一般都會笑眯眯拉著長音說一句「沾~~~」,餘音一定是在3秒鐘左右,並且是一個拐彎調調。
最有特色的幾個合音詞
1、「biaó」(二聲,音標),不要的意思,喝酒不要開車——「喝酒biaó開車」,接地氣還不失力度。
2、「zuǒ」(三聲,音昨),這是做啥的合音,比如詢問對方,你想做啥,就可以直接說,你想zuǒ,一般表達生氣、憤怒,或者無奈的語氣會很有味道。也可以用在某句話的開頭作語氣詞,加強情緒渲染。「zuǒ?你想打架?俺可不怕你!」
3、「qiě」(三聲,因切),親戚的意思,我家有很多親戚——「俺家有很多qiě,都來串門,俺要做一大桌子菜。」說起這句話,喜慶的很。
4、「bú」(二聲,因卜),抱住的意思,「bú這麼一大堆書,沉不沉?」就是在說,抱著這麼大一堆東西,重不重。
北方話之所以好懂,是因為只是個別字比較拗口,哪怕聽不明白,拽摸對方的句意也可以了解個大概。北方話也算是最接近普通話的了,希望它可以將自己這些為數不多的鄉音好好的保存下去,保持好自己的地域特色。
說到新疆方言,其實放眼新疆首府及各地州,方言都大同小異,但是有兩個字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新疆方言,那就是「勞道」。
今年3月份,新疆喀什古城男籃奪得CBA2016-17賽季的總冠軍,一時間新疆全國各地球迷身上所穿的「勞道」隊服開始被大家所關注。
那麼這個「勞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很顯然,肯定是厲害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個口頭禪肯定要口語化一些,所以跟「牛B」、「666」等辭彙意思相近,這也是新疆人與新疆人更加親切的一種稱讚。
在體育方面烏魯木齊十五小、喀什兒子娃娃足球隊也被譽為中國足球未來的希望,在同一年齡階層,他們的表現可以說是血虐對手。其中這個「兒子娃娃」也是一句新疆方言,同樣也是稱讚的意思。但是這個稱讚是新疆人對男性的誇讚之詞,說明該男子勇敢、豪爽、說話算數,講義氣,是個爺兒們。除了這兩個大家廣為人知的以外,新疆方言稱讚的辭彙還有「攢勁」、「歹的很」等等。
生活方面,我們常接觸到的新疆方言辭彙有「爾視」(理睬的意思)、「肚子脹」(生氣的意思)、「薛波」(稍微的意思)、「成馬了」(誇張表述詞,如:我都餓成馬了)、「諞傳子」(聊天的意思)、「勺子」(傻子的意思)、「胡里麻湯」(湊湊活活、馬馬虎虎、丟三落四)、「老然頭」(老纏著你的一種人)。
還有新疆話習慣把「是」讀成「四」(si),把「說」讀成佛(fo),把「不」讀成「博」(bo),把「滾」讀成「鞏」(gong)......
吳語方言和中原官話揉捏的杭州話
最近,有一張《6-20歲能夠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圖在微信公眾號上有點火,根據這張圖的數據顯示,杭州、蘇州、寧波、溫州這幾座城市的年輕人使用方言的比例極低。杭州只有9.2%,溫州7.3%,寧波4.6%,而蘇州為全國最低,只有2.2%。
杭州作為吳語系偏南地塊中的一個中心城市,杭州話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濁聲母和入聲,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杭州話里,居然是難得的帶兒化音。如小孩子,滬上和蘇州甚至寧波,都是細佬,小銀(人)之類,但在杭州,居然是「小伢兒」!
