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結怎麼去解?
解開心結,就是在破除自己的煩惱習氣。尤其是修行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障礙,如果你不明白如來藏一心三藏的法理,又不懂得自解心結的話,就會陷入在背覺合塵之中,而忘失菩提心!這樣就會障礙自己的智慧德能,即使你再怎麼樣去修 怎麼樣去證,都是徒勞的,都是在盲修瞎練中。 其原因就在於 你所發的『因地心』與你將來所要成就的『果地覺』這兩者之間不相符啊,所以呢就容易陷入在迷惑中而不能入正道。用《華嚴經》的話來講:「忘失菩提心,縱行一切善,也為魔業」!那麼我們怎麼樣來解自己的心結呢?下面呢就請大家一起來看佛的開示,佛是怎麼樣用一條華巾以及在華巾上所打的結來作善巧比喻,把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引導到佛知佛見的層面上來。請大家一起來隨文入觀!請看經文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佛手裡拿著這條華巾,當著大眾的面把華巾打了一個結, 「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
佛把華巾打了一個結,然後呢來問阿難,「此名何等」這是什麼呀?阿難和與會的大眾都答道:這個是結。 【於是如來綰迭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 於是,佛當著大眾的面,又把華巾打了一個結,然後重新的問阿難:阿難啊,這是什麼呢?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啊,都答道:這是結呀! 【如是倫次綰迭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於是,佛當著與會大眾把手裡的華巾,前前後後結成了六個結,然後把六個結展示給阿難及與會大眾,再來問阿難,這是什麼呀?阿難及與會的大眾啊,一次一次的酬佛所問,來回答佛啊:此名為結。每次回答都說這就是結。大家想一想,如果阿難第一次回答是對的話,佛會不會反反覆復的來問阿難啊?就不會了!這就有如父母啊,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比方說3 + 3等於幾呢?孩子回答:等於9。那麼父母又會問3 + 3等於幾?孩子回答等於9啊。再問3+3等於幾?每問一次,你的腦子裡應該轉一下,為什麼總來問我這個問題啊?如果第一次答對了!佛還用再打第二個結嗎?還用再打第三個結嗎?證明阿難的回答是有問題的。我們來看一下,我們來看一下阿難的問題出在哪裡?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迭華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云何汝曹複名為結?」】 佛對阿難說:我初次用華巾打結的時候,你說這是結,「此迭華巾先實一條」你怎麼就不知道這個華巾雖然打成了結,它還是原來的那條華巾啊,這就是提示阿難,難道我打了結以後,這條華巾就不是原先的華巾了嗎?是不是還是那條巾啊?還是那條巾啊!如果你回答是巾,就對了!你回答是結就已經著相了。「第二,第三,云何汝曹複名為結?」我又用華巾打了第二個結,又打了第三個結,你為何還回答這是結呀?我問來問去,你怎麼還不明白呀?你回答是巾不就對了嘛,不就可以做文章了嗎!回答是巾不就可以做文章了嗎。可是你呢非要著相,非要回答是結。這就是佛引導阿難,你應該從相見性,你應該在相見性啊!它現出來的是六個結,但是它都是一個本體,都是這條華巾啊!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迭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 阿難呢這時還講出了一番道理,還講出他為什麼總回答是結的理由出來。阿難對佛說:佛啊,您連續地將華巾結成了六個結,結雖然於華巾本是一體的,但我想啊佛您綰出一個就有一個結了,如果你綰出一百個呢,就將有百數個結。意思就是說,佛您看您在這裡明明是在綰結,你綰了一個結就是一個結,綰了三個結呢,就是三個結,您綰六個結呢就是六個結,我回答的哪裡不對呢?你綰了六個結,我只能回答六個結呀。 【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阿難還在這裡繼續的解釋啊,都解釋出花樣出來了。他繼續對佛說:「何況此巾只有六結」何況這個華巾呢只結了六個結呀?