杭州話使用的範圍不大,大致東至餘杭下沙,南到錢塘江邊,西自五雲山、轉塘至留下附近,北經拱宸橋至餘杭三墩,東北經筧橋至餘杭喬司之間。在這個範圍之內,約有100萬人說杭州話。
杭州的方言覆蓋的區域也很小,只限於老城區,就好比一出城,周邊的蕭山、餘杭,都是回到吳語方言的大海中,只有杭州城裡,正宗的杭州話,帶著普通話班底的兒化音。專家們可能考證出各種專業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作為南宋首都,當時宋朝的官員及貴族們南逃,帶著中原的官話,與杭州本地的吳語一揉捏,就成了今天杭州話獨一無二的韻味。
先來聽幾句杭州話與普通話的區別。
【杭州話】「等著你來杭州近我耍子兒」
【普通話】「等著你來杭州找我玩呀」【杭州話】「你碰碰老子試試看,表看你虧得都,湊社襖,襖照樣情塊磚頭直接色你!」
【普通話】「你碰我試試看,不要看你個子大,我照樣拿塊磚頭砸死你」【杭州話】「你怎麼莫西西的嘞,各樁事體都罐兒」
【普通話】 「你怎麼傻乎乎的,這種事兒也做不好」【杭州話】「阿妹,西湖邊拷會兒起啊」
【普通話】 「妹子,一起去西湖邊坐坐啊」【杭州話】呦,你穿的噶拐啊。
【普通話】哎喲,你穿得這麼另類啊!再簡單介紹幾個杭州話的單詞,歐、千、灑、木、背……
到杭州,不要被人罵了都咧嘴笑,介紹幾句:
嘎歐→這麼弄不清楚
嘎千→這麼矯情
嘎灑→這麼兒科
嘎木→這麼笨
嘎背→這麼啰嗦
另外,一定要記得一個數字,在杭州不要輕意跟人說這個數字,那就是62.
62→傻瓜,傻乎乎的!
一直以來,62可謂杭州市「罵人」第一辭彙!杭州的車牌,帶62的沒人要,甚至62路公交車,有許多市民都建議改了!至於為啥,不展開,自己找答案去!
不過,據說北方罵人250,北京人罵2,上海罵人13,廣東罵人38,再加杭州罵人62,五個數字相加250+2+13+38+62=365,剛好湊成一年365天這一數,也真是巧啊!
廣州人特別愛吃,食材種類豐富,所以粵語罵人的話里處處帶著食物,頗有意思。
1.誇張對比法:
「生舊叉燒好過生你」——叉燒就是放在叉上面燒的豬肉。很多廣州人都被父母這樣罵哭過。叉燒人人都愛吃,就如經典廣告語里說:「斬料,斬料,斬大舊叉燒」,意思是家裡叉燒能飽腹,而你只能帶來麻煩。但為什麼用叉燒而不是其他東西呢?以前人人家裡窮,叉燒是珍貴之物,能吃上一塊不容易。叉燒顏值高,特別容易引起食慾,又安靜,還能存放好多天。此類經典對比用法還有很多,例如星爺的金句:「人沒有夢想,同條鹹魚有乜區別?」
2.特點形容法:
例如「賣剩蔗、蘿底橙」,這兩樣東西都是沒什麼價值的東西,大多形容沒人要的人或東西。 還有:
「大頭蝦」:通常說一個人老是丟三落四。
「大水魚」:形容容易受騙的人,水魚殼軟,一按就出水,廣州人把「水」比喻為錢。
「一碌葛」:形容一個人又蠢又鈍,比如說「成碌葛感企喺度」,就是這個人傻傻地站在這裡。
「你是乜新鮮蘿蔔皮?」:以前蘿蔔皮沒什麼用,算是垃圾。這句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你算哪根蔥」。
「鵪鶉」:形容人膽小怕事,馴服聽話。
「矮冬瓜」:因冬瓜的外形,形容一個人肥胖。
「豬扒」:形容女子長相醜陋。
「蛋散」:蛋散口感鬆軟,一咬就散,形容沒出息的小人物。
「粉腸」:粉腸就是豬腸,形容沒用、混蛋。
「番薯」:指笨、遲鈍,頭腦簡單的人。
3.諧音比喻法
「豬油」:粵語里豬油和滋油(慢悠悠)的發音接近,經常用來形容別人行動慢吞吞。「食咗成擔豬油「或者」吃咗豬油糕「都是差不多意思。
4.各種食字人生
「食軟飯」(食拖鞋飯):指男人靠女人養活。
「食谷種」:指食自己的老本和原來的積蓄。
「食白果」:果子是「白」的,形容沒得到應得的效果、白費功夫。
「食生菜「:形容事情很容易辦到。
「食塞米」 :形容一個人白吃飯,無能、愚笨。
「食死貓」:比喻背黑鍋,被人栽贓陷害。
「食豆腐」 :全國人民都知道是調戲揩油,占別人便宜的意思。粵語還有說「呃鬼食豆腐」,「呃」就是騙的
意思,形容對方把別人當傻瓜了。
5.用菜式暗喻
「炒魷魚」,意思是被開除。炒魷魚時魷魚捲起的樣子跟以前被開除後就要捲起鋪蓋走人的情形很相似。
「燉冬菇」,意思是被降職,源自以前香港警員的帽形似冬菇,當不用穿制服的便衣警員犯錯就會被貶為要穿制服戴冬菇帽的職位,故稱燉冬菇。
「一鑊熟」多種食物放在一個鑊里一齊煮熟,粵語指同歸於盡,一起完蛋。
「蒸生瓜」 意思是蒸不熟,引伸罵人愚鈍,「二百五」。
「死雞撐飯蓋」,雞死後腳仍然硬,被煮之時仍會頂起鍋蓋的形象,引申為明知不對仍然狡辯,無理爭三分。
大連在地理位置上雖然屬於東北地界,但大連話卻是東北地區獨樹一幟的方言。
海蠣子味兒是大家形容大連話的代名詞,這種說法在我記事起就有了,說法的出處無從考究,但是我兒時記憶里描述方言的辭彙里還真沒有東北話這個說法,除了海蠣子味兒以外,還記得一個描述方言的辭彙——臭膩子味兒,那是大連人專屬的形容瀋陽人說話的詞,不過這個詞的出現依據我也不知道,反正聽大人這麼說,記憶里也就留下了。我當時記憶中對這兩個詞的印象就是大連人、瀋陽人互相嘲笑諷刺對方說話口音的專用詞,到今天,臭膩子味兒的說法已經聽不到了,但海蠣子味的說法卻仍在繼續,並成為了大連這座城市的代表辭彙。
大連話的第一個特色是發音比較重或者說有點狠、有點拖音、有點鼻音,更加突出用語氣來表現辭彙的程度,比如血受xiě,shòu(意思為爽、過癮、好到極致了,血的單義是程度最大化),對dèi,吃飯chǐ,fàn,真彪zhén,biāo等,在大連話里,一聲調、平舌音幾乎沒有。
大連話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獨有辭彙,讀音能聽清,但完全跟聽到後理解出來的字面意思完全不搭邊的詞。前幾年有一個被大家瘋傳的保險理賠錄音想必很多人都還記得,「道牙子」一時間成為了搜索引擎的熱門詞條。其實大連話里這種專屬詞還有很多,比如:浪敗(得瑟)、道牙子(馬路邊沿石)、馬葫蘆(下水道)、歹飯(吃飯)、敗走了(別走了)、八苦(非常苦)、刺鍋子(海膽)、介個(自己)、小小(男孩)、棍寧(女孩)、卷球(踢球)、挨麥呀(天啊)……這種詞有很多,感興趣的或是想來大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腦補一下。
一些人說大連人說話像煙台人、威海人,說是因為當年闖關東有一大批山東人湧入大連有關,不過在范范看來,這種說法比較牽強,因為大連的地理位置,古代時期的大連就跟山東省內同樣守著渤海灣的城市有著密切的互通,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同樣的文化自然會造就出相似的語言,而且從根源上說大連話也實屬膠遼官話,所以闖關東造成的結果是大連多了很多說膠遼官話的人,而並不代表原來居住在大連的人說的不是膠遼官話。
說起陝北榆林的方言,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是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袁弘 飾)那一口一個額、俺、弄啥么... ...然而,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榆林人覺得,其實電視劇中有很多的方言與實際的表述還是有一定的偏差的,下面請跟隨榆林24小時來了解一下正宗的「榆普話」。
榆林位於陝甘寧蒙晉五省(區)接壤地帶,所以榆林方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非常複雜。綏德、米脂地處榆林中心,因而榆林方言又以綏德、米脂方言最具有代表性。」所以,今天答主分享的榆林方言大部分以這兩地為主。
在榆林當地,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叫:攔羊嗓子放牛聲。正如同信天游一樣,在榆林方言中,『』吼喊『』奠定了基礎的方言音調,很多話都是靠著吼與喊表達出來的,那麼我接下來看一下,榆林方言中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表達。
1.嚎(háo)
【詞義】:哭
【舉例】:老娘活得好好的,你嚎什麼嚎?
2.雜求勢蘭(ze qíu shì lān)
【詞義】:沒用了,沒辦法了。
【舉例】:雜球勢蘭!手機沒帶,今日頭條也忘記看了!