也不是七個結,也不是五個結,那麼我不講六結的話,我應該講多少啊,我怎麼講啊?大家來看一下阿難還講出理了。「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為什麼如來你允許第一個叫成結,而第二個第三個卻不能叫結呢?其實啊佛在打了第一個結的時候來問阿難,阿難回答是結,佛也沒有肯定阿難你說得對啊,而且正因為阿難第一個回答是不對的,因此啊佛又打了第二個結 打了第三個結,然後呢來問阿難這是什麼?佛打了第二個結來問阿難,其實呢就是來問他,你第一次回答是錯的,那麼我再打一個結再來問你,看你還知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啊?是這個意思!等佛打到第五個結的時候,那等於是佛在問了,我都已經打了五個結了,已經問你五次了!難道我自己還不知道我手裡打的這是結呀?是不是這個道理啊?大家想一想啊!可是阿難卻不懂這個道理,他只執著在這個相上。佛一邊在打結,他在一邊呢幫著佛點數。佛自己難道還不知道他一共打六結呀!佛能不知道他打的是結嗎?是不是這個道理啊?這裡佛打六個結,也是來表法的!六個結的另一個含義~以六個結來表『六根』,六根歸一啊!六個結在一條華巾上,這讓我們在相見性,結是有形有相的,結來表相;華巾呢是來表性的;所以佛打結,就是讓我們明心見性。不讓我們執著在表相上,這個結就是打出花花來,它的本質就是一條華巾啊!這個華巾就表性啊,是一個本體,不管現出多少個結,現出多少種相,本體是一個,華巾是一條,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再比方說前面講的充氣的橡皮手套,不管這裡有幾個手指,以五根手指可以代表無量的手指,各式各樣的有形有相,不管現出多少的有形有相,當下都是一個本體啊,都是這個橡皮手套。那麼眾生呢就是著相啊,這個眾生就認為食指是他,另一個眾生呢就認為中指是他,迷在了眼前的境界相上,而不向內觀吶,忽略了整個的橡皮手套。這裡佛打結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迷在這個結上,不要看錶象,要看本質!你不要迷在你這個手指頭上,要明白整個的充氣的橡皮手套都是你呀!難道我還不能把這把椅子拿到另外一個房間去嗎?所以這個外道自然法不成立!再比方說比方說用人來打比方,比方說我現在站在你眼前,站在這裡我是『如來藏4』,那麼現在我坐在了椅子上面,難道就不是『如來藏4』了嗎?是不是還是『如來藏4』啊?你不要被現相所迷惑!我可以作出各種各樣的姿勢動作,但是呢都是我!不能因為我現在坐下來了,我就不是『如來藏4』了,那我一直要站著?是沒有這個道理的。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於意云何?」阿難你怎麼樣看這個問題? 「初綰結成,名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佛這時又繼續說: 「初綰結成」我當初第一次來綰這個華巾,結成了第一個結,「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綰了六次,這個時候呢,這個華巾上面有了六個結,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這句問話非常關鍵,是說:我從第一個結綰到了第六個結,現在華巾上面有六個結,那麼我現在把第六個結說為第一個結行不行啊?來問阿難。大家注意一下,這句經文就已經涉及到修行的次第問題,佛是用這六個結來講明修行次第!下面大家要仔細的聽!佛在這裡問阿難:我現在把第六個結說為第一個結你看行不行呢?也就是說我現在要把大乘法這個結呀,說成是第一個結 行不行呢?大家都知道佛講法分五個說法時期 對吧!前面已經詳細講了,佛講現在要把第六個結講成第一個結行不行?意思就是說佛以前講法是恆順眾生的習氣啊,本來第五說法時期這個法應該是最先講的!這就是告訴我們修行人 必須先要受持《法華經》要受持《楞嚴經》,在明理以後,你才能去廣學多聞。【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競同中,生畢竟異。】