3.哈七攪
【詞義】瞎搗亂
【舉例】好好的干你的活,不要哈七攪!
4.表(biào)
【詞義】不要
【舉例】表動我的電腦,我要打遊戲!
5.品資裹燕
【詞義】形容詞,形容人做事拖拖拉拉,不認真。
【舉例】王明萬這個人品資裹燕的,做事一點也不細心。
6.俊格丹丹
【詞義】形容女子長得漂亮,面容姣好。
【舉例】榆林女子(女孩)大都俊個丹丹的,很多外地後生(男孩)都想娶回家。
備註:像ABCC類的榆林方言大部分都是形容詞,我們經常能在陝北信天游中見到這些詞,類似的還有干格巴巴、穩格堰堰、端格錚錚、濕格淋淋、齊格嶄嶄、嫩格蛋蛋、白格生生、藍格茵茵」等。
7.昏三葫蘆
【詞義】暈頭轉向,找不到方向。
【舉例】沒睡醒,昏三葫蘆的,你讓我去哪找村長?
8.réi
【詞義】這歌詞比較特殊,既是一個擬聲詞又是一個感嘆詞,可以表達驚嘆、感慨的意思。
【舉例】réi~~~(聲音持續3秒) 天上的那個飛機真大!
9.害不哈
【詞義】榆林方言中,使用率高達80%的一個詞語。譯為:不知道、不懂
【舉例】
A:剛才舞台上燈光照射的那個殺馬特是誰?
B:害不哈
A:害不哈?那你剛才看的是什麼?
B:快表說我了,你昏三葫蘆的自己不會看?
10.展展接吃上一頓
【詞義】放開來,狠狠地吃一頓飯。
【舉例】兩天沒吃飯了,一會兒要展展接吃上一頓。
以上為答主整理了榆林方言中一些簡短的方言表達,我們能看到,榆林方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套自己獨特的造字規律。語氣詞、形容詞、名詞、感嘆詞等都與陝北榆林人一樣非常豪邁粗獷,同時富有地方黃土色彩。
接下來,為大家帶來一段正宗榆林方言語段,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宇宙無敵超級進階版】
戲台台哈的老婆老漢們!表慈蹬蹬地杵在山茆茆上,有凳凳的坐哈,么蹬蹬的箇舊哈,呲迷拉笑,端迷脫笑的,三岔灣人雜球勢蘭,就你們這幾個人了?
最後,真誠地邀請全國遊客來塞上駝城,九邊重鎮——榆林,實地感受淳樸的陝北人!
老北京話,這個詞總是被各種刷屏,為啥?逗唄。北京話兒化音多,不是北京本地人就是你在北京呆過幾年也別亂加兒化音,我一朋友在海淀呆了幾年,吃飯時非和我拽(zhuaǐ)上點兒化音,想說:「見天兒」,可一開口就是「見兒天」,我直接一口飯噴他臉上了,哈哈。
最近,圈裡又火傳「吞音」的北京話,如「胸是炒雞蛋」(即西紅柿炒雞蛋)、「王五井兒」(即王府井)、「裝墊兒台」(即中央電視台)等,上述幾個詞以及「西日門」即西直門、「公乳墳兒」即公主墳、「馬丫鋪」即馬家堡等幾個地名得到了網友的爭相轉發。其實這都瞎掰,有幾個舌頭正常的北京人沒事總這麼說,偶而禿嚕出個「吞音」也是精神懈怠、懶得動嘴時說的。
老北京話的帖子在網上刷的夠不夠了,北京人看了樂一樂,外地朋友可能都不知道你笑什麼呢。我活在北京幾十年了,北京的老話兒也不一定都說的出來,算是新老銜接這一代,但北京話不只是一個詞就能表達清楚的,同一個詞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對不同的人,語調的不同,北京人想表達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爺——老北京普通人之間的尊稱。北京話里,爺的不同語調,搭上不同的字表達著不同含意。
「大爺」ye,輕讀,對父輩以上的尊稱,如「老大爺」
「大爺」yé,二聲,平讀,是指家中的長兄,老大。
「大爺」yè,四聲,重讀,罵人,如「你大爺的!」
「爺」ye,短輕讀,是對一群人或一類人的「開涮」,把他們的共同特點簡化成一個字加在「爺」的前面,就成為對這一群人或一類人的「戲稱」。如有點傻的叫「二爺」,能侃大山的叫「侃爺」,裸露光板脊樑的叫「板兒爺」等等。
丫——罵人的話,也叫丫挺,原本是丫頭養的意思,也就是未婚先生子沒正經爹的意思。
兩人偶遇,一見面兒:「喲,你丫嘛來了?」,另一個「你丫管呢?」。說明這兩人關係不錯,這是打招呼順便逗逗咳嗽(閑聊兩句)
兩人見面兒:「你丫怎麼才來呀!都幾點了?!」,另一個「你丫別事兒了,我這兒正搓火兒呢」。說明兩人關係也不錯,有點責怪對方。
兩人見面兒:「瞧你丫內德性,還跟我這兒抖機靈兒!」。說明一方做錯了事,另一方很生氣。
兩人見面兒:「抽你丫的信嗎?!」。說明快打起來了。
兩人見面兒:「讓你小丫的牛逼!今兒我廢了你!」。說明已經打起了。
還有幾個現在常用的北京方言,在這裡解釋一下:
雞賊——小氣,吝嗇,暗藏私心。如:「他就一大雞賊」意思是這人太摳門了。
砸窯——為了不與大家分享偷偷藏起來。如:「蹭根煙,別總砸窯兒」意思是別不捨得。
瞎了——即倒霉了、完了的意思。如:「這回真瞎了」意思是這回完蛋了。
大拿——能人或能作主管事的人。如:「他可是我們這的大拿」意思是他有能力。
點兒背——「點兒」,指不幸的遭遇、運氣;即所謂的背時。"點兒背"的意思是運氣不好,倒霉。
消停——停,踏實的意思。如「你能消停會兒嗎?」意思是讓你安靜會。
老家兒——指父母。"老家兒"讀快了就成了"老尖",北京人常用語。
碎催——指伺候人、為人奔走的人,帶有貶意。
麻利兒——趕快,快點的意思。此語必須加兒化音,"利兒"讀輕聲。
發小兒——從小一塊長大的,發,讀f à 「他倆是發小兒」
上海,歷史悠久,欣欣向榮,是不折不扣的「海上明珠」。拿「魔都」來形容上海最貼切不過了,千變萬化,日新月異,既有石庫門的市井,又有高樓大廈的摩登,就像高街配旗袍,時髦傳統兩不誤!
昔日的「上海灘」烙印著 「十里洋場」的繁華,講述著舊上海的浮華舊夢;今日的「魔都」,以浦江兩岸日新月異的都市面貌,和傲視群雄的東方「天際線」成為她的城市新名片。一個城市該有的樣子上海全都有,這樣的包容萬象讓人來了就不想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海話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時代迴音、文化血脈、歷史記憶,也是上海最有意思的城市文化之一。所以,上海到底有哪些聽聽很「則勁」的上海話?
上海話里的「2」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字,有個故事說,上海話二百二十二的三個「2」的發音都不一樣,單單一個「2」,就有三種讀音,發音如下:「泥」、「兩」、「涅」,還有更囂張的發音叫:「喇無泥」……不同語境還有不同用法,說真的,寫著寫著我的頭就大了。
liang「兩」,但是最後一個二兩就念ni「泥」
七十二(ni、liang都可以,數數的時候是ni,表示數量的是liang);一百零二(liang);二(liang)萬零二(liang);第二(ni)次、第二中學(ni);
二氧化碳(er)、二胡(ni)、二泉映月(er)、不二法門(liang,這個詞我從沒有用上海話說過)、二B(liang,說2B鉛筆就是liang,罵人那個好像沒有上海話讀法)
4.二百二十二:兩(liang)百(be)二十(nai)二( ni)
5.撲克里的2——「喇無泥」,鬥地主的時候能出一對「喇無泥」(兩個2),真是心裡美滋滋的。
不得不說……2是在是太二了!