佛又繼續說,「則汝六根亦復如是」你的六根也是同樣這個道理啊,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組成的我們的肉團身。提到了六根大家就觀想到我們的肉身。「亦復如是」六根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講六根也是這個道理呢?次序不能打亂呢?也是為了恆順眾生啊,可以做兩方面的觀照!第一,可以從橫向來觀照,眼耳鼻舌身意本身就是有先有後,這種次第性存在,中下等根基的人,他非常執著這個先後的次序。實際上大家用智慧想一想?我們既可以『意身眼耳鼻舌』,也可以『舌耳鼻眼身意』。其實講到根本處沒有什麼次第的!我們的六根也可以同時現出來!因為我們的心無所不能啊,可以一個根一個根現出來;也可以兩個根兩個根現出來;也可以六個根同時現出來;但是這樣講,眾生聽了覺得非常複雜。眾生習慣於一個一個來。這是從橫向來講。第二個從縱向來觀照,六根當中的每一根啊你可以觀照為都經過『三細六粗』這個環節,這是從縱向來觀照。 「畢競同中,生畢竟異」這是來形容真心本來面目的特徵。「畢竟同」就是指這一條華巾,「畢竟異」這條巾能夠現出了六個結出來,對應觀照為都是我們一念心現出來的,叫畢竟同,是一個本體。「畢竟異」呢,六根各有各的形象,用六根擴展觀照為十法界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六根代表無量的萬法。無量的萬法當中包含有情眾生,也包含無情眾生,其實無情眾生啊當下就是有情的!這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楞嚴經》後面會講到無情眾生就是有情眾生。在這裡分出個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都是方便說,是佛沒有辦法為了恆順眾生,怕眾生不能相信 不能理解,所以呢硬生生的把我們一顆心啊分成了有情與無情!分出了『心法』與『色法』,講出一個『正報』與『依報』,我們常常不是講正報是心嘛,正報是心;依報呢?把依報講成周邊的環境;其實正報就是依報啊!分開講是沒有辦法,是為了恆順眾生,為了接引到更多的眾生!本來我們的一顆心啊這一個覺知性,你看佛在《楞嚴經》里還要分別講為~前五識啊,第六識啊,第七識乃至第八識第九識啊。這些都是為了恆順眾生,為了把法理講明白,所以才分出這麼多識。其實所有的識就是我們的一顆心啊!如果不這麼講的話,你不能理解!所以說要講真法呀,一切的識就是一顆心!有情與無情就是一顆心。通過分別地去講,色法呀,心法呀,正報與依報呀,地水火風,乃至把這個心講成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第九識以及後面《楞嚴經》講到的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啊等等等等,這些都恆順眾生。你真正明白萬法就是一個念變現的,其他什麼法都不需要再講了,什麼法你都不需要再學了,其他那些講法都是戲論法,都是第二義諦。第一義諦就是一個東西就一個本體!但是戲論法是戲論法,你不能不講,你不講戲論法,別人沒法聽懂你這個第一義諦法!所以難就難在這裡。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佛對阿難說:「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還是在用那個巾上的六個結 在講,如果你阿難非要認為要把這六個結解開不要了,「願樂一成」才能叫一條華巾的話,這也就是佛在告訴阿難啊,你認為六個結必須要解開才是巾嗎?還是六個結不需要解開本來就是一條巾呢?是不是本來就是一條巾啊?不需解開啊!本來就是巾!「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云何得?」就是講:阿難,如果你認為有這六個結不行,必須要解開,這六個結必須要破掉不要,不要了,然後呢才是一條巾的話,「復云何得?」那麼你怎麼才能成佛呀?是不能成佛的!以一條華巾上的六個結,六個結就對應為我們的六根,對應我們這個肉團身啊!以肉團身帶無量有形有相的萬法。阿難啊,如果你嫌你的肉團身也好,有形有相的山河大地也好,是因為這些有形有相障礙了我們,不破除掉這些有形有相,不行,「願樂一成」如果不破除掉一切的有形有相,這些肉團相啊,山河大地相啊,就不是同一個本體。 「復云何得?」如果你認為,你自己的肉團身 認為眼前的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等等一切有形有相的萬法,是你成佛的障礙的話,那麼你就不能成就。眼前的這些有形有相併不障礙你成佛,並不是讓你破相見性,你把相破掉你不能成就,你不能成佛。眼前的肉團身這個相,眼前的山河大地這個相,你不需要破開;如果你要把它破掉了,你才認為把這個結解掉的話,那叫破相見性了,就不是在相見性了。因為有形有相的當下,就是無形無相啊,還要你破什麼呀? 六結對應為我們的六根啊,六根就是肉團身,這個肉體就是結;那這條華巾呢?華巾代表性!結就是巾,巾就是結;這叫性相一如!我們不需要解掉結不要 就可以在相見性!通教禪宗的境界啊,他就是要把這個巾上的結一一解開,他才承認是一條巾。巾是表性啊,結是表相;他非要把這個結解開,這個時候呢他才承認是一條巾了,所以他連佛的三十二相好 也統統破掉,不能要,這個結必須解掉不能要,叫破相見性。
那麼圓教,他是不需要解開的,不需要解,當下就是一條巾,結就是巾,巾就是結,在相就見性。 別教的境界呢他更麻煩,他承認巾是我,也承認這個結是我,但是他非要從巾啊出結,從結呢出巾,所以說更難修,他是有次第性的。 「復云何得?」就是講你把結解開了,得到了一條巾,你得到了什麼東西啊?意思就是說:你何必多此一舉呢? 【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 阿難對佛說:「此結若存,是非鋒起」就是說,阿難覺得只要有這個『結』在呀,就是不妥的,總覺得有結呀,不妥!他總覺得應該要把這個『結』解開,才能是一條巾,「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阿難現在還認為這個『結』在這裡呀,總是要解開的呀,他認為『結』是結,『巾』是巾,結不解開的話,心不安。這段經文就是針對中下等根基的人所講的法。如果是上根修行人,這裡就不存在解『結』,他明白『結』當下就是『巾』,巾就是結!在『結』的這個相,就可以見性啊,在相見性!也就是前面《楞嚴經》所講過的「發明便解脫」。上等根基的人在前面講解到「發明便解脫」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圓滿了,《楞嚴經》就可以圓滿了。發明便解脫以後,後面就應該什麼東西也沒有了。這是針對上等根基的人!阿難是表中下等根基的修行人,阿難是來表法,所以他還是不能理解,他對這個『結』呀耿耿於懷,總覺得要把這個結解開才行。他存在著要解『結』的心態,就是非要把這個『相』破掉,他認為要破掉這個相,才能夠成就。在這裡要跟大家講一下,阿難是禪宗二祖,摩訶伽葉尊者是禪宗初祖,這兩位尊者才是禪宗真正的祖師。但是後來的修行人不明白,他們不知道這兩位祖師是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修禪宗的,你看阿難在楞嚴法會上他現在已經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已經開悟了,他是開悟之後再去修禪宗的!而後來的人呢?都為沒有『明心見性』的情況下,去修禪宗的。所以禪宗的法門才造成了那麼多的修行人不能成就。修的不好的落入了『斷滅空』,就走不出來了,就廢掉了!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尊者是在佛之前滅度的,這兩位尊者 沒有把一心三藏的法理傳下來。佛後來是囑託了藥王菩薩和金剛藏菩薩來傳《楞嚴經》傳《法華經》,禪宗這兩位祖師是在自己明心見性的基礎上,去修了禪宗,所以呢沒有問題,不會落入斷滅空,是可以成佛的。摩訶伽葉和阿難尊者是禪宗的祖師。達摩祖師這是禪宗的第二十八代傳人,他到中國以後傳給了慧可一個人。慧可呢,起先是修禪宗,後來呢由於他的境界也在提升,他感到了這個法門沒有用,他覺得只入到這個『空性』當中是不能成就,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所以後來慧可大師他是以《楞伽經》為指導思想的,當時還沒有《楞嚴經》吶,慧可大師是自己悟到的,所以他就從空出有了,不落在這個空性當中,因此慧可大師以後的禪宗,已不是前二十八個人的那種禪宗了,但是由於他是依《楞伽經》為指導的思想,仍然沒有究竟,因為沒有讀到《楞嚴經》啊!禪宗從第五祖開始,是以《金剛經》來引線的!以《金剛經》作為修禪宗的指導經,那個時候《楞嚴經》還沒有到中國來,後來《楞嚴經》傳到了中國,禪宗就以《楞嚴經》為指導思想,可是呢,又沒有幾個人能夠把《楞嚴經》的真實義解釋清楚,沒有幾個人能看懂!因為如果不懂『一心三藏』的話,這部《楞嚴經》的真實義 你是講不出來的,這是禪宗法門的狀況。再來看凈宗,凈土的祖師是慧遠大師,當年慧遠大師帶領了一百二十三個修行人,在廬山結蓮社,這123個人通通往生,他們是怎麼做到往生的呢?不是就在那一念佛就能往生了,這裡的情況很多人都不知道啊!當年慧遠大師在結社的時候,印度當時來了兩位高僧,一位叫佛陀和一位耶舍。這兩位菩薩見到慧遠大師以後,當時就想把一心三藏的法理傳授給慧遠大師啊,但是由於兩位菩薩不精通漢語沒有辦法,只能打手勢來比劃,這兩位菩薩所演示的這個手勢啊,就是拳頭變現為手掌,手掌變現為拳頭, 只見他們把手握成拳, 加上並不流利的漢語說:「佛」(用拳頭代表「佛」);舒展成掌,說:「眾生」(用手掌代表的是「眾生」)就這樣連續演示了三遍。又握成拳說:「阿」(用拳頭又代表了「阿」);舒為掌:「彌陀」(用手掌呢又來代表「彌陀」);再次握成拳:「阿」;舒為掌:「彌陀」。又一連給大家演示了三遍:拳頭,阿;手掌,彌陀。 