「一剛一剛一剛」也是上海話的成名代表,「他竟然說他傻」居然會翻譯成「一剛一剛一剛」,我真的是要戇特了……
從前,上海是十里洋場,大量外國人在上海生活。出於交流溝通需要,上海人就學會了「洋涇浜英語」,有時候只求互相理解不求語法正確。
擺泡絲=凹造型,世的克=拐杖……上海人用的最多的「門檻精」和「混腔勢」原來是從這兩個英文單詞里來▼
擺泡絲——pose
門檻精——monkey
混腔勢——chance
派司——pass
番司——face
麥克風——micro-phone
世的克——stick
這些外來英譯詞原先都是江湖隱語,以後才泛化為市井俚語,並且繼續成為當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英語的一些單詞就直接進入了上海方言,並影響到了早期中國英語的漢譯音。
比如,上海話里的「拿摩溫」(指的是工頭) 其實是英文中的number.1。
還有「先生」早期的譯音是「密斯脫」,而不是「密斯特」。
又如水泥叫「水門汀」,用國語是怎麼也讀不出水泥的英語發音的,一用上海話,就非常接近英語的cement了。
「席夢思」是上海人把名牌床墊的牌子Simmons作為這類西式床墊的統稱。到今天,上海乃至全國,知道席夢思是床墊的多,而知道mattress是床墊的少。
「模子」這個詞,它是由英語「mould」衍生而來的,從『模型』、『模具』發展到某一類任務的典型,後來乾脆指某人『有型』,夠朋友,講義氣。其它洋涇浜辭彙有:
小(老)開:小(老)KITE,大小「騙子」之意,以後引申為對有錢人的泛稱。
大班:大BANKER,大銀行家,引申為大老闆、富豪。
落佻:ROTTER,英國俚語,指無賴、下流胚、可惡的人、討厭的傢伙,名詞。後轉為形容詞,意為無賴的、無恥的、下流的、卑鄙的。
嘎訕胡:GOSSIP,聊天,閑談。
坍招勢:「坍招勢」原意是「退juice」,juice即英文「油水、錢財」之意,原指流氓退還敲詐來的油水,後在滬語中引申為「丟面子」。
盎三:來自英語的「on sale」,原意是大甩賣。貶斥一個人做人鬼祟貓膩,還要充好人的俚語。一個上海小姑娘帶著不屑的口氣說:「格個寧老盎三額」(這個人很on-sale)。同時上海人還會講「這記事體有點搞得太盎三了」,用盎三來表示一種事情的尷尬,不順。
上海的城市海納百川,大氣謙和;上海的歷史多姿多彩,蕩氣迴腸;上海的美食濃油赤醬,正宗地道;上海的語言吳儂軟語,源遠流長。
在《十三億分貝》中,太原唱的一首《一起鬧他》徹底征服了汪涵和撒貝南,而其中的太原方言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鬧他,鬧他,就是鬧他。太原方言就是給人一種特別的感覺。
有人說太原人說話集合粗一樣,帶著一股酸勁兒。
接下來就和大家說一說太原那些有趣的方言。
太原話形容一個事物很多都是兩個重讀,比如夭夭、牛牛、加加、閣撈撈等,你們一定能不知道什麼意思吧,給大家解釋一下:
夭夭:二股筋兒,也就是跨欄背心
牛牛:小蟲子
加加:污漬、血漬等
閣撈撈:角落
而且太原方言還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就像形容一個人很漂亮,可以說「卡西」,很可愛就是「切塔」、「親疙瘩」。
來了太原,看見男的就叫「後生」,和別人聊天就是「倒歇」,覺得可憐就說他「西慌」,厲害的人都「可擰了」,鬧騰的時候就是在「拾翻」。
喜歡就是「待見」,拍馬屁就是「溜貼」,思考就是「地懂」,比劃就是「武萬」,奇怪叫「日怪」,打瞌睡就是「迷瞪」,蹲下就「圪蹴」,看看叫「擱貓」。
昨天就是「夜來」,聰明懂事就是「機密」,剪刀石頭布遊戲我們叫「才給兒七」,你的拳頭叫「各都」,你的頭叫「得佬」,你的腳就是「絕版子」。
你知道的「氣門芯兒」是說孺子不可教的那些人,問你幹什麼就是「鬧甚了」,太原話里沒有什麼這兩個字,都用「甚」來代替,透著一股子調皮勁兒。
太原方言其實還有很多韻味,而那些《一起鬧他》《你好,柳巷》等本地方言歌曲也都充滿著獨特的情懷,建議大家趣聽一聽,滿滿的都是太原味兒。
文中圖片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上聯:紅梅凌寒獨自開,遙看千山暮雪景。求下聯?
※上聯:粉絲不是絲,粉嘛。如何對下聯?
※下聯:孤雁獨悲鳴,上聯怎麼對?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