慧遠大師微微沉思了一下:拳頭,佛;手掌,眾生。拳頭,阿;手掌,彌陀……,立即頓悟!原來佛和眾生是一不是二啊!原來佛和眾生都是一個東西啊!佛即眾生,眾生即佛!原來阿彌陀佛是這個含義啊!慧遠大師以這個比劃終於明白了兩位菩薩所講的「如來藏一心三藏」法理,就明白了這個「阿彌陀佛」的真實義!在佛陀與耶舍二位菩薩的指導下,這123個修行人通通往生!他們是在先明白了「如來藏一心三藏」法理之後,然後念佛往生的!但是後來人少有知道,只講他們是念佛往生的。到現在 往生的這個原因是鮮為人知啊,可是後來人宣傳為這123個人啊是念佛號然後往生的,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這件事情他們忽略不提了;造成了後來的修行人,根本就不知道這123個人是怎麼樣全部都往生的。這個原因變成鮮為人知了,他們都是丟下了《法華經》《楞嚴經》,在這裡修,才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的悲劇啊!再往下看【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阿難還在這裡強調解『結』,看見沒有啊,硬要逼著佛在這兒要告訴我們及與會大眾,這個『結』怎麼個解法?他還是在這個『相』上執著。如來今天如果要是能把這個結解掉,「結若不生」如果結被解掉了,沒有這個結的情況下,「則無彼此」才沒有自他的這種對立,阿難認為沒有了這個『結』才是沒有了自他對立。就是說他固有的習氣,總是認為在明白了法理之後,他非要還要修點什麼,行點什麼?心理才安穩。有這個『結』在這個『巾』的上面,他心裡總覺得不妥。這就是中下根人的這種心理狀態,本身『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他非要給分出來只是『相』,非要想要破掉這個『相』,才認為沒有對立。這是固有的習氣!也是對「一心三藏」法理,理解得不深造成的!
【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這裡的「一」觀照為那一條華巾。「六云何成」『六』是指一條華巾上面有六個結。「尚不名一,六云何成?」這裡的『一』是對『六』而言,『一』是對『多』相對而言,沒有六的話,就沒有一。這一條華巾上面六個結,比喻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一念可以變現為萬法;這六個結呢?是以『六』代無量的萬法,因為『一』是對『六』而言的,是相對來說的,所以呢講萬法為一念變現也是方便說!其實啊一念都沒有,一是對多而言的,在究竟意義上來講,真心本來面目是沒有數量上的概念,也沒有形狀上的概念,這個真心是一個絕待法,你不能講它是『一』,也不能講它是『二』,它是離一切相!「尚不名一」既然連『一』都沒有,「六云何成?」怎麼會有『六』之說呢?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這是佛緊接著阿難的這種心態,恆順阿難的心態來進一步開示,講「六解一亡,亦復如是」,『六解一亡』也是這個道理啊,以上面所講的六個結,來比喻我們的六根肉團身,六根就是組成我們這個肉身嘛,以六個結來比喻我們的這個肉身,這六個結解除掉,我們就回到了本來面目!「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六根怎麼樣解法?也是這個道理呀!「六解一亡」怎麼來理解呢?這六個結解開,一當下就亡了,一亡到哪裡去了呢?亡到了本來面目了!注意!這裡講的「亡」是『示亡非亡』,這裡的『亡』不是破掉的意思,不是死了沒有了,不是亡掉沒有了!而是指回歸的意思,六個結解開的時候一就亡了,回到了本來面目,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沒有一的概念,尚不名一啊!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 阿彌陀佛!
找出始作俑者,是誰或者是何事物,在你心上打了個結!亦或是這個結本就是你自己的傑作!根本原因找出來了,還愁解不開這個結么!
推薦閱讀:
※我去喜歡的女生家裡找她,她說隨便,是什麼心理?
※怎樣才能獲得一個男人的心呢?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碌碌無為,窮困潦倒。從多方面講一下?
※去影院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一定要帶同伴嗎,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一個人去看電影?
TAG:心理 |